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
1、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产生)、(神的活动)、(天地开辟)、(人类起源)。
2、在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期”,诞生了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力庇得斯)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3.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是(安德罗尼库斯),他翻译了荷马的《奥德修纪》。
4.罗马文学之父是(埃纽斯),代表作《编年史》。
5.(普劳图斯)是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保留到今天的作家,代表作《孪生兄弟》。
6.墨克那斯文学集团的三大诗人是(奥维德)、(贺拉斯)、(维吉尔)。
7.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8.罗马历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诗人是(尤维纳利斯)。
9.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被看做是最早的长篇小说。
10“悲剧之父”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悲剧形式上,加入第二个演员,强调对话功能,减少歌队的作用,首创三联剧(三部曲)形式。相传创作90部剧本,流传至今有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俘的普罗米修斯》《奥瑞斯提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其风格雄浑有力、庄严崇高,具有典型的英雄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11.“剧坛上的河马”是雅典诗人(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底浦斯王》(抗争命运虽败,但不屈服的主题。)《厄勒克拉》。传说写过130部剧本,流传至今有7部。《埃阿斯》《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俄狄浦斯王》《特勒克斯少女》《菲罗克忒斯》及《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其悲剧善于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并且将演员人数定为三位,使悲剧形式更加完备,其悲剧善于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
12.“剧场里的哲学家”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探讨情感与理智问题)《特洛伊妇女》。其风格主要写日常生活,善于刻画女性性格及心理活动,并使古希腊的悲剧从英雄时代进入凡人时代。
13.“喜剧之父”是雅典旧诗人(阿里斯托芬),主要采用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反映现实、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其创作只有一部神话题材作品(《鸟》),其余皆为世态喜剧。善用民间语言和日常生活情景,使戏剧由崇高、庄严走向平凡世俗。
14.(《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
15.(但丁)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以及“新世纪第一位诗人”,代表作《神曲》、《新生》。
16.(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佛罗伦萨文坛上的“三杰”。
17.(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
18.薄伽丘的(《十日谈》)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19.被狄更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代表作家(塞万提斯),代表作《堂吉诃德》。
20.(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代表作,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终成眷属》;传奇剧《暴风雨》。
21.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22.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马雷伯),古典主义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布瓦洛《诗艺》)。
23.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髙乃依),代表作《熙德》、《贺拉斯》。
24.(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
25.(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代表作《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26.(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具有领袖威望的作家和思想家,代表作《查第格》、《老实人》。
27.(狄德罗)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唯物主义哲学家、现实主义美学家和作家,代表作《论戏剧与诗》首倡“正剧”主张,提出了“美在和谐”的观念。
28.(博马舍)是法国18世纪最后一位著名的启蒙作家,代表作《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三部曲)。
29.(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奠基人,代表作《论话与诗的界限》、《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也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市民悲剧。
30.戏剧家(席勒)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作品。
31.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代表作《忏悔录》、《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
32.“古典时期”文学(歌德)和(席勒)合作的十年(1794——1805),被称为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33.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34.歌德的(《浮士德》)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莱特》)并列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
35.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是17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的《抒情歌谣集》,也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浪漫主义理论策源地在德国。
36.“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37.《了的普罗米修斯》、《化装舞会》、《致云雀》是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以及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38.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1813年至1816年,他创作出被称为“东方故事诗”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
39.(雨果)是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40.(大仲马)是法国浪漫派的骁将,也是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家,代表作《三个火手》、《国王的项链》、《山伯爵》。
41.(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代表作《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
42.《草叶集》是美国民族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
43.《白鲸》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
二.名词解释
1.人文主义
答:核心是以人为根本目的,以人作为万物标准,利于人类皆为善,不利于人类的皆为恶。肯定和赞扬人性,反对神的权威及约束。崇尚理性,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提倡个性,宣扬人的自由意志,提高人的地位,呼吁博爱、自由,平等。反对封建割据状态,主张统一、集权。
2.墨克那斯文学集团
答:罗马时代屋大维时期竭力控制文化艺术,重视的作用。为笼络文人,组成“墨克那斯(麦克纳斯)文学集团”。当时罗马的一些重要作家云集周围,为屋大维政权服务。罗马诗歌形成繁荣局面。代表人物: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
3.教会文学
答: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教会文学多采用梦幻、象征、寓意等表现手法。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等。教会文学的主要题材取自《圣经》。代表作品:意大利奥古斯汀《忏悔录》阿奎那《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西班牙贝尔赛奥《圣母显灵记》;英国十四世纪教士朗格兰创作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象》。
4.骑士文学
答: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体现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代表作《特洛伊传奇》《亚瑟王之死》
5.流浪汉小说
答:16世纪中叶,西班牙出现一种新文学样式——流浪汉小说,其代表作为《小癞子》。流浪汉小说多采用一人称叙述形式,以传记体的见闻经历作为结构方式,主人公多具备不幸出身、社会教育、浪游四方的情节模式,确立了小说创作的传记体见闻经历结构,与后来出现的家族史结构相对应,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6.大学才子派
答: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这些作家一般都受过大学教育,接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且精通古代及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文化,因此,他们的创作即能继承前人的成就又有所创新,被称为“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马洛最具有代表性。代表作有《帖木尔》、《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的悲剧》
7.福斯塔福式的背景
答:这是恩格斯借莎剧历史剧中的一个色彩丰富、性格复杂的人物,表达对于莎剧典型环境创造的赞美性评价。事件的发展与人民大众的活动密切相关。同样不是孤立描写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强调时代及社会变化,让人物显现烘托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便是福斯塔夫式背景。
8.三一律
答:又称“三整一律”, 三一律规定剧本情节、地点和时间必须保持完整一致。即每一部剧本只限于单一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个地点的一天之内。有助于强化戏剧冲突,但又对作家的创作有些
9.古典主义
答: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兴起于30,40年代,兴盛于60,70年代盛行于法国,之后又流入欧洲各国。古典主义是唯美思想的哲学体现,追求古代文学的典雅,崇高风格,在理论与创作,题材与体裁方面皆以古希腊古典文学为典范,得以命名,戏剧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人物:“悲剧作家”高乃伊,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代言人和立法者,《诗艺》成为古典主义的创作规范。
10.启蒙运动
答:是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大,“理性”成为思想核心,启发人类智慧,追求理性,清除愚昧无知文学的大众化时代由此开始。文艺复兴使欧洲摆脱了神学上的束缚,启蒙运动使欧洲摆脱了制度上的和奴役。
11.狂飙突进
答:是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的一次思想运动,因克林格尔的“狂飙突进运动”而得名,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要求自由和,拥护 “回到自然”的口号,创作富于理想和激情。代表人物精神领袖赫尔德,旗手歌德,先锋席勒。赫尔德、歌德合著的《德国的风格和艺术》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美学纲领。
12.耶拿派
答:18世纪末,德国出现的第一个有纲领有创作主张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代表人物施雷格尔兄弟、蒂克、诺瓦利斯等人,以耶拿城为中心,出版杂志《雅典娜神殿》,宣传他们的文学主张,被称为“耶拿派”或早期浪漫主义。
13.湖畔派
答:“湖畔派”是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浪漫主义诗人团体。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因居住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寄情山水,缅怀古代社会,主张非暴力改革,所以称“湖畔派”。 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是湖畔派的美学纲领。
14《抒情歌谣集》
答:由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是湖畔派的美学纲领。较好地体现了湖畔派诗歌创作的特色,再版序言中,华兹华斯鲜明地表达了湖畔派诗人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15《克伦威尔》序言
答: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序言,剧本未能上演。序言却成为浪漫主义文动的宣言及纲领。序言从戏剧角度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并提出美丑对照原则,反映民众在艺术上的民主要求,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简答和论述
1.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文学表现内容极大拓展。各种文化交融,文学题材不断扩大,形成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世俗生活并存的局面,使人们充分领略社会历史生活的巨大变化。
第二,艺术形式更为成熟,片断生活描绘与单纯集中的情节,诗歌成就最大,内容表现由繁杂向简约转变。
第三,文学表现手段不断丰富。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绘、浪漫抒情及动物故事被普遍采用,且有大量成功之作。
第四,文学对人类情感行为特性把握能力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人类情感状态、心理活动的表现取得重大突破,文学表现由外向内的规律曲线有了清晰的表现。
2.《神曲》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思想意义:(1)诗人通过幻游三界的描绘,及亡灵所处的不同位置,形象地说明了何为罪恶,何为美德。(2)诗人从地狱到天堂的游历之路,正是人类的发展之路,不断惩恶扬善。
艺术成就:(1)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教追求平衡、和谐的观念,影响了诗人布局谋篇。作品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三十三歌,加上序曲共百歌,“三”、“十”都具有完美神圣之意义,使世俗的游历体裁更具庄严神圣力量。(2)神圣内容,世俗形式。游历体裁是世俗文学形式,诗人以此作为手段,承载严肃的善恶话题,从而实现了严肃与诙谐的统一。(3)古今对比,象征寓意。诗人打破时空界限,在大历史背景中探讨严肃内容,古人和今人共存,历史与现实同步。象征寓意手段的使用,使抽象的哲理认识更加形象生动。(4)继承传统,学习民间。诗人并不是一味否定传统,而是为我所用,学习民歌的表达方式,使用民族语言。
象征意义:(1)地狱是一种形象警示,提醒人们某种罪恶的后果,对人有极大的威慑和约束性,使人严肃的面对某种行为和选择。(2)作为向导的维吉尔,象征着理性和哲学,其行为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哲学理性的指引下,认清自己的错误和罪恶、明辨是非,从而悔过自新。(3)贝雅特里齐则象征信仰和神学,象征纯洁无暇,意味着以有限的生命历程,实现无限的价值和意义,神学信仰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唯一道路。
思想观念与艺术手段的两重性:源于恩格斯的评价“新旧交替”之人。表现:旧观念:肯定、确认宗教神学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宗教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新观念:强调现实行为的善恶是非,拒绝原罪生成的人皆有罪论。等于否定了部分宗教学观念,现实中的行善,不为赎罪,而是天性所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和修养,绝不是先验判断下的被动。
3.人文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答: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信奉艺术摹仿自然的观念。
艺术手段上强调写实,结构灵活自由,人物性格趋向复杂完整。
有民族特色,作家关心民族命运,表达爱国情绪,并用民族语言写作,同时,从民间文学中寻找题材和创作灵感,创作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体裁创新,欧洲文学史上许多重要的体裁,如小说、诗等等,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
4、如何理解堂吉诃德、桑丘的形象?
答:堂吉诃德:这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位不甘寂寞平庸,力图有所作为的奋斗者和追求者,他希望以骑士身份,扫除人间的不平与。
这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高尚的君子,一个正直的人,他以游侠骑士自居,以“救苦、扶危、济困”为己任,以锄强扶弱为最终目的,把帮助别人作为事业。
这是一位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孤胆英雄,单匹马,游侠冒险,他则是以助人为乐为归宿,其冒险实质更具有英雄色彩,成为令人叹息的英雄。
其可笑之处在于:
1)自不量力,衰老体弱,却企图以游侠冒险的方式,扫除人间的不平和。导致伟大目标与鄙陋手段、巨大抱负与羸弱条件的巨大反差。
2)老迈年高,单匹马,却要包打天下,这是典型的“狂人”状态。他不具有拯救他人、改造世界的基本力量,却执意率性而为。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堂·吉诃德才会出现越帮越忙,越帮越乱的局面。
3)三是堂·吉诃德已经丧失了现实感。他把从骑士小说获得的想象投射到现实世界之中,整个现实世界成为心态变化和想象化的产物和投影,故现实和想象被主人公强行统一,出现喜剧性的场面变成为一种必然。
4)丧失自我。骑士是主人公的模仿对象,自己的现实生活就完全成为一种模仿,丧失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自然性
总之,这是一位在狂热中体现高尚,在戏谑中体现神圣,在玩笑中表现庄严,在自不量力中呈现一种进取之心和悲天悯人的责任。所以,这是一位不计成败的伟大战士,但也却是注定不能扭转乾坤的伟人。
(2)桑丘形象
他是一位智慧有限,小处精明,大出糊涂的人,对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他是以凡人的目光判断其荒唐,却不能理解体会其中的伟大之处,他是势利之人。
这是善良乐观,吃苦耐劳,忠于友谊,知恩图报之人,体现了人类应该有的道德原则。
这是事业逐渐开阔,境界逐渐提高,并受到高尚理想,情操感化影响之人。
作为对比性人物,桑丘与堂吉诃德处处形成一种反差,从而强化了一种喜剧色彩。
总之,他体现了一般民众及好人概念品质,尤其是体现了伟大理想,之所以传播延续的人格理由,即便是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求真向善依然是人类不倦的追求。
5、《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答:这是奠定欧洲叙事传统及基本模式的伟大作品,但常被“现实主义杰作”这样的结论所概括,其真正的价值常被忽略。
作品采用了转述故事的形式,即作家以局外人的角度,向一位潜在的读者(伯爵)叙述一部谎称是非常流行的骑士小说,这样,常见的游历模式发生了变化,见闻结构只存在“闻”这一极。
这是一部始终体现叙事人格观视角的作品,转述口吻永远保持,堂吉诃德的每一次历险都以传闻的方式加以表达,再加上某些传说故事的加入,使得叙事始终成为一种叙述,其社会价值在于扩大了内容,丰富了社会画面。
作品采用讽刺性摹仿的方式,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其作用在于消解骑士曾经的神圣与崇高,然后才达到表现骑士小说荒谬的目的,这是以否定“本”的方式去否定“末”的荒诞。让一个狂人成为骑士,让一位只有勇敢而的老人游侠冒险,就是冒犯人们心目中的崇高与神圣。讽刺性模仿就是保持维护模仿对象的外在的形象和身份,却赋予模仿者相悖于模仿对象的品质、特征,从而达到否定模仿对象的目的,采用的方式多为夸张、渲染,故作一本正经。其特点:寓真实于荒谬,寓荒诞于做作,寓情感于渲染,寓行为于夸张之中,从而实现批判性的有机结合。
作品采用对比性的创作方式,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假定性的信件和故事叙述同步发展,真,假,智,愚,现实,理想共生共存,通俗性和哲理性密不可分,从而体现了巨大的文本容量。
6、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答: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强调不能超越“自然常道”,强调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保留古代戏剧崇高神圣精神内容,在充满智慧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框架之中,表达对于人性的理解与认识。
并行不悖的浪漫主义,对于传奇色彩的重视,是莎剧的重要特色。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这是恩格斯借莎剧历史剧中的一个色彩丰富性格复杂的人物《亨利四世》表达对于莎剧典型环境创造的赞美性评价,事件发展与人民大众的活动密切相关,同样不是孤立描写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强调时代及社会变化,让人物显现烘托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
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人物开始摆脱古代类型化特点,具有了多面性和复杂性,主导性格确定的同时,依然充满变化。
高度个性化,抒情化和哲理化的语言,词汇丰富,散韵结合,善于使比喻、隐喻、双关、夸张、使文本意义丰富、韵味无穷。
7、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及性格成因是什么?
答:(1)人物形象:开朗、自信走向忧郁、延宕。被迫卷入伦理责任而放弃理想追求为父王报仇却又违背意愿伤及无辜是一位力图摆脱命运而不可得之人是一位可以思考生、死价值和意义却无力决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的人。
(2)性格成因
首先,哈姆莱特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与整个社会普遍的利益追求、明哲保身及漠视罪恶等行为形成激烈的冲突。
其次,人生价值追求方向,因人们对于老国王的行为态度而出现巨大转折。曾经的理想目标,如今因老国王死后未受到尊重而遭遇巨大否定。
再次,复仇目标的艰巨性和复仇手段选择的复杂性。复仇目标的艰巨性,“重整乾坤”不仅要为父复仇,还要扭转、改变人心,使人们由世俗利益关注走向对崇高、伟大的追求。复仇手段选择的复杂性,就是必须证明父王之死是一种谋杀,凶手就是不乏拥戴的新国王。同时还因寻求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复仇方式而不可得。
第四,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巨大的伦理血缘障碍。放弃和坚持复仇都具有伦理责任赋予的合理性,又同时具有面临批判指责的困境。
第五,主人公自身的疑虑导致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
第六,追求世俗享乐的社会环境使主人公无立足之地。人们的做事态度否定了主人公的人格追求。
8、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传国家利益至上,主张自我克制,具体创作上主张仁政,反对,反对宗教欺骗和愚民。
古典主义崇尚理性,抑制激情和冲动,强调一切思想行为要合乎规范。
古典主义视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从中寻找理想的英雄著称。
追求艺术形式完美,改善戏剧结构的严谨、朴素,情节发展遵循常识逻辑,语言准确,“三一律”影响极大。
总之,古典主义很好地发挥了文学的教化作用,强调了民族观念和国家责任感。但审美趣味单一,对人物创作成类型化特征。
9、《伪君子》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是什么?(达尔丢夫形象分析)
答:人物形象:主人公表面上是一位道德君子,本质上则是一位骗子,虚伪、伪善、言行不一。
首先,这是一个没落贵族出身的人,具有不劳而获,寄生食利得特点,选择宗教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恰恰具有动口不动手的特点,而宗教势力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狐假虎威的效果,宗教职业可以掩饰落魄,落魄不是无可奈何,而是一种主动选择;
其次,他是一个依赖行骗谋生的人,宗教的盛行,教规教义具有法律的约束作用,主人公凭借对教规教义的学习,是自己处于强势地位,再加上权势人士的信任,使其横行一时。同时,又是一位离不开伪装,主动上当受骗的人;
第三,这是因得到最初成功,其欲望不断膨胀而身败名裂的人。
艺术成就:
结构形式严谨,戏剧冲突鲜明。在主人公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对他有所评价,但评价与之相反,两种不同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悬念,又为主人公出场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强化了观众的期待或预期,使其出场具备了最充分的理由。
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特征,充满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征,突出人物主导性格,其伪善集中概括了所有相关的品质和言行,庸俗,贪欲,无赖。
充分吸收民间闹剧的有益成分,强化了喜剧元素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产生了无限的艺术韵味。
莫里哀充分发挥了法语的长处,雅俗参半,散韵结合,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品质和社会地位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典范的语言。
10、启蒙文学特征是什么?
答:(1)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民主性。视文学创作为思想观念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把破除迷信,思想视为第一要义,作家经常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哲学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情节、对话,以唤起人民大众的思想觉悟,所以侧重反映凡人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情感,封建贵族则成为批判的对象。
(2)经常采用说理和讽刺手段。说理是为了保证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讽刺则是为了指出现存制度的不合理和罪恶,从而为推翻封建的行动张目。
(3)启蒙文学创造性地运用新型文体,为宣传启蒙思想服务。例如正剧、哲理小说等
11英国十八世纪长篇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18世纪启蒙思想家及其作品
答:英国: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约拿旦·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
缪赛尔·理查逊《克拉丽莎》
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历险记》
法国: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小说《波斯人信札》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
伏尔泰《中国孤儿》《命运》《老实人》《哲学辞典》
德尼·狄德罗《修女》《雅克》《拉摩的侄儿》哲学代表《哲学思想》
卢梭《新爱洛依斯》《社会契约论》《忏悔录》
博马舍 费加罗三部曲《有罪的母亲》《费加罗的婚姻》《塞维勒的理发师》
12、浮士德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答: 他是一位永不满足的求知者,永不疲倦的探索者,永远向上的追求者,一生追求美好前程,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未曾有过松懈。
他是一位因狂热求知而失去方向感的人,求知本身成为目的,人的真正目标却逐渐朦胧,甚至扭曲了自然人性,自身愿望与实际状态形成反差,独处书斋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却没有心灵上的满足与愉悦,远离人间烟火,刻苦自律,却没有任何赞美的肯定,评价回报虔诚向上,却未曾接近真理半步,所以才有自杀之举。
他是一位勇于迎接挑战,抗争命运积极向上的人。摩菲斯特的出现和挑战,使浮士德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与完善,由此体现了一种坚毅、乐观、自信,在明确的宿命条件下,在面临随时到来的死亡面前,无所畏惧,更显英雄本色。
他是乐观从容的理想主义者,充满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信念,也是一位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倾向崇高,伟大的人物,善于从否定中有所发现,在肯定中保持清醒。
总之,这是一位曾经迷途的积极向上的形象,充满了责任的使命感,努力追求美善结合的真,代表了人类建立平衡,打破平衡,再建立平衡的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13.浪漫主义基本特征
答:思想性和抒情性。描绘理想,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否定现实社会要求冲破各种束缚,心灵和个性,塑造叛逆性格表达上述主张。
对比性和遥远性。描绘大自然的风光景色,否定现实生活的罪恶,大自然成为作家精神和理想的寄托,而美好的理想,纯朴的人情,只存在于遥远的异域
民间性和传奇性。重视民间艺术的体裁和题材,努力挖掘传奇故事,传奇人物,表达传奇中孕育的英雄本质。
夸张性和主观性。采用夸张手段,突出放大异常情节,自然环境和英雄人物所蕴含的理想因素,尤其强调与黑暗现实形成对比的一面,为达此目的,诗人作家通过华丽的词汇和丰富的比喻,以主观倾向态度进行评价,判断是非
14分析艾丝美拉达形象,为何拒绝求爱?
答:这是作家依据美丑对照原则塑造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与象征。
就美而言,这是具有非凡美丽的少女,使无数人为之心动
就善而言,这是一位以德报怨、仁慈宽厚的人,具有高尚的同情、怜悯之心,不计前嫌,舍己助人。
就真而言,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保持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决不自暴自弃;在几乎堕落。沉沦的环境中,自食其力,超凡脱俗,;面对不幸出身,苦难经历,从未放纵自己,而是保持着近乎本能的自律,为保持清白,纯洁,并免遭不测,随时携带武器随身,真正体现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
为何拒绝:
面对克洛德的疯狂追求,艾斯美拉达的抗争固然体现了坚贞不屈的抗争。
拒绝权力庇护,拒绝从属和依附,绝不因苟活而接受无爱的权力人物。
深深的疑虑和防范心理,亦体现决不轻信承诺、保证的性格。
一个为世俗之美而放弃信仰的人,一个为了战胜欲望冲动而毁灭美的人,的确不足以托付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