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13:24
文档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作者:罗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摘要】过分保护型、过度严厉型、过分干涉型和放任自流型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策略主要是家长要尊重、信任和鼓励孩子,多与孩子积极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成长;心理健康;影响;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和教师的期望、周围环境的刺激等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的巨大。为应对
推荐度:
导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作者:罗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摘要】过分保护型、过度严厉型、过分干涉型和放任自流型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策略主要是家长要尊重、信任和鼓励孩子,多与孩子积极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成长;心理健康;影响;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和教师的期望、周围环境的刺激等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的巨大。为应对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作者:罗瑾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摘 要】 过分保护型、过度严厉型、过分干涉型和放任自流型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策略主要是家长要尊重、信任和鼓励孩子,多与孩子积极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成长;心理健康;影响;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和教师的期望、周围环境的刺激等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的巨大。为应对各方面压力,孩子们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方式以解除紧张和苦恼,当应对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则表现出较强烈的自卑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还容易形成敏感多疑、孤独自闭、冷漠抑郁等不良个性。当然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心理学家指出,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和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着重探讨了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可以促进人的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促进孩子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孩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首先应在父母的教育下学会什么是信仰与真诚,什么是宽容与爱心,什么是勇敢与坚定,什么是服从与感激等等。父母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和增加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会出现自卑,说谎,攻击性行为,受挫能力弱等不好的特点[1]。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活动中,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和形式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依赖、做事没主见、自卑、缺乏能力等不好的品质,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增加,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有:

        1、过分保护型

        过分保护指的是父母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溺爱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过惯了舒心安逸生活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拖拉懒散,而且在学习上也不肯刻苦钻研,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难有立足之地。溺爱容易使孩子产生“霸王”性和闭锁性,如遇到一点小事,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以求满足。长此下去就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自大心理。溺爱容易使孩子缺乏创造性。总之,过分保护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

        2、过度严厉惩罚型

        即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浙江女士吴凤仙,长期用“训斥、打骂”的方式“逼子成龙”,终于导致孩子做出了用铁榔头杀害了亲生母亲的过激行为;北京房山的“王闯事件”等都是家长采用极端错误的惩罚措施处理问题的结果。[2]因此,过度严厉惩罚,容易造成孩子自卑、胆怯、懦弱、不自信、性格压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放任自流型

        放任就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放任不管就可能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乃至走上犯罪道路。某校某品学兼优的学生因迷上了游戏机、黄色书刊等而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其原因是家长没"管"好学生校外时间的生活。[3]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伤仲永》、明代文人夏完淳的故事就有力的证明了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而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造成孩子行为没有规范、生活没定向、随心所欲、易沾染恶习,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4、过分干涉型

        过分干涉就是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子。给孩子制定好一天的时间,逼他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加强班,给孩子定不符合实际的目标,使孩子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不得不放弃一些业余爱好,大大减少了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这种教养方式的弊端是造成孩子没有主见,遇到事情犹豫不决,缺乏思考能力,其心理问题多表现为心情抑郁和焦躁,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应对策略

        1、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指的是家长要看重孩子,为孩子着想,多从孩子的角度发现问题,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做出选择的权利。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指责、打骂孩子;不当着外人批评孩子;不用他人优点,比孩子缺点……尊重孩子隐私:不乱动,翻看孩子的物品等。总之,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看到了他真实的世界,才可能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时刻记住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孩子成长,而绝不是代替他们成长。

        2、多与孩子积极沟通

        积极沟通指的是家长要以民主、平等,像朋友一样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交谈。要爱你的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有人做过一个调查:100%的父母说爱孩子,50%的孩子感觉到父母爱他。这就是家长和孩子在沟通交流方面出现了问题[4]。为此,首先,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其次,家长要学会倾听,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最后,家长要创造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信任和鼓励孩子

        不怀疑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给予孩子肯定的力量,并且能够在孩子失落,沮丧时给孩子增添勇气和信心,激励孩子成长。“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信任和期望改变了学生,使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信任和鼓励是孩子进步的动力。父母要对孩子足够的信任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能力。

        4、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指的是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他们的意见,加以引导。家长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身作则;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多留点时间陪孩子,弥补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做学习型家长。多读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及时补充知识,让孩子对自己有更多的信任。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开放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地发生改变。现在的孩子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的最积极的响应者和尝试者。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关心孩子心理健康,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才会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成功。

        【注 释】

        [1] 赵健伟.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 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 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 1999(06).

        [4] 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罗 瑾(19-)女,四川人,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文档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作者:罗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摘要】过分保护型、过度严厉型、过分干涉型和放任自流型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策略主要是家长要尊重、信任和鼓励孩子,多与孩子积极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成长;心理健康;影响;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和教师的期望、周围环境的刺激等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的巨大。为应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