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20:48
文档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课内阅读。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有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度:
导读【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课内阅读。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有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课内阅读。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有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    

(2)这段话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几种动物。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远程—________    忽然—________    旅游—________    一般—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海底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请你简要地写下来。    

【答案】 (1)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

(2)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

(3)长途;突然;旅行;普通

(4)旗鱼的背上长着一块长长的翅,就像一面旗。旗鱼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唯一的一种游动不是靠弯曲身体来产生动力的鱼!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故答案为:(1)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2)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3)长途;突然;旅行;普通;(4)旗鱼的背上长着一块长长的翅,就像一面旗。旗鱼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唯一的一种游动不是靠弯曲身体来产生动力的鱼!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相关知识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茂密的森林,茫茫无边。各种鸟儿在这绿色的国度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黄莺、杜鹃、百灵、画眉、啄木鸟……这儿,简直是鸟类的王国。

    在一株大杨树上,画眉遇到啄木鸟。

    “啄木鸟大姐,”画眉娇滴滴地说:“我们来比赛唱歌吧!我先唱。”画眉那富有音乐节奏的优美歌声的确悠扬悦耳,美妙动听。“对不起,我还要工作。再说我也唱不好。”啄木鸟说。“唱吧,友谊比赛嘛。”画眉扬起漂亮的羽毛,很自得。啄木鸟唱了,果然比天才歌手画眉差远了。

    “我们再来比谁的衣服好看行吗?”画眉更加得意了,自然,啄木鸟的衣服也不如她的艳丽。

    “我们再来比……”这时,一直在打盹的白杨树睁开眼皮,粗声粗气地说:“你们还是比比保护森林的贡献吧!”画眉娇柔的声音戛(jiá)然而止。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悠扬悦耳——________     得意——________    美丽——________

(3)填空。  

画眉和啄木鸟一比________;二比________。结果________胜了,________败了。

(4)如果比一比谁保护森林的贡献大,结果是(    )            

A. 画眉的贡献大。                     B. 啄木鸟的贡献大。                     C. 两个贡献一样大。

(5)你觉得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骄傲的画眉

(2)美妙动听;自得;艳丽

(3)唱歌;衣服;画眉;啄木鸟

(4)B

(5)不要看外表,要看谁的贡献大。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骄傲的画眉 (2)美妙动听、自得、艳丽 (3)唱歌、衣服、画眉、啄木鸟 (4)B(5)不要看外表,要看谁的贡献大。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在回家的路上

桂文亚

    有一年暑假,我们每天上午到学校补习,下课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玩“闭着眼睛走路”的游戏。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猩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我试着把手平平地向左右两边伸齐,假装自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正走着高空钢索,一头披着乱发的大狮子正张着嘴,等着我掉进它的嘴里,当作美味午餐——我想得紧张悬疑,眼见大狮子吃不到又香又嫩的小人肉了,脚下忽然一阵踉跄,不好!我跌进了什么黑洞,怎么软绵绵湿漉漉的?

    原来,我闯进了一堆绿油油的秧田里!老天,我的鞋子!我叫了起来,鞋子陷进了烂泥里,失踪了!我焦急地弯下身子,用手在浑浊的泥水里摸,摸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

(1)在短文中找出ABB式词语,积累下来。    

(2)“我”是怎样闭着眼睛,追眼前的小黑点的?请把相关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3)“我”假装自己在走高空钢索时,想象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用通顺的话写一写。    

【答案】 (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

(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

(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题干要求找ABB式结构的词语,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色小屋

    每天,我和妈妈还有妹妹简尼去公园的时候,都会经过一幢黄色的房子。就它那么一幢,孤零零地站着,有点旧,阴森森的,有点可怕。

    有一天,我一个人爬上了黄房子的木栅栏。院子里怎么有一个小男孩呢。他向我招了招手:“来啊,一起来玩儿。”

    我小心地从木栅栏上跳下去,踩在石子路上。我朝他跑去,就在这时候,我看见草地上一只老虎妈妈正跟它的孩子们在玩儿呢,它们看见我低低地吼了一声。可那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水池边去了。

    我跟到水池边,哇,水池里溅起了大水花。一只白色的海豚从荷花的叶子之间跳了出来,向我甩甩尾巴,好像是在打招呼呢。咦,那个小男孩呢?花房那边传来了他的叫声:“快来看呀。”

    我走进花房发现西红柿的枝条上缠着什么,不时发出咝咝的声音,还一扭一扭的。天啊,是一条蟒蛇,它向我吐出舌头。可那个小男孩却不在了。他跑到苹果树下去了。我赶紧追过去,却看见一只鹈鹕停在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鹈鹕看了我一眼,嘴巴下的大口袋动了动。那个小男孩把旁边的垃圾桶打开了。我跑过去一看,一只大熊猫正在里面看报纸呢。它眯缝着眼睛,不住地点头。看到我,大熊猫立刻脱下帽子跟我问了声好。可是那个小男孩已经跑进屋子里去了。

    我急急忙忙跑过去,小男孩却把门给关上了。我踮起脚尖还是够不到门把手,我按了按门铃,可一点回音都没有。

    现在我也经常在去公园的时候,经过黄房子就让妈妈抱起我看一看那里的院子。有草地、金鱼池、花房还有苹果树、垃圾桶、石头的小人。可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人叫我。可我想我一定还会再遇见那个小男孩的,到那时候他一定会这么对我说:“嗨,来啊,一块儿玩儿吧。”

(1)“我”在哪里发现了什么动物,它们分别在干什么?连一连。  

草地________         老虎母子        看报纸

水池________         鹈鹕            甩尾巴

花房________         蟒蛇            吐舌头

苹果树________       熊猫            吃苹果

垃圾桶________       海豚           玩儿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①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真的有小男孩和动物们,他们很友好。

②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说明“我”非常贪玩。

(3)如果给短文换个题目,你觉得下面(    )最合适。            

A. 恐怖的小屋                        B. 我和小屋                        C. 我和小男孩                        D. 小屋历险记

【答案】 (1)老虎母子——玩儿;海豚——甩尾巴;蟒蛇——吐舌头;鹈鹕——吃苹果;熊猫——看报纸

(2)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

(3)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故答案为:(1)老虎母子——玩儿;海豚——甩尾巴;蟒蛇——吐舌头;鹈鹕——吃苹果;熊猫——看报纸(2)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 (3)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5.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________。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________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________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________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________,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________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奔    跑    甩    扯    扑    挂

①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________。

②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________在了后面。

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________住了。

④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________过来。

⑤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________,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________去。

(2)读句子,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鹿不敢犹豫。________

A.迟疑      B.果断

②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________

A.愁眉苦脸      B.心灰意懒

(3)根据下面的提示及课文内容,填空。  

角:美丽    欣赏    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    抱怨    狮口逃生

鹿原本十分________自己________的角,而________四条腿长得________。后来当狮子向他

扑来时,两只美丽的角却让他________,而难看的腿帮他________。

【答案】 (1)跑;甩;挂;扑;扯;奔

(2)A;B

(3)欣赏;美丽;抱怨;难看;差点儿送命;狮口逃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选择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犹豫:迟疑不决。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①跑、②甩、③挂、④扑、⑤扯、奔 (2)①A②B(3)欣赏、美丽、抱怨、难看、差点儿送命、狮口逃生

 

 【点评】(1)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6.【答案】 (1)庐山云雾

(2)秀美

;奥秘

(3)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4)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

(5)略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神秘:难以捉摸;高深莫测。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4)第一空找中心句,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第二空考查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庐山云雾

(2)秀美 ;奥秘

(3)①千姿百态②瞬息万变

(4)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

(5)略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第一空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第二空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7.【答案】 (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野菊花要应做到通观全文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 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 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 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什么是反问句,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野菊花精神或品质。

8.【答案】 (1)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2)尖尖的

;很小

;非常锋利

;很短

;锐利有力

(3)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

(4)能用硬刺保护自己,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

(5)蚂蚁的触角:蚂蚁之间用触角交流。

蝙蝠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强烈的超声波,并用它的耳朵收听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以此飞行、捕食。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错误,体形比老鼠大。②错误,刺猬的腹部没长像钢针一样的影刺。③正确。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可以查阅资料。  

故答案为:(1)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2)尖尖的;很小;非常锋利;很短;锐利有力;(3)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4)但能用硬刺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5)蚂蚁的触角 蚂蚁之间用触角交流 蝙蝠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强烈的超声波,并用它的耳朵收听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以此飞行、捕食。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的兴趣。

9.【答案】 (1)消失;减少

;扩大

(2)裸露

;黎明

(3)一块块;明明白白

(4)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

(5)拟人

;不停的下

(6)为了绿水青山,为了子孙后代,请放下那些锋利的斧头。   

【解析】【分析】(1)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出现—显露出来。增加—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缩小—使在规模、数量、范围或数目上减少;由大变小。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裸、黎”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词语“一张张”来看,是ABB式结构,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从给出的词语“来来往往”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6)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消失、减少、扩大(2)裸露、黎明(3)一块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4)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5)拟人  不停的下(6)为了绿水青山,为了子孙后代,请放下那些锋利的斧头。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蚌与珍珠

    清亮的河水里,一群小河蚌正在老河蚌的带领下欢快地“散步”。

    忽然,老河蚌停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对小河蚌们说:“孩子们,你们不能光顾着玩,应该去捡一粒沙子。”小河蚌们按照老河蚌的要求,(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去捡了沙子,埋进了身体里,就像种下了一粒种子,耐心地等待发芽、开花、结果。

    可是,有一只贪玩的河蚌,没有把老河蚌的话当成一回事,在大家捡沙子的时候,它偷懒没有去捡,蒙混过了关。

    岁月像河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走了。

    小河蚌们长大了,它们纷纷打开自己的蚌壳,惊喜的是,在蚌壳里面,竟然藏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灿烂辉煌)的珍珠。原来,那一粒粒小小的沙子,经过时光的洗涤,长年累月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竟然变成了现在的珍珠!河蚌们互相拥抱着,庆贺自己的成果。

    就在大家(流连忘返、欢呼雀跃)之际,那只曾因为贪玩而没有去捡沙子的河蚌悄悄地溜走了,没有沙子,它的壳中就没有珍珠,它用什么庆贺呢?它流泪了,很后悔,可此时衰老已经爬上了它的额头,想回头重新来过但为时已晚。

(1)选择短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你追我赶、争先恐后)________地去      (晶莹剔透、灿烂辉煌)________的珍珠

(流连忘返、欢呼雀跃)________之际

(2)那只贪玩的小河蚌最终后悔了,它后悔的是(    )            

A. 它没有东西来庆贺           B. 它的壳中没有珍珠           C. 它因贪玩没有捡沙粒           D. 它已经老了

(3)在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和没有珍珠的河蚌一样的事情?是什么事?你现在明白应该怎样做呢?    

【答案】 (1)争先恐后;晶莹剔透;欢呼雀跃

(2)C

(3)遇到过,曾经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想起来时,时间已经晚了。我明白了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应该贪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故答案为:(1)争先恐后、晶莹剔透、欢呼雀跃 (2)C(3)遇到过,曾经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想起来时,时间已经晚了。我明白了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应该贪玩。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文档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课内阅读。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有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