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6:54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现代文阅读1.茅盾为人二三事万树玉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被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深受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现代文阅读1.茅盾为人二三事万树玉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被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深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

    一、现代文阅读 

    1.茅盾为人二三事  万树玉 

      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被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 

      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深受青睐。至70年代中期,已是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眼疾(左眼已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仅0.3)的茅盾又孜孜矻矻,替姚雪垠审阅、点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书稿,并解答一些文艺、学术问题。深受教益的姚雪垠多次撰文,由衷地表示,茅盾是他的“恩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批阅阮章竞等人的诗集、杜鹏程等人的小说共34部,所做评语既翔实又切中肯綮,对他们很有启迪。1981年3月,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捐出25万元积蓄,作为今后长篇小说优秀新作的奖励基金。有人统计过,茅盾一生点评过的中国作家多达30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文坛新人,所以他在文艺界一向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③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20世纪30年代,他尖锐地批评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犯了“脸谱主义"和“方程式”的错误。50年代,他与何其芳、刘大杰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有理有据的热烈争论。他也坦率承认,自己30年代创作的小说《三人行》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在争论中,他坚持以理服人,摈斥以势压人,双方相持不下时,则采取求同存异、允许保留的态度。如在讨论小说《李自成》的通信中,针对姚雪垠对李自成的思想根源分析,茅盾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各抒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这个时候,茅盾停止了争论,不再执拗,此事也未影响他和姚雪垠的深情厚谊与继续交往。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不仅尽心尽职地履行中国作家协会的职责,而且力所能及地关怀广大作家。20世纪60年代,老诗人饶孟侃将自己一诗遭《诗刊》拒登且未得到回应的事告知茅盾。茅盾事先阅过此诗,并未发现它在政治上、艺术上有何问题,因此感到《诗刊》的做法不妥,于是在百忙中特地给时任中国作协党组的邵荃麟写了一封长信,请他查明《诗刊》退稿的理由,从而对作者有个交代。“"期间,文艺家普遍遭受打击与摧残,“四人帮”粉碎后,茅盾于1979年2月给中宣部的林默涵写信,建议向中组部反映抓紧为文艺家落实的问题。林默涵将此信转给了时任秘书长的。很重视茅盾的意见,于4月间召开了全国落实文艺家知识分子座谈会。 

      ⑤对待人和事,茅盾严格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研究鲁迅"中曾一度出现“两个凡是”的偏向,即“凡是鲁迅骂过的人就一定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就好到底"。1979年,他在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访谈中,特别强调要匡正这种偏向。他直截了当地说:“我看并非如此,这类事情要实事求是。”这就是茅盾之为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回忆了与茅盾先生为人有关的往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 

___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

    (4)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茅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茅盾先生是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也是最早参加中国党的。他以文学为武器,为党的事业、为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了一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后来失去与组织的联系,但他依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工作。他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坚定的信念,因而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留下了两项崇高的遗愿:一是致信中国作家协会,捐出25万元稿费,建议设立长篇小说奖,用以繁荣祖国的文学事业;另一是致信党,希望党追认他为中国党党员。并且他自豪地宣称:如蒙追认,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选自《人民日报》) 

___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晩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___

    (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

    (3)从对表现叶圣陶先生性情的角度看,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

    (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___

    (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___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簇花儿在风雨里开 

    ①春天的一个早晨,我站在一楼的阳台上,看着对面那一带草坪里刚冒出头的嫩草,在阳光下,在东风里,似乎可以听到一片欣然的成长之声。这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肩上搭着一个长长的蛇皮袋子,右手持一根前端带铁钩的木棍,直奔那个大垃圾箱而去。 

      ②每天小区里都会来来往往有不少这样的人,那些垃圾箱都会被翻无数遍,那些纸壳、塑料瓶子什么的,很难逃过这一层层的筛选。这个五十来岁的女人走路风风火火,就像急着赶往下一个垃圾箱似的。她的脸上有着深深的皱纹,看得出在风雨里奔波的痕迹。那个垃圾箱很高,她用木棍钩了几下,然后几乎是把半个身子探进去寻找。 

      ③即使我是旁观者,心底也会有一些感慨。正好两个老奶奶刚跳完广场舞从外面回来,火红的运动服点亮了这个早晨。她俩看到垃圾箱外的半个身子,先是一愣,然后便啧啧地摇头叹息几声,感叹说:“唉,为了生存,不容易啊!" 

      ④这时,那个女人已经直起身,她装好找出来的东西,冲着那两个老人很灿烂地笑,说:“为了生活!” 

      ⑤两个老人很温和地冲她笑。而在窗后的我,却忽然很有些触动,甚至感动。或许两个老奶奶没有听清,或许是听清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而我却听得很明白,连她说的四个字的重音所在都听得很清楚。 

      ⑥从那以后,我就有些留意这个在垃圾箱里翻找东西的女人。她几乎每次都走路很快,匆匆地从一个垃圾箱赶往下一个垃圾箱。而且她不像别人,翻得满地都是,然后一走了之,她都是尽量不把垃圾箱里的东西倒出来,而且总会收拾得很干净。 

      ⑦春末夏初的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她在我窗前那个垃圾箱翻完之后,并没有像平时那样急急地离开,而是在旁边的草坪上,用那个带铁钩的木棍刨了几个小坑儿,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不知什么种子,种了下去,又填上土,踩平,这才背起蛇皮袋子走了。 

      ⑧后来听小区里的人说起这个女人,因为她在这里活动已经好几年了。据说,她老伴儿死得早,家里似乎还有一个很不省心的儿子和远嫁的女儿。人们都很同情她,说她过得不容易,这么大年纪还要这么辛苦地干。也有人说:“不管怎样,人闲不住是好事!" 

      ⑨而她却根本不在意人们在背后的议论,依然风雨无阻地在各个小区里来去,穿梭于大大小小的垃圾箱之间。后来有好几天的时间,也没见到她,虽然有些奇怪,可是谁也没有真正当回事。 

      ⑩一个雨后的早晨,她又出现了。我看到她在翻垃圾箱,便在阳台上多待了会儿。这次她走得似乎没有以前快。正赶上那两个跳舞的老奶奶结伴出去,其中一个热情地问:“好些天没见你了,出门了吗?” 

       女人还是笑得很灿烂:“没出门儿。那天正翻垃圾箱,一下子晕过去了,检查说是心脏病,让多养几天,就没出来!" 

    另一个老奶奶连连说:“那你还不在家养着,怎么又跑出来了?这身体不好是闹着玩儿的?也不差你捡东西卖这点钱吧?” 

       女人还是笑:“没事儿了!我觉得我身体挺好的,再说我也不是那么累,待不住,在家就难受!" 

       走过去时,第一个说话的老奶奶又忍不住回头对她说:“多歇歇,心脏不好!” 

       她大声说:“行,知道了!" 

       忽然在某一天,垃圾箱旁边的草坪上,就开出了一大簇的扫帚梅,各种颜色的都有,摇曳生姿。小区的居民们经过的时候,都会有些惊讶,谁啥时候种的花? 

       看到的人们,都在感叹花儿的招摇,却不知道,那其实是一个人平凡生活的美丽绽放。 

    (1)根据文章内容和表中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感受 

    春天早晨 女人路遇两个老奶奶,笑说“生活” ①      

    春末夏初 ②      

    后来 居民好几天没见到女人 奇怪但也没当回事 

    雨后早晨 女人再遇两个老奶奶,笑说“待不住" 

    某一天 ③    惊讶、感叹 

    (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

    (3)将“看到的人们,都在感叹花儿的招摇”中的“招摇"换成“摇曳”好不好?为什么? 

___

    (4)说说你对标题《一簇花儿在风雨里开》的含义的理解。 

___

    (5)有人认为第⑧段在文中无关紧要,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陈述理由。 

___

    4.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在杧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急促地跳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篾门,用汉话说:“老乡,我们是,请开开门。” 

     ?妇人扣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 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用汉话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吗?”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碜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 

     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 

     “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她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 

     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门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去。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道,“阿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时,他被一排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说瑶家寨阿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阿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选自《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有删减) 

    (1)小说善于通过心理变化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妇人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略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叙写事情 心情变化 

    半夜听到晒台上有声音 ①      

    知道是 心弦放松 

    ②    感动 

    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 ③      

    听女儿说来了 ④      

    (2)细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这眼神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和“陌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

    ②他呢?他呢?何班长呢?(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

    (3)作者插入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___

    (4)本文中的“小竹楼"含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

    5.不怕苦、能吃苦  章长生 

     ①近来学党史,读到一则“半条皮带”的故事,深受感动。红军长征时期,常常要面对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温饱问题。在找不到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任弼时和警卫员李少清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到锅里煮后用以充饥。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之为吃“煮牛肉"。长征胜利后,吃剩下的半条皮带被保存下来,成为红军将士不畏艰险、笑对困难的历史见证。今天,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但我们都应不怕苦、能吃苦。 

     ②回望百年党史,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是中国党人的优秀品质。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这样描述红军艰难困苦的生活:“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仅支撑红军战胜了艰苦的自然环境,也一步一步从艰难形势中打开了中国的新局面。 

     ③苦是对环境、形势、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检验。在吃苦中可以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吃苦中可以磨炼坚强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在吃苦中可以锤炼能力、增强毅力。彭德怀同志曾说:“我彭德怀参加党,党给我唯一的‘’,就是带头吃苦。"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工作期间,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暴雨最大的时候就是冒雨涉水、防止灾害的时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成就了党人的光辉风范。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是伟大事业的砥砺石。总指出:“我们党在、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条件艰苦,广大党员不怕苦、甘吃苦、能吃苦,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快速兴建起工业体系,还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经济发展连续多年稳中有进到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无一不是党和人民披肝沥胆艰苦奋斗的结果。 

     ⑤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历史?总强调:“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还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艰苦、战胜艰苦、驾驭艰苦的决心和本领。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实践启示我们,越是面对艰难困苦,越不能退缩让步,越需要激发非凡定力和必胜勇气。不畏艰苦、不避艰苦,适应艰苦、战胜艰苦,通过吃苦锤炼党性、砥砺初心、提高能力、建立功业,才能不辜负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⑥“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党员干部不仅要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更要艰苦奋斗在前、奉献担当在前。砥砺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新的更大的奇迹靠奋斗者来书写。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1日)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

    (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

    (4)将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无一不是”改为“都是"好不好?为什么? 

___

    (5)一些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怕吃苦、不肯吃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与生活实际,对其进行劝说。 

___

    二、文言文阅读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绠不可竭___ 

    ②三日而后汲视___ 

    ③悦人襟灵___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 或 雨 作 云 蒸 醇 醇 而 浑 盖 山 泽 通 气 应 于 名 源 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___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论语》一章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丙】王子猷②爱竹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九夷:指东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②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___ 

    ②斯是陋室___ 

    ③子欲居九夷___ 

    ④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

    ②或曰:“陋,如之何?" 

___

    ③何可一日无此君? 

___

    (3)甲、乙两文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兰说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yūn)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祥瑞。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而名之不可___ 

    ②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 

    ③莫能肖也___ 

    ④不可得而亲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___

    ②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___

    (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本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香味:莲——香远益清;兰—— _________________。 

    ②品性: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从文中领悟到的兰的品性。 

___

    参 

    1.【答案】(1)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关怀广大作家、实事求是地评价鲁迅四个方面回忆了往事。 

    (2)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叙议结合。第⑤段的首句既是中心句,也是议论句,后面记叙茅盾先生为人的往事,叙议结合,突出了茅盾实事求是的作风。 

    (4)茅盾先生是一个关爱提携后辈、民主平等、德高望重、实事求是、对党忠诚的人。 

    【解析】(2)这是一个过渡句,其中前面的分句上承前面一段,后面的分句引出本段写茅盾恪守学术民主,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的内容。 

    2.【答案】(1)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2)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委婉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的性格特点。 

    (3)引用伯祥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烘托出叶圣陶先生平时生活非常规律,他为了陪“我”不惜改变作息,可见他对“我"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叶圣陶的愧疚和感激。 

    (4)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羨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作者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 

    (5)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解析】(1)围绕“寡言",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但辩论是不来的。"“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据此概括即可。 

    (2)理解句子含义,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皱眉”可见叶圣陶不情愿;“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比较委婉,但也是拒绝,也可见叶圣陶反对形式主义的性格特点。 

    (4)详写的作用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表现叶圣陶的优点和作者对他的评价。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稻草人》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第⑥段详写叶圣陶违背自己坚持的休息时间,和朋友一起为“我”饯行,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 

    3.【答案】(1)感慨、感动;女人在草坪上刨坑、下种;居民看到扫帚梅花开 

    (2)环境描写。点明了时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为下文捡垃圾女人在小区种花做了铺垫。 

    (3)示例一:不好。“招摇"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形象地描绘出扫帚梅的美丽身姿,从侧面烘托了捡垃圾女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示例二:好。“摇曳”指摇摆动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扫帚梅在风中轻轻摆动的美丽情态,用词优美,更符合语境。 

    (4)既指捡垃圾女人所种的一大簇扫帚梅在经历过风雨之后摇曳生姿,美丽绽放,也赞美了像捡垃圾女人那样平凡的人不屈服于命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示例:我认为不能删去。第⑧段是插叙,交代了捡垃圾女人的家境和人们背后的议论,点明了女人捡垃圾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捡垃圾女人自立勤劳、乐观开朗的美好品性。 

    【解析】(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春天的一个早晨"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刚冒出头的嫩草,在阳光下,在东风里,似乎可以听到一片欣然的成长之声”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结合第 ⑦段中“用那个带铁钩的木棍刨了几个小坑儿,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不知什么种子,种了下去,又填上土,踩平"分析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捡垃圾女人在小区种花 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此题,应先写出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4.【答案】(1)内心惊恐;战士们帮忙搭建晒台,并许诺给屋顶换草;担心;兴奋、慌张 

    (2)①“陌生”是因为她并不认识何班长,“熟悉"则是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的影子。 

    ②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没见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3)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 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4)①妇人让住进小竹楼,帮助妇人翻修小竹楼,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②小竹楼是妇人和何班长感情的连接点,连接了何班长的同情和妇人的牵念,体现了人性美、人情美。 

    5.【答案】(1)不怕苦、能吃苦(或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都应不怕苦、能吃苦”)。 

    (2)引用论证。引用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对红军艰难困苦的生活情景的描述,有力地论证了“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是中国党人的优秀品质"的分论点。 

    (3)首先, 叙写“半条皮带”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不怕苦、能吃苦";然后从“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是中国党人的优秀品质”“苦是对环境、形势、局面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检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是伟大事业的砥砺石”“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历史"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发出号召,鼓励人们艰苦奋斗。 

    (4)不好。“无一不是”是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强调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是党和人民披肝沥胆艰苦奋斗的结果,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赞美之情。“都是"虽然也有肯定的意思,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强烈。 

    (5)示例:吃苦,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品质,也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砥砺石。生活中那些成功者,哪一个没有吃过苦?因此,我们只有不怕苦、能吃苦,才能走向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分析中心论点,一看标题,文章的标题《不怕苦、能吃苦》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二看内容,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第①段叙写“半条皮带"的故事之后指出“今天,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但我们都应不怕苦、能吃苦”,故把“我们都应不怕苦、能吃苦"作为中心论点也是可以的。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首先,要抓住“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这样描述红军艰难困苦的生活”,明确论证方法;其次,明确“回望百年党史,不怕苦、能吃苦、能战胜苦,是中国党人的优秀品质"是第②段的中心句,即分论点。这样,即可明确作用。 

    (3)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理清段落层次,第①段是一层,第②—⑤段是一层,第⑥段是一层;然后分别概括各层的内容;最后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4)这道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加点词语“无一不是”与“都是"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前者为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由此领会加点词语“无一不是”的表达作用,概括回答。 

    6.【答案】(1)完,尽。打水,取水。使(人的心情)愉悦。 

    (2)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4)“嘉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必要的铺垫。 

    【解析】(2)给句子断句,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法与语意进行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如雨淋漓,如云气升腾,笼罩着山野,应于名源”,所以应在“云蒸"“而浑”“通气"之后停顿。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将全文的文意弄懂,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概括。“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等句子,就是说明“嘉泉”的特点的,将这些句子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一般来说,详写的作用应从文章的中心主题、人物形象等入手来分析。选文第2段中的“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是作者的情感表露,是本文的中心,可结合此句来理解上文详写“嘉泉”之“嘉"的用意。【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让服劳役者除草开垦土地,(在此)期间发现了一口废井。(我)就喊来工匠把井中泥沼清除掉,查看其好坏后,说:“(这)是一口好泉呀。”于是把它锁起来让泉水清澈,三天后取上水来看。泉水清澈并且色泽清白,味道非常甜美,泉眼幽深有一丈多,泉水提用不尽。在炎热的暑季,喝口泉水如同吃洁白的雪,嚼着薄冰般凉爽。在严寒的冬季,犹如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这眼泉水有时候云气蒸腾,气味香醇,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又宴请嘉宾,用泉水冲泡建溪、日铸、卧龙、龙门茶,香甜滋润,使人心情愉悦。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于是题写在堂上,为“清白堂"。又在井旁建一小亭,叫作“清白亭”。希望居住此堂,登临此亭的,不要玷污了它的名声呀! 

    写于宝元二年。 

    7.【答案】(1)出名,有名;这;想要;曾经 

    (2)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②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③怎么能一日没有这位(竹)先生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共同点:刘禹锡居住的陋室和王子猷寄住的空宅都很简陋,但是由于居住的主人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而不显得简陋。示例:看法: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刘禹锡和王子猷一样,拥有高尚的品格。我的身边也有家境不好的同学,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具备优秀的品格与良好的修养。(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概括全文内容,把握文旨,再联系现实简要回答即可。参考译文:    【乙】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简陋的呢?"    【丙】王子猷曾经暂时寄居在别人的空宅里,随即让人种竹子。有人问(他):“(你只是)暂时住在这里,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吟咏很长时间,直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日没有这位(竹)先生呢?” 

    8.【答案】(1)说出;擅长;相像,类似;亲近 

    (2)①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靠近嗅取的。②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也不可以疏远! 

    (3)氲氲无所;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4)洁身自好、高洁。 

    【解析】(4)【参考译文】  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靠近嗅取的。(它的香气)大概是在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缥缈萦回之间,纯粹凭借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气)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它)是祥瑞。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即使是擅长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把(兰花的形状)画得相像,(却)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也不可以疏远!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现代文阅读1.茅盾为人二三事万树玉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被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深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