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
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 、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 、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 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
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 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 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
国茶文化是各国 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五、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 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 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六、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 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 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
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道礼法:
一 容貌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天生丽质是靠父母的遗传之福,但并不一定能做到艺美。正如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靠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二 姿态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
容貌之美。古典诗词文献中形容一位绝代佳人,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顾即顾盼,是好秋波一转的样子。或者说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风,就是指她的风姿迷人,不带一丝烟火气。茶艺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一)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坐一段时间累了可换另一侧),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二)跪姿
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和韩国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另外如举行无我茶会时也用此种座席。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南方人极不习惯,因此特别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免动作失误,有伤大雅。
1、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2、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
3、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三)站姿
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
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四)行姿
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三 风度
泛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在“姿态”一节中所述的各种姿态,实际都是采用静气功和太级拳的准备姿势,目的是为人体吐纳自如,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养成自己美好的举止姿态,可参加各种形体训练、打太极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静气功等等。
四 礼节
心灵美所包含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均可从恭敬的言语和动作中体现出来。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
(一) 鞠躬礼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1.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
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二) 伸掌礼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三)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饮茶史略:
一、茶的利用起源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那么对茶一开始是如何加以利用的呢?是食用?药用?还是饮用?对此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茶“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直至成为饮料”[1];有的认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
口嚼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2];有的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有的认为,茶叶最初是当为果腹食用,它先于“药用”、“饮用”和“祭祀”。可见,对茶的最初利用方式意见很不统一。归纳起来,对茶的利用,不外乎食用、药用和饮用,其它如祭祀之用等是附属于食用、药用和饮用的。
(一)茶的食用
茶的利用,最初当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在生存第一、果腹第一的原始社会,茶绝不会首先作为饮料,也不可能首先作为药物使用的。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处于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的时代,当时先民的生活十分艰难,采集经济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生存,扩大食物来源是原始人的首要任务。原始人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的根、茎、叶、杆、花、果都用来充饥,只要不会中毒生病,都不会影响原始人将它们食用,这种史实从古文献中也可见一斑。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陆贾《新语·道基》)
以上说明,虽然神农时代农耕已经萌芽,但采集、渔猎仍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是十分自然的事。因此,可以肯定,植物用来果腹是原始人的第一目的和最初出发点。
事实上,茶叶的确可以食用,尤其是茶树鲜嫩的芽叶。茶叶食用的传统至今在局部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保留,如客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等。
(二)茶的药用
茶叶被食用后,其药用功能被人们逐渐所发现、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健身、治病的药物。关于茶的药用价值,千百年来为众多药书和茶书所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说的是茶有解毒功能,这种功能也为现代医学所证实。原始人在长期搜寻食物的过程中,“尝百草之滋味”,“食草木之实”,逐渐得到某些植物学或药物学的知识和治病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日积月累,慢慢形成了关于某些植物可以治病的理性认识,从而用来指导实践,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植物来治病。当然,神农得茶不一定确有其事,这种发现绝不是神农一个人的功劳,它是无数先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经过千辛万苦得来的经验总结,“神农始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只不过是这种经验总结的神化。
古人把茶的疗效进行总结,再上升为理论
,写进医书和药书,这个过程漫长。因此先秦时期对茶的药效记载并不多,这并非表明人们不重视茶的药物作用,而这正是药物学和医学兴起阶段的一种自然反映。况且除了《神农本草》这样的药物学书明确说到茶的医疗作用外,传说同为神农氏所作,实为西汉儒生所作的《神农食经》也再次说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七之事》)。正因为茶能治病、提神,所以人们把茶归入药材一类看待,如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荈诧”即茶叶(陆羽《茶经·七之事》)。东汉华佗的《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陆羽《茶经·七之事》),可说是对《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法的再次论证。华佗是东汉名医,他的论述值得重视,而他所证明的茶叶能够提神、益思的功效早出现在西汉的著述中,西汉的著述所表达的内容又可上溯到先秦甚至原始社会。西汉以及西汉以后的论著对茶的药理作用记述更多更详,这说明茶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茶在作为正式饮料前主要是用作药物的。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只是说在古代,人民吃草喝水,食用螺蚌肉。神农开始教人民种植五谷,判断土地适宜干燥还是湿润、肥沃还是贫瘠的等级。自己品尝各种植物的滋味、水泉的甘苦,使得人民知道避开什么、利用什么。在这个时候,曾经一天遇到七十种毒。但是其中并没有“得荼而解之”。
(三)茶的饮用
茶的饮用为后起,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利用方法上看,茶叶旨在提取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这一点与利用纤维果腹的饮食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与药物却完全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药用起源说最具影响力。吴觉农等支持药用起源说,但是不认为饮茶起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作了“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的推测[3]。
早期的文献将茶的功效归纳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悦志、醒酒、不眠、益意思等,为由咖啡碱而产生的兴奋剂效果,也是茶成为中国的代表性无酒精饮料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的著述年代无法考证,但是其中的愉悦心情的认识与华佗《食论》中“苦荼久食益意思”的看法完全一致,当然华佗《食论》也已经失传,具体写作年代
不详,既然托名汉末的华佗,又被陆羽《茶经》所引用,应该是汉魏六朝时代的著述。两晋之交的刘琨写信给他的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要他为自己准备茶叶,原因是“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就是说仰仗茶叶来解决体内烦闷无力的问题。晋代的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说饮茶导致兴奋,使人无法入睡。
另一部分为羽化、轻身换骨、延年等,以神仙道教思想为根底,强调茶的仙药效果。壶居士《食忌》说:“苦荼久食,羽化。”(陆羽《茶经·七之事》)把茶与道教最高目标羽化登仙直截了当地联系了起来。南朝时代既是道教徒又是药学家的陶弘景也在《杂录》里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陆羽《茶经·七之事》))以得道的神仙服用茶叶的事例来羽化登仙的可信度。而佛教僧侣也承认了延年益寿的功效,《续名僧传》在介绍南朝宋的僧徒法瑶时,强调了“饭所饮茶”的生活习惯和“年垂悬车”的高龄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把茶的这些效果汇总起来看,无疑茶是被当成服食的上药而被饮用。
需要指出是,在茶的食用-药用-饮用的使用上有交叉性。也就是说茶叶一开始是作为果腹之用,一旦认识到它还有神奇的医药作用,人们就把重心转移到药用上来,这种价值远远大于食用作用。而且茶的药用作用得到人们普遍重视后,煮茶为羹饮的现象就多了起来。茶除了药效成份外,还有营养成份,这样茶的使用就逐渐向饮料过渡。饮茶归根到底是利用茶叶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茶的饮用与茶的药用其实是根本无法分开的,只不过谁占主导地位而已。所以,科学的观点是茶的食用、药用、饮用是相互递进又相互交叉的过程。
二、饮茶的起始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献和考古的支持。
关于饮茶的起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争议。大致说来,有上古说、先秦说、两汉说、三国说、两晋说多种。
首先是,唐代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其成书在汉代以后。饮茶始于上古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
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材料证据。
有关先秦的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直接可靠的材料来证明。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认为饮茶始见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因为西汉时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东汉末的华佗《食论》有“苦荼久服,益意思”,所以郝懿行此言不虚。
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荼荈”当为茶饮料。据此,有人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三国时代吴国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居长江下游,东吴之茶当传自长江上游的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唐代裴汶《茶述》和杨华《膳夫经手录》都认为饮茶始于晋,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认为饮茶始于魏晋。佚名的《南窗纪谈》说,“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如果是说中国的饮茶习俗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则是正确的,但若说饮茶始于魏晋南北朝就过于保守了。
应该说,中国人饮茶不晚于西汉。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既然用来待客,不会是药而是茶。《僮约》订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西汉晚期。
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以确定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饮茶最初发生在四川,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地区巴蜀民族的文化,浓厚的神仙思想以及与这种思想相呼应的发达的制药技术造就了茶叶饮料。
三 、饮茶习俗的形成
中国饮茶习俗的形成,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此时期,饮茶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中及文人士大夫、宗教徒,可谓社会各个阶层都已饮茶,成一时之风尚。
(一)宫廷饮茶
三国时吴主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茶是东吴宫庭饮料。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荼上至尊”,晋惠帝在蒙难出逃初返洛阳时,侍从以瓦盂盛茶供惠帝饮用,可见惠帝平时应当喜欢饮茶。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在温山建御茶园,茶叶专供皇室。温山的御茶园,可以上溯到晋时。
《南齐书·武
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死后以茶为祭,则齐国皇室饮茶无疑。
三国两晋以迄南北朝,宫廷皇室普遍饮茶。
(二)文人士大夫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晋以后,饮茶进入中下层社会。
两晋时期,张载、左思、杜育、陆纳、谢安、桓温、刘琨、王濛、褚裒、王肃、刘镐等文人士大夫均喜饮茶。茶,无论是作为药饵服用,还是在服食意识淡化之后仅作为生活趣味,都是作为风流雅尚而被士人接受的。
“吾体中溃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
“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 。”(左思《娇女诗》)就连左思未成年的两个小女儿也喜欢饮茶,可见左思家中平常是饮茶的。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东晋士大夫以茶待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江南一带,文人、士大夫宴会之时,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世说新语·轻诋》也记,褚裒“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因初来乍到,吴中豪右故意捉弄他,“敕左右多与茗汁”,“使终不得食”, 可见士大夫酒宴上敬茶已成规矩。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名士王濛家中日常备有茶,客来则敬茶,“人至辄命饮之”。对于不喜欢饮茶的人来说,虽说是苦事,但却反映出王濛的好客。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人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茶是士大夫家庭待客的必备之物,晋时客来敬茶的礼俗已经形成。
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并专习茶艺。
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饮茶风气较浓。
(三)宗教徒饮茶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1.道教与茶
道家清静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与茶的清和淡静的自然属性
极其吻合。中国的饮茶始于古巴蜀,而巴蜀也是道教的诞生地。道教徒很早就接触到茶,并在实践中视茶为成道的“仙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在茶从食用、药用向饮用的转变中,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把茶与道教最高目标羽化登仙直截了当地联系了起来。南朝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在药书《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汉代神仙人物,饮茶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西晋道士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丹邱(丘)子向虞洪乞茶。
道教徒崇尚饮茶,其对饮茶功效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加强了饮茶习俗的传播。正是通过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士、方士对饮茶的宣扬,促进了饮茶的广泛传播和饮茶习俗的形成。
2.佛教与茶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辨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水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以讲解《涅槃经》著称,为当时著名的涅槃经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并且活到七十九岁。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后拜鸠摩罗什高徒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与其师一起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派——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识论》,对“三论”、《涅槃》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为一代名僧。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小王子造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以茶资修行,以茶待客。
(四)平民饮茶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
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南朝时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其它如宣城秦精(陶潜《搜神后记》)、剡县陈务妻(刘敬叔《异苑》)、余姚人虞洪(王浮《神异记》)、沛国夏侯恺(干宝《搜神记》),都是平民饮茶的例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平民阶层的饮茶也越来越普遍。
(五)茶叶生产的发展
《华阳国志?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什邡、南安、武阳均为四川地名,什邡即今什邡县,南安治乐山,包括今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丹棱、青神诸县。武阳治今彭山县。傅巽《七诲》提到“南中茶子”,西晋前的南中地区则包括了云贵川交界的大部分地区。《桐君录》记:“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晋元帝时宣城地方官温峤上表贡茶1000斤,茗300斤[4]。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长兴? 啄木岺,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以上说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巴蜀之外,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云南、贵州这些地区已有茶叶生产。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晋代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诗中说四川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至两晋南北朝,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
四、饮茶习俗的普及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重庆一带最为盛行,形成“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特别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
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风俗的形成和传播。唐代建中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中唐以后,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氏闻见记》卷六)
《旧唐书》卷一七三《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膳夫经手录》也云:“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普及于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日益发展,越来越普遍。
宋代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繁盛。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匪时啜而不宁。”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定国策一O”载:“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饮法源流: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降,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一 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
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二 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三 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
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
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制茶的发展: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晒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采来的鲜叶,晒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来,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是乃晒青饼茶,其产生及流行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三)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饼茶虽去青气,但仍具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压榨去汁以制饼,使茶叶苦涩味降低,这是宋代龙凤团茶的加工技术。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压榨去汁的做法,却夺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
的出现。
(四)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饼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农书》,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 1391年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为流行。
(五)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茶叶的香气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明代,炒青制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产生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产生
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白茶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明朝。在茶叶制造过程
程中,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20世纪20年代,印度将茶叶切碎加工而成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七)从素茶到花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北宋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玳、珠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