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改革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面向”思想为指针,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主动适应 21 世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以进一步激活教行的机制,在提高教师素养和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本思路:《外国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属于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对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等课程来说,该课程应该是必备的先决条件。我们应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国家推荐优秀教材为基本凭借,联系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成果,以人文精神为基本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全部教学内容,形成以《外国文学》为基础,以《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比较文学》、《马列文论》、《西方文论》为拓展和提高,以作家作品研究和文艺思潮研究为延伸的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主要目标及措施: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知识 + 能力 + 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内容:
着重解决好本课程与培养人的关系问题,要充分发挥课程特点和优势,把培养具有崇高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变成师生教学行为中的自觉行动。具体说,《外国文学》内容广博,时间跨度大,在108学时中,从古希腊一直讲解到19世纪末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古代部分(古希腊至15世纪)是源头、基础,应该作为重点突出,但是又不能占用过多学时,因此宜采取“简而精”的思想。即高屋建瓴地将作家作品、“文学史”和文化三者融会贯通,突出“二希”文化的特征、相互融合与矛盾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期文学是重点,应花费更多学时,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宜遵循“以文学思潮为纲、作家作品为目”的原则,重点突出各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特征和本质。隶属于各文学思潮的作家作品,应大胆取舍,突出特点。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着重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纲把讲授与自学、阅读与讨论、作业与科研三种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不片面追求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做到“以史带作家作品”,重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与自学——夯实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具备扎实的文学史基础知识,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下自学为辅的方式教学。阅读与讨论——突出重点:对于应该重点理解和掌握的作家作品,提前要求学生阅读作品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声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也作为普通一员参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广泛了解不同观点和不同方法。论文科研——重视能力:为了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作业开始,把教师的辅导答疑工作与学生的作业、考试(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研等工作密切衔接起来,通过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阅读作品、思考问题,从而推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学士论文。
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既要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又不盲目崇拜,既要看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又要利用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大力提高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效能。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作用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声带、影视、录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总之,我们应该做到兼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相有机结合。
三、师资建设
师资是贯彻教学改革的思想、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的工作必须先行。我们拟从三条途径进行:第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采用学历提高、专项业务水平提高和职称提高相结合的方式。第二,加强纵向的学习指导。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和方法,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三,统一教学思想。通过共同申报教研、科研项目与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教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三年计划
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制订该计划。
一、教学思想
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协助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两个教研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文学课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外国文学教学中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建设为契机,统一教学思想。
二、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为指导性“文件”,具体落实古代部分“简而精”的思想和近代部分“以文学思潮为纲、作家作品为目”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方法上遵照讲授与自学、阅读与讨论、论文与科研三者密切结合的方法。讲授中有启发,自学前后有启发;阅读前有提示要求,讨论中有总结评价,平时作业的要求要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适应。布置学生自学范围,采取恰当方式检查;每学期必须有1-2次讨论,讨论须有主题或明确范围,经过充分准备;每学期至少一篇课程论文,强调论文过程规范。
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必须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案应有电子文本,重点章节应制作成课件。
四、师资建设
力争三年内有1-2名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努力提高学历,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准备研究生考试,高级职称教师鼓励更高学历学位,也鼓励访学等其他途径的业务提高形式。
课程组教师应相互听课,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教研室要组织评课活动。年轻教师每学期必须听一次高职称教师的课。
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不仅要同心协力完成结项,还要深入领会精髓,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争取新的项目立项。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为本课程的建设出力献策。课程组教师每年发表科、教研论文应在两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