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含卷面书写分5分)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书面 | 总分 | ||
| (一) | (二) | (三) | |||||
| 得分 |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习题。( 8分)
伫( )立在江南一隅,在江南的温婉胸怀里沉醉了几十载( )。江南周糟世事 cāng( )桑变迁,宣哗或耳语中流传的故事无法一一讲述得清,而我对江南的juàn ( )恋情怀却千年依旧。
(1)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4分)
(2)文中划线的一句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 错字 | ||
| 改正 |
(1)《次北固山》中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 。
(2)四面湖山归眼底, 。
(3)东风不与周郎便, 。
(4)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
(5) ,松间沙路净无泥。
(6) ,冷露无声湿桂花。
(7)《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国庆六十华诞联欢晚会成功的原因是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C.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D.这篇文章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对问题的分析也入木三分。
4、选出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 )(3分)
A. 小王同志,听说你生病了,我代表单位向你表示问候,并请你及早康复 。
B. 老师批评我们,她的嘴脸虽然严肃,但是她的用心还是好的。
C.“校园之声”广播台本次播音到此结束。老师们、同学们,谢谢收听,再会。
D. 志愿军战士弹药即将耗尽,但敌人还在像猛虎一样冲上来。
5、 人民广播电台《周末综合文艺节目》曾有猜谜这个项目。节目主持人解释说:“谜面是个成语故意改动一个字,要求用另一个成语来说明这一现象。”如:“入花三分”,谜底是“移花接木”;“妙手回秋”,谜底是“春去秋来”。请按此方法猜下列谜语。(4分)
(1)“零装待发”,谜底是 ,(2)“登堂入狼”,谜底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星期天,小林到毕升公园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毕升公园怎么走?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有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说丈不说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①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②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2分)
7、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8分)
语文老师要你到图书馆去借一本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1)你到了图书馆书库,首先做什么?(2分)
(2)《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社戏》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理?请简要回答。(3分)
(3)请仿照示例,依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从所提供的标题中任选一个,用几句话介绍它的情节,并简要写出你的思考(可评价人物,可叙说启发)。(3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赠送银两、打发金氏父女走后,设计教训镇关西,不料三拳竟把镇关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鲁提辖是一个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
备选标题: ①了不起的粉刷工 ②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 ③快乐的海盗营地
标题(只填序号)( ):
我的思考: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18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8、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4分)
9、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4分)
10、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3分)
| 国文老师 |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 学生们的感受 |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
| 教古文 的老师 | |||
| 代课 老师 |
12、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说说他的教课特点。(4分)
(二)阅读《话说重阳》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3、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4分)
14、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4分)
15、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3分)
16、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4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7分)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7、语段选自 ,作者: 。 (2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或: (2)项为之强 为:
(3)常蹲其身 其: (4)怡然自得 然:
19、用“/”给第一段段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2分)
20、按照原文,画线部分应填的句子是: , 。(2分)
21、写出下列各句的现代汉语意思。(4分)
(1)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2、第一段中的“私拟”“心之所向”有什么作用? (3分)
三、写作(55分)
23、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是美好的,人人都渴望被人牵挂,就像每个人都渴望被爱一样。世上有许多种牵挂,“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对亲人的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人生在世有许多亲情和友情都是靠牵挂维系的,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与体验。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不少于500字。
题目
| 20×20=4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