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2:40
文档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一.梵高的人生经历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逝于:10年7月29日,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他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1860年到1880年间,梵高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他还在比利时的波瑞纳吉煤矿区当过传教士,由于过份热情于次年被教会解除传教士职务。后来他留在比利时学习美术,下决心当画家。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泽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马铃薯的人”。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
推荐度:
导读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一.梵高的人生经历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逝于:10年7月29日,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他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1860年到1880年间,梵高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他还在比利时的波瑞纳吉煤矿区当过传教士,由于过份热情于次年被教会解除传教士职务。后来他留在比利时学习美术,下决心当画家。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泽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马铃薯的人”。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一.梵高的人生经历

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逝于:10年7月29日,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他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1860年到1880年间,梵高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他还在比利时的波瑞纳吉煤矿区当过传教士,由于过份热情于次年被教会解除传教士职务。后来他留在比利时学习美术,下决心当画家。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泽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马铃薯的人”。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跟他弟弟西奥住在一起。当时西奥是Goupil画廊经理。在巴黎梵高与柯尔蒙一起学习,认识了毕沙罗,莫奈,和高更,并且开始在他色泽昏暗的调色板中增加了色彩的亮度和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作画。但他的神经质使他很难与人相处,整夜的争吵和日复一日的绘画损耗着他的健康。他决定搬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定居,希望朋友可以加入他并找到一所艺术学校。高更确实来到阿尔与梵高同住,但却以悲剧分手。在癫痫症发作时, 梵高用一把剃刀追逐他的朋友,被高更拦下,但最终竟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从此梵高生活在精神濒临崩溃与清醒之间,并被送入圣雷米的精神疗养院治疗。1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自杀,年仅37岁。   

二.梵高绘画中笔触的特点

梵高曾经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梵高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1.梵高的性格与绘画形式的关系

童年的梵高就体现出了强烈的孤独与任性,他不喜欢家里炉火的温暖,而喜欢徘徊在荷兰荒芜的原野间。他对生活的感受是超乎常理的,如当他看到闪烁在夜空的星星时,却认为晚上比白天还明亮……梵高成人以后,作为美术商店的服务人员,在一位顾客表示要买一幅客厅挂的画时,梵高竟然顶撞顾客说:“画虽然有好有坏,却没有什么挂客厅、挂餐厅之分。”当客人认为有一幅画稍微大了一些时,梵高很不客气地嚷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根据大小来买画的?”当梵高成为一名私立学校的临时教员时,也经常和校长发生冲突。可见,梵高是个高度自我的人,除了最后从事的绘画,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一事无成。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艺术上的高度自我是成就梵高最主要的原因。也曾经有一段时期他的艺术创作确实受到了来自生活中的喜悦心情的影响。那就是生活在位于欧洲南部的阿尔乡村小镇的那些日子。这里与他长期生活的荷兰完全不同,下雪的时候透过寒冷的天气仍然会有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在这里他总是忘却寒冷而漫步在明朗的山野之中,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打击的身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展,精神也分外清新爽朗,这时的梵高像复活了一样。在这个小镇子上,他有三个朋友,其中一位是镇上的妓女,这个女人给梵高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愉悦。这段时间是梵高创造力最旺盛、作品数量最多的时期。他这时的作品多以明亮、华丽、富贵的黄色、红色、橙色为主调,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梵高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阿尔附近的吊桥》、《盛开的桃花》、《向日葵》和最具代表性的《戴麦杆帽的自画像》。

2.梵高绘画中笔触的演变

(1)梵高绘画中笔触的演变的过程

梵高二十七岁才开始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院学习正式接触绘画,他早期画作是“自然主义的,带有社会意义”,如《吃土豆的人们》。

1886年2月,梵高来到巴黎和弟弟西奥共同生活。西奥是一位画商,对各种先锋派艺术极感兴趣并和这些艺术家来往甚多。他介绍梵高认识了许多印象派著名画家,如修拉、莫内、毕沙罗、雷诺阿、修拉、西涅克、高更、塞尚等。毕沙罗向他讲解的印象派理论和技法,及印象派最后的一次画展都给了梵高新的触动。1887年日本浮世绘版画在巴黎展出,也给了梵高很大的启发。

于是梵高抛弃了原来那种灰暗的褐色调,“他画中的色彩开始变亮,画风逐渐倾向新印象派,这对他来说是一大进步,是第一次蜕变。他的笔触开始形成连续的、有条不紊的线,用以表现层层,造成面的感觉。”如在《唐伊老爹》一画中,梵高更是充分地发挥了用笔的作用,他对笔触又有了新的探索,开始超越印象派技法,渐渐地走向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总体来说,巴黎时期梵高的作品还是倾向于宁静状态的。

1888年梵高被迫离开巴黎去了阿尔,南方明媚的阳光和优美的景色使他真正找到了表达自己感情的绘画语言,那就是灿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狂热的感情。“开始用自己的后期印象派风格作画,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情感”。《阿尔的吊桥》就是他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充分体现了画家当时的心情。后来高更的到来,又带来了综合主义的信号,如《星月夜》中的物象轮廓。还有同样题材的两幅咖啡座作品,蓝色调清晰明亮的《夜间露天咖啡座》和黄色调忧郁孤独的《夜间室内咖啡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应出对色彩的探索。在这一阶段,梵高利用抽象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厚重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为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可惜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对艺术极度虔诚而又偏激的信念,加之“割耳事件”的发生,幸福而安宁的阿尔时期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因精神病发作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时期梵高的作品画风又发生了转变,阿尔时期欢快明朗的黄色消失了,代之以更加狂放的笔触和强烈而深沉的色彩,尤其在风景画中,用笔更具有了运动的旋律。此后,他在神智清醒时仍然以挚爱生活的激情不断作画,直至结束生命。所以梵高晚期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笔触激烈、粗重,强劲而扭曲的色彩线条构成色面,整个画面洋溢着色彩和笔触的律动感。

2)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吃土豆的人》,梵高作,1885年,油画,82×114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凡高艺术馆藏。  

    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凡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

实。”) 

《向日葵》,  凡高作,1888年,油画,95×73厘米,伦敦,泰特画廊藏。梵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他设想用“一系列黄色”的变奏,来画一组以黄色或蓝色为背景的向日葵静物画,并用它们来装饰他在阿尔的居室。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组画。在这些画中,他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黄花的绚丽光彩。这幅<向日葵)作于1888年8月,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凡高表现向日葵的手法,也是别出心裁,他采用1简化的手法描绘物象,使画面富于平面感和装饰的意味。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动人心弦。 

《星夜》,梵高作,18年,油画,74×92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8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三.梵高绘画的意义

梵高的绘画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觉得梵高是想在画面中表现出自我,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绘画对于他来说不是描摹世界的工具,而是他同世界交流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我觉得这更接近于绘画的本质。当世界上出现了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等工具后,人们需要从新开始考虑绘画了。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更写实呢?很明显一味的写实最终将被世界所淘汰。梵高就是在印象画派基础上发展了自己,他的一句话更为准确的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其艺术的精神指向:“因为我不是企图把我眼前利益的自然一丝不变的准确地描绘下来,而是通过更为强烈的色彩去表现自己”。

人们常常会说不要学梵高,他是个疯子。其实一切研究和探讨的意义都在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对梵高的艺术及生活上的探究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学习梵高,我们要学的不是梵高的绘画风格,他的线条,他的笔触,他的色彩,那是他的,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学的是他的精神,是要在画面中表现出自我,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不是描摹世界的工具,而是同世界交流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文档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

试论梵高的油画笔触一.梵高的人生经历文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逝于:10年7月29日,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梵高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他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1860年到1880年间,梵高有过两次痛苦的失恋,他还在比利时的波瑞纳吉煤矿区当过传教士,由于过份热情于次年被教会解除传教士职务。后来他留在比利时学习美术,下决心当画家。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色泽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马铃薯的人”。  1886年,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