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注释】 知举:主持考试 取舍:录取或落选 具:陈述 决:决定 致:招致 谢: 出:公布 群议沸腾:(引起)众怒
译文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不公正。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合不合适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1、解释词语:
白:下对上告诉 斫:砍
2、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两个反问句,一个祈使句作用是什么?
体现宋太祖的愤怒,表明他处事原则是公平公正的。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太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是一个严明赏罚、公平公正的明君。 宋太祖要宋白严于律已不要自作聪明,欺上瞒下,表明宋太祖作为君主帝王,要做天下表率,必须处事公允才能服众,凸显宋太祖的处事才能确有其独到之处。
昔有一人,于瓮①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与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②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头,自能出之。”主人以为妙绝,即依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选自《百喻经》
【注释】
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②亟:立刻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以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听从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天下人笑话。
1、解释词语:
昔:从前 语:告诉
2、主人为什么忧愁,老人给他出了什么主意?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入瓮中,结果头被卡住出不来;砍掉骆驼的头。
3、作者想借助本文讽刺哪两类,你收获的启示是什么?
1)盲从,不动脑思考,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不懂装懂,自作聪明,乱出主意的人。
2)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有一世家①子,颇能文。初赴童试②讫③。父令诵文,谓必首选④,及揭案,竟不录,父以之让⑤县尹⑥。尹检视原卷,则是用墨淡似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父怒,罚其子跪于阶下,厉声责问。对曰:“场中无童子磨墨,奈何?”
【注释】
①世家: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②童试:即“童子试”。
④首选:第一名。⑤让:责备。⑥县尹:即县令,一县中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称知县。
【译文】
有一官家的孩子,文章写得很好。初次参加童子考试。父亲让他背诵他写的文章,(父亲听后),认为一定得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竟然没有被录取,父亲因为这件事责备县令。县令查看原卷,就是用淡淡的墨涂在卷子上,似薄雾,什么也认不出来。父亲大怒,惩罚他的儿子跪在台阶下,大声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儿子)回答说:“考场中没有童子研磨,怎么办?”
【赏读】
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小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当今的独生子女,大多从小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在家有人捧着,出门有人哄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可她们一旦离开父母温暖怀抱,走进社会,就失去自理能力。而且一味的依赖将会造成她们好吃懒做、邋遢成性的习惯,以至一事无成。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词语:
讫:完、完毕。 谓必首选(认为)
2、为什么擅长为文的世家子在考试中落榜了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考场中没有童子研磨,书写淡似薄雾,若有若无,让人无法辨认识别。
3、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初中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不仅要努力学好书本知识,同时还要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否则,一味的依赖父母,只会使我们形成好吃懒做、邋遢成性的习惯,一旦走进社会就会一事无成。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②,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注释】①盍:何不 共②:动词:指共同享用 ③施:张大,夸大 ④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
1、解释词语:
伐善:夸耀 信之:使······信任
2、颜渊和子路的理想分别体现了他们是怎样的人?
子路:重视友情,注重义气,愿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财物;颜:谦虚,不炫耀自己。
3、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怎样的理想?
体现了他的“仁政”社会理想;希望建立一个百姓安居乐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希望凭借自己的德行得到人们的信任。
赵襄子⑴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⑵,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⑶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4)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5)能相亡(6)?然亦殆矣(7)。”
译文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我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却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应该努力呀!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还差纣就两天,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不过,你也危险了。”
【注释】
⑴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 ⑵废酒:停止饮酒。 (3)殊:很,极。 殊不,一点也不。 (4)然则:(既然)如此,一点也不。(5)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6)相亡:一块灭亡。(7)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东西。
1、解释词语:
及:到。 殆:危险
2、你怎样看待赵襄子的说法?
不思进取。原本应该感到羞耻的东西却感到很自豪。
3、你认为优莫是一个怎样的臣子?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臣与他有相似之处?
直言敢谏的忠臣,魏征。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②,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③;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⑤,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⑥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⑦十二乘哉!”
惠王有惭色。
注释
①会田:会猎,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田,同“畋”,打猎。②为寇:此处指入侵。寇,入侵者。 ③来朝:前来朝拜。指小国君王对大国君王表示服从的朝拜。④渔于河:到黄河捕鱼,这里指不敢越过黄河。河,古代专指黄河。⑤祭北门:指在徐州北门向北祭祀祈祷。⑥备:戒备。⑦岂特:哪里只是。特,仅,只。
【译文】
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虽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径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的珠子有十枚。象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所以认为的宝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个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臣子有个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钟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路不拾遗。这四个臣子,能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1、解释词语:
十二乘者(车辆) 徙而从者(迁移,迁居)
2、本文运用怎样的写法塑造人物?
1)对话描写
2)对比
3、本文通过齐威王和魏惠王的对话阐明了什么道理?
人才是最大的财富。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③,利食④而忘患,自⑤其心⑥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⑦则有全身之阶⑧,随小者之戆⑨而有危亡之败⑩也。”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远害:远离祸害。④利食:贪食。⑤自:出身。⑥心:本性。⑦长者之虑:年长者的谋虑。⑧全身之阶:全身,保全身体;阶:同“借”,凭借。⑨戆 zhuang(四声):愚傻,鲁莽,)。⑩败:祸害。
译文
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和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1、解释加点的词:
孔子顾谓弟子曰(顾:回头看。 ) 利食而忘患(贪图)
2、大雀难得,黄口易得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鸟警觉就能远离祸害,小鸟贪食就容易忘记祸患,被捕捉。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
3、孔子这番话语重心长讲述了什么道理?与历史上哪位贤臣对君主的规劝相似?
要亲贤人,远小人;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