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芃&芃的爸爸
一学生篇
提及“父亲”一词,你会想到什么?
梁晓声先生笔下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老农民。他严肃,固执,,却用汗水养活了一个家。当时光飞逝,只留下了一段回忆。读过之后,不禁潸然泪下,感慨良多…
何为父爱?我想,父爱是最朴素的爱,一个表情,一个唠叨,一个等候,一个背影。父爱不是风花雪月的诗句,不是的华章,也许是寒冬的一杯热水,饭桌上的一个鸡腿,鸡毛蒜皮中的斗嘴。也许你会说他烦,说他倔,可这一切究竟为了谁?是啊,都是爱。
父与子,两个“哑巴”。他们不会表达,却都想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乎彼此,正是错综复杂的情绪,才让父与子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当我读到那句“他看我那一眼,像一匹老马看一头小牛”时,不禁感慨良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不就是这一刻吗?虽然是彼此年龄上,世界观上,文化水平上有如此多的代沟,但父爱是一座桥,越过山和海,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桥两头的人就可以相遇。
我经常想和父亲坐下来好好聊聊,不聊社会百态,不聊宇宙星辰,不聊政治历史,只是聊聊,只需要几分钟,可是生活是不停运转的机器,忙碌而浮躁;当抽出时间时,却总是难以启齿,也觉得“没什么好聊的”。于是,算了吧。有时候,想写一封信,给我的父亲;可拿起笔来,大脑便一片空白,“我是谁”,“我去哪里”,“我要干什么”?心口的话本来很多,可是我对父亲却并不很了解。
什么是父亲?父亲是一个角色,孩子眼中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农夫,抑或皇帝,无论卑微,无论宏伟,无论贫贱,无论富贵。在成为这个角色后,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肩上扛起的是一种责任,----这正是父亲的伟大之处。为了家,他会不余遗力,会殚精竭虑;当辛苦付出大半辈子后,他会渐渐老去,会忘记许多事情,但心里唯一想的,是家人。
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小雁向南,叶落千山,风掠过,水瑟瑟,夕阳下老雁依林落。拂袖迎凉,暮年景色。”也许,父亲看过了,只是不去表达,我想,最含蓄的爱,是最质朴的爱,是最伟大的爱。他也许不能给予你一个世界,但他默默地为你做着一切。
于是,千万年里,父爱不断轮回,成为永恒。
写于2018年8月21日
二家长篇
梁晓声先生是一位当代著名作家,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听身边人一次次讲到他,可是很多年来,我竟没有认真拜读过他的作品。这个暑假,翻阅芃的藏书,我看到了梁先生的《父亲》一书,并进行了深入阅读。“父亲”本是很亲切的字眼,给人以力量、依靠和安全感,可是在梁晓声的笔下,最初的父亲暴戾、封建、落后、粗俗、自私,后来的父亲衰老、可怜,父亲有的是沉重的负债和歉疚,有的是无以弥补的失败和错误;我被书中冷淡、尖锐、充满矛盾的氛围深深刺痛,并满怀感伤。这部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本是写给青年人,让他们去理解父辈的辛苦和艰难;也写给中年或者老人,让他们继往开来、不断改进;可是,一旦作为少儿读物,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尖锐的家庭矛盾和沉重的人物关系,如何让心思稚嫩、敏感胆小的少年儿童所认知和理解呢?
我同情这位梁姓的老父亲,他生在旧中国,6岁做童工,12岁闯关东,当过苦力,被日本人抓过劳工,常年生活在奔波、困苦和生活的重压之下,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因为骨子里痛恨列强入侵、排斥“西医”,间接害死了大女儿;因为崇尚体力、蔑视知识分子、专横强暴,逼疯了大儿子;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一次次把他的所有积蓄和希望榨干、毁灭,而温饱问题、教育问题、房子和孩子,更是让这个蛮横焦躁的老人心力憔悴、无力招架。这就是中国50~70年代的社会现实,“多子多福”、家长做派、封建野蛮、贫困落后,有时无法填饱肚子,甚至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所谓的父慈子孝、天伦之乐,仿佛矫揉造作的纸花,当不了馒头,盖不了瓦房,做不成衣裳。
我看到,在梁晓声的笔下,父亲一次次低下了高昂的头:因为大女儿的夭折,他在炉膛里烧掉了中草药、神情肃穆,他三年不探家,只为了不“克死小妹”;他满怀希望回家种田,只为让老婆孩子温饱炕头,可是山东更穷困,让他在老家散尽积蓄,回东北后愧对家人;于是在二儿子上大学的问题上始终支持,不光改掉了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反而是对“我”的成功抱以敬佩和骄傲的神情。很明显,“父亲”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成长,改掉了蛮横、偏执、迷信、刻薄、一意孤行,变得更加开明、真实、慈祥和稳重,当然,这些成长都是建立在血泪基础上的。旧社会给了“父亲”一颗病态的心,而新社会和家庭生活让“父亲”重新审视人生,回归理性。
正如孩子成长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父亲”屡做屡错,有时给人的感觉是一无是处,令人憎恶。我看到梁晓声笔下,父亲是一个蛮不讲理、自私自利、“残害骨肉”的冷血动物,让人退避三舍、望而生畏,作为一位父亲,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每一个男人初为人父时,都是最幸福、激动的时刻,父亲的舔犊之情、爱子天性、望子成龙的心态,与生俱来,究竟是什么把父亲的慈爱之心磨灭?又究竟是什么让子女把那份“父爱”演变成为仇恨?我想,这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境况、人的观念转变、交流方式和“父亲”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十年树树,百年树人,家族和社会给予一代人的影响,会作用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对于“父亲”、子女和家庭的影响,充满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我出生在70年代,所以,对于《父亲》所描述的情节,可以很形象的浮现在脑海,而且,那个“父亲”就是我的父辈、甚至是“我”自己。这样的父亲,内心是矛盾、挣扎的,又是可怜、可敬的。每一个男孩,从牙牙学语,就注定要长大成人,为人父亲,变成老人;每一个人都会被别人改变或影响,去赞扬或批评别人,也会成为被赞扬和抨击的对象。每一个人都希望,“父亲”是完美、伟岸的,能文能武、无所不能;但是,《父亲》恰恰是一面照妖镜,打碎了很多人的虚幻想象,刻画出那个不完美的时代,还原了那个时代“父亲”的并不伟岸的身躯。
我看到《父亲》里,随着父亲慢慢老去,却日见慈祥、宽厚、容忍、冷静,反而是这位充满成见的儿子,冲动、任情、倔强,一次次误解那位穷困潦倒、负担沉重的父亲。在关于给老三盖婚房的争执和去火车站拉煤这两个情节里,父亲为孩子鞠躬尽瘁,父与子直白以对,血脉相通、患难与共的真情得到升华,父子间的矛盾也终于化解。后来父亲到北京暂住,父子间促膝谈心,父亲在“我”入党问题上坚持己见、大义凛然;“我”与摩登女郎谈论时事时,更是对父亲极力维护和赞扬。文章写到这里,才是画龙点睛之处,如破冰之旅,似破泣为笑,让读者对“父亲”的印象渐渐从憎恶到同情,又从可怜到理解和尊重,这种转变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常言道,“隔窗望儿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经历了,才知道弥足珍贵。
“沉舟侧畔千帆竞,病树前头万木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和突兀的,都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汲取知识、养分,不断发展壮大。子女对于家族,是传承和延续,后代是对父辈的继承和发扬。在《父亲》一文中,我看到梁晓声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同摩登女郎交谈的场景,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富强,来自父辈的辛勤劳动和默默耕耘,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最终依靠的是全国人民的自力更生、团结努力。父辈们粗糙、平凡的双手,可以开天辟地、创造辉煌,而年轻人的崇洋媚外、年少轻狂、好高骛远、纸上谈兵,救不了中国,更无法把中国发扬光大。“大道至简”,《父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我”最终对父辈不懈求索和无私奉献的理解和敬重。
我想,父亲应该是一座山,能够承载子女孩童时玩耍、学习、游历和攀登;而一旦他们长大成人,越过山顶,豁然开朗了,父亲就成为一个坐标,引领孩子向往更高远的前方。《父亲》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我的父辈,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完稿于2018-8-25
三读后感写作花絮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从没有读过《父亲》这篇文章,但是对于《背影》,我印象深刻。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慈祥、温和,又沧桑衰老,是我对于《父亲》全部的想象。
芃是一个大孩子了,我一直对他过于严格,自认为这都是爱,可是结果是,他并没有变得如我想象的那样。在别人眼中,他应该很优秀了,可是为什么我总是不满意呢?这一定是我太吹毛求疵。芃在所有老师眼中都是优秀而缺乏自信,后者让我总是自责,我太不成熟了,以至于我的幼稚和任性伤害了他。
芃很久以前就开始读梁晓声的《父亲》一书,并且在班级上朗诵过。妻说到这件事情时,引以为豪,而我却觉得被挂在了他们的班级上展览一般,很不舒服。偶尔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看到梁晓声笔下的父亲是那样粗暴、自私和封建,我的心不断下沉,无可奈何。
我同芃一起写过一次亲子共读,成绩不错。孩子要上初三了,我想用心写一写,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记录。芃长大了,不爱说话,不爱表达,脾气很大,这让我很揪心。想起他很喜欢《父亲》这本书,我提议,我们的亲子共读就选它。芃一口答应了。我还没有好好读过
《父亲》;这本书不厚,打开扉页,《父亲》只是这本书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我翻了几页,马上皱起了眉头,压力山大。
我爱我的父亲。他是普通的庄稼汉,普通到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他勤劳、淳朴、任劳任怨、坚忍不拔,他跟我相处的点点滴滴,幸福甜蜜,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我想写他。可是梁晓声笔下的《父亲》确是相反的格调,让人怨恨、鄙视和逃避。我无法读下去了,开始后悔最初的草率和义气用事。我该怎样用一种矛盾的心理去写品读梁晓声的父亲,去赞美我的父亲,去告诉芃儿该如何把握人生?一想到这些我就迷糊,就想拖延和逃避。可是时间很快过去了,暑假要结束了,我必须做出选择。
有一天傍晚,我冲芃儿发了脾气。妻很生气,我后来心里充满了自责。躺在地垫上,我一口气看完了《父亲》这篇小说,如同一个晚上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和磨难。“父亲”走了,梁晓声成熟了,而我也终于完成了这个暑假的心愿---“读完一本书”。
开始写读后感是在一个下午,湿热难当,没有开空调。《父亲》开始部分的家庭纷争和沉重气氛,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所以,我的读后感里充满了排斥、反感和批评,认为这篇文章不应该给少年儿童阅读,因为他们不了解那个年代,没有吃苦耐劳的经历,无法理解父辈的艰辛和挣扎,娇嫩而胆小。文章写了不到2段,我便写不下去了,文笔的格调错了,太意气用事了,这不是亲子共读,反而成了怨妇的唠叨。我不能这样写。所以,我关了电脑,同老婆说,我写不下去了,必须改写别的题目,然后同芃商量。芃说,“随便,写什么都可以,书架上的书我都读完了”。他很随意的说着,让我心里更是没了分寸。
上班,下班。这期间我已经写了几篇别的杂文,可是,读后感仿佛一扇石门,充满诱惑又十分沉重。我无法静下心来选择或者阅读一本新的书籍;脑海里一直在构思着《父亲》的意境,这让我无法好好休息。终于,我又打开了原来的存档,接着写《父亲》如何反省和成熟起来,如何用心良苦和劳碌一生,“父亲”对于家族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是怎样的意义…… 由于文章被耽搁了很久,所以,前后出现不连贯和内容重复,后来,不得不一再改写,最后,请妻子帮忙阅读、建议、更改。“读后感”最后终于定稿了,因为改写了太多遍,我都害怕再次打开那个文档。
然后告诉芃,我写完了,还是《父亲》的读后感,让他快点写他的那一篇。芃儿说,早就写好了,存在了某个U盘里。他不愿让我看,所以保存得很严实,以至于最后没有找到存放他那篇文章的U 盘。我看着他们母子两个翻箱倒柜,真是又气又笑。
无奈,他找出原来打草稿的本子,在电脑上又敲了一遍。我想,这种默写一定没有原来的文章有深度、有意境、有味道。他敲好了,便让妈妈往邮箱里发,却不愿让我阅读或者修改。害羞、隐秘、敏感、好强,这也许是花季少年们固有的习惯吧。我尊重他的意见,然后,汇总了我和他的文档,发到他们班级的邮箱里。
通过阅读《父亲》这部小说并写作读后感,让我战胜了自己的倔强、固执、偏见和冲动,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父与子,用全部的身心去记录和诉说心语,希望有一天,这些文字可以帮助芃儿读懂“父亲”,更好把握好自己的明天。
完稿于2018年9月1日0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