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不是靠直接传播和简单模仿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领悟,逐渐积累而成的。因此,学习语文靠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求知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质肯定难以提高。可见,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而小学生正处于阅读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实施计划:
(一)、上好读物推荐课,把握好价值取向
读物推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新课标建议向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拼音读物、低幼儿歌、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向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童小说,科普小说,普及型中国名著”为主;向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推荐的读物以“童话、寓言、故事,浅显的文言文,科普小说,普及型中外名著”为主。
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握好价值取向(即发展方向),小学生处在人生的萌芽阶段,可塑性很强,不可能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面引导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辨别优劣、辨别正误,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自觉抵制不良读物。
(二)、上好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贵在方法,读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和质,教师要教给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等。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三)、做好评价与展示
组织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扩大阅读成果,防止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如:
(1)、召开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
(2)、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可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
(3)、举办读书笔记卡展览评比会,让学生观摩,并以投票方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
(4)、学生也可编一些阅读小报,内容可以是好书推荐、佳作摘录、名著简介、作者生平简介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捕捉、存储信息,还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同时也扎实有效地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感情与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从而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小学教务
2019.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