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7:55
文档

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

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棺椁与棺材区别很多人对于棺椁与棺材分不清楚,把棺椁当做棺材是普遍认知。其实,棺材是一种统称,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它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是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棺椁则是用来象征死者的地位。古时候,棺材是普通人用的,而棺椁则是给帝王用的。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棺椁有若干层,里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椁。椁,套在棺外的外棺,也就是棺材外层所套的大棺材。简而言之,棺椁就是多层棺材,由大小棺材叠加而成,用以彰显死者生前的地
推荐度:
导读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棺椁与棺材区别很多人对于棺椁与棺材分不清楚,把棺椁当做棺材是普遍认知。其实,棺材是一种统称,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它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是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棺椁则是用来象征死者的地位。古时候,棺材是普通人用的,而棺椁则是给帝王用的。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棺椁有若干层,里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椁。椁,套在棺外的外棺,也就是棺材外层所套的大棺材。简而言之,棺椁就是多层棺材,由大小棺材叠加而成,用以彰显死者生前的地
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

棺椁与棺材区别

很多人对于棺椁与棺材分不清楚,把棺椁当做棺材是普遍认知。其实,棺材是一种统称,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它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是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棺椁则是用来象征死者的地位。古时候,棺材是普通人用的,而棺椁则是给帝王用的。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棺椁有若干层,里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椁。椁,套在棺外的外棺,也就是棺材外层所套的大棺材。简而言之,棺椁就是多层棺材,由大小棺材叠加而成,用以彰显死者生前的地位。

棺椁—代表意义

为什么有地位的人安葬要选择椁?好的椁可以更好地保存尸体以及随葬物品。我国的古墓曾中先后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皿,都是于棺椁中发现。从周朝开始,椁就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死后用几层椁来安葬,是由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决不能够随便僭越。

后期由于墓葬制的发展,棺椁制从西汉中期以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椁的用法在西汉以后的朝代已经不再受等级了。

棺椁—棺椁制的形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木棺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棺椁—棺椁葬

棺椁葬是指把尸体装入棺椁再行埋葬的一种葬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在处理尸体时是不用棺椁的。如中原地区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埋葬死者一般是以在氏族的公共墓地内挖长方竖穴土坑来直接埋葬死者。后来为了长期持久的保存尸体,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人们开始以器护尸,于是便有了棺椁。随着时代的进步,棺椁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制度。棺椁制度作为古代埋葬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人类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使用棺来埋葬死者的?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这里的瓦棺,与“有虞氏尚陶”的注解是相吻合的。“堲周”,就是用火烤墓圹的四周,“火熟曰堲,烧土冶以周于棺也。或谓之土周。”或是为了防潮的目的,对墓圹的加工处理。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在墓扩口上面或墓旁周围堆积红烧土块的现象,或可称得上是目前发现“堲周”的最早的实例。但从考古发现的夏文化遗存来看,在被公认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墓葬资料中,并没有发现这种“堲周”的迹象。“殷人棺椁”,是棺椁装饰的一种,再加上以长殇、中殇、下殇、无服之殇来定规定使用的葬具,以标等级,说明周代的丧葬礼仪在经过史前以及夏商的发展之后,更为繁文委曲,并且制度化。

棺的起源与发展

棺的出现,同样是为了更长时间地保护尸体的需要,不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还要层层套叠。棺外所套的大棺称为椁,棺内所嵌的小棺称为櫘,贴身之棺又称为榇。目前,这种在棺外套有椁的棺椁形式,在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尚未发现实例。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却发现有棺椁并存的现象。如在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不仅有木棺,而且在棺外还有“井”字形椁,为中华古代内棺外椁制度的祖型。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了属于夏代的木制棺椁葬具。如在位于二里头2号中心殿堂北部发现的一座大墓,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20多座墓葬中最大者。这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口东西长5.20-5.35米,南北宽4.25米,墓深

6.10米。遗憾的是因早期被盗,墓内的遗物只剩下朱砂、漆皮、蚌饰片、涂朱陶龙头、一具装入红漆木匣内的狗骨架。其中一座在墓坑中还挖有棺室,棺室底部铺有朱砂。不难看出,这些墓葬与其他中小型墓葬相比,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异,墓的主人当属奴隶主贵族。尤其是位于2号中心殿堂北部的大墓,它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规模,都是其他墓葬望尘莫及的。

商代是普遍使用棺椁的时期。《礼记•檀弓上》载“殷人棺椁”,郑玄注:“殷人上梓”,是说殷人多用梓类木材造棺。在郑州商城发现的墓葬中,铜器墓多有棺椁的痕迹。1956-1965年间在郑州铭功路一带发掘的4座铜器墓中,M146、M148、M2墓底均铺有一层朱砂,有棺椁痕。1982年在郑州北二七路发现的3座铜器墓,其中1、2号墓墓底铺朱砂,有棺板灰痕迹。

在安阳殷墟,我们发现棺椁已普遍使用于大中小型墓葬。在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在墓室中部有木椁,椁用整木做成,四周与墓壁中间用夯土填平,成为二层台,椁内有棺,棺木已无存。殷墟西区是一处族墓地,木棺都是长方匣形,两端大小高低相同。棺上一般涂有红、黄色漆,少数棺上有彩绘。除了一般的木棺葬外,有些墓葬还发现木棺外有椁,在棺椁上面常铺有席子或以彩绘的画幔一类的编织物覆盖。从以上考古资料分析,在商代后期棺椁的形制已经完备,并普遍使用于墓葬之中。

周代不仅因袭了商代的棺椁形制,以木制棺椁作为主要的葬具,而且在商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备,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棺椁制度。据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

在大量发掘的东周墓葬内,有棺无椁和无棺无椁的小型墓仍占绝大多数。

此外,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土、砖代替木椁的新形式。在一些中小型墓内,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室墓,这种土洞,代替了木质的椁,或者不用横穴土洞,而用空心砖筑成椁室,以代替木椁。以土、砖代替木椁,是一种简省,从此创造出了另一种简便的墓葬制度。

从棺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棺椁从出现之初,就具有区别贵贱和等级的功能,从史前时期的对死者的特殊礼遇,到殷商时代在贵族阶层中普遍的使用,最后在周代在宗法制度下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的棺椁制度。棺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是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社会演进的一面镜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古代礼制从起源走向成熟的过程。

文档

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

我国棺椁文化与发展棺椁与棺材区别很多人对于棺椁与棺材分不清楚,把棺椁当做棺材是普遍认知。其实,棺材是一种统称,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它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是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棺椁则是用来象征死者的地位。古时候,棺材是普通人用的,而棺椁则是给帝王用的。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棺椁有若干层,里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椁。椁,套在棺外的外棺,也就是棺材外层所套的大棺材。简而言之,棺椁就是多层棺材,由大小棺材叠加而成,用以彰显死者生前的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