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归来诗人是指因50年代政治运动等原因,被迫离开诗坛,又因70年代末的思想运动而重返诗坛的中老年诗人。归来诗人由三类诗人组成。归来诗人的诗被称为“归来之歌”。归来之歌具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和反思成分,思辩性和哲理性是其特色。
1982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和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刘会远合著)和《车站》,是影响较大的探索戏剧。探索话剧主要贡献在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大胆变革、创新,借鉴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丰富我国话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诗体。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1950年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共七首的组诗,19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是最初的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新辞赋体及其特点:是60年代郭小川自创的一种诗歌形式,这一新颖的诗歌形式是在鉴赏古典诗词曲赋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借鉴《楚辞》《汉赋》
特点:a。句子长。又被称为长句体。长廊体,一行诗至少由两个以上的短诗句构成,诗节的组合比较自由,由2,3,4行诗句构成,节与节之间的字数,句数,大体整齐,压韵
b. 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来表达
c. 容量大,适宜于奔放情诗的抒发
“楼梯式”:又称“阶梯式”。为法国未来派诗人阿波里莱所首创,后为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改造为俄语的“重音诗体”的排列形式,亦称“马派诗”。我国一些当代诗人最突出的为贺敬之曾采用这种诗体,并有所改造。楼梯体的基本特点是:(1)在形式上,把一个长句子依音韵疾徐轻重的变化,分成数行作楼梯(阶梯)状排列,从而暗示读者哪里顿一下,哪里加强一些,哪里用一种什么调等。(2)气势大、容量大、句式长,适于描绘宏伟的场面、抒发奔放的激情。(3)适于朗诵,有较强的鼓动力量,一般用来写政治抒情诗。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的年轻诗人。具体包括:⑴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⑵在“”中成长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⑶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反思散文”重要作家作品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念林巧稚大夫》《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
三突出原则的内容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终如初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终如初主要英雄人物。
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下戏曲化的极端产物。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八个剧目称之为“样板戏”。
“第四种剧本”:是1957年6月11日《南京日报》发表的一篇署名黎弘(刘川)的评论话剧《布谷鸟又叫了》的文章的标题。该文认为这种剧本首先考虑的不是人物的社会身份,而是生活本身的“独特形态”。即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而不是从人物的社会身份出发,依照人物的阶级属性去编排生活。后来又有人将《同甘共苦》等反映“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的剧作,都归人“第四种剧本”的范围。这种概括有利于话剧题材的开拓和突破创作的公式化与概念化,后来在“反右”和“批修”斗争中却遭到了无理的批判。
“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的发表,是“伤痕小说”创作潮流兴起的最初标志。此后,以翌年8月发表的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等作品为代表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即集中揭露文化大给人们的精神与肉体所造成的“伤痕”,在70年代末造成了一股“伤痕小说”的创作潮流。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这股中短篇小说创作潮流因为敢于触及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敢于暴露生活中的矛盾和阴暗面,敢讲真话,敢吐真情,对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干预”的态度和大胆批判的精神,因而在群众中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轰动效应”。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1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 、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