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是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形成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普遍的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科学研究也受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矛盾(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解决矛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研究,又发现新的矛盾,如此科学便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发展。而辩证法便是指导人们在论证与分析中发现矛盾,以求得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科学理论中这种思想是随处可见的。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做出了总结,阐述,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同时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先由归纳法得出一定结论,再通过演绎法加以证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对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再由演绎验证成立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不能想当然,无论结果多么出乎意料或是与过去的思维、观念相冲突。此外,我们有理由指出这样一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原先被硬化的理论构造将整个地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阐述更是解决了人们在科研中的困惑。当相对论与量子论为人们接受后,有的人便全盘否定牛顿力学,这是不正确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真理的两个属性。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人们对自然的每个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的,人们正是通过相对真理认识绝对真理。因此,相对真理有局限性,但只要在其局限范围内,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否定相对真理也是荒谬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在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思维的火花,其中的思想给人新的感悟与认识事物的方法,对科学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答:所谓‘马克思主义’狭义的讲是指马克思的观点、理论和学说。广义的讲是包括恩格斯在内的观点、理论和学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系统科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对帮助人们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疑难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对于世界产生影响在以下三方面:1、研究问题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2、对问题症结的准确把握:科学性;3、人文情结:价值性;(唯物辩证的科学思想;多角度看问题;发展的、辩证的眼光;与时俱进)
对于专业研究的方意义:
应用其唯物辩证的科学思想进行研究,在专业研究进行过程中辩证地看待出现的任何问题,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看待问题的多面性,理论结合实际地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深入探讨科学问题、进行严密理论推导的同时,讲求科学问题的实证性,不断地用试验、数据等对科学理论加以验证、修正,并应用到实践之中。
应用其事物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来进行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上的发现可谓日新月异,进展神速。因此,专业研究绝对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原地,而是要不断创新,也许是旧理论的淘汰,新理论的诞生;也许是旧理论的改进,完善;以及试验方法的改进、生产流程的创新等等。就向本专业在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方程方面,就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经历了速势方程(线化的简化方程)到欧拉方程(非线化、无粘)再到NS方程(流体完整的模拟)。因此,科学研究同样追求更高更精确更有效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但每一步都要受到当时当地环境因素、研究水平等的影响。
科学研究还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情结。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双面刃,可造福人类,也可伤害人类。因此,研究过程中应具备人文情怀,注意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是否会构成损害,并尽量避免。
2: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依据,结合实际,试析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源?
参考: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人类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运用价值,这个时期人的需求和消费都是有边境的,需求的边境就是消费的边境,“需求是消费的尺度”,所以,人和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原始的调和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取得运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资本价值积聚的本性是无止境的,这就招致了资本主义消费呈无限扩展的趋向,也招致了人对自然的作用以绝后的范围在停止和开展着,曾经远远超出了自然所能接受的边境。资本的逻辑把一切东西都贬低为追求利润的手腕,以至连人格也不例外,所以依照资本的逻辑,无偿承受来自环境、大气、水等的环境资源是大经地义的;假如没有法律规则,在消费过程中把污染的大气、水排放到环境中,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关于资源干涸和环境污染,资本的逻辑则是毫不关怀的。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环境问题远不往常天严重,但两位伟人以辩证的思想透过现象抓实质,指出了正是资本的消费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相容性,带来了对人生存的要挟和伤害。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消费使它聚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日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汇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毁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流,也就是使人以衣食方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局部不能回到土地,从而毁坏土地耐久肥力的永久的自然条件。”只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以为是自为的力气;而对自然界的规律的理论认识自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消费材料)服从于人的需求。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情况》中则以更详细、更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这种观念:“桥底下流着,或者更确切地说,停滞着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溢了污泥和废弃物,河水把这些东西冲积在右边的较平整的河岸上。天气枯燥的时分,这个岸上就留下一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臭气泡经常不时地从坑底冒上来,分布着臭气,以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桥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此外,河自身每隔几步就被高高的堤堰所隔断,堤堰近旁,淤泥和渣滓堆成厚厚的一层并且在腐朽着,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通通聚集在艾尔克河里。”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本源的最深处发掘招致上述丑陋现象产生的缘由。他们从当时的社会理想动身,既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度制定和施行过维护生存环境的准章,也没有一个施行过有效约束和控制资本主义工业消费中不时发作的污染自然环境的行为,故而坚决地指出,在“出卖时要取得利润,成了独一的动力”的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中,资本具有了超级霸权话语,它关于利润的自然偏好,必然招致其在消费、分配、交流和消费的全过程中猖獗地掠取性运用资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消费方式,都仅仅以获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分才显现出来的、经过逐步的反复和积聚才消费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则是完整被无视了。而这在西欧现今占统治位置的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中表现得最完整。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论述,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消弭最终将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塑。当社会利益被一局部人凭仗资本所“强迫和垄断”,而另一局部人不得不为此丧失本人利益的时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因而,“需求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消费方式,以及同这种消费方式一同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整的革新”。只要这样,自然史才干真正走向人类史,人与自然才干在更高层次上完成调和共生的图景。
工业文化时期属于典型的“资本霸权逻辑”时期,多数企业和组织为了取得最大利润,根本都疏忽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久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腕,向外部转移本钱,降低本人的消费本钱。一朝一夕,消费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在环境中集聚起来,招致环境急剧恶化。现代工业文化的反生态性突出地表如今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消费过程中向环境讨取太多,已远远超出环境的承载限度,并且是用一种有害的方式停止讨取,形成大量物种消逝,使人类日益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困境;第二,社会产品消费需求的能源太多,每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消费所烧掉的能量是我们这个星球用一万年时间才干发明积聚出来的,且能源耗费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污染物过多;第三,社会的消费方式和产品自身也产生超量的废物,有些以至是地球需求经过万余年才干降解的废弃物,这严重危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的理想平安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平安。
文化开展的历史不时警示人类,假如再听凭资本逻辑的横行霸道,恣意地践踏自然,最后只能自掘坟墓。虽然诸如战争、政治、经济和等要素也能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影响,延迟人类开展进程,但普通不至于消灭人类,唯有生态问题,它大有可能在悄无声息中摧毁人类。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在其合著的《表土与人类文化》中,调查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20多个文化的兴衰过程,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地域文化的受挫、衰落,以至是漠然出局,都源于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遭到摧残与毁坏,源于掠取性运用土地,毁坏了植被,促使表土情况恶化而使生命存在失去根底支撑才能,即呈现了“生态灾难”。令人略感欣喜的是,满目疮痍的生态现象曾经醒悟了一局部人的生态认识,一些国度和民族为了抑止资本逻辑的霸权话语,开端陆续引入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腕对现有的消费、流通形式、消费方式等停止调整。但要真正地改变现有地球生态恶化的趋向,仅靠单个国度与民族内部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需依托人类作为类主体的协同分歧,完成社会主义全球化,否则一切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化的批判和深思,从而使生态文化建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请求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21世纪一开端,中国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指出调和社会建立要遵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溢生机、安定有序、人与自然调和相处的总请求。在这六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调和社会各种关系中十分重要的根底关系。假如人与自然关系不调和,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树立调和关系简直是不可能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追溯,标明两位伟人在他们那个时期曾经从理论上讨论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提醒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内蕴的特性和规律,指出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同处理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内在关联性,这些都将为中国建立调和社会、走向生态文化提供珍贵的精神启示与理论指导。
3:你对中国古代无科学这一问题如何看待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从这一角度去看,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成就。
现代科学是从16、17世纪西方的“科学”中产生的,是自然的数学化语言,用数学化的方式看待自然,现代科学是实验性的知识,学是数学和实验的结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中国古代的知识都缺少理论化和系统化,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术语。所以,根据西方的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确实没有沿着西方现代科学的方向发展,也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和实用价值的“科学”。科学本身应该有很多发展道路,并不完全只有西方的现代科学一种模式。
科学技术,包涵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其涵盖的内容也丰富宽泛。自从人类诞生后,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远古和上古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让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不知道在这两三千年的历史里,中国有哪个思想家,哲学家能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接近或者达到同时代世界的佼佼者的水平。可能墨子算一个,可能仅此一个而已。说到墨子,不得不提提这位先秦诸子中最特别的一位,他思考的范围,他所从事的事业是诸子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他,才使得先秦的科学史不至于暗淡无光。墨子出身“贱民”,他会做木工,曾花三年时间做了一只木鸟在天上飞了三天。他研究政治伦理学,他研究几何,他研究物理学,他研究逻辑学,他研究修辞学,他研究军事学,甚至亲身领导战争。可惜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关于墨子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很多成就。比如闻名海外的四大发明,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东西互通友谊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纺织技术的发明;茶叶的种植及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在医药学、天文学、水利工程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首次记载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西方早670多年;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甘德、石申合著,五大行星都有记载,如果从那时候坚持研究,说不定今天已经可以住火星了;物理学方面,《墨经》光学,比牛顿发现光谱早2000多年。西汉有世界公认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导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明清时期不断衰落。
总之,我国古代就有科学技术,这些技术比较注重实际应用,经验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缺乏实验探求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也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缓慢而渐渐落后。时间犹如一把双刃剑,优点与劣势均会慢慢彰显。
4:你如何评价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霍金在其新作《大设计》中提出了与蒯因类似的观点——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他所称的模型其实与蒯因的科学假说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是通过提出某个具有数学性质的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的思想来对这个世界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我们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在建立模型,我们不仅对外在的世界建立模型,对我们自身也在同样建立了心理模型。霍金认为,这就是我们看待、研究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来建立模型,对于模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怀疑,因为我们无法置身其外。霍金认为一个模型的意义只在于其能够与观察结果相符合。那么,当两个都与观察结果相符合的模型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能比较两者的真实性,而是看哪个方便就用哪个。
霍金也提出了好的模型的几个标准:第一,优雅;第二,包含很少任意或者可调整的元素;第三,和全部已有的观测一致并能解释之;第四,对将来的这种观测做详细的预言,如果这些预言不成立,观测就能证伪这个模型。这几个特点分别部分地对应于蒯因提出的合理的科学假说的六大特点中的简单性、谦和性与精确性、概括性和可证伪性。霍金也承认他所说的好的模型的几个标准是主观的,但是很显然这个主观指的是我们人类的主观性,而不是说这些标准是任意的。霍金认为,当一个模型的预言没有得到证实的时候,科学家通常会试图通过修改来挽救这个模型,然而打了补丁的模型就会变得很不优雅,最终科学家会倾向于接受符合预测结果的、更加优雅的新模型
埋好伏笔后,霍金顺势列出了历史上有过的例子,托勒密以地球为中心、哥白尼以太阳为中心而提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模型,甚至以科幻影片《黑客帝国》中不同类型的另类实在为例,论证了“不存在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这一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了“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即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思想。
这深奥晦涩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应该如何去理解?刘兵解释说,霍金所说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实际上就是指物理学家认知世界的时候都是取决于建造的模型,而模型是什么样就决定了实在是什么样。
霍金称这个“实在论”非常重要,提供了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的确如此,“实在论”让我们明白:被喻为万物终极理论的候选者M理论中的时空是什么模样,“我们的宇宙不是仅有的宇宙。相反地,M理论预言,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
而更有趣的是,霍金告诉我们,这个“实在论”不仅适用于科学模型,还适用于我们所有人为了解释并理解日常世界而创造的有意识和下意识的心理模型。或许在认识这个“实在论”后,我们对这个世界会有新的认识。而这就是霍金要带给我们的最大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