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元代大画家钱选有《秋江待渡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画面中间部分是如镜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乃是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红树一簇,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阔,小舟缓缓,似渺然难见,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间构成强大的情绪张力。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阔,隔岸扁舟发棹迟。钱选于图上题诗道:“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②钱选少时即有高才,为南宋进士,和赵子昂同列著名的“吴兴八俊”之中。入元后,朝廷征召前朝遗逸,赵子昂被招进京,成赫赫功名,而钱选则龃龉不合,绝然隐居山林。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元代统治者将当时的人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汉人,四等人是南方汉人。钱选就是这样的第四等人。对前朝的眷恋,不正当的文化歧视,肮脏的社会现实,使得有很高修养的钱选痛苦而压抑。但在这时,山林陪伴着他,艺术陪伴着他。他的画中渗透了灵魂拯救的意味。
③这幅《秋江待渡图》,就是他隐逸后的作品。待渡,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常见的题材。凭舟而渡,是古代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南方的水乡泽国。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画家喜欢画的内容。在钱选之前,就有许多人画过待渡的场景。王维有《雪景待渡图》,董源有《夏景山待渡图》,李成有《密雪待渡图》,关仝有《山溪待渡图》,等等。在钱选的同时代,盛懋也有《秋江待渡图》,也是山水画杰作。但钱选画来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虽然画的是现实世界的渡,其实昭示的是精神上的渡,与盛懋的《秋江待渡图》有明显区别。盛懋的那幅名作画的是秋风萧瑟下,陂岸上高树当风而立,树下两人席地而坐,等待渡河,笔致老辣,风味清幽,它与传统山水画追求的意境是一致的,在于静谧、空灵、悠远。而钱选的这幅作品除此之外,却寄寓更深的生命体验。画家极力构造一种空灵迥异的世界,表现人们精神的“待渡”——画家以为,在这喧嚣的尘世,有谁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
④近景处画红树一簇,尤其耀眼,它从整个画面中突出出来,虽不在画面的中心,却是这幅画最重要的“点醒处”。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说,这并非是红树,而是如血的晚霞所映照的。而当我们联系到红树下的人,联系到这人在红树下“久立”,他盼着离开这红树,离开这个狭窄的空间;同时,我们再考虑到一江相隔的此岸和彼岸,我们就知道,画家在这里显然别有寓意,他是以红树来象征莽莽红尘,以等待来象征性灵的腾迁,以待渡的过程来象征人的精神期盼。
⑤渡,就是度。在外者为渡,渡河的渡;在内者为精神的度,度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生的争斗,人因生活所带来的烦恼,等等,总是缠绕着人。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哪怕是短暂的、虚幻的,这样的期望其实是人人皆有的。人是在对彼岸世界的期望中活着。政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庄稼人有自己“守望的麦田”,作为一个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种等待,理想就是一种性灵的约会。生命短暂,希望长久;人生灰暗,希望光明朗照;人生喧嚣,希望那宁静的空间……没有人不是“待渡人”,期望被“渡”,等待机缘来“渡”。
⑥钱选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种性灵的约会。画家将这样的精神期许放到夕阳下的空阔江面来处理,诗意的气息氤氲其中。久立的待渡人,缓缓地来渡舟,无限空阔的江面,将人们的期许放大,拉长。而最妙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样的飘渺,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神奇而不可蠡测。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那是一个渺不可及的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它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期待同一机杼。
⑦此画突出了“客心”,所谓客心茫茫愁欲断。待渡人,是因有欲归处,此处不是栖息地,但有灵囿待此人。寄尘于世,何人不是“寄儿”,都是这浩淼宇宙的匆匆过客,这画中就包涵着客中思家的浓浓思念。人在路上,独客苍茫螺江上,身做孤云心浩荡。这是就欲渡人而言。而就渡人者来说,嫋嫋秋风吹白波,江上犹有未归客。一客未渡,而舟不能停。舟不止,则欲渡者的希望才不会绝灭,即使是在萧瑟秋风下,即使是苍苍落日时,即使是水漫漫、路长长,只要有那欲渡者,摆渡的人又怎能停下手中的棹?有道是,浩然赋归去,利济吾当任。“利济”,才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怀。
1.划线句化用了两个文学典故,请填写相应的内容(任选一空)。(1分)
⑴《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创作的一部对话体著作。
⑵美国作家塞林格创作的《麦田的守望者》是一部 。
2.第②段说“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扭曲”在文中指的是 。(2分)
3.第③段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说明(2分)
A.待渡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常见题材。 B.凭舟而渡是古代隐逸者的生活方式。
C.元代山水画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 D.钱选的画作寄寓了更深的生命体验。
4.第④段中“点醒处”一词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3分)
5.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钱选山水画的鲜明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运用色彩来象征寓意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
C.彼岸世界固然美好,但是渺不可及、过于虚幻。
D.能否等待、有无期许,与个人的品位密切相关。
6.本文认为钱选《秋江待渡图》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中的期待同一机杼,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小孩子
①人人都有好恶之情,就是圣人也难免。平常从容无事的时候,不免会对自己对周遭静静地观省: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模样?可爱或可恶?想到极可能惹人嫌恶的时候,不自觉背上便感到一阵冷,而后从内心里泛起一阵羞愧。做人做到被人嫌恶,岂不是彻底失败了?的确,要做到彻底成功甚难。然而在这方面有谁是彻底的成功者?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小孩子。啊,惟有小孩子才是彻底的成功者,人们没有一个不喜欢小孩子。然而小孩子为何总惹人喜欢呢?想想自己,每次看到小孩子,嘴就合不拢,总要弯下腰去,摸摸他的头、他的颊,牵牵他的小手,仔细看看他那圆圆的眼睛,和他讲几句话,口袋里有糖果的话,自然就会掏出来递给他。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喜欢小孩子呢?
②这问题我思索了好一段日子,一点一滴地,像世间任何一门学问的探索,终于有了粗略而确切的了解。
③基于生物种族繁衍的本能,成人本能地会喜欢小孩子,即使刚刚脱离童年的“小大人”,半大不大的少年少女,也会油然萌发这份本能。在生物界这是普遍有的本能,鸟类兽类都可得而见,除了以数量取胜的生物,如鱼类,才可能用不到这分设计;其他的要确保物种的绵延,若没有这分设计,不免显出漏洞,有欠周密。小孩子是新生代,是老一代的接棒者,凭这个身份,在群体中自然有极高的地位。
④你在路上,在任何所在,看见了小孩子,喜得嘴合不拢,就是种族繁衍的本能做了基本动力。
⑤孟子有句话说:“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小孩子的眼睛不是“瞭”,当然更不“眊”。他是一种完全的真。目光闪烁分散不集中的眊,不可捉摸,令人警戒,这种目光令人疑惧。目光集中而明察的样子,胸中固然是正,也令人生畏,这种目光也不怎样吸引人。惟有小孩子浑然而真的目光,你一见就好像见到了爱育万物的造物主,可以完全信任他。你是废物,是歹徒,是圣人,是天才,他浑然不辨。你是废物,在他的目光前,也不必为自己的庸碌而自卑;你是歹徒,也不必为自己的而自惭形秽;你是圣人,在他的目光前,则可松懈下来道德仁义的紧张而获得平易;你是天才,在他的目光前,你身上那万丈的光芒收敛了,你的眼睛一下子从你自己大光芒的白盲里复明。这样的目光,无异是高悬天上的太阳光,普照一切,一视同仁。这样的目光,有谁能不喜爱?人们喜欢小孩子,岂是没有道理的吗?
⑥小孩子让人喜欢的地方多着。
⑦小孩子身上看不到力,这又是他美感的基础之一。“力”字和“刀”字就差那么半笔出头。刀可用为生活的工具,也可用为行凶的利器。一个人空身或怀刀——哪怕只是一片小刀片,别人对他的感觉显然就大大不同。成人不怀着力,是无法生存的;不怀着力,既不能生活也不能自卫。但是一把力就像一把刀,一念之间,常力可变为暴力。一个空身人和一个怀着力的人,别人对他的感觉显然也就大大不同。你何处寻个手里不拿刀身上不怀力的人跟他在一起?小孩子身上看不到力,你怎能不喜欢他?
⑧小孩子心中没有机,这又是她美感的基础之一。成人一身全是机,千千万万的机。夫妻、兄弟、朋友、路人,前一秒钟还是风和日丽,下一秒钟雷霆暴雨交加,你触着他的机了。他身上不是有机——即如扳机,你扣都扣不着,何况才轻轻一触?一个成人好比一座布满了陷阱和机关的山,你要是游这座山,你得小心下脚。二战影片,常见沙漠上、平原上布满了地雷。前一阵子,伊朗的霍姆兹海峡布满了水雷。人世,到处是机,每一个机管着一个陷阱、一个机关、一个地雷或水雷。除非你一动不动,怪不得你遍体鳞伤,不送命算是好运。但你本身便是这样的一座山、一片平原、一方沙漠、一条海峡。你怨谁?世上若有那么一座山、一片平原、一方沙漠、一条海峡没藏机,你喜欢去不去?当然你喜欢去。于是你喜欢小孩子到了近乎病态。
⑨小孩子是崭新的生命,像刚制好的新衣,像刚出品的金笔,纤尘未惹,这又是他美感的基础之一。新沐者必弹冠。若用小孩子做尺度来度量人间万物,怕所有的用品都得弹。于是你喜欢小孩子喜欢得像匣中的珠玉,像即将展蕊的花苞,像一切新制品。你面对他,不止是自己要先弹一弹,最好是先洗洗手、洗洗目,或是索性先沐浴斋戒。小孩子是神圣的,如实地说,这浑浊的人世,也只有小孩子才有资格走进大自然;人类自从离开大自然之后,就变得污秽不堪了。
⑩大人的眼睛,可将有看成无,也可将无看成有。大人可以说个个都是有眼无珠,早已瞎了。大人用观念取代眼来看,看不见真实的世界。皇帝的新衣是无,却看成是有;梵高是有,却看成是无,让他疯死。大人若要看真实的世界,走真实的世界,
, 。
7.第⑤段作者引述孟子的话,作用是 。(2分)
8.第⑤段“你的眼睛一下子从你自己大光芒的白盲里复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9.文中有两处划线的句子,请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比较这两句表达效果的异同。(4分)
⑴异: ;
⑵同: 。
10.请根据文意,将本文最后一句所空缺的部分补全。(3分)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反省自己做人“失败”与遭人“嫌恶”的原因,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基本动机。
B.作者认为对“小孩子”的由衷喜爱,最主要是缘于生物种族繁衍的本能需要。
C.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点,孩子的纯真正是在成人不良习性的反衬中得以体现。
D.反问、设问、排比等多手法的运用,为本文营造了一种舒缓平和的语言风格。
E.本文对人间世态的深刻揭示在于:成人需恢复人性中那份最初的本真与善良。
F.纤尘不染、天真无邪、对万物一视同仁,是本文逐层推展论述的三个分论点。
12.本文从第⑤段到第⑨段,作者依次写了“小孩子”给人美感的四个“基础”,请梳理说明作者的思路。(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 ⑴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张载《拾遗》)
⑶鸢飞戾天者,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⑷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⑸水面清圆, 。(周邦焉《苏幕遮》)
⑹ ,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⑺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4—16题。(9分)
十二时
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晓照,连山红叶。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讯绝,问黄花又共谁折。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14.词中能体现“寒衣时节”这个时令特征的物象有“□□”、“□□”(2分)
15.根据词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连云衰草,连天晓照,连山红叶”三句扩写成一段景物描写。(80字左右)(4分)
16.词末写到征人的“最愁处”,请结合全词赏析“愁”的情感内涵。(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示,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尤觉非意所及。秀才警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何不小周给?”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秀才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许,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即尽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秀才窃喜,自谓暴富。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延之入 ( ) ⑵翁殊博洽 ( )
⑶密祈翁曰( ) ⑷颇厌君意否( )
18.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 实乃狐仙 B. 翁乃与共入密室中 C. 乃顾语秀才 D. 乃相与扃户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有款门者,启示,则皤然一翁。
⑵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
20.从文章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秀才确实也有“高雅”之处,主要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1.文中划线句通过神态与语言的描写,揭示了翁的心理变化: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2.“会稽”,古代地名,今称之为 。(1分)
23.文中认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其“取义”是为了“□□□□”。(2分)
24.下列句中的人物品性,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最不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象》)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D.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篇》)
25.作者为黄中立的行为而“喜”,那么作者又会因何而悲呢?请根据文意作出推断。
(3分)
26.古人常借亭台楼阁或草木花卉的描写,来呈现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请就此另举一篇教材中的古文,并作简要的解说。(3分)
二、70分
27.根据要求作文。
以“一切皆有可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7学年第一学期闵行区高三质量监控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6分)
1.(1分)⑴柏拉图 ⑵(长篇)小说(答对1空得1分,两空都答的取前者)
2.(2分)文化歧视,(1分)社会黑暗(1分)
3.(2分)D
4.(3分)艺术作品中使画面突出且引人注目的部分(1分),它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与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寓意(2分)。
5.(3分)D
6. (5分) 观点1分,能比较画作的寓意与《蒹葭》诗篇的主旨(1分),能就“精神的期许”、“理想的向往”、“生命的等待”等内涵予以揭示评价(2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同意。因为《秋江待渡图》所表现的是人生对无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诗经·蒹葭》中人物所追寻的“在水一方”或者“伊人”,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
不同意。因为《秋江待渡图》所表现的是人生对无限的可能性、渺不可及的世界的理想世界的的向往和等待;而《诗经·蒹葭》纯粹是一首思念情人的恋歌,诗中“在水一方”的“伊人”,就是指意中人。//而《诗经·蒹葭》是一首招贤诗,诗中“伊人”,指隐居的贤人。
(二)(22分)
7.(2分)引出关于“眸子”的讨论(1分),然后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小孩子的眼睛是一种完全的真,因而让人喜爱”的结论(1分)。
8.(3分)认识到自身的虚妄与平凡(2分),恢复人性最初的纯真(1分)。
9.(4分)⑴异:后一句语气较第一句更为强烈,所强调的小孩子讨人喜欢的理由也更为明确(2分)。⑵同:都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均强调了“人们喜欢小孩子”的事实(2分)。
10.(3分)观点符合文意,语势得以顺承、完结(3分);观点基本明确,语意相对完整(2分);观点模糊,语句凌乱(0-1分)。
评分要点:形式上,与“若要”相搭配的关联词语,如“得”、“就要”等(1分);内容上,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学着返朴归真,从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我们人生的态度(2分)。(附原文:“得搭着小孩子的肩,他引导你看引导你走。”)
11.(6分)C、E(答对一项得3分)
12.(4分)要点:梳理:第⑤段写的是小孩子眼睛的真,第⑦段写的是小孩子身不怀力的善,第⑧段写的是心中没有心机的善,第⑨段写的是小孩字的崭新生命的自然之美(3分)。说明:因此作者基本是按照真、善、美的顺序来逐层推展,论说“小孩子”给人美感的四个“基础”(1分)。
全文思路的提示:作者观察人生百态,体悟出惟有小孩子是彻底的成功者,进而思索他们受人喜爱的原因。本文将孩子的真、善、美的本质推崇到极至。文中隐约将小孩子视为未经破坏的大自然,而大人则是已受污染的世界。小孩子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最初,小孩子的真,亦是人人心中最初的本真,大人对小孩子的喜爱源自于此,而大人也应回归小孩子般的纯真无邪,方能走进真实的世界。全篇就“小孩子”这个论述对象,提炼出部分特点,作强化的推展,藉由设问、具象化比喻、多项事例等,架构出严密的理路,展现足够的说服力。
(三)(5分)
13.(5分)⑴民为贵 ⑵为万世开太平 ⑶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⑷人生代代无穷已⑸一一风荷举 ⑹千岩万转路不定 ⑺梦回吹角连营(5分,对1空得1分,多选的取前5句)
(四)(9分)
14.(2分)衰草、红叶、西风、黄花等。(共2空,答对一个给1分)
15.(4分)要点:景物特征的描摹(2分);情感氛围的渲染(1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运用(1分)。例:辽阔的草原已不再翠绿,焦黄的衰草延伸向远方,与天相接。破晓的太阳缓缓升起,照亮了近处的草原和远处的山岚。满山的红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映红了半个天空。
16.(3分)要点:远在外地的游子(征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愁。(2分)悲苦家人的孤苦无依(1分)
(五)(17分)
17.(4分)(1)延:引进、迎接、邀请 (2)殊:很,非常 (3)祈:恳求,乞求 (4)厌:满足,通“餍”(每词1分)。
18. (2分)A
19.(6分)⑴(3分)(秀才)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个须发雪白的老头。(补出省略的主语1分,“启示”1分,句义基本通顺1分)
⑵(3分)只是我穷到这样的地步,您只要一举手,变点小法术,金钱应当可以马上弄到。(“顾”1分,“立致”1分,句义基本通顺1分)
20.(3分)要点:闭门苦读,知书达礼(如“延之入”、“请问”、“留之甚久”)、旷达不俗(如不排斥异类,与狐仙评古论今,发觉对方才学非凡,警服之余,也愿意与之“共晨夕”)(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21.(2分)起初翁对秀才失望、不满,因此沉默以对(1分);进而,翁心生作弄之意,就表面上欣然同意了秀才的请求(1分)。
(六)(11分)
22.(1分)绍兴
23.(2分)进德修业(答“比德自励”、“惩志自警”得1分)
24.(2分)A
25.(3分)能筛选并依据文中的有关信息予以推断,如正面推断的有:①“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②“中立抱材,未用”;反面推断的有:③“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或“进德自警”④“临大节而不可”、或“以节立志”、“以节立身”等。言之成理即可(答到上述的任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3分)
26.(3分)要求:能列举教材中的所学文言篇名(如《阿房宫赋》、《岳阳楼记》、《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爱莲说》等)(1分);能回忆课文中相关的描写或记述的内容(1分);能说出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或阐发的义理(1分)
例:《病梅馆记》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作者决心疗梅、救梅,表现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
二、70分
27.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略)
附宋词《十二时》赏析:
苍凉之景以叠笔尽其致。“征人”十字,亦是人同有之,意却未有道过者,大抵多就寄衣一边着意也。(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二)
所谓叠笔,是指以局部形式相同但内容并不重复的语词意象反复刻画同一景象,达到曲尽其致的艺术效果。此词发端三句,以“连”字领起的“连云衰草、连天晚照(一些版本为“晓照”)、连山红叶”三重意象,叠笔刻画铺天盖地而来的秋声秋色秋景秋情,苍凉之极。衰草本是秋天最常见的物象,然而在词人笔下这连云之衰草,则以其一望无际,远接云天的衰飒摇落、冷寂颓败之势,将苍凉的秋色秋景渲染至极,并与连天晚照,连山红叶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晚照与红叶,本亦为秋天寻常之物,只不过秋之夕阳更容易给人去日不多的悲凉之感。当将尽的夕阳映就的连天晚照紫霞,与连山红叶相灼照相辉映之时,那如血的残阳与如火如荼的红叶,在这悲壮的辉映与燃烧中渐渐回红转灰,最后与连云衰草的寥落凄迷融合为一。词人正是以这三组意象,以叠笔将秋色秋声秋情的苍凉韵致,以线的延展,点的辐射,面的回环起伏,曲尽其致,渲染至极,获得这三个意象中任何一个单一意象所无法获得的综合艺术效应,为征人的意态,造就一个恰如其分的背景。“西风正摇落”,染后复点,“更前溪呜咽”,以层进之辞“更”领起,从对面写来,想象当时西风摇落的暮秋之际,前溪之畔的思妇当比征人更悲伤多感,呜咽念离。表现出空闺思妇的柔婉多感,过片两句,承前仍旧从对面揣摩思妇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意态。征人久无消息,值此深秋时节,闺中思妇又将与谁共赏菊花?是对闺中人孤苦情境的深切体会与理解。结句由妻子转而写自己:“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直接点明征人不是不想回家,值此送寒衣时节,亦是征人最为愁苦的时候,既思念家乡亲人,又为他们孤苦无依的情境和痴情所感叹所负疚。
叠笔写苍凉之景,亦是词人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思笔相洽处,最能获得综合的艺术效应。如南宋词人王沂孙《醉蓬莱·归故乡》下片:“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俞陛云先生谓其:“‘秋灯’三句清愁重叠而来,句法如明珠一串。”
附《雨钱》参考译文
滨州有一个秀才,坐在书房里读书。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个须发雪白的老头。形体相貌很有古人的风度。秀才请他进屋,请教他的姓名。老头自称:“我姓胡,名叫养真,实际是个狐仙。因为爱慕你品行高雅,愿意与你交为朋友,共度晨夕。”秀才一向是个开通达观的人,也不感到奇怪,就与他评古论今谈起学问来。老头的学识很渊博,想象力很丰富,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很有文采,而且充满幽默感;有时引经据典,道理说得精辟而深刻,更是秀才所意想不到的。秀才又惊讶又佩服,留他住了很长时间。
一天,秀才暗自向老头请求说:“你爱我的感情很深厚,只是我这样穷,你只要一举手,变点小法术,金钱理当可以马上弄到手。为什么不稍稍周济我一下呢?”老头沉默了半晌,好象不想答应秀才的话。过了一会儿,才笑着说:“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必须有十几个铜钱作母钱。”秀才遵照他的要求,拿出十几个铜钱。老头就同他一起走进密室,迈着歪歪颠颠的步子,念着咒语。霎时间,有几千万铜钱,从屋梁上华啦华啦地落了下来,那势头象是下暴雨,一转眼堆积的铜钱就没过膝盖;拔出脚来站在钱堆上,有没过了脚踝。几丈见方的房屋,大约积了三四尺厚的铜钱。于是老头回头对秀才说:“比较满意了吗?”秀才说:“够了。”老头一挥手,钱雨就一下子停住了。于是一起锁好门出来。
秀才暗自高兴,自以为成了大富翁。过了一会,他进屋取钱用。可是,满屋的铜钱,全都化为乌有。只有做本的十几个铜钱,还稀稀拉拉地留在那里。秀才大失所望,怒气冲冲地瞪着老头,对老头的欺骗非常怒恨。老头生气地说:“我原来跟你做交谈学问的朋友,没打算和你去做贼!如果要称你的心意,你只该去寻找盗贼交朋友,老夫可不能遵照你的意思去做!”说完一甩袖子就走了。
评析:
文字之交,也不可以没有金钱的,精神的确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整日为“稻粱谋”,作何“逍遥游”呢?然而,如果把金钱当作为人处世的根本标准,那就钻入钱眼之中去了。此翁之所以愿和秀才“共晨夕”,是为了“君高雅”,秀才却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于是见财就心中暗喜,财去就忿忿指责,此翁在秀才眼里的价值是视有无金钱而决定的,此翁拂衣而去,实在情理之中。人无金钱不能生活,读书人也不例外,但是当金钱异化为主体时,那是对人格的亵渎。这种亵渎固然是对别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呢?秀才把自己放在金钱的同一位置上,前面的读书之嗜好,高雅旷达之风度,留翁对谈之亲密都染上了铜臭之嫌了。此翁说他只配和小偷交往,此话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听起来比较难受,但的确是他所作所为带来的。
附《尚节亭记》参考译文
古人种植花草树木是有用意的,哪里只是为了赏玩而已呢!因此兰花取它的芳香,谖草取它的忘忧,莲花取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含义。不单单是花草树木如此,人们佩带玉器,用象牙作环圈,在座位右边陈设欹器;或者用它们来比拟德行、激励自己,或者用它们来惩戒心志、警惕自己,使德行和学业的进步,都因此而得到助益。会稽黄中立爱好种竹,取竹有环节这一特点,因此在竹林种建了一个亭子,并且取名为“尚节亭”,用来作为读书娱乐的场所。黄先生的心志澹泊而不追求功名。我观赏之后很喜欢。
竹子这一种植物,枝干柔软而中空,很柔和但不被风雨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寒暑、承受霜雪而枝不改、叶不变,颜色依旧碧绿,像是在紧要关头不改变节操的君子,确实是内在有什么,表现在外也是什么,能够表里如一。那么,用节来形容竹,还有什么比这更恰当的呢?如今,社会风气败坏,人间公理沦亡,能够坚守节操来处世的人太少了。中立拥有才能,在未能施展前,而很早就用节操来立志,这实在有大大超越人的地方,我又怎么能不为他而高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