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年中考语文超全复习-文言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0:19
文档

2021年中考语文超全复习-文言文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文言文【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题型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在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
推荐度:
导读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文言文【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题型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在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

文言文

【考点解说】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题型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在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字词解释。2.词义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写法探究。7.比较辨析。8.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

【解题策略】

  中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考查已由课内转向课内外比较阅读,因此,在“立足课内,注重积累”的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掌握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读原文,更要读注释,要重视利用注释这一已知信息,去翻译原文,理解原文,以便正确答题;二要活用短文的题目、出处(或作者)所提示的间接已知信息,因为从这些已知信息中我们或可以猜测到短文的主要内容,或可以推测到时代背景,或可以联想到作者的作品风格、三要注意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那些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这些题目之中实际上隐含了不少的有用信息,我们要巧用这些信息去猜测文意、解答题目。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4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2、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二、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5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④越明年    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3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请用“| ”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六、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乙]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见   (2)愿子还而视之  子

(3)不以千里称也  以   (4)去而顾之   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文档

2021年中考语文超全复习-文言文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文言文【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题型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在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