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 北斗小学 何海东
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重点词句的理解等,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游戏,师用手帕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结果,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上乐成一团。师这时候引出问题: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导读引问。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开始阶段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发现大量“问题”(无价值的)-→发现少量“问题”(有一定价值的)。但无论怎样,老师都应保护学生的自尊。要善待学生,信任学生,允许他们慢慢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教给学生以下一些发现问题的技能技巧:
(1)、要在描写细致生动的地方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说明了什么、什么好处?比如《董存瑞炸暗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左手……导火索。”为什么要把董存瑞的动作描写得这么细致呢?这充分说明董存瑞具有崇高献身的精神。
(2)、要在含义深刻的词句处思考。如《白杨》中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思考爸爸是看着小树而欣慰吗?若不是,这句话又有什么含义呢?
(3)、要在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思考。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开头写小姑娘多么寒冷、饥饿、痛苦,可结尾却写“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走向了新年的幸福中去”。这是为什么呢?抓住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能深刻领会文章的蕴涵。
(4)、要紧扣教材中的练习提示思考。课文中的练习不仅揭示了教学重点,而且也揭示了一些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多一些机会很好地让学生利用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当教学生会提问,会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强的标志。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
有的说:“巨石太重搬不动,邱少云还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也没发出一声呻吟。”
还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
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换,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也得到充分运用。
三、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1.思考,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其次,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更合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再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2.换位思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从而丰富思维方式。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卡特凡事爱问为什么,说明他爱动脑筋,是对的;另一方面。卡特嘲笑牛顿,态度不友好,是错的。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可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一想结果会怎样,然后对照原文,在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可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蔺相如,当听说廉颇要给自己下不了台时,你会怎样做?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如果蔺相如也像廉颇一样的态度,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元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对于问题的认识,还应该是多条线索,多条思路的,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课文内容上说,一种情况,可以沿着文章的思路作顺向的或逆向的思考。如学习《穷人》一课、顺着作者的思路想:“渔夫和他的妻子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生活会这这样?”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逆着作者的思路想:“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另一种情况,可以改变文章原来的思路作其他情况的思考。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中写的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从课文的表达形式上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肯定延伸式,一种是比较式。以词的训练为例,可以这样导思:“你认为用上这个词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让学生从正面体会用词的精妙;也可以这样导思:“如果去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换成另一个词可以吗?”让学生从反面体会用词的妙处,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
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我们应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 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课改实施一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探索,有收获,也有困惑。我们知道,课改试验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