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必修3试题
(本试卷分A、B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说明:请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A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沿岸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读下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l~4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与差异性
C.整体性 D.阶段性
2.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3.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要( )。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C.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D.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在研究该经济区域中,能准确提供区域发展状况各种信息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地学数据平台(GDP )
荒漠化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读图2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5~8题。
5.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6.导致我国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多年持续干旱,地表植被受损 B.滥垦滥牧,地表植被受损
C.鼠害猖獗,草原植被退化 D.滥灌滥采,加重土壤盐碱化
7.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 ⑥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8.为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在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是
A.“三北”防护林 B.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C.东南沿海海防林 D.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林
下图为“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陕西省以秦岭为界,北面有关中“八百里秦川”, 全国重要的麦、棉产区;南面是汉中“鱼米之乡”。读图4完成11~14题。
11.产生图中B、C所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交通 C.土地 D.历史
12.图中A城周边区域的区位条件选择,可重点发展的农业地域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13.与B区域相比,C所示区域成为“鱼米之乡”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资源丰富 B.土地平坦肥沃 C.河流密集 D.人少地多
14. A、B、C三地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是( )。
A.荒漠化防治 B.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C.防风固沙 D.水土保持
某区域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年1月平均温度是3℃,读图5完成15~17题。
15.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16.1985年以来,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商品粮基地 B.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C.扩大花卉果蔬专业化生产 D.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7.引起该区域农业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提升市场需求 B.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进步
C.气候等自然条件变迁 D.国家出台一系列农业
西安古有“八水绕长安”一说,浐河和灞河就是八水中最著名的二水,地处城市中心边缘,长期以来成为西安东部区域的污水、垃圾汇集地,生态功能逐渐弱化。当前,西安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将环境治理、新区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建设西安浐灞国家生态区。读图6完成18~21题。
18.浐灞国家生态区中的湿地对西安市具有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是( )。
①净化空气 ②美化环境 ③调节气候 ④涵养水源
⑤调节径流 ⑥蓄洪防旱 ⑦降解污染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 通过产业的迁移和集聚,西安新形成了航天城和高新开发区,吸引该类型企业进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和市场 B.原料和交通 C.劳动力与技术 D.环境与技术
20.在主城区向外扩张中,推动该市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 )。
A.新型工业化 B.资源的开发 C.人口自然增长 D.务工人口迁入
21.该区域生态环境与工业发展、城市化的特点( )。
A.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性发展
B.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城市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入协调发展
图7为2015年国家“西电东送”南通道示意,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读图完成22~23题。
22.产生西电东送的根本原因是东、西部地区
A.经济社会的发展差异
B.人口分布不均衡
C.能源供需严重不匹配
D.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23.西电东送可以直接缓解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这是因为 ( )。
A.煤炭的输入量和使用量减少
B.能源使用呈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率
C.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D.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图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变化趋势统计图(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地理集中程度或专业化程度越高),完成24~25题。
24.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两大产业,从大到小依次是( )。
A.电子、服装制造业 B.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
C.服装、食品加工业 D.电子制造、黑色金属冶炼业
25.产业分布的趋势性变化,直接引起了我国区域的:①产业结构调整 ②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④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26.读下列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云南某石灰岩岩溶山区实施了“六子登科”即:
①山顶戴绿帽子--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②山腰系绿带子---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产业;
③山坡搭梯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
④平地铺草毯子---着力开展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
⑤入户建沼池子---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池、小水窖、小水池建设;
⑥村庄移动位子---对丧失生存条件的石漠化严重地区农户实施异地搬迁,有效减轻了生态破坏。
材料二 图9为近50年来云南某石灰岩岩溶山区“石漠化面积、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图
⑴说明石漠化与森林覆盖之间的关系,分析石漠化产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原因。
⑵分析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⑶结合材料,说明该区域采取的“六子登科”对策和措施在防治石漠化方面的作用。(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27.读图10,结合有关知识回答区域农业发展的以下问题。(16分)
⑴说出图示区域农业布局的特点,指出影响该区域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⑵说出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⑶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性因素,指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28.能源是支撑国家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读图11-1、11-2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图11-1 图11-2
(1)据图11-1分析,在气源地方面,西气东输二线与一线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 ;
分析我国修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意义
。
(2)请根据图11-2分析广东省2004年以来能源供需变化特点 。
(3)为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广东省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B卷(综合题,满分50分)
29.读下列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25分)
湘江水量丰富,但年内、年际变化大。
湘江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沿岸的工农业总产值占湖南全省的60%。湘江流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誉,同时因重金属污染严重,是全国第一个由批复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流域。
⑴说出湘江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分析采取这种开发利用方式的自然原因。
⑵说明湘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分析并指出中上游、下游的治理重点。
⑶分析湘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治理对洞庭湖地理环境的影响。(需答出三点以上)
30.读下列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以下问题。(25分)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的组织规模正在不断成长扩大,开始出现了大型企业组织空间分离现象。一方面生产部门及分支机构留存在中小城市,并对各自所在区域产生着重要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总部(管理、研发、营销随迁)则向大城市集聚,即出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总部经济”。
⑴说出图示地区企业总部迁移的特点,分析迁入城市的区位条件。
⑵分析地区企业总部迁移对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影响。
⑶分析“总部经济”对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