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课题申报范文:269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9:58
文档

课题申报范文:269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1.基于正确解读和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2014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项目组专家提出其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个框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但是如何具体定位小学生核心素养,使之具象化、深刻化,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当务之急。2.基于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
推荐度:
导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1.基于正确解读和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2014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项目组专家提出其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个框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但是如何具体定位小学生核心素养,使之具象化、深刻化,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当务之急。2.基于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 基于正确解读和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4 年 4 月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项目组专家提出其综合表现为 9 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 这个框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但是如何具体定位小学生核心素养,使之具象化、深刻化,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当务之急。

2.基于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历经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有了长足进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活力与张力不足,有走向模式化形式化的趋势。核心素养的确实将为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指明路向,为学校课程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

3.基于武昌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我区的小学教育一直行走在改革的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社会的赞誉。试水学制改革,探索学科整合,一校一特色的创建,片区联动协同发展,传统文化培根工程等等,脚踏实地在创新中求发展。十三五武昌小学教育力求提高品质向更高更远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瞄准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立足课程创新的行动,创造真实生动的小学教育,培养热爱生活快乐阳光的新时代小学生。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确立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其引导下实施区域内小学课程创新,目的是引导教师、学校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科学构建小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寻求学科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实现小学课程创新的新突破。

   小学生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的修习涵养,形成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过程与结果,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化形态。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关键、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一种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上的具体化,即学生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以后,形成带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小学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研究试图从游戏精神、习惯模式、能力倾向三方面刻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既从中关照国家制定的核心素养要素,又关注儿童启蒙教育的回归,同时利于矫正小学教育实施中过快、过高、过虚、过重等弊端。努力贴近儿童学习生活实际,化实九大核心素养的指向,便于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操作,切实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课程创新。它是对深化课程改革的回应,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课程创新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归,以课程的顶层设计、行动跟进和协同导引作系统性改革为路向,从而创建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课程生态和课程文化的实践行动。

   课程创新的内涵和外延的意蕴丰富,本研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的适性转化,就是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适生、适师、适校、适可的重建,充分发挥学习体量最大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国家课程育人功能,提高课程实施的活力与张力。二是小学生生活实践课程的创建,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空间广阔,目前形式化模式化严重,对儿童情趣、基本能力、生活需要、发展动力关照不够。我们试图与家长合作开发生活实践小课程系列,让孩子现在热爱生活,将来善于生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96 年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1997 年 12 月 ,国际经合组织启动了 “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 该框架对 PISA 测试具有直接影响。2002 年美国制定了《“21 世纪素养 ”框架》,指标体系为三方面十一个指标。欧盟在 2006 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2010 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 《21 世纪素养框架》,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为三个维度和若干个一级指标。

    2014 年 4 月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项目组专家提出其综合表现为 9 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核心素养的研究, 旨在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这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具体化,使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落实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 落实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抓手。但是,经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尚没有建立明晰具体的学段素养指标,学生核心素养评估指标的建设仍然还处于摸索阶段。笼统的九大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如何把握其样态和量度,是实践工作者亟待破解的课题。以小学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孙河川教授研究认为,我国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估主要存在三个问题:还未有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现有评估标准将知识和能力分离;我国评估指标设计与瓶颈:缺少测评点。我们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是的,每个学科之间缺少联系,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评估也是分离的,它们缺少一个融会贯通的媒介,而这个媒介就是核心素养框架。

2.课程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工作者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光聚焦到课程创建与创新上来。西南大学教授靳玉乐教授著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创新动因、本质与路向》,明确指出:“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课程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方向,课程就是要在这一终极旨趣的确证中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课程为载体,课程就是要在这一本体功能中进行自我创新。” 在实践探索上,大多致力于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旨趣的课程创新研究与探索,清华附小是整体改革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依据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融入国家核心素养元素,重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创建1+X小学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合清华附小实际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核心素养指标是:(一)身心健康,(二)成志于学,(三)天下情怀,(四)审美雅趣,(五)学会改变。其特点是以生为本,因校制宜,兼容不悖,特色鲜明。当今世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趋势是将课程创新与核心素养培养深度融合,核心素养是“魂”,课程履历是“根”,核心素养的确立是课程改革转动的引擎,课程及其实施负载着培养核心素养的使命。

 3.综合述评。

   第一、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命题和使命,而且核心素养的指向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改变。第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依托课程的创建与创新得以确实。第三、课程创新需要系统性改造。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通过国家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具象化,创建适合区域性的小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确立深化区域性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2.以核心素养为导引,进行小学课程创建与创新,改变课程生态,改善小学生的学习与生存状态,实现学生课程履历的丰富性、完整性、过程性,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成长。

3.通过改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正确引导社会教育价值判断,逐步形成良性的公众教育诉求。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核心素养”的提出、界定与研究提供了基本视点。

   2.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发挥生活的教育价值、增强教育的生活属性,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回归生活、走向生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更是中小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实践课程理论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对以理论模式、目标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反思,创建了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也称实践课程理论。由此可见,课程开发与实施主要是学校自身的一种创造性实践。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重新审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和适切性实施。

六、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 以国家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南,从儿童学习生活与健康成长的视角,创建区域内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引领小学课程改革路向。

2.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样本校为主体,从实践层面探索课程创新实现途径,形成课程建设的新样态、新经验。

3、正确引导社会教育价值判断,逐步形成良性的教育诉求,建立小学生在课程履历中核心素养发展评价的新机制。

研究内容

1.区域内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找出武昌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二者关联性分析。

2. 区域内小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针对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小学教育合理定位,站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立场,建立完整的、可检测的、适切性强的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

3.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国家课程适性转化研究。以国家课程适性转化作为学校课程改革与创新的

新路径,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旨趣,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整合优化为策略实施学校课程的整体创新。

搭建小学生家校合作生活实践课程框架研究。针对儿童生活完整性缺失的现状,与家长共同开发适合儿童兴趣、还原儿童天性、丰富儿童阅历的多样化的生活实践小课程系列。诸如游戏类、生活自理类、亲子类、游历类、交际类、新技术运用类等等。

4.课程学习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价机制研究。

重点在学生本人自我认知、家长认同、利于儿童完整人生、幸福人生的创建上寻求对策。

七、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研究假设

1.针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置于小学生课程学习成长的立场,从游戏精神、习惯模式、能力倾向三个维度构建小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游戏精神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确立可以规约小学课程的创建和实施方式,切实避免功利化教育,力争慢成长、快乐成长、全面地成长,铸就孩子优良心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儿童的道德品质素养,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皆是在日积月累的养成中形成。启蒙教育阶段,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态度,决定孩子一生一世为人处世的方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浸润在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之中,每一个良好习惯,都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都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能力倾向,又叫性向(aptitude),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启蒙阶段儿童的潜能尚处在萌芽状态,发现、呵护、扶持、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使孩子的禀赋得到后天的照顾,是教师的良心和职责。倡导发扬孩子的智力、能力优势,保护孩子多方面成才的趋势。

2. 以课程及课程实施的创新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的途径,是学校教育智慧的、有效的选择。国家课程的适性转化,就是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适生、适师、适校、适可的重建,充分发挥学习体量最大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国家课程育人功能,提高课程实施的活力与张力。另外,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空间广阔,目前形式化模式化严重,对儿童情趣、基本能力、生活需要、发展动力关照不够。我们试图与家长合作开发生活实践小课程系列,让孩子现在热爱生活,将来善于生活。

创新点

    1.尝试以新的视角建立小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明确小学教育合理定位,站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立场,从游戏精神、习惯模式、能力倾向三个维度构建小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2.尝试探索区域性小学课程改革、创新与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策略。双轮驱动,深度融合,深化课程改革,化实素质教育。

八、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研究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行动研究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提出既符合武昌小学教育实际,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武昌区小学课程建设的调查与分析,探索课程创新的新策略。力争在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明显的研究成效。

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建设”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研读国家和省级相关和文件,学习先进国家、兄弟省市和其它地区的有效经验,不断深化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把握研究方向,洞察课程改革与创新发展趋势。

2.行动研究法。立足于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以系统论为主要方法对小学生各个要素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课程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区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与目标体系和课程创新策略。

3.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科学掌握区域样本校的小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客观现状和研究进程中的发展水平。综合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田野等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和现实数据。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区域课程创新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系统成果,及时把握研究各个部分及子课题的实施状况,对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提炼和总结,形成操作性成果并及时推广。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课程创新案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比较,从中提炼我区小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创新的先进经验。对学校、相关部门等典型个案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撑和典型案例。

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大致遵循的技术路线是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现状反思→实践改进→理论修正,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和发展。

研究步骤

具体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即文献及理论研究阶段(2016.06~2016.012)、实践探索阶段(2016.01~2018.12)、总结提炼阶段((2019.01~2019.07)。

文档

课题申报范文:269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1.基于正确解读和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2014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项目组专家提出其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个框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但是如何具体定位小学生核心素养,使之具象化、深刻化,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当务之急。2.基于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