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39:50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快速阅读〞这一根本的阅读技巧。2.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掌握《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一〕什么是快速阅读速读可以使你更快地阅读资料,在短期记忆中你可以掌握更多,所以也会理解得更好。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是,每一段读更多的文字,减少读每一段的时间,使用指示物和减少回读。〔二〕速读的根本要求1.不指读、不回读
推荐度:
导读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快速阅读〞这一根本的阅读技巧。2.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掌握《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一〕什么是快速阅读速读可以使你更快地阅读资料,在短期记忆中你可以掌握更多,所以也会理解得更好。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是,每一段读更多的文字,减少读每一段的时间,使用指示物和减少回读。〔二〕速读的根本要求1.不指读、不回读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快速阅读〞这一根本的阅读技巧。

2.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掌握《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

〔一〕什么是快速阅读

速读可以使你更快地阅读资料,在短期记忆中你可以掌握更多,所以也会理解得更好。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是,每一段读更多的文字,减少读每一段的时间,使用指示物和减少回读。

〔二〕速读的根本要求

1.不指读、不回读;

2.尽量扩大视线范围,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三〕速读的主要方法

1.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2.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3.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局部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4.寻读法。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5.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测,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拟的一种阅读方法。

〔四〕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2.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

3.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二、作品介绍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篇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梦想如今大局部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梦想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既引人入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代表作有《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环游世界八十天》等。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表达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独角鲸,而是一位叫尼摩的船长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还到达了南极,一路饱览了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海底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并将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小说设想了潜水艇的强大功能,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表达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也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反对殖民压迫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在他的身上,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阿龙纳斯:从他积极参与的远征考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热爱科学考察事业,具有正义感,希望造福人类;从他敢于跟尼摩船长乘坐潜水艇作海底两万里的探险旅行和在海底的感悟中,可以看出他有渊博的知识、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康塞尔:一位对主人忠诚的小伙子,老实本分、性格开朗,对分类学非常入迷。他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跟随主人参与捕鲸行动;看到主人落水后,勇敢地跳下去抢救;在南极缺氧的时候,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主人。他是一个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仆人。

尼德·兰:他是跟随阿龙纳斯去捕“巨鲸〞的捕鲸手。经验丰富,百发百中,是一个比拟原始的人,性情火暴,野性十足。

尼摩船长:从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对抗压迫的战士;从南极冰山脱险中,可以看出他的英勇顽强、不畏艰险、镇定沉着;从智斗鲨鱼救采珠人中,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从击退土著人袭击中,可以看出他知识渊博,有创造力和预见性(在船扶手上装高压电),遇事沉着冷静;从含泪掩埋同伴中,可以看出他虽外表冷郁但内心情感丰富,重情重义;从潜艇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躲避敌人、者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神秘、孤独的人和他追求自由的心理。

(1)科学与梦想完美结合,故事表达详尽,自然环境描写精彩优美。(2)故事情节曲折紧张,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场面描写波澜壮阔。(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4)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不只是让读者感受主人公丰富多彩的历险,从中摄取各种知识,它还在启发我们的心灵: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那么科幻就只能沦为空想;但如果连想象都没有,就更不可能有人类科学的进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学修养的提高,相信同学们几年后再读这部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

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预设  〔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那么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表达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表达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表达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寂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表达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表达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祥的人,这表达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屡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4〕她快乐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祥的人,这表达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外。

〔5〕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表达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预设  第1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告诫儿子对生活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第7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

 作用:从表象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的话,后者是我感悟后重复母亲的话。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感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

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秋天过去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忆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答复〕

预设  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阅读以下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

课件出示:

随着小说获奖的冲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预设  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

师补充: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地看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好好儿活〞。残疾的是身体,健康的是精神,所以推荐课后读一读他的几本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预设  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思念》给你带来的启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细节的研读感悟中,在补句训练中,在相关文字的延伸阅读中,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

〔1〕《妈妈,我想对您说》

〔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训练与阅读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素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情感的逐步深入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静的表达中饱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第2课时那么围绕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采用细节分析、品味重点词语、想象写句等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更有生命的启迪与人生的责任。通过细细品味作者的悔责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名家点评】

1.这篇《秋天的思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色,以歉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烦恼,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文珍《大语文·童年的铁皮鼓》〕

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思念,是那样的苦涩、凄切而悲凉。〔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21〕》〕

3.情真是散文的灵魂。情真与质朴是密不可分的。《秋天的思念》是作者用心血写成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作家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而得出的情思与颖悟。〔崔宝国《看山集》〕

4.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胡山林《史铁生散文精选》〕

【素养提升】

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得。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来感受,使学生能够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适宜的语气,如“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两个句子在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读出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用心与爱心。二是在阅读训练中,如删减三个“悄悄地〞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拟朗读中体会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表达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时要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弛的波澜变化,富有节奏感,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到达了和谐一致,如第一段对话中“我〞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母亲的隐忍与劝慰〔语气轻缓、谨慎〕;第三段对话中,母亲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说到敏感字词,突然停止的消沉。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朗读。

【疑难探究】

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保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养】

菊与人文精神

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九歌·礼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中国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郑思肖《菊花歌》〔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怀〕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对失意人生的有情关心〕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延伸阅读】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黄昏,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2.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隙碎笔》〕

【推荐阅读】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快速阅读〞这一根本的阅读技巧。2.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掌握《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一〕什么是快速阅读速读可以使你更快地阅读资料,在短期记忆中你可以掌握更多,所以也会理解得更好。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是,每一段读更多的文字,减少读每一段的时间,使用指示物和减少回读。〔二〕速读的根本要求1.不指读、不回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