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MIDAS MCTOOLS 帮助文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9:30
文档

MIDAS MCTOOLS 帮助文件

;;MIDAS/CIVILMCTOOLS语句、语法说明;;整理日期:2011-10-12,2011-11-21;2012-03-21,2012-05-24,2012-05-29,2012-06-28,2012-12-22;2013-03-21修改命令:*READDXF,增加POINT的排序功能(IfgPtOrderXYZ),修改*ESELCOPY_BEAM命令,增加线单元生成平面单元功能;2013-03-27增加命令:*NDSORT,对节点数组中的节点按节点坐标X/Y/Z进行排序;;*NSEL
推荐度:
导读;;MIDAS/CIVILMCTOOLS语句、语法说明;;整理日期:2011-10-12,2011-11-21;2012-03-21,2012-05-24,2012-05-29,2012-06-28,2012-12-22;2013-03-21修改命令:*READDXF,增加POINT的排序功能(IfgPtOrderXYZ),修改*ESELCOPY_BEAM命令,增加线单元生成平面单元功能;2013-03-27增加命令:*NDSORT,对节点数组中的节点按节点坐标X/Y/Z进行排序;;*NSEL


;

; MIDAS/CIVIL MCTOOLS 语句、语法说明

;

; 整理日期: 2011-10-12, 2011-11-21

; 2012-03-21, 2012-05-24, 2012-05-29, 2012-06-28, 2012-12-22

; 2013-03-21 修改命令: *READDXF, 增加POINT的排序功能(IfgPtOrderXYZ), 修改*ESELCOPY_BEAM命令, 增加线单元生成平面单元功能

; 2013-03-27 增加命令: *NDSORT, 对节点数组中的节点按节点坐标X/Y/Z进行排序;

; *NSELSORT, 对选择的节点集合按节点坐标X/Y/Z进行排序

; 2013-04-02 *LOADCASE, ON/OFF 设置/取消 默认的温度系列工况

; 2013-04-16 *ESEL, CADD/CNEW/CDEL, xCen, yCen, zCen, Rmax, Rmin 按平面半径或空间半径进行单元搜索选择/再选择/删除

; *NSEL, CADD/CNEW/CDEL, xCen, yCen, zCen, Rmax, Rmin 按平面半径或空间半径进行节点搜索选择/再选择/删除

; *ESEL, -1/0/1/+X/-X/+Y/-Y/+Z/-Z, myElemAR, myElemNum 按序号/X/Y/Z方向排序后保存到 myElemAR 数组中, 其个数保存到 myElemNum 变量中

; 2013-04-18 后处理命令: *PRE, *POST, *GETFILENAME, *READLOADCASE, *READDISP/*READDISPLACE, *READSTRESS/*READSTR, *OUT, *GETMAXINFO 等

; 2013-04-19 *WEIGHT, OFF/XS, YS, ZS *SECT, OFF

; 2013-04-21 *AUTORUN, NdBeg, NdEnd, NdAdd

; 2013-08-02 在*PATH/*PATHX/*PATHY/*PATHZ/*PATHT, STEP, valueInit, n1*d1, n2*d2, ... 中设置 初值值(valueInit)

; 2013-08-03 *CIRSECT 圆形截面划分命令

; 2013-08-08 *NSEL, XYZADD/XYZDEL, xMin, xMax, yMin, yMax, zMin, zMax

; 2013-08-28 *NSELXYZ, xMin, xMax, yMin, yMax, zMin, zMax

; 修改 *SUB, subDataFileName.TXT, NumRepeat, paraVar1=value1, paraVar2=value2, ...

; 2013-08-30 *READDXF, ..., (增加按层获取的梁单元信息) myLayNameInCAD1, myBeamArray1, myNodeArray1, myLayNameInCAD2, myBeamArray2, myNodeArray2, ...

; 2013-09-03 *FILEOUT, LOG, ON/OFF (读取记录文件等中间信息数据是否输出)

; 2013-09-04 增加内力读取命令 *READFORCE, ...

; 2013-09-05 修改命令 *GETDATAFIELD, ... 可读取单元内力

; 2013-09-05 设置系统数组变量(1-5), 读取系统变量的命令 *GETSYSARRAY, myVarSave, noSYSAR, NRow, NCol

; 2013-09-07 增加常数 vbCRLF, vbCR, vbLF 用于输出换行; 设置保留小数点后1-4位的函数 Round1(x)-Round4(x)

; 2013-09-11 增加 空格函数 SPACE(n) 与 空格常量(SPACE)、逗号字符(COMMA 或 逗号)、引号字符(QUOTE 或 引号)、分号字符(SEPAR 或 分号)

; 2013-09-11 增加查询功能: 按 F1 及选择的命令名可及时查询, 在 文本编辑过程中, 将自动根据输入的命令进行查询

; 2013-09-13 增加单元应力读取命令 *READELEMSTR, ...

; 2013-09-14 在后处理程序中, 增加 节点/单元 激活设置命令 *LIVE

; 2013-09-15 增加获取单元长度、单元节点数量的函数 ELEM_L, ELEM_0, 修改 *GET 命令

;

;

; 大连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 道路研究所

; 李玉华

; liwo@dlut.edu.cn; liwo2008@126.com;

;

QQ: 1765121144

; BEGIN 数据正式开始标记

; (1) 数据分隔符号为 逗号

号 "

引号

; [KW] 常数, 常量, 字符, 分号, 分隔符

; 引号字符分隔符号 "

SEPAR

; [KW] 常数, 常量, 字符, 分号, 分隔符

; 引号字符分隔符号 "

分号

; [KW] 变量, 定义, 简单变量

; 简单变量定义(格式1), 提示: 简单变量可不事先定义即可使用

; VARi: 变量名, 不能以数字开头, 不区分大小写, 无字符长度

; ASDOU/ASDOUBLE: 双精度实数;ASINT/ASUINTEGER: 4字节整数; ASSTRING/ASSTR: 字符串

; 三种类型只能选择一种, 默认为实数;如无 AS* 项, 则定义为实数

; 示例:

; *DIM, myNd, myNe, AsInteger ; 定义整数变量 myNd, myNe

; *DIM, Aa, Bb, Cc, AsDouble ; 定义实数(双精度)变量 myNd, myNe

; *DIM myStr, Cc AsString ; 定义字符串, 注意空格的位置

*DIM, VAR1[, VAR2][, VAR3, ...], ASDOUBLE[/ASINTEGER/ASSTRING/ASDOU/ASINT/ASSTR]

; [KW] 变量, 定义, 数组变量

; 数组变量定义, 提示: 数组变量在使用前必须定义, 且只能定义一维数组

; 类型为 ASDOUBLE

; 示例: *DIM, myArray(), myB(), ASDouble ; 定义一维数组变量

*DIM, myArVAR1(), myArVAR2(), ..., ASDOUBLE/ASDOU/ASSTRING/ASSTR

; [KW] 实数, 输出, 字符串, 转换, 格式

; 将实数 a 转换为 规定格式 的字符串

*FORMAT, myRstSTR, a, "0.00"

; [KW] 实数, 输出, 字符串, 转换, 格式

; 将实数 a 转换为 规定格式 的字符串

; Nsum 总位数

; NDig 小数点后位数

*FORMAT, myRstSTR, a, NSum, NDig

; [KW] MCT, 文件名, 输出

; 设置 MCT 输出结果文件名, 后缀文件名默认为 .MCT, 否则 MIDAS 不识别

; mctOutFileName 为定义的输出文件名, 可以为字符串 或 变量名

*MCTOUTNAME, mctOutFileName[.MCT]

; [KW] 变量赋值, 数组变量, 批量赋值

; 给数组变量赋值, 其中元素值可采用类似 11to66by11 的等增量形式, 以及 ni*dati 的重复数据形式

*ARRAY, myVarAR, Dat1, Dat2, Dat3, ##to##by##, n1*dat1, dat2, n3*dat3, ...

; [KW] 元素个数, 数组变量, 上限

; 获取数组变量的元素个数, 整数

; myVarName 数组变量名

; myNumDataVar 记录数组元素个数的变量

*UBOUND, myVarName, myNumDataVar

; [KW] 获取, 节点, 最大编号, 系统变量

; 获取当前节点最大编号, 整数

; 例: Nd = SYS_NodeNum

SYS_NodeNum

; [KW] 获取, 单元, 最大编号, 系统变量

; 获取当前单元最大编号, 整数

; 例: Ne = SYS_NodeNum

SYS_ElemNum

; [KW] 获取, 节点总数, 系统变量

; 获取当前节点总数量, 整数

; 例: Nd = SYS_NodeCount

SYS_NodeCount

; [KW] 获取, 单元总数, 系统变量

; 获取当前单元总数量

; 例: Ne = SYS_ElemCount

SYS_ElemCount

; [KW] 赋值, 变量赋值, 命令赋值

; 为变量赋值

; Vari 要赋值的变量名, 在赋值之前 必须采用 *DIM 语句定义

; StrExp 赋值数据表达式, 可含有定义的变量名、普通数

学函数;可含有空格"

标准节点号串, 每3个一组

; Ndia 也可以是 2to200by2 的形式

*NSEL, ADD/DEL/ADDABS/DELABS, Nd1a, Nd1b, Nd1c, Nd2a, Nd2b, Nd2c, ...

; [KW] 节点, 选择, 坐标范围

; 节点选择时, 根据X/Y/Z坐标值范围 [valMin, valMax ] 增加/删除 节点集合中的节点号

*NSEL, XADD/YADD/ZADD/XDEL/YDEL/ZDEL, valMin, valMax

; [KW] 节点, 选择, 半径, 平面距离, 空间距离

; xCen, yCen, Zcen: 参考中心点三维坐标

; Rmax, Rmin: 设定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 Rmin 默认为 0.0

; 计算与点(xCen,yCen,Zcen) 点的距离R, 当 Rmin < R < Rmax 时为满足要求的点

; CADD: 当点满足要求时, 将被添加到集合中;

; CNEW: 当点满足要求时, 将被添加到 新集合中, 原集合被全部删除; 单次有效

; CDEL: 当点满足要求时, 将从集合中删除

*NSEL, CADD/CNEW/CDEL, xCen, yCen, zCen, Rmax[, Rmin]

; [KW] 节点, 选择, 坐标范围

; 在已有节点集合中, 根据X/Y/Z坐标值范围 [valMin, valMax ] 增加/删除 节点集合中的节点号

*NSEL, XADDNSEL/YADDNSEL/ZADDNSEL/XDELNSEL/YDELNSEL/ZDELNSEL, valMin, valMax

; [KW] 节点, 选择, 坐标范围

; 在已有节点集合中, 增加(ADD)/删除(DEL) X/Y/Z 与坐标值为 valMid 最接近 的节点号(可能有多个)

; 在选择集中增加/删除 与坐标 valMid 距离最近的节点

*NSEL, XADDNSEL/YADDNSEL/ZADDNSEL/XDELNSEL/YDELNSEL/ZDELNSEL, valMid

; [KW] 节点, 选择, 坐标范围

; 在已有节点集合中, 增加(ADD)/删除(DEL) 满足 x, y, z 坐标范围要求的节点

; 如果不考虑 x/y/z 坐标范围, 则填写 很小及很大的数量范围即可, 如 (xMin=)-99999, (xMax=)99999

*NSEL, XYZADD/XYZDEL, xMin, xMax, yMin, yMax, zMin, zMax

; [KW] 节点,选择,坐标范围

; 获得已选择节点集合的节点坐标最小值、最大值,保存到相应的变量中

; xMin、xMax X 坐标最小值、X坐标最大值

; yMin、yMax Y 坐标最小值、X坐标最大值

; zMin、zMax Z 坐标最小值、Z坐标最大值

*NSELXYZ, xMin, xMax, yMin, yMax, zMin, zMax

; [KW] 节点, 删除, 节点串, 标准

; SEL: 删除节点选择集合中的全部节点

; Nd1, Nd2, Nd3: 删除用标准节点号串定义的全部节点

; 提示: 节点删除后必须重新定义, 不可自动恢复

*NDEL, SEL[/Nd1, Nd2, Nd3]

; [KW] 节点坐标, 排序, 顺序, 节点数组, 节点, 数组

; 对定义的节点号数组中的 节点 按节点坐标 X/Y/Z 进行排序; 数组定义参见 *ARRAY 命令或 *DIM 命令

; myNdBas 为定义的节点号数组变量, 其中依次存放 节点号(无顺序)

; myNdSort 为结果输出数组变量, 其中存放 按顺序排好 的节点号

; +X/-X 按 X 坐标增加 或 X 坐标减少 排序

; +Y/-Y 按 Y 坐标增加 或 Y 坐标减少 排序

; +Z/-Z 按 Z 坐标增加 或 Z 坐标减少 排序

; myNumNd 为 数组中的 节点个数 (可选参数), 也可以用命令提取: *UBOUND, my

NdSort, myNumNd

*NDSORT, myNdBAS, myNdSORT, +X/-X/+Y/-Y/+Z/-Z, myNumNd

; [KW] 节点坐标, 排序, 顺序, 节点集合, 节点, 选择

; 对选择的节点集合 中的节点, 按节点坐标 X/Y/Z 进行排序; 节点选择参见 *NSEL 命令

; myNdSort 为结果输出数组变量, 其中存放 按顺序排好 的节点号

; +X/-X 按 X 坐标增加 或 X 坐标减少 排序

; +Y/-Y 按 Y 坐标增加 或 Y 坐标减少 排序

; +Z/-Z 按 Z 坐标增加 或 Z 坐标减少 排序

; myNumNd 为 节点集合中的 节点个数 (可选参数), 也可以用命令提取: *UBOUND, myNdSort, myNumNd

*NSELSORT, myNdSORT, +X/-X/+Y/-Y/+Z/-Z, myNumNd

; [KW] 节点, 坐标, 赋值, 集体, 批量

; 对选择的所有节点坐标集体赋值

*CSET, NSEL/SEL/ALL, X/Y/Z, Value

; [KW] 节点, 拷贝, 选择, 坐标增量

; 对选择的节点集合进行自动拷贝

; NumRPT: 拷贝生成的次数

; XAdd, YAdd, ZAdd: 每次拷贝生成时节点的 X、Y、Z 坐标增量。

; XAddTm, YAddTm, ZAddTm: 每次拷贝生成时节点 X、Y、Z 坐标增量系数

*NSELCOPY, NumRPT, XAdd, YAdd, ZAdd[, XAddTM][, YAddTM][, ZAddTM]

; [KW] 节点, 旋转, 坐标

; 节点坐标 旋转

; ALL/NSEL: 对全部节点 或 选择的节点集合进行 坐标旋转计算

; XY/YZ/XZ: 只在 三个 平面内 进行坐标旋转计算

; AngRotate: 旋转角度, 逆时针方向为 正, 反之为 负;单位:度

; xBas, yBas: 旋转基点

*ROTATE, ALL/NSEL, XY/YZ/XZ/, AngRotate, xBas, yBas

; [KW] 节点, 单元, 旋转, 绕直线, 空间单元, 生成

; 平面绕直线旋转, 生成空间单元

; ALL/ESEL 全部单元/选择的单元

; XY/YX/YZ/ZY/XZ/ZX 定义平面

; [X=]/[Y=]/[Z=]val 旋转轴直线

; AngBeg, AngEnd, AngAdd 旋转起始角度、终止角度、增量

; NdBeg, NeBeg 节点、单元起始编号

*CROTATE, ALL/ESEL, XY/YX/YZ/ZY/XZ/ZX, [X=]/[Y=]/[Z=]val, AngBeg, AngEnd[, AngAdd[, NdBeg[, NeBeg]]]

; [KW] 节点, 坐标, 倾斜

; 节点坐标倾斜

; ALL/NSEL: 对全部节点 或 选择的节点集合进行 坐标倾斜计算

; XY/YX/YZ/ZY/XZ/ZX: 只在上述平面内进行计算, 沿第1个坐标轴进行倾斜, 按Cos(AngSlope)进行变化

; yMid: 基点

*SLOPE, ALL/NSEL, XY/YX/YZ/ZY/XZ/ZX, AngSlope, CenY

; [KW] 节点, 坐标, 对称

; 节点坐标对称

; ALL/NSEL: 对全部节点 或 选择的节点集合进行 坐标对称计算

; XY/YX/YZ/ZY/XZ/ZX: 只在上述平面内进行 计算

; ADD/DEL: 新增对称点 / 删除原对称点

*MIRROR, ALL/NSEL/SEL, XY/YX/YZ/ZY/XZ/ZX, aX+bY+c=0.0, ADD/DEL

; [KW] 节点, 坐标, 自动生成, 线性, 一维

; 一维线性节点自动生成

; Nd1、Nd2、Nd3:标准节点号串, 其中Nd1、Nd2节点必须事先定义

; 暂时无自动单元生成功能, 推荐采用关键节点命令

*NLMESH, Nd1, Nd2, Nd3

; [KW] 节点, 坐标, 关键节点, 自动生成, 线性, 一维

; 一维线性节点自

动生成(采用关键节点)

; KdName1、KdName2:采用关键节点自动生成时, 直线端点的关键节点名称 (注意字符型常数必需带引号")

; KDivNum: 等分数量, 不输入是默认为1

; NdBeg: 起点节点号, 无NdBeg 时(默认为0), 自动从当前最大节点号 + 1开始生成

; NeBeg: 起点梁单元号, 无NeBeg 时(默认为0), 自动从当前最大单元号 + 1开始生成; NeBeg < 0 时, 不生成梁单元

*KLMESH, KdName1, KdName2[, KDivNum[, NdBeg, [NeBeg]]]

; [KW] 节点, 单元, 坐标, 自动生成, 圆弧

; 圆弧节点及单元自动生成

; XY/YZ/XZ: 只在 XY/YZ/XZ 平面内生成圆弧节点及单元

; Nd1、Nd2、Nd3: 起点节点号、终止节点号、节点增量,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 Xc, yc: 圆弧圆心坐标, 默认为坐标原点(0, 0)

; NeBeg: 起点节点号和单元号。为0时表示从当前最大节点号、最大单元号自动记录, 为负数表示不生成

*NAMESH, XY/YZ/XZ, Nd1, Nd2[, Nd3[, xc[, yc[, NeBeg]]]]

; [KW] 关键节点, 自动生成, 圆弧, 节点, 梁单元

; 采用关键节点号自动生成圆弧形排列的节点及单元

; XY/YZ/XZ: 只在 XY/YZ/XZ 平面内生成圆弧节点及单元

; KdName1、KdName2: 采用关键节点生成的起点、终点关键节点名称 (注意字符型常数必需带引号")

; NumDiv: 等分数量

; KdCen: 圆心点的关键节点号

; Ndeg、NeBeg: 起点节点号和单元号。为0时表示从当前最大节点号、最大单元号自动记录, 负数表示不生成

; ShapeIFG1=0/1/2/3/4/..., 分块变形块数, ShapeIFG2=节点沿着径向拉伸变形的系数(相对于外矢距), 1.0 到达相切点

*KAMESH, XY/YZ/XZ, KdName1, KdName2[, NumDiv[, KdCen[, NeBeg[, NeBeg[, ShapeIFG[, ShapeIFG2]]]]]]

; 平面四边形网格节点自动生成

;Nd1、Nd2、Nd3、Nd4: 四边形四个角点的节点号(均应事先定义), Nd1、Nd2为左下、右下(或左上、右上)角点号, Nd3、Nd4为左上、右上(或左下、右下)角点号

;NdAdd1、NdAdd2: 沿方向1、2的节点号增量; 其中Nd1→Nd2或 Nd3→Nd4 为1方向, Nd1→Nd3或 Nd2→Nd4 为2方向

;沿1方向的节点号增量为 Nd2 - Nd1, 沿2方向的节点号增量为 Nd3 - Nd1

*NRMESH, Nd1, Nd2, Nd3, Nd4, NdAdd1, NdAdd2

; 平面四边形网格节点自动生成

;Nd1、Nd2、Nd3、Nd4: 四边形四个角点的节点号(均应事先定义), Nd1、Nd2为左下、右下(或左上、右上)角点号, Nd3为左上、右上(或左下、右下)角点号

;NdGen1、NdGen2:沿方向1、2的节点号自动生成数量; Nd1→Nd2 为1方向, Nd1→Nd3 为2方向

;沿1方向的节点号增量为 Nd2 - Nd1, 沿2方向的节点号增量为 Nd3 - Nd1

*NRMESH, Nd1, Nd2, Nd3, 0, NdGen1, NdGen2

; 采用关键节点生成平面四边形网格的节点及单元

;KNd1、KNd2、KNd3、KNd4: 四个角点的关键点名称 (注意字符型常数必需带引号")

;KDivNum1、KDivNum2:上述定义的1方向、2方

方向的划分数量(考虑1、2方向的不等间距步长), 默认为1

;NdBeg: 自动生成的起点节点号, 默认为0, 将从当前最大节点号+1开始

;NeBeg: 自动生成的起点单元号, 默认为0, 将从当前最大单元号+1开始。NeBeg=-1时, 不生成任何单元

;IfgBP: 自动生成单元选项

; IfgBP=0(默认值), 生成平面单元

; IfgBP=1, 生成梁单元

; IfgBP= -1, 不生成任何单元

*KRMESH, Kd1, Kd2, Kd3, Kd4[, KDivN1[, KDivN2[, NdBeg[, NeBeg[, IfgBP]]]]]

; 空间立体网格节点自动生成

; NdOrg: 基本节点号, 为立方体八个角点的一个角点, 事先应定义

;Nd1、Nd2、Nd3: 邻接节点号, 为立方体网格中与基本节点号(NdOrg) 相邻的三个角点号, 分别沿立方体表面的三个方向, 节点号应事先定义。

; 方向1: NdOrg→Nd1; 方向2: NdOrg→Nd2; 方向3: NdOrg→Nd3

;NdGen1、NdGen2、NdGen3:沿三个方向自动生成的次数, 从1开始(表示初始节点)

*N3DMESH, NdOrg, Nd1, Nd2, Nd3, NdGen1, NdGen2, NdGen3

; 节点坐标焊接, 以消除重复节点

; NSEL/ALL: 对选择的节点/全部节点 进行焊接处理

; ZeroEPS: 焊接距离精度(默认为 0.001m), 当两个节点的空间距离小于指定的距离精度时, 将两个节点进行焊接

; Ifg: 节点焊接方式选择

; Ifg=0: 删除较大的节点号, 保留较小的节点号

; Ifg=1: 删除较小的节点号, 保留较大的节点号

; Ifg=2: 节点重新排序(暂时无此功能)

*WELD, NSEL/ALL, ZeroEPS, Ifg

; 节点坐标互换

; 注意: 采用 *SWAP 交换将影响 节点自由度边界条件定义, 影响实体单元节点序号

*SWAP, ALL/NSEL, X/Y/Z, X/Y/Z

; 设置节点约束信息

; Str000000/Str111111: 自由度字符串, 为6个1/0组成, 1表示约束, 0表示自由

; 6个位置分别表示X、Y、Z方向的平移自由度和绕X、绕Y、绕Z方向的转动自由度

; Ndi1、Ndi2、Ndi3: 设定节点自由度的标准节点串号, 可包含多个

; 提示: 如果数据文件中有 *SWAP 命令, 则自由度序号明显改变, *D 命令不自动修改 因此产生的 自由度变化.

; 亦即, "1111111/000000" 定义的自由度约束信息为 最终结果

*D, "111111"/"000000

系数

; XS, YS, ZS 分别为整体坐标系 下沿 X, Y, Z 方向的系数

; 默认 XS= YS = ZS = -1.04

*WEIGHT, XS[, YS[, ZS]]

; 设置当前工况号及工况名称

; Ld 工况号

; LdName 工况名称, 默认为 工况LD

*LOADCASE, Ld[, LdName]

; 取消默认的 温度荷载 工况

; ON= 自动设置 温度系列 默认工况

; OFF= 取消自动设置的 温度系列 默认工况

*LOADCASE, ON/OFF

; 节点集中力/力矩

; FX、FY、FZ:节点集中力作用方向

; MX、MY、MZ:节点集中力矩作用方向

; LoadVal: 荷载值

;Ndi1、Ndi2、Ndi3: 设定集中力的标准节点号串, 可包含多个

; 提示: 如果数据文件中有 *SWAP 命令, 则节点力作用方向将改变, *F 命令不自动修改 因此产生的 方向变化.

; 亦即, FX/FY/FZ/MX/MY/MZ 定义的作用方向为最终结果

*F, LoadVal, FX/FY/FZ/MX/MY/MZ, Nd11, Nd12, Nd13, Nd21, Nd22, Nd23, ...

; 节点集中力/力矩

; FX、FY、FZ:节点集中力作用方向

; MX、MY、MZ:节点集中力矩作用方向

; LoadVal: 荷载值

; ALL/NSEL/SEL: 对全部节点或选择集合中的节点

; 提示: 如果数据文件中有 *SWAP 命令, 则节点力作用方向将改变, *F 命令不自动修改 因此产生的 方向变化.

; 亦即, FX/FY/FZ/MX/MY/MZ 定义的作用方向为最终结果

*F, LoadVal, FX/FY/FZ/MX/MY/MZ, ALL/NSEL/SEL

; 设置单元类型名称, 以区分2节点梁单元和4节点平面单元的多种类型

; ElementName = 梁单元/桁架单元/只受拉单元/只受压单元/平面单元(面单元)/平面应力单元/平面应变单元/轴对称单元/实体单元

; ElementName = BEAM/TRUSS/TENSTR/COMPTR/PLATE/PLSTRS/PLSTRN/AXISYM/SOLID

; 用法示例:

; *ETNAME, 4, 桁架单元 ; 先定义单元库

; ......

; *ETYPEE, 4 ; 在程序的适当位置 设置当前(及之后)单元的类型号

*ETNAME, Ne, ElementName[, TypeInfo]

; 设定当前的单元类型编号 Ne

; 提示: 在此之前, 应采用 *ETNAME 命令定义单元库 类型及名称

*ETYPE, Ne

; 材料库定义的标准材料

; Num: 材料序号

; TypeName: 材料类别名称, CONC(混凝土)/STEEL(钢材)/SRC(组合材料), 可以用汉字名称

; MatName: 在模型中的材料识别名称, 用户定义(汉字或字符)

; ValName: 详细类型, 即具体的材料名称代号, C15-C80, Q235/Q345/Q420, Strand1470-Strand1860

; 用法示例:

; *MAT, 2, CONC, 混凝土材料, C30 ; 先定义材料

; ......

; *EMAT, 2 ; 在程序的适当位置 设置当前(及之后)单元的材料号

*MAT, 序号, TypeName, MatName, ValName

; 用户定义的材料

; Num: 材料序号

; USER: 用户自定义材料类型的标识

; MatName: 在模型中的材料识别名称, 用户自定义

; E, u, Alfa, DEN, MASS: E(弹性模量), u(泊松比), Alfa(传热系数), DEN(密度), MASS(比重)

*MAT, 序号,

USER(保留字), MatName, E, u, Alfa, DEN, MASS

; 设置当前单元的材料号, 或对选择的单元集合中的所有单元设置材料号

; NowMat 将要设定的当前单元材料类型编号

; ALL/ESEL/SEL 对所选择的单元集合中的所有单元赋予 材料号

; 提示: 在此之前应 采用 *MAT 命令定义材料属性 数据

*EMAT, NowMat[, ALL/ESEL/SEL]

; [KW] 截面, 参数, 定义, 设置

; Num: 截面序号

; TypeName: 截面类型名称代码, 矩形/SB/圆形/SR/T形/T/工字形/H/箱形/B/多箱室ROCT/八角形SOCT

; SectName: 在模型中的截面识别名称, 用户自定义

; Val1: 截面高度h; Val2: 截面宽度b

; 用法示例:

; *SECT, 3, 圆形, 钢管截面, 0.10 ; 先定义截面

; ......

; *ESECT, 3 ; 在程序的适当位置 设置当前(及之后)单元的截面号

*SECT, 序号, 类别名称(矩形/SB/圆形/SR/管/P/T形/箱形/B/...), 识别名称(模型识别符), 详细尺寸(H, B, t... 最多10个)

; [KW] 截面, 定义, 取消

; 取消所有截面设置

*SECT, OFF

; 当前截面号设定

; NowSect 将要设定的当前单元截面类型编号

; ALL/ESEL/SEL 对所选择的单元集合中的所有单元 赋予 截面号

; 提示: 在此之前应 采用 *SECT 命令定义好截面 类型及数据

*ESECT, NowSect[, ALL/ESEL/SEL]

; 设置当前单元厚度, 或设置单元集合的单元厚度

; t 当前单元厚度值, 必须为正值(大于0)

; ALL/ESEL/SEL 设置所选择的单元集合中所有单元的厚度

*THICK, t[, ALL/ESEL/SEL]

; 单元定义

; Nd1-Nd8 为单元的节点号, 梁单元有2个节点, 平面单元有4个节点或3个节点, 实体单元有8个或6个节点

*E, Nd1, Nd2[, Nd3][, ... ][, Nd8]

; 单元定义

; Nd1-Nd8 为单元的节点号, 梁单元有2个节点, 平面单元有4个节点或3个节点, 实体单元有8个或6个节点

E, Name, NMat, NSec, Nd1, Nd2, ..., Nd8

; 单元集合选择

; ALL 选择全部单元

; NONE 无单元选择

; CLEAR 清除 单元集合

*ESEL, ALL/NONE/CLEAR/NON/CLE/NEW

; 单元集合选择

; ADD/DEL: 向单元选择集合中 增添/删除 单元号, Neia、 Neib、Neic(i=1, 2, …)为标准单元号串, 每3个一组

; ADD/DEL 必须是单元 处于激活状态 ( =1.0 ) 才进行选择/删除

; ADDABS/DELABS 不管单元是否处于 激活状态 ( =0.0 也可 ) 都可以 进行选择/删除

; Neia 也可以是 2to200by2 的形式

*ESEL, ADD/DEL/ADDABS/DELABS, Ne1a, Ne1b, Ne1c, Ne2a, Ne2b, Ne2c, ...

; 单元集合选择

; AADD/ADEL: 根据数组变量 myElemAR 中保存的单元号, 向选择集合中 添加/删除

*ESEL, AADD/ADEL, myElemAR

; 选择指定单元类型的单元

; BEAM/PLATE/SOLID : 在所列单元标准号串中, 选择 BEAM单元(2节点)/PLATE单元(4节点)/SOLID单元(8节点)

*ESEL, BEAM/PLATE/SOLID, Ne1a, Ne1b, Ne1c, Ne2a, Ne2b, Ne2c, ...

; [

KW] 单元选择, 坐标范围

; 根据坐标范围 向单元选择集合众 相应单元

*ESEL, XADD/YADD/ZADD, vMin, vMax

; [KW] 单元, 选择, 半径, 平面距离, 空间距离

; xCen, yCen, Zcen: 参考中心点三维坐标

; Rmax, Rmin: 设定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 Rmin 默认为 0.0

; 计算单元所有节点与点(xCen,yCen,Zcen) 的距离 R, 当 Rmin < R < Rmax 时为满足要求的 单元

; CADD: 当单元满足要求时, 将被添加到集合中

; CNEW: 当点满足要求时, 将被添加到 新集合中, 原集合被全部删除; 单次有效

; CDEL: 当单元满足要求时, 将从集合中删除

*ESEL, CADD/CNEW/CDEL, xCen, yCen, zCen, Rmax[, Rmin]

; 将当前选择的单元集合众的单元按要求的排序方式保存到 myElemAR 数组中, 单元总个数保存到 myElemNum 变量中

; -1/0/1 按单元编号大小,从大到小/不改变顺序/从小到大 进行排序

; +X/X/-X 按单元坐标的平均值(形心位置) 的 X 坐标排序, 按 从小到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方式

; +Y/Y/-Y 按单元坐标的平均值(形心位置) 的 Y 坐标排序, 按 从小到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方式

; +Z/Z/-Z 按单元坐标的平均值(形心位置) 的 Z 坐标排序, 按 从小到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方式

*ESEL, -1/0/1/+X/-X/+Y/-Y/+Z/-Z, myElemAR, myElemNum

; [KW] 单元选择删除, 坐标范围

; 根据坐标范围删除 选择集合中 相应的单元

*ESEL, XDEL/YDEL/ZDEL, vMin, vMax

; 删除 选择集合中的单元

; ESEL/SEL: 删除单元选择集合中的全部单元

; Ne1, Ne2, Ne3: 删除用标准单元号串定义的全部单元

; 提示: 单元删除后必须重新定义, 不可自动恢复

*EDEL, SEL[/Ne1, Ne2, Ne3]

; 梁单元拷贝(可生成梁格单元及生成平面单元)

;NumRPT: 对选择的梁单元集合进行拷贝生成的次数

;NdIadd、NdJadd: 拷贝生成时, 梁单元左、右节点号增量

;NdType: 生成方式选项

;NdType=0 or 3, 每次每个单元生成3个单元, 即单元1: NdIadd→NdJadd, 单元2: NdI→NdIAdd, 单元3: NdJ→NdJAdd

;NdType=1, 每次每个单元生成1个单元, 即单元1:NdIadd→NdJadd

;NdType=2, 每次每个单元生成2个单元, 即单元1:NdIadd→NdIadd; 单元2:NdJadd→NdJadd

;NdType=4, 每次每个单元生成1个平面单元, 即:NdI, NdJ, NdJ+NdJadd, NdI+NdIadd

; 所有涉及的节点都应事先定义

*ESELCOPY_BEAM, NumRPT, NdIadd, NdJadd, NdType

; 平面单元集合拷贝

; NumRPT: 对选择的平面单元集合进行拷贝生成的次数

; Nd1Add - Nd4Add:新生成单元与前单元的4个节点号增量

; 所有涉及的节点都应事先定义

*ESELCOPY_PLATE/*ESELCOPY_PLATE, NumRPT, Nd1Add, Nd2Add, Nd3Add, Nd4Add

; 实体单元集合拷贝

; NumRPT: 对选择的实体单元集合进行拷贝生成的次数

; Nd1Add - Nd8Add:新生成的单元与前单元的8个节点号增量

; 所有涉及的节

点都应事先定义

*ESELCOPY_SOLID, NumRPT, Nd1Add, Nd2Add, Nd3Add, ..., Nd8Add

; 通过平面单元 放样/拷贝 生成三维实体单元

; NumRPT: 对选择的平面单元集合进行拷贝生成的次数

; NdAdd: 新生成的单元与前单元的各节点号增量

; NOrdIfg: 节点顺序 反向

*ESELPLATE_TOSOLID, NumRPT, NdAdd[, NOrdIfg]

; 直线单元生成

; NdI、NdJ: 初始梁单元(已经定义)的左、右节点号。

; NumGEN: 再自动生成的次数(从1开始, 表示初始单元)。

; NdAddI、NdAddJ: 每次自动生成的新单元的左、右节点号增量

; 无 NdAddI、NdAddJ时, 采用默认值 (NdAddI = NdAddJ = NdJ – NdI)

; 无 NdAddJ 时, 默认NdAddJ = NdAddI

; 所有涉及的节点都应事先定义

*ELMESH_BEAM, NdI, NdJ, NumGEN[, NdAddI[, NdAddJ]]

; 四边形网格梁单元生成

; NdOrg: 原始角点号, 四边形的4个角点的1个角点节点号, 应事先定义

; Nd1、Nd2: 四边形网格中, 沿1方向和2方向、与原始角点邻接的网格节点号, 应事先定义

; 方向1: NdOrg → Nd1

; 方向2: NdOrg → Nd2

; NumGEN1、NumGEN2: 沿两个方向的单元生成个数(从1开始, 表示初始单元)

; 所有涉及的节点都应事先定义

*ERMESH_BEAM, NdOrg, Nd1, Nd2, NumGEN1, NumGEN2

; 四边形网格平面单元生成

; Nd1、Nd2、Nd3、Nd4: 初始平面单元4个角点的节点号, 应事先定义

; NumGEN1、NumGen2: 沿1、2方向生成的单元次数(从1开始, 表示初始单元)

; 方向1: Nd1 → Nd2 或 Nd4 → Nd3

; 方向2: Nd1 → Nd4 或 Nd2 → Nd3

; 所有涉及的节点都应事先定义

*ERMESH_PLATE/*ERMESH_PLANE, Nd1, Nd2, Nd3, Nd4, NumGEN1, NumGEN2

; 改变顺序 平面单元/实体单元 的节点顺序

; ALL/ESEL/SEL 对所有单元/选择集合中的单元

; CMD: 逆时针/顺时针/反向

; ElemTypeName: PLATE/SOLID/平面单元/实体单元

*REVNUMBER[, ALL/ESEL/SEL[, XY/YX/YZ/ZY/XZ/ZX[, CMD[, ElemTypeName]]]]

; 通过三维路径放样, 生成节点、单元

; DataFileName: 放样路径数据文件名(可含路径, 应含文件扩展名)

; KeyWord: 引导路径坐标数据的关键词

; NdX、NdY、NdZ: 路径上每个节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序号

; 每行数据按序号排列时(从1开始), 第NdX、NDY、NDZ个数据为 路径节点 的X、Y、Z坐标;

; 序号范围为 1-4, 填0表示对应的坐标值为 0

; IfgDIR: 三维放样时, 路径在节点处切线矢量方向的选择

; IfgDIR=0: 取节点前、后两个矢量方向的平均值;

; IfgDIR=1:取节点之前的直线矢量方向;

; IfgDIR=2:取节点之后的直线矢量方向

; SolidIFG: 定义三维实体单元节点编号的顺序

; SolidIFG=0 节点顺序正常

; SolidIFG=1, 反方向(常用于Y, Z坐标互换情况)

*LOFT, DataFileName, KeyWord, NdX, NdY, NdZ[, IfgDIR[, SolidIFG]]

; 数据文件 DataFileName 数据格式

; 如果 KeyWor

不为空, 则文件中关键词 KeyWord 之后的数据有效

; 有效数据的第1行数据的第1个整数(NumNd), 表示路径上的节点数量

; 有效数据的第 2 行至 NumNd +1 行数据定义路径的节点坐标、是否生成节点处的横隔板、垂直截面的节点坐标数据

;

; 数据格式如下:;

; Nd, X, Y, Z[, IfgLoft[, SectFN/ ScaleX[, DataKW/ ScaleY]]]

;

; Nd: 路径节点序号, 正整数, 1 – NumNd

; X、Y、Z: 路径节点的三维坐标

;IfgLoft: 节点 Nd 处是否生成横隔板的选项, 具有继承性(当前行数据继承上一行的数据), 默认为值为0

; IfgLoft = 0: 由选择的平面 BEAM 单元生成空间板壳单元

; IfgLoft < 0: 由平面 PLATE 单元生成空间实体单元

; IfgLoft > 0: 由平面 BEAM 单元生成空间板壳单元, 且在 当前节点处 由平面 PLATE 单元生成 横膈板单元(PLATE), IfgSect 为板单元的厚度

; SectFN: 为节点坐标数据文件名(可含路径)

; 如果该文件存在, 程序将从该文件中读取当前路径垂直截面的节点坐标, 此时, DataKW 为文件中节点坐标数据的引导词(从第1列开始), 截面尺寸系数为1

; 如果SectFN 文件不存在, 则当前截面数据与上一个截面数据相同

; 此时, 可考虑截面尺寸的缩放系数, SectFN 和 DataKW 的数值分别为X、Y方向的X、Y方向的缩放系数, 该值必须为正, 否则将被忽略

*LOFT_命令_DataFileName_放样路径文件_数据格式

; 根据系统定义的路径进行放样

; SYSPATH: 可直接采用 *PATHX/*PATHY/*PATHZ/*PATHT 定义的路径。

; IdX, IdY: 被放样截面的坐标序号

; IfgDIR: 三维放样时, 路径在节点处切线矢量方向的选择。

; IfgDIR=0: 取节点前、后两个矢量方向的平均值;

; IfgDIR=1:取节点之前的直线矢量方向;

; IfgDIR=2:取节点之后的直线矢量方向。

; SolidIFG=0 节点顺序正常

; SolidIFG=1, 反方向(用于Y, Z坐标互换情况)

*LOFT, SYSPATH, IdX, IdY[, IfgDIR[, SolidIFG]]

; [KW] 放样, 路径, 结构组, 组名, 前缀字符, 字符串, 实体单元, 横隔板

; 设置三维放样路径中 横隔板结构组 统一前缀名 字符串

; NAMEPRE 保留字

; GrpNameStr

*LOFT, NAMEPRE, GrpNameStr

; 系统路径设置

; 清除路径记录

*PATHX/*PATHY/*PATHZ/*PATHT, CLEAR/NEW/NULL/CLE/NUL

; 系统路径设置

; 按绝对值坐标设置路径数据, 其中*PATHT 定义路径上横断面参数(一般为板单元的厚度值)

; valInit 为相对路径设置的 起点初始值

; ni*di 表示路径上有 ni 个 di 值

*PATHX/*PATHY/*PATHZ/*PATHT, STEP, valInit, n1*d1, n2*d2, n3*d3, ...

; 系统路径设置

; 按相对坐标(步长)设置路径数据, 其中*PATHT 定义路径上横断面参数(一般为板单元的厚度值)

*PATHX/*PATHY/*PATHZ/*PATHT, ABS, d1, d2, d3, ...

; [KW] 系统路径, 节点名称, 前缀, 放样, 结构组

; 系统路径

径节点名称定义

; NAME 关键词

; GpNamePRE 数组变量, 保存路径上个节点的 名称前缀

*PATH, NAME, GpNamePRE

; 结构组类型

; Name: 结构组名

; NODE: 表示按节点定义

; Nd1, Nd2, Nd3: 标准节点串号, 每3个一组, 可含若干个组

*MGROUP, Name, NODE, Nd11, Nd12, Nd13, Nd21, Nd22, Nd23, …

; 结构组类型

; Name: 结构组名

; NODE: 表示按节点定义

; 全部被选择的节点集合

*MGROUP, Name, NODE, ALL/SEL/NSEL

; 结构组类型

; Name: 结构组名。

; ELEM: 表示按单元定义。

; Ne1, Ne2, Ne3: 标准单元串号, 每3个一组, 可含若干个组

*MGROUP, Name, ELEM, Ne1, Ne2, Ne3, Ne21, Ne22, Ne23, …

; 结构组类型

; Name: 结构组名

; NODE: 表示按单元定义

; 全部被选择的单元集合

*MGROUP, Name, ELEM, ALL/SEL/ESEL

; 正多边形截面节点、单元自动生成

; NumSide: 正多边形边数, NumSide ≥ 3

; Rc: 外接圆半径, 当 Rc < 0.1时, 取 Rc=0.1

; DisRC: 单元划分时, 采用向内扩展平行正多边形的方法, 相邻多边形的间距值为DisRc。当DisRc < 0.01时, 设定 DisRC = 0.2*Rc

; NDiv: 单元划分时, 边长的等分数量。如果 NDiv = 0, 则设定 NDiv = 2

; 输出结果: 从当前节点号、单元号开始, 自动生成平面节点及外边界BEAM 单元和区域内的 PLATE 单元

*NSIDE, NumSide, Rc[, DisRc[, NDiv]]

; T梁截面数据

; Hb-梁高 Wf-腹板宽 Wtp-顶板全宽 Htp1-顶板翼缘端部厚 Htp2-顶板翼缘根部厚 Wdn-底板全宽 hdn1-马蹄高度 hdn2-马蹄高度(含抹斜)

; nDivTpHorL、nDivTpHorR-顶板左、右侧翼缘水平方向等分数 nDivFbHorM-腹板水平方向等分数

; nDivTpVer- 顶板左、右侧翼缘垂直方向 等分数 nDivMidVer-腹板中间段垂直方向 等分数 nDivDnVer- 马蹄全厚度垂直方向 等分数

; nDivDnHorL、nDivDnHorR- 马蹄左右侧等分数

; 如 *TSECT, 1.60, 0.20, 1.80, 0.20, 0.40, 0.60, 0.20, 0.40, 4, 2, 4, 2, 8, 4, 2, 2

*TSECT, Hb, Wf, Wtp, Htp1, Htp2, Wdn, Hdn1, Hdn2, nDivTpHorL, nDivFbHorM, nDivTpHorR, nDivTpVer, nDivMidVer, nDivDnVer, nDivDnHorL, nDivDnHorR

; T梁截面数据

; 采用表格数据形式输入

*TSECT, TAB

; 箱梁截面节点、单元自动生成

; NdBeg: 起点节点号, 默认值为0, 表示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

; NeBeg: 起点单元号, 默认值为0, 表示从当前最大单元号开始

; 注意: 用 | 分隔的前后数据表示箱梁截面的左、右侧数据

; 例: *BOXSECT, 箱室数3个, 箱梁高2m, 顶板宽10m, 底板宽6m, 顶板横坡0.02, 悬臂板长1.5m, 单元长0.3m

*BOXSECT, NdBeg, NeBeg, 箱室数n, 箱梁高h, 顶板宽wT/顶板全宽wT, 底板宽wD/底板全宽wD, 顶板半宽/半顶板宽wTLb|wTRb, 底板半宽/半底板宽wDLb|wDRb, _

单元类型BEAM/PLATE, 单元长s, 臂板长wxbL|wxbR, 悬臂板厚txbL1|txbL2, 左悬臂板厚txbL1|txbL2, 右

悬臂板厚txbR1|txbR2, _

顶板横坡pdTL/pdTR, 底板横坡pdDL/pdDR, 边腹板厚tbfL/tbfR, 边腹板倾角AbfL/AbfR, 箱室宽wBox1/wBox2/…/wBoxN, _

顶板厚tBoxT1/tBoxT2/…/tBoxTN, 底板厚tBoxD1/ tBoxD1/…/tBoxDN, 中腹板厚tFb1/tFb2/…/tFbN-1, _

单元划分顶板N1, 单元划分底板N2, 单元划分中腹板N3, 单元划分边腹板N4/N5

; [KW] 圆形, 截面, 划分, 空洞

; 自动划分圆形截面

; nType=0 实心圆形(中间为矩形单元), 默认值为 0;

; nType=1 实心圆形(全部为同心圆, 中间为三角形单元);

; nType=2 空心圆形(中间矩形空洞);

; nType=3 空心圆形(全部为同心圆,中间为圆形空洞)

; xCIR, yCIR: 圆心坐标, 默认为 (0.0, 0.0)

; R: 圆半径, R >= 0.001, 默认为 1.0

; NumDIV: 内接正方形 的总划分单元数(nType=0, 2, NumDIV >= 2(偶数)

; 或沿圆周方向的等分数(nType=1,3), NumDIV >= 3

; DsInSideStep: 变量、数值或数组, 用于指定沿半径(直径)方向的单元划分长度

; ndType=0,2: 从内到外指定内接正方形内各划分单元的边长, 若无(=0), 则采用等分值

; ndType=1,3: 从内到外的各同心圆间距值, 若为0,则半径5等分,若为负数-N, 则半径N等分; 用数组定义时, 第n个值为第n等分的值.

; NdBeg, NeBeg: 节点起点号、单元起点号, 默认为当前最大节点号、最大单元号

; FnSCR: 圆形截面节点及单元划分输出的 AutoCAD .SCR 脚本文件

*CIRSECT, nType[, xCIR[, yCIR[, R[, NumDIV[, DsInSideStep[, NdBeg[, NeBeg[, FnSCR]]]]]]]]

; 路径节点、单元自动生成

; PathName: 定义的路径名称, 字符串

; NdBeg: 起点节点号, 默认值为0, 表示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编号

; NeBeg: 起点单元号, 默认值为0, 表示从当前最大单元号开始编号

; IfgR: =0, 采用导线法(默认值); =1, 采用曲线法

; DsLN、DsCV: 在直线段、曲线段划分参考长度

; Xi, Yi: 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

; Ri, Ls1、Ls2: 设置平曲线时的圆曲线半径、第1、第2缓和曲线长度

; 例: *PATHXY, 路径, 0, 0, 0, 5.0, 2.0, _

; 10.0, 20.0, 0.0, 0.0, 0.0, _

; 300.0, 50.0, 200.0, 50.0, 50.0, _

; 710.0, 400.0, 400.0, 90.0, 60.0, _

; 1210.0, 320.0, 300.0, 60.0, 30.0, _

; 1400.0, 170.0, 0.0, 0.0, 0.0

*PATHXY, PathName, NdBeg, NeBeg, IfgRC=0/1, DsLN, DsCV, x1, y1, R1, Ls11, ls12, x2, y2, R2, Ls21, lS22, X3, y3, R3, Ls31, Ls32, …

; 连续梁节点与单元自动生成

; NdBeg: 起点节点号, 默认值为0, 表示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编号

; NeBeg: 起点单元号, 默认值为0, 表示从当前最大单元号开始编号

; NSpan: 梁跨径数

; P01+#i: 第i个支座水平方向位移约束信息和第i个墩柱单元划分数

据。P0+ 表示第i个支座水平无约束, P1+表示有约束。 #i形式如 4*2.0+3*1.5

; ai1*bi1+ai2*bi2+...+ain*bin: 第i跨的单元划分数据

; 例: *BEAM, 0, 0, 3, P1+5*1.0, 5*1.0+10*2.0+5*1.0, _

; P0+5*1.0, 5*1.0+10*2.0+5*1.0, _

; P0+5*1.5, 5*1.0+10*2.0+5*1.0, _

; P0+5*1.5

; 表示3跨连续梁, 跨径 30+30+30m, 墩柱高 5m、5m、7.5m、7.5m, 第1个支座水平方向约束

*BEAM, NdBeg, NeBeg, NSpan, P01+#1, a11*b11+a12*b12+...+a1n*b1n, P01+#2, a21*b21+a22*b22+...+a2n*b2n, P01+#n-1, ..., P01+#n

; [KW] 调用, 执行, 子程序, 子过程, 内嵌

; 读取并执行数据 SubFileName.TXT 子过程程序文件, 同时将该文件中的 定义的变量赋值, 相当于过程调用

; SubFileName.TXT 保存子程序的数据文件名

; NumRepeat 子程序循环执行的次数, 因为采用 *REPEAT 命令不能重复执行 *SUB 命令

; VariInSub = DataVali 为子过程 SubFileName.Txt 中的参数 VariInSub 赋值 DataVali

*SUB, SubFileName, NumRepeat, Var1InSub= DataVal1, Var2InSub = DataVal2, Var3InSub = DataVal3, ...

; 简单数据对话框输入

; PromptMsg 提示信息

; PreSettingStr 为默认数据

; Vari 赋值变量

; 对话框中的输入提示信息 PromptMsg, 默认值为 PreSettingStr, 将要输入赋值的变量名 Var1, Var2, ... 可以为多个

; 提示: 默认值应用引号标识, 其中不能含有逗号 “, ”, 可用分号”;” 或空格代替

*INPUTBOX, PromptMsg, PreSettingStr, Var1, Var2, ...

; 简单数据对话框输入, 可采用重复数据

; PromptMsg 提示信息

; PreSettingStr 为默认数据

; ARRAY 标记符号, 也可以为空

; myAR 保存的赋值变量, 数组类型, myAR(0) 为数据总个数

; 对话框中的输入提示信息 PromptMsg, 默认值为 PreSettingStr

; 提示: 数据必需采用逗号 “, ”分隔; "25 3*30 40" 表示"25 30 30 30 40"

; 注意: 3*30 是3个数据, 而不是数据90

*INPUTBOX, PromptMsg, PreSettingStr, ARRAY/myAR, myAR/ARRAY ; 2012-12-22 修改, 第4或第5个参数为 关键词 ARRAY

; 表格数据输入

; DataVarName 符合要求的数据变量名, 之后第1个数据用 DataVarName(1)引用, 第2个数据用 DataVarName(2)引用, ...

; DataInputTitle 表格数据输入的 标题名称

; DataNameNotei, Datai, ChooseDataia/ChooseDataib/ChooseDataic/ ... 第i个输入数据的名称及说明、数据默认值、如果为可选项则列出所有可选项目(用/分隔)

*DATAINPUT, DataVarName, DataInputTitle, DataNameNote1, Data1, ChooseData1a/ChooseData1b/ChooseData1c, DataNameNote2, Data2, ChooseData2a/ChooseData2b/ChooseData2c, ...

; 重复执行命令

; 上条命令/语句的重复执行次数, 数据增量Addi

*REPEAT, NRpt, Add1[, Add2][, Add3][, ...]

; 简单条件语句(格式1)

; 简单条件语句(单条语句), 条件为真时执行语句1, 否则执行语句2

*IF, Var1, E

Q/NE/GE/GT/LE/LT, Var2, 赋值语句1(条件为真)[, 赋值语句2(条件为假)]

; 简单条件语句(格式2)

; 简单条件语句(单条语句), 条件为真时执行语句1, 否则执行语句2

*IF, Var1, EQ/NE/GE/GT/LE/LT, Var2, THEN, 赋值语句(条件为真)

; 复杂简单条件语句

; 语句格式如下

; *IF, Var1, EQ/NE/GE/GT/LE/LT, Var2, THEN

; 语句段1 (条件为真时执行)

; 特别提示: 在 *ELSE 之前再 添加一行 无关的 语句, 否则容易出错

; *Else

; 语句段2 (条件为假时执行)

; 特别提示: 在 *ENDIF 之前再 添加一行 无关的 语句, 否则容易出错

; *EndIf (注意也可以是 *END IF)

;

; Var1, Var2 进行 EQ相等/NE不等/GE不大于/GT大于/LE不小于/LT小于 运算

; 结果为真, 则执行*IF 与 *ELSE 之间 或者 *IF 与 *ENDIF 之间的语句段

; 结果为假, 则执行 *ELES 与 *ENDIF 之间的语句段

*IF, Var1, EQ/NE/GE/GT/LE/LT, Var2, THEN _

语句段1 (条件为真时执行) ... _

*ELSE _

语句段2 (条件为假时执行) ... _

*ENDIF

; 循环执行语句

; 语句格式如下

; *DO, VarI, VarBeg, VarEnd, VarAdd

; 语句段1

; *EXITDO, Var1, EQ/NE/GE/GT/LE/LT, Var2

; 语句段2

; *IF, Var1, EQ/NE/GE/GT/LE/LT, Var2, THEN

; 语句段3

; *Else

; 语句段4

; *ENDIF

; 语句段5

; *ENDO

;

; 变量 VarI, 起始值 VarBeg, 终止值 VarEnd, 变量增量 VarAdd

; 如果 Var1 与 Var2 运算后结果为真, 则退出循环

; 只能有一条 *IF … THEN *ELSE … *ENDIF 语句

*DO, VarI, VarBeg, VarEnd, VarAdd _

语句段1 ... _

*EXITDO, Var1, EQ/NE/GE/GT/LE/LT, Var2 ... _

语句段2 ... _

*IF, Var1, EQ/NE/GE/GT/LE/LT, Var2, THEN _

语句段3 ... _

*ELSE

语句段4 ... _

*ENDIF

语句段5 ... _

*ENDDO

; [KW] 函数, 空格, 字符

; n 为空格数量

; 无参数(SPACE) 为1个空格

SPACE(n)

[KW] 数学函数, 绝对值

; 数学函数, 取 x 绝对值

ABS(x)

[KW] 数学函数, 符号

; 数学函数, 取 x 的符号

; x > 0, SIGN(x) = 1

; x = 0, SIGN(x) = 0

; x < 0, SIGN(x) = -1

SIGN(x)

[KW] 数学函数, 取整, 四舍五入, 整数

; 数学函数, 取 x 的整数部分

FIX(x)

[KW] 数学函数, 取整, 四舍五入, 整数

; 数学函数, 对 x 四舍五入后取整数

INT(x)

[KW] 数学函数, 取整, 四舍五入, 整数

; 数学函数, 取与 x 最接近的整数

Floor(x)

[KW] 数学函数, 取整, 四舍五入, 最接近, 整数

; 数学函数, 取与 x 最接近的整数

; 相关命令: Round3(x)、Round4(x)、Round5(x)、 ...、Round19(x)

Round(x)

[KW] 数学函数, 取整, 保留, 小数点后, 1位, 一位

; 数学函数, 保留小数点后 1 位

; 相关命令: Round3(x)、Round4(x)、Round5(x)、 ...、Round19(x)

Round1(x)

[KW] 数学函数, 取整, 保留, 小数点后, 2位, 两位

; 数学函数, 保

留小数点后 2 位

; 相关命令: Round3(x)、Round4(x)、Round5(x)、 ...、Round19(x)

Round2(x)

[KW] 数学函数, 指数

; 指数函数, EPX(x) = e ^ x

EXP(x)

[KW] 数学函数, 平方

; 指数函数, 取 x 的平方值

SQR(x)

[KW] 数学函数, 平方根

; 指数函数, 取 x 的平方根

SQRT(x)

[KW] 数学函数, 自然对数

; 对数函数, 取 x 的自然对数值

Log(x)

[KW] 数学函数, 自然对数, 10

; 对数函数, 取 x 的对数值(以10为底)

Log10(x)

; 三角函数, 余弦

COS(x)

; 三角函数, 正弦

SIN(x)

; 三角函数, 正切

TAN(x)

; 反余弦三角函数

ACOS(x)

; 反正弦三角函数

ASIN(x)

; 反正切三角函数

ATN(x)

; 反三角函数

ATAN(x)

; 数学函数

Cosh(x)

; 数学函数

Sinh(x)

; 数学函数

Tanh(x)

; 数学函数

ACosh(x)

; 数学函数

ASinh(x)

; 数学函数

ATanh(x)

; 随机数生成函数

; 产生范围为 [0, 1.0] 的随机数

RND()

; 节点坐标信息获取函数

; 取节点 N 的 X 坐标

NODEX(N)

; 节点坐标信息获取函数

; 取节点 N 的 Y 坐标

NODEY(N)

; 节点坐标信息获取函数

; 取节点 N 的 Z 坐标

NODEZ(N)

; 节点号获取函数

; 在所有节点中 获取 节点X坐标 与 x 最接近的节点号

NEARX(x)

; 节点号获取函数

; 在所有节点中 获取 节点Y坐标 与 y 最接近的节点号

NEARY(y)

; 节点号获取函数

; 在所有节点中 获取 节点Z坐标 与 z 最接近的节点号

NEARZ(z)

; 节点号获取函数

; 在 确定的节点选择集合中获取 节点X坐标 与 x 最接近的节点号

NSELNEARX(x)

; 节点号获取函数

; 在 确定的节点选择集合中获取 节点Y坐标 与 y 最接近的节点号

NSELNEARY(y)

; 节点号获取函数

; 在 确定的节点选择集合中获取 节点Z坐标 与 z 最接近的节点号

NSELNEARZ(z)

; 获取节点选择集合中的节点总个数

NodeSelNum()

; 获取单元选择集合中的单元总个数

ElemSelNum()

; NumNodeSel, NumElemSel, GetNodeSelNext, GetElemSelNext

; 获取节点选择集合中的下一个节点号

; x=0 初始化; x=1 获取下一个节点号

; y=0 表示全部节点搜索完毕或已完成初始化

GetNodeSelNext(x)

; 获取单元选择集合中的 下一个单元号

; x=0 初始化; x=1 获取下一个单元号

; y=0 表示全部单元搜索完毕或已完成初始化

GetElemSelNext(x)

; [KW] 单元, 节点, 节点数, 节点数量, 获取

; 取单元 N 的节点数量

ELEM_0(N)

; [KW] 单元, 长度, 梁单元, 获取, 单元属性

; 取单元 N 的节点数量

ELEM_L(N)/ELEM_LEN(N)

; [KW] 单元, 属性, 获取, 材料, 编号

; 取单元 N 的材料编号

ELEM_M(N)/ELEM_MAT(N)

; [KW] 单元, 属性, 获取, 截面, 编号

; 取单元 N 的截面编号

ELEM_S(N)/ELEM_S

(N)

; [KW] 单元, 属性, 获取, 厚度, 编号

; 取单元 N 的厚度值

ELEM_H(N)/ELEM_THICK(N)

; [KW] 单元, 属性, 获取, 类型, 编号

; 取单元 N 的类型号

ELEM_T(N)/ELEM_TYPE(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1个

; 取单元 N 的第1个节点

ELEM_1(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2个

; 取单元 N 的第2个节点

ELEM_2(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3个

; 取单元 N 的第3个节点

ELEM_3(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4个

; 取单元 N 的第4个节点

ELEM_4(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5个

; 取单元 N 的第5个节点

ELEM_5(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6个

; 取单元 N 的第6个节点

ELEM_6(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7个

; 取单元 N 的第7个节点

ELEM_7(N)

; [KW] 单元, 节点编号, 节点序号, 获取, 第8个

; 取单元 N 的第8个节点

ELEM_8(N)

; 生成结构简图, AutoCAD 接口数据文件 (.SCR文件), 在AutoCAD 的COMMAND 中执行 SCRIPT 命令即可, 注意关闭目标捕捉

; FNSCR 输出的数据文件名, 扩展名应为 .SCR

; HTXT 字符高度

; 输出内容选项: ALL(全部节点、单元)/STRU(全部结构)/NSEL(选择的节点)/ESEL(选择的单元)/PSEL(选择的表面单元)

*ACADSCR/*ACAD, FNSCR[, HTXT[, ALL/STRU/NSEL/ESEL/PSEL]]

; 列出节点坐标信息, 输出结果保存在 FILENAME.LOG 中

*NLIST

; 列出节点坐标数据, 输出结果保存在 FILENAME.LOG 中

*ELIST

; 节点数据保存

; 保存选择集合中的全部节点坐标数据。

; FileName:保存的数据文件名, 含路径。

; NSEL/SEL:所选择的节点集合, 否则保存所有节点

*NSAVE, SaveDataFileName[, SEL/NSEL]

; 单元数据保存

; 保存选择集合中的全部单元节点信息

; FileName:保存的数据文件名, 含路径。

; ESEL/SEL:所选择的单元集合, 否则保存所有单元

*ESAVE, SaveDataFileName[, SEL/ESEL]

; 从文件中读取 部分节点 坐标数据

; DataFileName: 从该数据文件中读取节点坐标数据。

; KeyWord: 引导数据的关键词(从第1列开始), 可以为空。

; NdBeg:起点节点号(默认为0), 为0时自动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小于0时按实际的节点号读取。

; 如果 NdBeg = -1, 则按 实际节点号 读取,

; 如果 NdBeg = 0, 则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

; 如果 NdBeg >= 1, 则从 NdBeg 开始读取

; NdCol: 节点号在数据行的数据序号, 为0时节点号顺序增加。

; xNCol、yNCol、zNCol: 数据行中对应X、Y、Z坐标的数据序号, 为0时该坐标按0处理

*NREAD, DataFileName[, KeyWord[, NdBeg[, NdCol[, xNCol[, yNCol[, zNCol]]]]]]

; 从文件中读取 部分单元 数据

; DataFileName: 从该数据文件中读

读取节点坐标数据。

; ElemName: 单元类型名称, BEAM/PLATE/PLANE/SOLID/B/P/S

; KeyWord: 引导数据的关键词(从第1列开始), 可以为空。

; NeBeg:起点单元号(默认为0), 为0时自动从当前最大单元号开始;小于0时按实际的单元号读取。

; 如果 NeBeg = -1, 则按 实际单元号 读取

; 如果 NeBeg = 0, 则从当前最大单元号开始

; 如果 NeBeg >= 1, 则从 NeBeg 开始读取

; NeCol: 数据行对应单元号的数据序号, 为0时单元号顺序增加。

; K1、K2、…、K8: 数据行中对应单元第k个节点号的数据序号

*EREAD, DataFileName[, ElemName[, KeyWord[, NeBeg[, NeCol[,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 程序运行时, 给出提示信息

; 用于设置信息提示的打开、关闭

*MSGBOX, ON/OFF/YES/NO/TRUE/FALSE/1/0

; 程序运行时, 给出提示信息

; 将表达式 Prompti 依次求值, 并合并为 信息提示 内容, 输出等待回应

; 注意: 字符串应用在前后加上 " 符号

*MSGBOX, Prompt1, Prompt2, Prompt3, Prompt4, ...

; 列出当前所有变量信息, 结果保存在 FILENAME.LOG 中

*VARLIST

; 获取 系统二维字符型数组 变量值

; myVarSave 保存变量值的 变量

; noSYSAR 系统数组编号(1,2,3,4,5)

; NRow, NCol 系统变量的行、列号

; 注意: 如果 NCol=-1, 则表示 将第 NRow 行的所有数据保存到 数组 myVarSave 中

; 此时, 数组元素个数 保存到变量 muNumCOl 中

*GETSYSARRAY, myVarSave, noSYSAR, NRow, NCol[, myNumCol]

; 设定文件路径

*FILEPATH, myFilePath

; 获取将要保存的数据文件名

; Prompt 为提示信息, FileName 必须为定义的字符串变量

*GETSAVEFN/*GETSAVEFILENAME, FileName, PromptMsg

; 获取将要打开的数据文件名

; Prompt 为提示信息, FileName 必须为定义的字符串变量

*GETOPENFN/*GETOPENFILENAME, FileName, PromptMsg

; [KW] 文件, 打开

; Read 读取 Write 输出 Append 添加

; 相关命令, *CLOSE/*WRITE/*APPEND

*OPEN, FileName[, Read/Write/Append]

; [KW] 文件, 关闭

; 应首先打开文件, 命令 *OPEN

; 其它相关命令, *WRITE/*APPEND

*CLOSE, R/W/A or READ/WRITE/APPEND

; [KW] 文件, 读取, 读数据

; 从打开的文件中读取数据到指定的变量

; 相关命令: *OPEN/*CLOSE/*WRITE

*READ, Var1[, Var2[, Var3, …]]]

; [KW] 文件, 读取, 一行, 数据, 换行

; 从打开的文件中读取 一行数据 到指定的变量

; 相关命令: *OPEN/*CLOSE/*WRITE

*READLINE/*READLN, VarCC

; [KW} 文件, 输出, 写, 数据

; 向打开的文件中输出数据

; 相关命令: *OPEN/*CLOSE/*WRITE

*WRITE/*WRITELN[, Var1[, Var2[, Var3, … ]]]

; [KW] 文件, 数据, 增添, 增加, 输出, 写

; 向打开的文件中增添数据

; 相关命令: *OPEN/*CLOSE/*WRITE

*APPEND/* APPENDLN[, Var1[, Var2[, Var3, … ]]]

; 获取结构的节点/单元信息, 保存到变量 Var 中

; Var:

将提取的参数值赋值保存到该变量, 该变量需事先定义

; NODE/ELEM: 提取 节点参数/单元参数

; X/Y/Z: 提取节点的 X/Y/Z坐标值

; F: 提取节点荷载

; 0: 提取单元的节点数

; 1-8: 提取单元的第 k 个节点号

; MAT: 提取单元的材料号

; TYPE: 提取单元的类型号

; SECT: 提取单元的截面号

; THICK: 提取单元的厚度值

; LEN: 提取单元的长度(限于2节点梁单元)

; ND: 节点号或单元号

*GET, Var, NODE/ELEM, X/Y/Z/F/0-8/MAT/TYPE/SECT/THICK/LEN, Nd

; 从文件中读取 X, Y, Z 坐标

; DataFileName: 数据文件, 可以采用 AutoCAD 的文本窗口存储作标点数据

; xKeyW/yKeyW/zKeyZ: 引导 X, Y, Z 作标数据的关键字, 不能为空

; NdBeg: 起点节点号, 默认为0, 自动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记录

; Scale: 坐标数据的系数

; XMIN/XMAX/YMIN/YMAX/ZMIN/ZMAX: MIN 表示按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MAX 表示按坐标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 X/Y/Z 表示按 X/Y/Z 坐标进行排列

; DataKeyW: 数据段的关键词, 默认为空, 表示无关键词

*READXYZ, DataFileName, xKeyW, yKeyW, zKeyW, NeBeg, Scale, XMIN/XMAX/YMIN/YMAX/ZMIN/ZMAX, DataKeyW

; [KW] AutoCAD, DWG, DXF, 自动, 读取, 节点, 单元, 层名

; 从 DXF 文件中自动获取 节点坐标和单元信息

; 可读取点(POINT)、直线(LINE)、平面多段线(LWPOLYLINE)、3D多段线(POLYLINE)、圆弧(ARC)、圆(CIRCLE) 等类型

; dxfFileName: 保存的 DXF 图形交换文件名

; xSc, ySc, zSc: X, Y, Z 坐标系数

; NdBeg, NeBeg: 起点节点号, 默认为0, 自动从当前最大节点号开始记录

; NeBeg: 起点单元号(默认为0), 为 0 时从当前最大单元号开始记录

; 如果 NeBeg <= -1, 则不生成单元

; IfgELEM= 0, 仅生成梁单元

; IfgELEM= 1, 仅生成平面单元

; IfgELEM= 2, 生成梁单元 及 平面单元

; IfgDD= 1/0, 直线端点也作为 节点, 默认为 0

; IfgPtOrderXYZ= X/+X 或 Y/+Y 或 Z/+Z 或 -X 或 -Y 或 -Z, 分别表示对 POINT输入的点按X/Y/Z/-X/-Y/-Z方向进行排序

; myLayNameAR, myLayNum 梁单元及节点 涉及的图层名(按顺序保存)、图层数量

; myLayNameInCADi, myBeamArrayi, myNodeArrayi: AutoCAD 图形文件(DXF)中第i个图层层名, 该图层上的梁单元编号数组,节点编号数组

; 注意: 层名如果为 "SYSARRAY

节点, 单元, 移动荷载, 移动节点荷载, 节点荷载, 温度荷载, 边界条件, 材料, 截面, 厚度, 自重, 荷载组合

; 特许输出

*ONLYOUT, NODE, ELEM, ACLOAD, MDLOAD, NDLOAD, TEMLOAD, BOUND, MAT, SECT, THICK, WEIGHT, LDCASE, _

节点, 单元, 移动荷载, 移动节点荷载, 节点荷载, 温度荷载, 边界条件, 材料, 截面, 厚度, 自重, 荷载组合

; MCT 数据格式原样抄录

; *MCTBEG

; MCT数据

; *MCTEND

*MCTBEG .... MCT数据原样抄录 .... *MCTEND

; 设置刚性连接

*RIGIDLINK, M-NODE, DOF, Nd1a, Nd1b, Nd1c, Nd2a, Nd2b, Nd2c, ...

; 均布荷载

; Neia, Neib, Neic 标准单元串

*EPRESS, Val, GX/GY/GZ, Ne1a, Ne1b, Ne1c, Ne2a, Ne2b, Ne2c, ...

; 均布荷载

*EPRESS, Val, GX/GY/GZ, ALL/ESEL/SEL

; 定义车道面, *SURFLANE1 与 *SURFLANE2 联合使用

; NAME, WIDTH 车道面名称、车道面宽度

; START, END 起点、终点的 倾斜度

; MOVING = BOTH

; WS 宽度

; 示例:

; *SURFLANE1, R1, WP, 0.0, 0.0, BOTH, WP, 人群

; Nd1 = myPeoNd(1)

; Nd2 = Nd1 + NumSP*NdAdd

; *SURFLANE2, R1, Nd1, Nd1, 1, 0.0, 25.0, YES, Nd1+NdAdd, Nd2, NdAdd, 0.0, 25.0,

*SURFLANE1, NAME, WIDTH, START, END, MOVING, WS, 汽车/人群/自定义

; 定义车道面, *SURFLANE1 与 *SURFLANE2 联合使用

; 示例:

; *DO, Nc, 1, 4, 1

; *SURFLANE1, Q&Nc, WC, 0.0, 0.0, BOTH, 1.8, 汽车

;

; Nd1 = myBusNd(Nc)

; Nd2 = Nd1 + NumSP*NdAdd

; *SURFLANE2, Q&Nc, Nd1, Nd1, 1, 0.0, 25.0, YES, Nd1+NdAdd, Nd2, NdAdd, 0.0, 25.0, NO

; *ENDDO

;

*SURFLANE2, NAME, iNODE1a, iNODE1b, iNODE1c, OFFSET1, SPAN1, bSPANSTART1, iNODE2a, iNODE2b, iNODE2c, OFFSET2, SPAN2, bSPANSTART2, ...

; 定义系统升降温度

*TEMLOAD, sysTemUp, sysTemDn

; 设置支座沉降工况(未组合)

*ZZZLOAD, DX/DY/DZ/RX/RY/RZ, disValue, Nd1a, Nd1b, Nd1c, Nd2a, Nd2b, Nd2c, ...

; 表面单元选择(BEAM, PLATE, SOLID)

; 通过表面单元及 *EPRESS 命令可在实体单元面上施加 切向面荷载(沿总体坐标X,Y,Z方向)

; 悬臂量计算示例表明, 三维实体单元的表面切向荷载施加方法 正确

; 方法如下:

; *PSEL, ADD, Z=0.0, 0.001 ; 选择表面单元

; *PSEL, EADD, 0, 0.001, 1 ; 生成表面单元 (厚度 0.001)

; *EPRESS, Q, GX/GY/GZ, ESEL ; 添加面荷载

; 清除

*PSEL, MAX/CLEAR/NONE/NULL

; 表面单元选择(BEAM, PLATE, SOLID)

; 根据三点 Nd1, Nd2, Nd3 确定平面

; DistZERO 距离精度

; BEAM/PLATE/PLANE/SOLID 选择的单元类型

; B/P/S 为各单元类型的简写形式

; 相关命令: *PSEL, EADD, 0, tThick ; 将表面单元 添加到结构中

*PSEL, NEW/ADD, Nd1, Nd2, Nd3[, DistZERO][, BEAM/PLATE/PLANE/SOLID]

; 表面单元选择(BEAM, PLATE, SOLID)

; 直接定义空间平面参数

; DistZERO 距离精度

; BEAM/PLATE/PLANE/SOLID 选择的单

元类型

; B/P/S 为各单元类型的简写形式

; 相关命令: *PSEL, EADD, 0, tThick ; 将表面单元 添加到结构中

*PSEL, NEW/ADD, aX+bY+cZ+d[=0.0[, DistZERO]][, BEAM/B/PLATE/PLANE/P/SOLID/S]

; 表面单元选择(BEAM, PLATE, SOLID)

; 将当前 选择的 单元号集合 添加到表面单元 选择集合中

; 相关命令: *PSEL, EADD, 0, tThick ; 将表面单元 添加到结构中

*PSEL, NEW/ADD, ESEL/SEL

; 将选择的表面单元(4节点平面单元) 添加到结构中

; NeBeg 起点单元编号

; tThick 单元厚度

; nMat 单元材料编号

*PSEL, EADD, NeBeg[, tThick[, nMat]]

; [KW] 移动荷载, 相对坐标, 节点荷载, 位置

; 定义移动节点荷载

; Nd1, Nd2, NdAdd 标准节点串, 定义移动路径

; NdAdd3ForPLN 当存在多个 移动荷载 作用平面时, 通过 (Nd1, Nd1+NdAdd, Nd1+NdAdd3ForPLN) 确定计算点平面 (2013-09-12 修改)

; Dxi, Dyi 第i个节点荷载的相对位置坐标

; Pi 第i个节点荷载的大小

; 注意: (1) 当 NdAdd3ForPLN <= 0时, 将首先利用 *PSEL 设定的当前平面表面 法线方向, 确定荷载节点 所在的平面, 自动从该平面上搜索荷载涉及的单元/节点

; (2) 当 NdAdd3ForPLN >= 1时, 通过 (Ndk, Ndk+NdAdd, Ndk+NdAdd3ForPLN) 确定荷载节点 所在的平面, 自动从该平面上搜索荷载涉及的单元/节点

; (3) X 方向沿 Nd1-Nd2方向, Y 方向与X方向垂直, 并于选择的平面法线构成右手坐标系

*MLOAD, Nd1, Nd2, NdAdd, NdAdd3ForPLN, FX/FY/FZ/MX/MY/MZ, Dx1, Dy1, P1, Dx2, Dy2, P2, ...

; [KW] 移动荷载, 节点荷载, 数组数据

; 定义移动节点荷载

; Nd1, Nd2, Nd3 标准节点串, 定义移动路径

; Px, Py 采用数组定义第i个节点荷载的相对位置坐标 Px(i), Py(i)

; Pp 第i个节点荷载的大小, 也可采用数组定义 Pp(i)

; NpBeg, NpEnd, NpAdd 从数组的第 NpBeg 开始, 增量为 NpAdd

; 注意: (1) 需要首先 利用 *PSEL 设定平面表面, 程序将自动从该平面上提取节点

; (2) X方向沿 Nd1-Nd2方向, Y方向与X方向垂直, 并于选择的平面法线构成右手坐标系

*MLOAD, Nd1, Nd2, Nd3, FX/FY/FZ/MX/MY/MZ, Px, Py, Pp, NpBeg, NpEnd, NpAdd

; [KW] 属性, 预应力钢筋, 参数

; 定义预应力钢筋的属性方法1

; ccTitle 标题; tendon 钢束名称

; 其余数据可通过数据表对话框进行修改

*TDN-PROPERTY_DATA, ccTitle, 钢束名称(NAME), tendon

; [KW] 属性, 预应力钢筋, 参数

; 定义预应力钢筋的属性

; 所有数据可通过数据表对话框进行修改

*TDN-PROPERTY_DATA, ccTitle, 钢束名称(NAME), tendon, , 单元截面钢束设置位置(TYPE), 截面内, CHOOSE(截面内/截面外), _

钢束材料号(MATL), 2, , 钢束总截面面积(AREA), 0.00434, , 孔道直径(DIA), 0.13, , RM, 2.0, , 松弛损失系数(RC), 0, , _

曲率摩擦系数(FF), 0.25, , 波动摩擦

系数(WF), 0.0015, , 极限强度(US), 190000, , 屈服强度(YS), 160000, , _

张拉方法(LT), 先张法, CHOOSE(先张法/后张法), 起点滑移量(ASB), 0.006, , 终点滑移量(ASE), 0.006, , _

(bBONDED), YES, CHOOSE(YES/NO), (ALPHA), 0, , (bOSRF), YES, CHOOSE(YES/NO), _

(FT), 0.3, , (FPK), 1667.216, , (ACHANGE), 0, , (bRELAX), YES, CHOOSE(YSE/NO)

; [KW] 裂缝线, 平面单元

; crDX, crDY, crDZ 沿着X, Y, Z方向的裂缝宽度

; Nd1a, Nd1b, Nd1c 第1条裂缝线上的标准节点号(起点, 终点, 增量), 其中 Nd1a为裂缝中心起点

; Ndia, Ndib, Ndic 第1条裂缝线上的标准节点号(起点, 终点, 增量), 其中 Ndia为裂缝中心起点

*CRACK_PLN, crDx, crDy, crDz, Nd1a, Nd1b, Nd1c, Nd2a, Nd2b, Nd2c, ... ; 以Nd1a 为基点

; [KW] 前处理, 设定, 运行进程, 运行状态, 关键词

; 设定为 前处理 状态, 默认为 前处理

*PRE

; [KW] 简图, 绘制, 屏幕, 图形, 设置

; 设置 是否绘制 屏幕结构图

*DRAWING, ON/YES/Y/T/1/OFF/NO/N/0/TRUE/FALSE

; [KW] 后处理, 设定, 运行进程, 运行状态, 关键词

; 设定为 后处理 状态

*POST

; [KW] 后处理, 节点,单元, 激活, 状态, 设置

; 激活节点或单元, 在读取 MIDAS 计算结果文件时, 需要根据选择的单元 或 节点进行输出

; 此时, 在选择节点或单元之前,必须保证 节点号/单元号 处于激活状态( 标识值 = 1)

; 默认对全部 节点或单元

; 相关命令: *GETDATAFILED

*LIVE, NODE/ELEM/节点/单元[, ALL/[N1, N2, NAdd]]

; [KW] 数据, 分隔符

; 设置输出结果文件中的 数据分隔符

; myChar 可以为字符串变量, 也可以直接输入 字符串(两端必须用 "" )

; 因为

, 顺序, 调整, 输出

; 选择 工况序号, 建立需要输出的 工况序号 集合

; NEW/CLEAR/CLE/NONE/NON 新建立/删除全部

; ADD/DEL 新建立/添加/删除

; 工况号 1to10b2, 3, 4 等各式

*LDSEL, NEW/CLEAR/CLE/NONE/NON/ADD/DEL, Ld1, Ld2, Ld3, ..., 1to10b2, ...

; [KW] 后处理, 选择, 工况, 顺序, 调整, 输出

; 选择 工况序号, 建立需要输出的 工况序号 集合, 同 *LDSEL

; NEW/CLEAR/CLE/NONE/NON 新建立/删除全部

; ADD/DEL 新建立/添加/删除

; 工况号 1to10b2, 3, 4 等各式

*LOADCASESEL, NEW/CLEAR/CLE/NONE/NON/ADD/DEL, Ld1, Ld2, Ld3, ..., 1to10b2, ...

; [KW] 后处理, 节点, 位移, 读取, 保存

; 读取 MIDAS 计算结果文件 mdsResultFN 中的 节点位移 数据, 保存到文件及 内存数组(与 *OUT 命令结合), 同 *READDISPLACE

; myMidasResultFN 扩展名为 .ANL, 通过 MIDAS 菜单(结果->输出文本结果) 保存计算结果 文本文件

; myForceOutFN 将要保存的内力结果文件名, 为空值则不保存到文件

; ccKIND 需要输出的内力序号标记 (1-654321)

; ccCFT 内力输出的格式, 如 "12.7

lemName 将要读取的单元中文名

; ccKIND 需要输出的应力序号标记 (1-654321)

; ccCFT 内力输出的格式, 如 "12.4

, 不含路径

*ANSYS, ON/YES/OFF/NO, FnNameBAS

; 中间文件输出选项

; 不生成 读取过程记录文件 NAME_LOG.OUT

*FILEOUT, LOG, ON/OFF

; [KW] 数据结束, 文件结束

; 数据结束

*EXIT/*ENDDATA

文档

MIDAS MCTOOLS 帮助文件

;;MIDAS/CIVILMCTOOLS语句、语法说明;;整理日期:2011-10-12,2011-11-21;2012-03-21,2012-05-24,2012-05-29,2012-06-28,2012-12-22;2013-03-21修改命令:*READDXF,增加POINT的排序功能(IfgPtOrderXYZ),修改*ESELCOPY_BEAM命令,增加线单元生成平面单元功能;2013-03-27增加命令:*NDSORT,对节点数组中的节点按节点坐标X/Y/Z进行排序;;*NSEL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