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文学思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5:45
文档

当代文学思考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于20世纪______年代末提出,到______年代末以后得到广泛的使用。2、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3、教材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简述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不同概括及各种概括的人为性和权宜性。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文学的“转折”思考题:1、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将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三大区域:、______________和。2、1945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
推荐度:
导读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于20世纪______年代末提出,到______年代末以后得到广泛的使用。2、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3、教材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简述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不同概括及各种概括的人为性和权宜性。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文学的“转折”思考题:1、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将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三大区域:、______________和。2、1945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
中国当代文学史

前言

思考题:

1、“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于20世纪______年代末提出,到______年代末以后得到广泛的使用。

2、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

3、教材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4、简述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不同概括及各种概括的人为性和权宜性。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思考题:

1、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将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三大区域:       、______________         和          。

2、1945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                       。第二年,以张道潘为首的、与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组织了                       。

3、左翼文学于40年代后期之所以能够那么快成为中国文学格局中的主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                的转折,二是 __________               的努力。  

4、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下列文献之中:               、                   、                         。

5、的文学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强烈的     。

6、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学的            。

7、文学思想中为文学批评所提出的标准是“                               ”。

8、1949年7月2日到19日在北平召开的_________                    (以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把以《讲话》为代表的“文学新方向”—— “                ”(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立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总方向。

9、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恩来做了《      》,郭沫若做了大会的总报告《           》,茅盾做了总结国统区文艺工作的报告《         》,周扬做了总结区文艺工作的报告《      》。

10、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      ”进程,确定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1、第一次文代会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是“               ”。 随后又成立了它下属的各个协会,其中最重要的是“             ”,1953年9月,改名为“               ”,简称“     ”。

12、“文联”和“作协”对文学界进行思想领导的重要刊物是《      》和《          》。

13、4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文学呈现出了怎样的创作风貌?

14、4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格局怎样?

15、40、50年代之交中国文学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6、40年代后期,左翼文学工作者为了确立延安文艺整风时确定的“文艺新方向”在文学界的主导地位,以达到理想的文学形态“一体化”的实现,主要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7、的文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

18、怎么理解文学思想中为文学批评所提出的标准?

19、在的文学思想中,对艺术真实、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及文艺依靠什么人等问题上是如何论述的?

第二章   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思考题:

1、50至70年代,国家对于作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                   和            这样的组织来实现的。而且这些组织在对待作家作品和文学问题方面,往往是以“   ”的方式,做出            的结论。

2、50年代以后,文学期刊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到1959年,全国的文艺刊物(不包括报纸副刊)竟达   种,但这些刊物大多都不具有自己的特色。

3、对于5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学批评功能,形象地将之概括为“   ”和“   ”。

4、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文学所遵循的文学批评标准是“                         ”。 在这一标准下,往往将作品中所显示出的       、作品对于         的效用、是否坚持      的创作方法看作最重要的因素。

5、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的文学批判运动,实际上是            的文学批评延伸的结果。

6、50年代以后中国作家的整体性更迭表现为:4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家迅速“      ”,而继续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进入本时期文学的“     ”位置。

7、50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8、中国文学批评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9、“40年代作家”的“边缘化”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

10、50到70年代处于中心地位的作家作品主要有哪些?

11、从50到70年代我国“中心作家”的文化品格具有哪些特征?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思考题:

1、电影《武训传》是由_____编导的一部以武训“行乞办学”的事迹为内容的历史传记影片。

2、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此一场规模宏大的批判运动就被发动了起来。同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总结性的长篇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运动涉及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对____________的合法性,二是文学创作的______________和作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的首部禁片是《_________》。

4、1951年开展的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主要是针对着萧也牧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_》而来的。第一篇批判文章出现于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即陈涌所作《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虽然对作品提出了两点批评,即一、对张同志亦即妻子,描写上有所“_____";二、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但与刻意制造事端的"大批判"尚有距离。关键是第四卷第五期《文艺报》。上面发表了署名李定中的“读者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此运动达到了高潮。与批萧同时,朱定的《___》和秦兆阳的《__》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此前后受到批评的还有白刃的长篇小说《______》、碧野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及电影《关连长》。

5、俞平伯1923年曾出版“红学”研究专著《红楼梦辨》,1952年,他修订此书并改名为《_______   》,于是年9月出版。1954年9月,他又汇编建国后发在各刊物上的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文章为《            》出版。成了当时红学界的二部受人推崇的权威著作。可当时刚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_______和____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一文,对俞提出了批评。后又发表《________________》。同志读到这两篇文章后,于1954年10月16日,就写了给政治局的信《                        》。

6、1952年5月25日的《长江日报 》刊出了舒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这篇文章向今人和后人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模式-- “_______” 。1953年1月30日,《文艺报》发表了林默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天《人民日报》转载;2月15日《文艺报》发表了何其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盘否定胡风的文艺思想,下了一系列政治性结论。1954年7月胡风写了28万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并附了7千字给毛等党领导的信。胡风于1955年1月11日,被迫写出了长达十万余字的《_____________》,

1955年2月5日和7日,中国作协团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展开对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从此,一场全国规模的对胡风思想的批判全面铺开。

4月1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将在思想界的批判,扩展到了政治范畴。4月13日,舒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由舒芜反戈一击提供,由上述人员整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月16日胡风在家中被捕。

7、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又是从批判“______”而揭开序幕的。1957年8月7日这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的消息,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月14日下午举行的第17次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是一次转折,在这次会上,_______由陪斗变为主斗,成为会议的主攻对象。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和3月11日《文艺报》第五期发表周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作为文艺界反右运动的总结,宣告了这场运动的结束。

8、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还开展了对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批判。主要对象有:钱谷融的《_______________》、巴人的《______》、王淑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何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1962年9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_____________”的口号,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批判运动。其主要的有:杨献珍的“_____”、 翦伯赞的“_________”、 周谷城的“_____”、邵荃麟的“______________”、以及孙冶方在经济学、罗尔纲在历史学的观点等。

10、建国后一段时间内文艺界持续不断的批判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11、中国的文学界,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12、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中国左翼文艺界内部的争论和冲突主要有哪些?

13、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艺界对文学规范的质疑和挑战主要有两次:一是______等人在1954年前后的活动,二是1956到1957年文学“_________”所进行的革新。

14、周扬和胡风之间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有哪些?

15、纵观2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文学过程,可以看到左翼文学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理论派别:一是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包括50年代的______等;二是以_____为代表,包括后来成为左翼文学的主要领导者的_____、_____、______等;三是在“”前夕形成的以______、________等为首的派别——他们以经由他们所阐释的的理论作为依据。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第一节    诗的路向选择

思考题:

1、40年代后期,在《_____》和《________》上发表作品的一些诗人,既表现了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的强烈意向,但也坚决拒绝将诗作为政治的武器和宣传的工具。

2、1950年,《文艺报》开辟了“___________”的笔谈专栏,通过这里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似乎更加关注诗歌的形式问题,不过在当代诗的路向的选择上,可以发现一些被谨慎表达出来的忧虑。这就是以对______________的重视来否定“五四”以来的______________的倾向。

3、在50年代,虽然_______________被作为当代诗歌最直接的“传统”来强调,但,“五四”以来的____也仍作为重要的“资源”受到重视。当然,新诗在这时已是被分析,做出区别了的。这种分析在臧克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和他主编的《__________________》中有代表性的反映。

4、对于诗的主流的确定,在1958年的诗歌道路讨论中,进一步窄化,并对诗歌进行了“____”与“_____”的权威描述。

5、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诗歌界最关心的不是诗的“_____”问题,不是诗的____问题,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________,以及诗的写作者的_____________的性质的规定。诗___________,诗与_______、____________,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合乎规格的创作主体,应该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出现。

6、在五六十年代,衍生出诗体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而出现“__________”的诗。二是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所产生的当代“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普遍的艺术困境

思考题:

1、进入50年代以后,努力追赶时代步伐,继续诗歌创作的老诗人主要有哪些?他们的创作状况如何?

第三节   九叶诗人的命运

思考题:

1、什么是九叶诗派?

2、九叶诗派的创作风格有何特色?

3、九叶诗派50年代后的遭遇如何?

4、            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册新诗的流派选集。

5、九叶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有:          、         、        、            、          、         、          、           和           等。

6、九叶诗人主要围绕着《                   》、《              》等刊物而“集结”。 

第四节“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思考题:

1、什么是七月诗派?

2、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      》,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      、       、      、          、      、       、      、      、      、      、      、      、       、        、      、       、      、      、       、        。

3、七月诗派50年代以后的遭遇如何?

第五章  诗的几种体式

思考题:

1、“写实性”的、叙事倾向的诗,在     诞生时就受到重视和提倡。到了30年代的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后来,“写实”、叙事倾向,成为40年代          最为重要的潮流。

2、50年代,在整理少数民族民间诗歌基础上创作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的叙事诗主要有徐嘉瑞、公刘、徐迟、鲁凝分别创作的同名长《    》 白桦的《         》,韦其麟的《           》和高平的《              》、《                》。

3、在50年代前期,发表、出版的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民间诗歌,主要有藏族等民族的抒情短诗,以及《       》(蒙古族)、《      》(彝族)、《       》(彝族)、《      》(傣族)、《         》(傈僳族)等。

4、当代“写实”诗体的主要代表有    、    、

       等。

5、诗人李季曾获得了“           ”的赞誉。

6、1955年,闻捷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组诗《       》、《         》、《          》收入他1956年出版的诗集《           》之中。

7、闻捷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包括了《       》、《          》、《          》等三部。

8、50年代初期随着西进的来到川西、云贵和康藏一带的作者的创作有超过当时一般水准的表现。这些诗人主要有    、    、    、    、_____、           等。  

9、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公刘表现边疆战士生活的三个组诗:《             》、《              》、《             》,这些作品,使他成为西南边疆诗人中最早获得较高评价的诗人。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小说家的分化

思考题:

1、在50年代以后,主动终至创作的作家有    、     、      、      、    、    、    等。

2、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小说家有    、    、    、    等。

3、因受挫创作不能得到继续的作家:      、    、    等。

4、虽发表了许多作品,但也遇到了许多难题的作家:      、     、     、     、    等。

5、“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思考题:

1、在当代,小说题材的选取有何特殊重要的地位?

2、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作家和批评家对小说题材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三  小说体裁的状况

思考题:

1、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即     和      。而中篇无论是在理论或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2、对于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    ”上的根据。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    和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3、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    、    地反映生活。

4、正由于对短篇的这种特别的重视,因此,在这个时期首先是出现了“           ”的概念,这说明存在着专事这一样式写作的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      、    、    、      、    、    、      、

       、      、      等。

5、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表现生活的“       ”和“      ”,是文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6、当然,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的意味。一些更多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技巧的“             ”。

7、相对而言,在题材处理上,当代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        ”,而短篇则更多关注“          ”。

四   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思考题:

1、50——70年代,我国小说形态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七章  农村小说

思考题:

1、当代农村小说在形态上有何特征?

2、在当代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      等     作家,另一是       、

       等      作家。

3、在当代农村小说创作中,形成了山西和陕西两个不同的创作群体,它们之间在艺术观和方法上的差别主要是什么?

4、周立波曾组织过什么文学社团?获得过什么文学奖?建国后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5、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在同类作品中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6、李准的成名作及代表作是什么?

7、简述《黄河东流去》的思想内容。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思考题:

1、赵树理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以《        》和《         》震动文坛,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          ”。

2、赵树理建国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短篇小说《     》,被称为《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3、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         ”》和长篇小说《      》。其中《三里湾》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描写               的长篇。

4、“山药蛋派” 除了赵树理外,其他的主要成员有    、    、     、     、

     等。

5、马烽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           》、《          》和电影文学剧本《                》。

6、1962年,西戎发表了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既给他带来过荣誉,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7、简述“山药蛋派”。

8、如何理解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9、如何解读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三 柳青的《创业史》

思考题:

1、柳青的第三篇小说《     》(第一部)于1959年问世,先在《   》上连载,1960年由           出版单行本,1977年修订再版。

2、《创业史》问世以后,好评如潮。肯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     。而特别受到注意的,则是      这一“新人”的“光辉形象”。

3、在60年代围绕《创业史》所进行的那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    和         这两个人物的评价上。

4、在80年代后期的“重写文学史”讨论以来,人们对创业史的评论又产生了新的、更大的歧义。其中宋炳辉撰写的《                                    》是非常代表性的一篇评论文章。

5、如何理解《创业史》的文学价值?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思考题:

1、何谓“历史小说”?

2、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有哪些?

3、“历史小说”的作者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历史小说”写作的文学史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是什么?

5、历史小说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6、“       ”,是当代不少写作长篇小说的作家的追求,也是批评家用来评价一些长篇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这种创作追求,来源于当代小说家那种充当“       ”,

                  , “        ”的欲望。

7、“史诗性”在当代的长篇小说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8、杜鹏程的《              》,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价的长篇。

9、《保卫延安》以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和持续的紧张节奏,来着力塑造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10、《保卫延安》描述的重点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简述《保卫延安》的艺术成就。

12、简述《保卫延安》的思想内容。

13、试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形象。

14、简述《保卫延安》在艺术风格上的特色。

15、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描写的主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战役。

16、论析《红日》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的创新和探索。

17、在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是对于____________的叙述。

18、《红旗谱》是如何完成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起源的叙述的?

19、《红旗谱》对农民和农民英雄性格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规律”进行描述时,表现出了哪些“独特性”?

20、试述《红旗谱》的思想内容。

21、分析朱老忠的形象及典型意义。

22、简析《红旗谱》中严志和的形象。

23、欧阳山的多卷体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部组成。

24、《三家巷》、《苦斗》在对“中国的来龙去脉”进行叙述时,所表现出来的与同类作品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25、《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__________”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26、《红岩》共印20多次,发行800多万册,创造了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________纪录。

27、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_________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

28、峻青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          》。

29、峻青小说的构思特点是什么?

30、王愿坚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

31、1956年至1966年,王愿坚参加了“30年征文”——回忆录选集《__________》的编辑工作。

32、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______________》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

33、粉碎“四人帮”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其中的《_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34、1983年王愿坚创作了另一部重要剧本《_________》,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________。

35、相对于峻青描述的铺张来,王愿坚的叙述要显得_________些;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更接近于“______”的形态。

36、比较而言,孙犁、茹志鹃、刘真等对历史的讲述,是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一种个人的____________特征。

37、《__________》是孙犁建国后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而他的《__________》则代表了当代文坛十七年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________》则是他唯一的一篇。

38、孙犁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9、孙犁被誉为“           ”的创始人。

40、解释“荷花淀派”.

41、简析孙犁的短篇小说《山地回忆》。

42、1958年问世的短篇小说《_______》,使茹志鹃受到广泛地注意。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跟当时的 王愿坚,并称“___________”。

43、茹志鹃五六十年代的短篇,收在《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个集子中。这些作品的取材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年代的战争生活,另一是_____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的题材。

44、茹志鹃有关战争的小说,在叙述上以与现实生活不发生关联的“     ”方式展开。然而,内在的“     ”的动机和叙述线索,不难辨识。它们是作为参与生活“统一性”的组织而被索取和重新构造的。

45、《百合花》在当时(以及在此后相当长时间里)受到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6、简析《百合花》的深层意蕴(思想内容)。

47、在五十年代,以抒情性叙述方式来表现历史的短篇,还有刘真的《           》、《          》、《          》,以及萧平的《       》等。刘真的《         》以伤感的怀念语调,讲述八路军的一位指挥员在战争中的英雄业绩和阵亡。这个短篇,在1960年以其“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为由受到批判。

48、杨沫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年初出版后,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售出130万册,成为在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_______年出版修订本。

49、杨沫的这篇带有“       ”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的明显根据。

50、简述《青春之歌》的成就及缺陷。

51、简析《青春之歌》的主题。

52、《青春之歌》出版一年后,《中国青年》和《文艺报》刊登了批评《青春之歌》的文章是郭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青春之歌》和在十年代出版的另两篇《芳菲之歌》、《英华之歌》,在内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文档

当代文学思考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于20世纪______年代末提出,到______年代末以后得到广泛的使用。2、提出“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3、教材所使用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简述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不同概括及各种概括的人为性和权宜性。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文学的“转折”思考题:1、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将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三大区域:、______________和。2、1945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