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社会不是无源之水,文化的发展创新总是血脉传承。如果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一番深刻的了解,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当作一个过程进行全景式地审视,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创新、求实、融合、吸纳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一、不断创新的文化传统。回溯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政治智慧的国家,每至历史转折关头,政治和思想家们总是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善于进行“引导社会前进”的理论创新。自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君权神授”是夏政权的理论基础。但后来出现的“汤武”,打破了“君权神授”的权威。如何解释“汤武”的进步性和合理性?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就把天的意志和民心结合起来,把民心看作是天心的出处,民心成了政治好坏的镜子。正是由于看到了民心的重要,周初的政治家提出了 “敬天,保民,明德”的治国方略,要求统治者在敬天的同时,关心民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治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时期,社会的变革,引发了空前的思想,学术活动十分活跃,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没有任何约束羁绊,出现了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一时间群星璀璨,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层出不穷,纷纷登台亮相,形成了著名的儒、法、墨、道等“百家争鸣”局面,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对后世中国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先秦文化就是这条河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根。中华文化的根里,从一开始就被我们的先人注入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创新因子。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思考,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总结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政治思想,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秦统一六国以后,发扬首创精神,废除分封,实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些都是前人未做过的伟业,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代,奠定了中国实现汉唐强盛的政治基础。在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政治哲学多有“合于时世之变”之举措,特别是汉唐时期,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关注现实民生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既重理想,更重力行,主张现实关怀,这种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之中。生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方面坚持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始终关注现实人生。
三、不断和合的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今天的汉民族是由古代的汉民族发展而来。今天汉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血液基因,没有中国历史上几度出现的民族大融合,就没有今天的汉民族。我国今天的版图也可以说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这和西方国家用武力决定版图的大小有天壤之别。我们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实际上“炎黄子孙”也是一个具有民族融合意味的名词,没有原始社会后期和夏商周三代时期众多氏族部落间的融合就没有“炎黄子孙”。秦始皇灭六国之前,有着共同文化特征、人数众多的汉民族已经形成。统一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意志。秦统一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的国家,为新一轮民族融合和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四、坚持向别人学习的文化传统。从总体上看,中华民族是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世界上最虚怀若谷,没有傲慢和偏见的民族。强大时,愿意向别人学习,落后时更愿意向别人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汉唐时期,中华民族雄心万丈,表现了认识世界的强烈愿望。两汉,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在把中国文明介绍到西方的同时,也带回了西域人民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如张骞通西域,带回了大量的西域物产,象马匹,蔬菜的种子,还有西域的乐器和音乐舞蹈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唐朝时期,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国党人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不同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党人的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