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人的需求在各方面均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为未来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服务的机基础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及时性调整并体系化地实施系列和策略,从而体现基础教育的价值和意义。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回顾国家课程改革的历史,在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所作出的改革措施不断,但并未建立可持续发展和基于人本身核心需求的统一思想和理念,造成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艰辛的困局。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小学科学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作为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科学的价值何在?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实施有效的科学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全国各地区的科学教育质量出现重大差异,教师授课能力反差大,学生对于科学本身的认知也回然不同。“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一系列问题,为真正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落实科学教育提供了契机。作为全新的概念,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得以有效体现并能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基于培养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该课题的提出,是希冀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全面落实在小学科学学科中依据学科特点贯彻落实具有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而做出的尝试。
1-2 课题的界定
《基于培养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该课题从教育体系来说针对的是基础教育小学阶段;从“核心素养体系”概念的划分上来说主要针对科学学科所涉及到的范畴,如:科学精神的建立、如何学会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地健康生活、科学的社会责任、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践和创新;从研究方向划分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屡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多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均在做类似探索。如:美国近年来提出的“技能”概念;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启动为期五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2005年开始,我国的地区启动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
2015年3月5日,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2016年9月18日,中高考评价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两个关键时间点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将“核心素养”从理论层面向执行层面过渡的方向,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将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航标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源自“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该项目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组织,其中涉及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多家知名学府参与。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2015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至今仅两年,针对核心素养所重新构建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2017年才重新推出正式发布,根据《小学课程标准》所构建的各版本教材在同年暑期才会在全国正式推广。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如何具体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科学核心素养,本地区所采用的教材中又将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来具体呈现科学核心素养,作为最终执行者的教师又如何理解和执行,并最终通过课堂教学的策略将其落实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这一系列问题均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最终在“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下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真正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研究价值:
1.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推进学科任课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概念的认识及理解,形成对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氛围,提升小学科学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能力,提高业务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小学科学课堂氛围,为小学学生营造适合构建科学核心素养的环境。充分运用研究成果实现其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为其完善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支撑。
2.依托首席教师工作室机制,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全面推动区域内小学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进步。
2-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015年4月,《人民教育》就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度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发表了题为“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文章。文章中就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必要性的历史背景、国际上的发展状况,我国当前社会及教育发展状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分析。2016年,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完成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正式发布,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为今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及基础。
2017年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一书中,汇集了30位全国知名教育学者、特级教师、多学科教研员就发展核心素养问题的见解和意见,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阐述了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分学科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一书中,专家从课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核心素养培养,如何提升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核心素养培养能力的进行了明确指导,为就科学学科教师开展系列针对课堂实施环节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
2-2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本承载体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培养科学教师特有的核心素养,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增强教学实践能力。
3.对以形成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形成适合地区小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研究内容
1.在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凸显科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
2.小学科学学科授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提升科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科学教师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授课实践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3.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授课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研究。
2-4 研究假设
1.通过本次研究,实验学校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具有较为明显提升,特别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效果明显。
2.本课题组成员的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明显,具有能适应新课改需求的基本教学能力,形成具有各人特色的新型小学科学课课堂。
3.教师核心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且具有较高专业核心素养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水平,特别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进一步刺激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养成。
2-5 创新之处
1.充分利用科学学科先进性,运用网络、VRAR、虚拟环境等新技术手段和方法用于学科教学研究。
2.针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步进行教师提升核心素养研究,探索课堂中的两个核心-教师和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中的相互作用。
3.尚无针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专著或成果。
3-1 研究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和教师是同时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意义重大,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主导方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关键作用。反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将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核心素养。在本课题中,将首先针对具有主导作用的教师开展系列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系列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水平。然后教师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将其所具备的核心素养通过课堂教学内化,并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之上,从而提升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核心素养养成。当学生和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都一定程度后,将开展两者相互作用的研究,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寻找实现良性循环的规律和方法,进而形成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推广应用。
3-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
调查搜集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资料。
用行动研究法对提升科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索、实践,经历调查——计划——行动——总结——反思五个阶段。
进行科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与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研究,吸收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促进双方成长与提升。
根据教师课堂实践效果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全过程跟踪的综合分析,总结经验,共同探讨。
查阅相关科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和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文献、论著、报告、经验总结、统计资料等,给科学教师实施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3 技术线路
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实践探索——反思调适——收集资料——总结分析——构建模式——形成报告——推广应用
3-4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7.8—2018.2):关于小学科学教师学科专业核心素养的调研;颁布课题实施计划;针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针对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针对提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形成提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调研及具体实施报告。
第二阶段(2018.3—2019.1):关于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调研;教师针对提升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实践;整理、交流实施案例资料;针对实践活动中所取得效果与成绩形成论文集。
第三阶段(2019.2—2019.9):针对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与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学习;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两者关系之间存在的规律,形成经验交流论文集;针对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汇总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资料,完成结题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