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何需要运动锻炼
①人,生物学上称为“智人”,与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7%.既然基因相似,那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为何如此不同?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刊登的一篇文章,从进化角度阐述了我们的祖先进化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经常运动。
②可以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已经患上了“运动依赖症”。大约600万﹣7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就与黑猩猩、倭黑猩猩走上了不同的路。原始人以捕猎、采集为生,但当时食物经常短缺,不想被饿死,就得长途bá shè.直立站姿和大跨步的步态能在消耗更少能量的情况下,覆盖更大的活动范围,这迫使原始人必须一直运动才能维持生存。随后出现的狩猎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原始人的活动水准,人类基因悄然继承了这些机制。
③当一个行为成为常态时,生理特征就会发生改变,原始人类适应甚至依赖于狩猎采集这些行为,所以新陈代谢也进化出了适应大量运动的机制。人类的最大持续功率输出值至少是黑猩猩的4倍,这个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原始人腿部肌肉的变化。原始人的腿部肌肉,不仅比猿类的多了50%,抗疲劳肌纤维的比例也更大。人类体内还有更多红细胞,可为工作中的肌肉源源不断补充氧气。人类演化出的高效新陈代谢系统也为身体不断增加的运动量提供足够能量。正是这种特性及其他更加耗能的特征,如更大的大脑,使原始人与其他猿类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④当下,缺乏运动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日均步行4961步,而原始人每天平均步行1.2万﹣1.8万步。
⑤201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日常运动量的报告:所有成年人中,运动量不足的人的比例高达27.5%.相比2010年的调查,数据又升高了7.5%.高收入国家的问题尤其严重,运动不足的人的平均比例达到37%。
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运动不足是造成成年人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长期缺乏运动,会增加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
1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bá shè
13.第②段中的画线部分的意思,与第③段中的词语“ ”意思相同。(3分)
14.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3分)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日常运动量的报告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
B.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成年人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超过了1/4。
C.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比2010年的数据提高了7.5%。
D.2018年的调查报告显示,高收入国家运动不足的人的比例在37%左右。
16.联系全文,简要回答“人需要运动锻炼”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
答案:
12.跋涉
13.分道扬镳
14.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准确地突出了原始人腿部肌肉比猿类多,抗疲劳肌纤维的比例更高的特点。
15.D
16.“原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患上了运动依赖症;“目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减少(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崇明区)
时间觉:神奇的第六感
①人类有哪些感觉呢?你可能会说出5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可是你知道吗?还有一些感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之内,时刻影响着我们,但我们却不熟悉。
②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伞兵,从几千米高空的飞机上跳出机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飞速地往地面坠落。在距地面只有200米时,才打开降落伞,安全地降落到地面。如果再迟2~3秒钟开伞的话,那可就来不及了,他会摔得粉身碎骨。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关键时刻,及时打开降落伞呢?这就是人类的第六感觉﹣﹣时间觉。
③科学家发现,每个人的时间觉都会有差异。当你问旁边的几个人:“现在几点了?”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快到6点了。”“大概过6点了。”“6点钟了吧?”因为他们都没带表,对时间没有充分的自信,所以都用了不确定的口气。
④就是同一个人,他的时间觉的准确程度,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不一样。当你回忆过去一段的平淡的日子时,由于记忆不深,你会觉得那段日子过得很快。相反,如果你想起了一段紧张的经历,比如是困在电梯里等待救援,因为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就会觉得那段时光是很漫长难忘的。
⑤时间觉还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感到时间过得飞快。而当痛苦时,日子就会变得很难熬。还有,你要赶到某地办件急事,一路上你一定会觉得汽车开得太慢,并不停地看手表,感到时间走得太快。
⑥时间觉属于生物钟的范畴。但令人吃惊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形成的。人刚生下来时,没有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之类的时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接受和适应了这些时间概念,并学会运用。
⑦在国外,时间觉已被心理学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学生在进入枯燥、单调的学习科目时,容易产生厌烦、疲劳、“度日如年”的感觉,科学家就采取改变外部刺激的方法,来调整时间觉。如把房间色调布置得明快悦目,播放轻松悠扬的音乐﹣﹣使人们产生一种时间很容易过去的错觉,避免了厌倦感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⑧精神病患者丧失了对外界的感觉能力,无法对寒暑交替、昼夜轮回进行判断,专家就用恢复时间觉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治疗。当病人的时间觉正常之后,其他方面的功能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⑨不过,到现在为止,时间觉仍是一种神秘复杂的生理现象。只有我们彻底揭开了人体生物钟的秘密,才能让时间觉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4.本文第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5.本文第③段、第④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16.本文围绕“时间觉”介绍了 、 、 、 等内容。(4分)
17.下列关于时间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觉确实存在于身体和意识之内。
B.恢复时间觉就能够治愈精神病患者。
C.时间觉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D.时间觉只能从心理学方面为人服务。
18.《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一文中写到“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请从时间角度分析“老吏苦之”和“东坡洒然不倦”的原因。(4分)
答案:
14.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时间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之内。
15.不能。第③段主要写了每个人的时间觉都会有差异,第④段主要写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时间觉的准确程度也有不同。第④段是在第③段基础上进一步体现这种差异,两段间存在递进关系。
16.个体差异、影响因素、形成原因、实际运用。
17.A
18.时间觉受情绪的影响。东坡读《阿房宫赋》读得畅快,所以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老吏对书本不感兴趣,觉得时间变得难熬。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虹口区)
蝙蝠携带大量致命病毒,为什么自己却安然无恙?
①在很多故事里,蝙蝠是的象征,而在现实里,蝙蝠只是一种很渺小的生物。
②蝙蝠虽然是一种渺小的生物,却是世界上千种最致命病毒的携带者,是很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自然宿主,比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SARS、MERS冠状病毒等。本次流行的新冠肺炎,目前追踪基本确定与野生动物有关,极大可能为蝙蝠。
③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纲中的第二大目﹣﹣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根据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建立的全球蝙蝠病毒数据库显示,在全球69个国家,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蝙蝠是最大的病毒库之一,但又对大多数病毒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其原因目前仍未十分明确,据目前学界推测,可能与它们的飞行能力和特殊免疫系统有关。
④蝙蝠在飞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类似“发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快速复制新的病毒,机体免疫系统主要防御机制则是通过发烧使体温升高来抑制病毒的复制。蝙蝠飞行过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可以极大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⑤科学家通过对蝙蝠基因组研究发现,尽管蝙蝠的基因组与其他的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身上包含的某些基因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多,这些基因有助于抵抗入侵病毒对自身的伤害。
⑥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病毒的侵害,可是为什么蝙蝠会成为天然的超级病毒库?科学家推测蝙蝠种类多,喜欢群居,寿命长,而且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携带多种病毒且对病毒有较强的耐受力,易于传播病毒。
⑦蝙蝠一般不会直接将病毒传给人类,而是通过果子狸、竹鼠等中间宿主来完成。不去打扰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更不要把这些野生动物当成盘中餐,这或许是未来防止新的疫情发生最为有效的办法。
⑧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蝙蝠已经努力长成了不好吃的样子,但还是逃不脱被烹饪的命运”,这足以看出人类的行为比蝙蝠携带病毒更可怕。随着病毒抗药性的升级,未来病毒的变异升级可能性非常大。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栖息领地,人类自认有着超凡的智慧,但依旧不是地球的主宰。
⑨《流浪地球》里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13.蝙蝠携带大量病毒,自己却安然无恙的原因是:(4分)
① ; ② 。
14.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分)
15.第⑦段加点词语“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第⑨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每次灾难发生都是自然界在敲响警钟。
B.人类的生存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
C.灾难发生之初人们往往是不会在意的。
D.任何一场灾难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17.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够恰当,为什么?(3分)
答案:
13.①蝙蝠飞行时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抑制病毒复制。
②蝙蝠身上包含的某些基因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多,有助于抵抗入侵病毒对自身的伤害。
1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蝙蝠身上携带着数量繁多,种类各异的致命病毒。
15.不能删,“或许”指的是可能,不确定,文中指不打扰蝙蝠和其它野生动物可能是未来防止新的疫情发生最为有效的办法,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16.D
17.题目不够简洁;文章后面的内容和标题关联不大。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9分)(金山区)
金合欢树的关系网
①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有一种叫哨刺金合欢的金合欢树,它除了像其他金合欢树一样长满了锐利的刺,还长着一种叫哨刺的空心刺。
②金合欢树遍布锐剌,是为了防止食草动物吃它们。但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能够小心翼翼地躲开刺,去吃金合欢树上的嫩叶。哨刺金合欢还有第二道防线。在哨刺里住着一种叫褐色的举腹蚁。长颈鹿吃树叶时扯动树枝,举腹蚁觉察到了,便会蜂拥而去,拼命地叮咬长颈鹿的舌头,迫使长颈鹿离开。
③举腹蚁为什么这么爱护金合欢树呢?因为金合欢树是它们的家。举腹蚁就住在空心的刺里。金合欢树为了留住举腹蚁当保护神,还通过树叶基部的蜜腺分泌蜜汁供它们享用。
④还有两种举腹蚁(一种颜色偏黑,一种黑头红腹)和一种细长蚁也以哨刺金合欢为家。如果有两种蚂蚁撞到了一起,它们就会展开你死我活的决斗,直到有一方独霸金合欢树。在战争中,褐色举腹蚁往往占优势。
⑤1995年,一些美国生物学家在一些金合欢树周围围起带电栅栏,不让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吃它们的叶子。十年后,他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些受保护的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而没受保护、任由长颈鹿啃吃的金合欢树却依然长势良好。
⑥原来,长颈鹿不再来吃金合欢树的叶子之后,金合欢树就觉得没有必要讨好褐色举腹蚁,不愿意再浪费能量去制造空心刺和蜜汁,空心刺和蜜汁的量都大为减少。这么一来,褐色举腹蚁反过来觉得金合欢树没有太大的价值,不愿为其着想了。有一种害虫﹣﹣天牛的幼虫会在金合欢树干上钻孔危害金合欢树,以前褐色举腹蚁会尽力消天天牛的幼虫,现在则听之任之了。金合欢树分泌的蜜汁少了,褐色举腹蚁就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介壳虫解馋。褐色举腹蚁平时也养一些介壳虫,但是量不多,金合欢树不再分泌足够的蜜汁后,褐色举腹蚁才成倍地扩展介壳虫饲养业。这种介壳虫靠吸食金合欢树的汁液为生,本来就对金合欢树的生长不利,而且还传播疾病。
⑦褐色举腹蚁在空心刺里做巢,在那里养育后代。空心刺数量减少,褐色举腹蚁失去了“托儿所”,数量减少了近一半,遇到入侵的其他蚂蚁时,一方面兵力少了,另一方面也没了保卫家园的动力,无心恋战,因此在战争中经常被打败。统计表明,在受保护的金合欢树中,褐色举腹蚁丢掉了大约30%的领土。取而代之的是黑色举腹蚁,领土扩张了2倍。黑色举腹蚁经常到树下捉昆虫吃,蜜汁的减少对它们的生存影响不大。空心刺的减少对它们更毫无影响,因为它们并不住在空心刺中,而是住在天牛幼虫挖的洞中。因此黑色举腹蚁不仅不消灭天牛,还鼓励天牛到金合欢树上产卵。黑色举腹蚁的到来对金合欢树是一场灾难,金合欢树的生长变得缓慢,死亡率要比生活着其他蚂蚁的金合欢树高出一倍。即使金合欢树死了对黑色举腹蚁也没有什么影响,它们在死树上照样能生存。
⑧在金合欢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的消失能够导致出乎意料的灾难性后果。不只是金合欢树,每种生物都生活在某个关系网中。
14.结合文章内容,将金合欢树周围形成的这张关系网填写完整。(8分)
① 吃哨刺金合欢的叶子,② 也危害哨刺金合欢:哨刺金合欢的空心刺和密汁为③ 提供生存条件,这种生物能④ ,保证哨刺金合欢枝繁叶茂。
15.褐色举腹蚁和金合欢树会因为食草动物的数量减少而( )(3分)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无法预测
16.第⑦段中“托儿所”是指 ;之所以把它称为“托儿所”是因为 。(4分)
17.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答案:
14.①大型食草动物(长颈鹿) ②黑色举腹蚁、天牛幼虫、介壳虫等 ③褐色举腹蚁 ④赶走大型食草动物和黑色举腹蚁,消灭天牛幼虫,遏制介壳虫。
15.C
16.金合欢的空心刺 褐色举腹蚁要在空心刺里做巢,在那里养育后代。
17.由金合欢树的关系网掲示出生物链的普遍意义,委婉地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总结了全文。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7分)(静安区)
南洋杉,见证恐龙统治地球的植物(有删改)
①在许多恐龙复原图上,经常有大片的“松林”,郁郁葱葱,是大恐龙的绝美背景。只是,你知道吗?那其实□□松林,□□另一类了不起的植物,那就是南洋杉家族。
②南洋杉家族在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遍布全球,向南覆盖了现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冈瓦纳,向北延伸到了英格兰、格陵兰和瑞典。
③化石证据表明,如今的南洋杉森林在恐龙时代已经成型,但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南洋杉林和恐龙一道遭受了重创。目前,南洋杉林基本仅限南半球部分地区,或者作为松树以及杉树林的附属种出现在北半球。
④尽管有时会被当成松树,南洋杉科的球果、种子和叶子与松科有着明显的区别。松科的球果鳞屑上表面有一对带“翅膀(翼)”的胚珠(种子),而南洋杉科成员的球果鳞屑上仅有一个胚珠。此外,与松科的典型细长针状叶子不同,南洋杉科的叶子的尖锐程度非常多样。不同的物种,叶子的形态可呈鳞片状、锥形到线形或者椭圆状。还有一些种类有着宽阔的叶子,就像开花植物的叶子一样。
⑤现在,古老的南洋杉家族(南洋杉科)仅存3个小家族(南洋杉属、贝壳杉属和瓦勒迈杉属),总计41个物种。这其中,瓦勒迈杉属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稀有的。
⑥6500万年前,瓦勒迈杉很可能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熊熊的森林大火和行星撞击中幸存了下来,恐龙却很不幸没能逃脱灭绝的厄运。在狭窄的砂岩峡谷里躲避了数百万年,瓦勒迈杉从至关重要的根部共生真菌那儿获得适宜的湿度和足够的水分。在潮湿的峡谷里,瓦勒迈杉从基底(灌木丛)里再次发芽,逐步复苏。但是,诺布尔瓦勒迈杉是唯一现生的成员。
⑦至于相对“树丁兴旺”的贝壳杉属,总计2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群岛。在新西兰北岛上发现的最大的考里松Tāne Mahuta(毛利语意为“森林之主”),据2002年的观测,整棵树高度超过45米,树干周长不小于15.4米(以胸径约4.9米计),它可能至少生长了2000年!
⑧沿着南洋杉科木化石旁边的隐蔽小路散步,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过去的地质历史。在过去的数千万年里,这些保留了其远古祖先主要性状的活化石如同向导一般,彷佛能引领我们进入恐龙统治地球的时空。
14.在第①段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每格1字)
那其实松林,另一类了不起的植物,那就是南洋杉家族。
15.第④段画线句表明这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
。(3分)
16.第⑥段和第⑦段不能互换顺序,请阐述理由。(4分)
17.标题改为“南洋杉”好不好?为什么?(5分)
18.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洋杉家族诞生于6500万年前。
B.南洋杉现在仅存于南半球部分地区。
C.南洋杉科植物的叶子以阔叶和椭圆状为主。
D.贝壳杉属在现存南洋杉家族中种类最丰富。
答案:
14.不是 而是
15.作比较 南洋杉科的球果、种子(和叶子)与松科有明显区别。
16.第六段说明了瓦勒迈杉属在6500万年前幸存到复苏的过程,也提到了它只有一个种类,承接第五段段尾句“瓦勒迈杉属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稀有的”。第七段介绍贝壳杉属的情况。段首句“至于相对'人丁兴旺'的贝売杉属”中“至于“提示是说明另一个家族“相对'人丁兴旺'”则承接第六段段尾句“诺布尔瓦勒迈杉是唯一现生的成员”。
17.不好。“见证恐龙统治地球的植物“体现了南洋杉古老这一特点,文章第一二三八段等多处提及南洋杉与恐龙曾共存于同一时代的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它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改为“南洋杉”就没有以上作用。
18.D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浦东新区)
蛋白质和人体健康
①蛋白质是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在1838年发现的,它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在生物学中,蛋白质被解释为由氨基酸借肽键联接起来形成的多肽,然后由多肽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质。通俗地说,就是构成生物体组织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质。蛋白质因氨基酸的组合排列不同而组成各种类型,人体中估计有10万种以上。
②蛋白质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生命运动需要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活动的存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缺乏蛋白质会引起成年人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对于未成年人则会使生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觉差。但蛋白质不能摄入过量,它在体内不能贮存,多了肌体无法吸收,会因代谢障碍而产生蛋白质中毒甚至于死亡。
③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瘦肉、蛋类、豆类及鱼类等食物中,那么,最理想的蛋白质食物是什么呢?
④我们知道,最适合食用的蛋白质食物不一定是那些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食物,要考虑该种食物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如一块牛排中,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占25%,其余来自脂肪,且多数是饱和脂肪。而在大豆中,蛋白质提供总热量的1/2,但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其余的热量﹣﹣来自对身体有益的合成碳水化合物,且不含任何饱和脂肪。这使得大豆及其制品成为一种理想的食物。
⑤已有500年种植历史的奎奴亚藜,很长时间来被誉为高海拔地区工作者的力量之源,人们将其称为“谷物之母”。它具有持续提供能量的特性,所含有的蛋白质质量要优于肉类,其蛋白质含量超过谷物,必需脂肪的含量多于水果,其脂肪含量很低,且多是不饱和脂肪。此外,它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其钙的含量是小麦的4倍,还有铁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E.它的营养价值独一无二,大概是你可以找到的最理想的食物了。
⑥当然,无论是哪种谷类、蔬果还是肉类,其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与人类实际的需要相比总有些不足,且每个人的食量也是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摄入量范围内达到生命需要的量,食用各种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使其接近人体需要,提高其营养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通过食物搭配,来达到氨基酸平衡的效果,叫做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如谷类食物蛋白质的赖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较高;而豆类食物恰好相反,蛋氨酸低而赖氨酸高。把大米和大豆一起蒸米饭,混合食用,蛋白质的效用可大大提高(从60提高到73)。再如,面粉、牛肉单独食用时,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分别为67和76,若按70%和30%的比例混合着吃(也就是说一个馒头和一两牛肉),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可提高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将多种食物混合食用,这样做不仅可以调整口感,增加食物多样性,还十分符合营养科学的原则。
(选文有删改)
14.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6分)
①蛋白质的发现与结构组成
②
③
④
15.第⑤段说奎奴亚藜的“营养价值独一无二”,主要表现在①
② (4分)
16.下列说法与选文表述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蛋白质的类型是由不同的氨基酸构成的。
B.蛋白质越多就越能保障生命肌体的运动。
C.大豆及其制品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质食物。
D.蛋白质互补作用就是促进氨基酸的平衡。
17.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内容更具体、准确,请结合第④段或⑥段加以分析。(5分)
答案:
14.②蛋白质的生物意义(或:蛋白质对于生命肌体的作用)
③最理想的蛋白质食物 ④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或:食物搭配能提高营养价值)
15.①具有持续提供能量的特性 ②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
16.C
17.示例一: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准确、清楚地说明了最适合食用的蛋白质食物要考虑其它营养物质的含量,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大豆及其制品成为理想食物的原理。
示例二:第⑥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准确、清楚地说明了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即通过食物搭配,使其接近人体需要,提高其营养价值,来达到氨基酸平衡的效果等内容。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松江区)
人类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
①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每天都要测三次体温,却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记得小时候生物课上讲过,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但为什么现在身边所有人的体温都不到37℃呢?
②2020年1月7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刚刚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发现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从37℃降到36.6℃.近年来,许多科学家也认为,人类体温在不断下降,37℃已成为历史。但体温下降并非好事,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以上;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5﹣6倍。
③众所周知,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反之,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慢慢悠悠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异物,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迅速召集其他白细胞来消灭异物,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④科学家分析,人类体温在170年间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50年前,人们每天都要做很多运动:农民要种庄稼或者放牧,城市人群也会每天手洗衣服、做饭、清扫房间,出门会优先考虑步行或自行车,闲暇时靠户外运动打发时间。
⑤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好像越来越“懒”了﹣﹣吃饭靠外卖,出门就打车,洗衣服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扫地有机器人,随时可以躺在床上打游戏,男生打篮球、女生踢毽子的校园场景已一去不复返。
⑥每个人的基础代谢与任何外在活动无关,是他在什么都不干的时候的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体内最大的发热器官。一个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现代人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肌肉含量普遍下降。
⑦空调导致的出汗困难也是现代人体温下降的一大原因。人们长期在空调屋工作和生活,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机会,久而久之,体温调节中枢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从而导致体温降低。
⑧此外,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财务问题和家庭问题等生活压力,也和体温降低有关。在压力状态下,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皮质醇是一种分解代谢激素,不仅会分解肌肉,还会促进脂肪储存,优先把脂肪存储于内脏。生活压力导致皮质醇长期过量分泌,体温也就随之降低。
⑨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细节,适当提高体温。
(有删改)
13.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分)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解释了体温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
B.第④﹣⑧段介绍了近年来人类体温下降的原因。
C.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就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
D.提升体温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率。
15.第⑨段加点词“适当”不宜删除,理由是
。(4分)
16.第⑦⑧两段的顺序能否互换?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3.作比较(列数字);具体说明了体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力(体温和人体免疫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14.C
15.“适当”在程度上起作用,表明需提高的幅度较小,与前文介绍的“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目前降到36.6℃,170年间下降了0.4℃”相照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示例一:不宜互换。第⑦段写空调导致的出汗困难使现代人体温下降,第⑧段写由复杂的人际关系、财务和家庭问题而产生的生活压力导致体温降低。前者涉及到的人群包括成人和小孩,后者更多的指向成人,采用的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所以不宜互换。
示例二:可以互换。第⑦段写空调导致的出汗困难致使现代人体温下降;第⑧段写生活压力导致体温降低,原因在于生活压力下人体分泌的皮质醇会分解肌肉,这和体温下降的第一个原因“缺乏运动”基本一致,所以可以互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徐汇区)
上海为何也叫“海上”?
①上海的别称很多,晚清以来,在文人骚客的笔下,“上海”常常被一个新的别名“海上”所替代,如《海上繁华梦》《海上花列传》《海上画林》等。
②“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生成新的陆地。春秋战国时期,曾属吴国、越国、楚国。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故别称为“申”。东汉末年,东吴孙权在这里建立水师基地,不过那时此处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建议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区)寄碇,经过松江近海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浦”指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那时的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这里开始建镇,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名“上海镇”,这就是地名“上海”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上海县。
③“上海”为什么又会被称为“海上”呢?有一种说法是,上海的土地是“从海上来的”,故而别称“海上”。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上海这片土地,是江河泥沙长期淤积而成的,其海岸线一直在缓慢地向东推移,仿佛不断地从海里“长”出新的土地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上海县曾实际管辖着两个乡:高昌乡和长人乡。长人乡在古代又称“长人坑”。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古代吴越地方史的著作叫《越绝书》,其《外传记吴地传》中说:“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从海上来。”意思是说,娄县以东有一个叫“十里坑”的地方,古代名为长人坑,它是从海上生长出来的。
④另外,我们还可从语文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沪上”和“海上”的得名理据。
⑤汉语中的“上”字意义很丰富,其中之一是“江河的边侧”。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唐代司马贞解释说:“‘上’者,亦‘边侧’之义。”就是说,孔子葬在鲁国都城之北的泗水旁边。又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的“上”字,也是“旁边、附近”的意思;“川上”,泛指水边某一地方,并非定指。
⑥上海的别称“沪上”,其中的“沪”,应该是“沪渎”的省称。沪渎是古代的一条河流名,指吴淞江下游近海处的一段(今黄浦江下游)。因当地人民用“沪”(捕鱼的竹栅)在江海之滨捕鱼为业而得名。“沪上”本谓沪渎附近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上海的一个别称。大海是百川汇聚之处。“海上”本指海边,如汉代的丞相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到了近代,“海上”才作为上海的别称而出现,如冯自由《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中就有“旅沪志士余杭章炳麟……因联络海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由“沪上”而“海上”,可能是晚清的文士们觉得上海面朝大海,海纳百川,“海”字磅礴大气,较“沪”字更能恰当地反映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特点吧。
13.根据第②段内容,“上海”的得名过程是:(6分)
“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① ﹣﹣② ﹣﹣③ ﹣﹣“上海县”
14.阅读全文,“上海”被称为“海上”的原因。(6分)
15.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第①段列举《海上繁华梦》等书名,说明了“海上”是“上海”的别称之一。
B.《外传记吴地传》出自我国最早的介绍古代吴越地方史的著作《越绝书》。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汉语中的“上”字意义很丰富。
D.“沪上”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条名为沪渎的河,“沪”是古代捕鱼的竹栅。
16.文章标题为“上海为何也叫‘海上’?”,第⑥段却花很多笔墨介绍上海被称为“沪上”的原因,请分析这些内容是否多余。(4分)
答案:
13.①华亭县 ②上海浦 ③上海镇
14.从地理学角度,上海这片土地,是江河泥沙长期淤积而成的,“从海上来的”。从语文角度,“上”的意思是“边侧”(“江河的边侧”),上海位于“海”的边侧,“海”字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特点,所以别称“海上”。
15.C
16.不多余。介绍“沪上”的作用是:①“沪上”与“海上”中的“上”的含义一致,文章以此来说明“海上”得名的语言学理据是“海边的地区”;②交待了“海上”的别称是由“沪上”推演而来的;③说明晚清以来的文人认为上海具有“海纳百川、磅礴大气的国际化都市”的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杨浦区)
海洋能:诱人的开发前景
冉晓宁
(1)所谓海洋能,狭义地来说是指海水本身所蕴涵的能量,这是一种几乎无穷无尽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5种。
(2)潮汐现象起因于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的天体运动。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水潮涨潮落的势能发电。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狭窄的浅海、港湾和海峡。人类利用潮汐发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最现实、技术最成熟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种。中国是世界上建造潮汐电站最多的国家。位于浙江乐清湾的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潮汐电站。
(3)海浪是由风对海水的摩擦和推压引起的,因此,海浪发电实际上也是风能的另一种形式。20世纪70年代初,受石油危机影响,英国、日本、挪威等波浪能丰富的国家开始了波浪发电的开发研究。波浪能的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现在全世界波浪能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件。
(4)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海水之间,温度相差很大,这种温度差中蕴藏的能量。将表面海水视为高温热源,而将深层海水视为低温热源,用热机组成热力循环系统,不断地将冷冻剂蒸发和冷却便可以使涡轮机转动并发电。如同电厂废热发电、地热热水发电、高山﹣低谷温差发电和其他废热发电技术一样,海洋温差发电也属于低温差发电技术的范畴。据估计,全球温差发电的可利用功率在20亿千瓦左右,我国可利用的温差能为1.5亿千瓦。
(5)海流,亦称洋流,是在风、海水的热对流、盐度差、地球自转的偏转力等许多因素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海流发电是利用海洋中部分海水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流和潮流的动能发电。由于海流距离海岸较远,海流发电存在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全世界均无大规模海流发电的成效。加拿大于1979年首先研制成由4个对称翼型直叶片构成的立轴水轮机,通过海流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直到今天,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仍十分有限。
(6)江河入海口是淡水和咸水交界的地方,水中盐离子的浓度差异也是可以用来发电的一种能量。盐差发电一般用半透膜隔开淡水和咸水,在盐离子浓度差异的驱动下,淡水可不断向盐水渗透而产生水流,从而可以驱动涡轮机发电。据估计,全球“盐差能”达300亿千瓦,可利用的能量约为26亿千瓦。但总体上,盐差能研究还处于实验室试验水平,离实际应用还有较长的路程。
(7)海洋能的优点十分明显。作为可再生能源,它的再生过程十分迅速、短暂。同时它还是一种洁净的能源,既不会污染大气,也不会带来温室效应。然而,海洋能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处,但它的利用也是十分困难的。
(8)海洋能总量巨大,可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而且,大尺度液体流动几乎总是“湍流”﹣具有不稳定和不规则的特性,海洋也不例外。此外,海洋能源在空间上的存在也是不可移动的,它不可能按人类希望的时间或空间来进行主观布局,海洋自然能量的获取只可在水介质及沿岸的立体空间内进行。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海洋能利用的障碍也在一点点被克服。近年来,关于海洋能利用的研究和试验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人说,海洋能将是21世纪的能源,我们期待这样的预言能够真正实现。
14.本文围绕说明对象,依次介绍了海洋能的 、 、 。(4分)
15.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海洋能:诱人的开发前景”的作用。(3分)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洋能被认为是一种洁净不可再生能源。
B.我国是世界上建造潮汐电站最早的国家。
C.海浪发电其本质是利用风能来进行发电。
D.海洋能的利用被称为是“发明家的乐园”。
17.①第(9)段中加点的“障碍”,在文中具体是指(3分)
②本文第(2)(3)(4)(5)(6)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答案:
14.种类及特点 优点 开发利用遇到的困难
15.点明了说明对象﹣﹣海洋能;揭示了海洋能的主要特征:目前利用还不充分,但因其优点众多,吸引着科学家不断研究和试验,海洋能必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能源。
16.C
17.①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是“湍流”﹣﹣具有不稳定和不规则的特性;海洋能源在空间上的存在也是不可移动的,它不可能按人类希望的时间或空间来进行主观布局。
②不能。因为(2)﹣(6)段介绍的5种海洋能及其特点,是按照人们对这几种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技术成熟度及程度由高到低,开发利用时间由早到晚来介绍的。从结构上看,第(1)段结尾罗列了五种类型,(2)﹣(6)段与此句形成照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长宁区)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①地球生命属于碳基生命,碳无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呢?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只有一个估算。
②大约10年前,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地质科学家决定联合起来,向这个问题发起挑战。他们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以记录从地下释放出来的碳(主要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总量,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18.5亿吉吨(1吉吨等于10亿吨)这个数字,这就是地球上所有碳元素的总量。
③所有地表碳当中,埋藏在海底深处的碳约为3.7万吉吨,约占85.1%;海洋生物沉积物中的碳总量为3000吉吨,约占6.9%;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碳量约为2000吉吨,约占4.6%;海洋表层中含有的碳约为900吉吨,约占2%;大气层中含有的碳总量为590吉吨,仅占地表碳总量的1.4%。
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脚下的地球活像一枚定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幸亏地球上有碳循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生命才得以延续至今。
⑤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这个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的身体,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碳随着海洋生物的尸体沉入海底,再因板块运动而被埋入地下。其次,埋在地下的碳由于地质运动被重新翻到地表,然后随着火山喷发被重新释放到大气层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地球的大气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就是,最近这5亿年来,地球的地质活动相对稳定,使得每年通过火山喷发而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维持在2.8亿吨﹣3.6亿吨的水平上,正好和沉入地下的生物碳的总量差不多。
⑥地质研究显示,在过去这5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当时有一颗直径超过10千米的小行星把地壳撞了个大窟窿,一下子释放出425吉吨﹣1400吉吨的碳。这些碳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导致大约75%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陆上霸主﹣﹣恐龙。
⑦统计数据显示,自工业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一共向大气层中释放了大约2000吉吨碳,比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元素总量多得多。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还在持续之中,目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至大气中的碳总量是火山喷发所排放的碳总量的40倍﹣100倍,这说明地球的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
14.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段中加点的“这个角度”指的是 。(3分)
15.第⑤段先介绍了碳循环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一是 ,二是 ;接着说明了“地球的大气温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6分)
16.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最为恰当,理由是什么?(4分)
这其中绝大部分碳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地表部分(包括海洋、土壤和大气层)含有的碳总量仅为4.35万吉吨,在地球总碳量中的比重极小。
17.第⑥段举了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了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过严重的破坏。
B.说明了地球的碳循环平衡遭到破坏会引发灾难。
C.与第⑦段“比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元素总量多得多”一句形成呼应。
D.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人类对碳循环的破坏已经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1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
B.地质学家们在全球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
C.地表部分含有的碳总量在地球总碳量中的比重极小。
D.碳循环可以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答案:
14.承上启下 大气层中含有的碳总量非常低,绝大部分的碳都在脚下的地球里。
15.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沉入海底、埋入地下 地下的碳被重新翻到地表、释放到大气层中 地质活动相对稳定,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和沉入地下的生物碳总量差不多
16.应该放在②③两段之间。这段文字说明的是地表部分含有的碳总量占全球碳总量比重极小,“这其中”的“这”承接了第②段介绍的地球碳总量,是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地表碳”又直接引出第③段对地表碳分布的介绍。
17.D
18.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