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学常识
苏轼,字 ,又字和仲,号“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家之一( , , , , , , , )。 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 并称欧苏;诗与 并称苏黄;词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 、 、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正音
故垒( ) 公瑾( ) 还酹江月( ) 樯橹( )( ) 纶巾( )
早生华发( )吟啸( )料峭( ) 蓑衣( )萧瑟( )遂晴( )
3.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 故垒:古老的营堡。
D、雪:喻浪花。 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 樯橹:桅杆和桨。
D、故国:故地。 尊:通“樽”。
4.“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也使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一蓑烟雨任平生 D、卷起千堆雪
5.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 自然过渡到下阕。
6.对《定风波》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7.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阅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8.默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2)遥想公瑾当年, , 。 , ,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4)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 。
9.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中粗体词语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0.“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1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2.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苏轼《念奴娇•中秋》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词回答7-11题: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无云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甲。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乙。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丙水晶宫里,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下面①-④句是从上面《念奴娇•中秋》一词的甲、乙、丙、丁处抽出来的,试把它们归位,依次正确的位置是:
①望中烟树历历②何用骑鹏翼③一声吹断横笛④冷浸一天秋碧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14.《念奴娇•中秋》一词划线处三句化用了前人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这句诗的出处和含义正确的分析是:
A.自己把明月和自己身影当作知心朋友。(白居易)
B.在月下与自己身影对饮,又想到战乱中的另一亲人。(杜甫)
C.自己与明月和月下自己的身影为友,对饮成欢。(李白)
D.自己与月下自己的身影为友。(陶渊明)
15.选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内容,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对月饮酒,幻想飞入月宫,超然物外;下阕写月下思人,祝愿人间和美幸福,万户团圆。
B.词的上阕写对月发问,思想苦闷而情绪愤激;词的下阕写月下怀念亲人,感情真挚而语意深沉。
C.词的上阕表达了自己游仙月宫而言担心“高处不胜寒”心情是矛盾的。词的下阕寄予人间现实生活以热爱,心境是平静的。
D.词的上阕以叙事为主,兼以抒情、议论;词的下阕以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主旨是:
A.表达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既不得意,和亲人又多年不能团聚(与其弟苏辙已七年没有见面)的抑郁心情。
B.通过作者由超尘思想转化为热爱人间生活的矛盾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C.通过月下饮酒,对月怀人的描写,表达作者郁郁不得志,幻想逃避现实生活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D.通过想游仙月宫,逃避现实,而又割舍不下亲情的矛盾思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苦恼而愤激的思想感情。
17.下面对《念奴娇•中秋》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词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词内容均有中秋时节亲人不能团聚,只得孤单饮酒自乐之意。
B,两词均有游仙月宫之意,《念奴娇•中秋》去意甚决,已然离开人间,并找到了快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去犹未去,依然留在人间,也觉人间生活的可爱。
C.两词均写到了月亮、月宫、月光和月影,“玉宇琼楼”“水晶宫”即指月宫,“照无眠”“桂魄”是写月光,“对影成三人”“起舞弄清影”写到了月影。
D.两词上下阕内容的安排明显不同。《念奴娇•中秋》上阕写现实的眼前实景,下阕写仙游幻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写仙游幻想,下阕现实的生活和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