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案例介绍了一位工科专业大二女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女生自小家庭经济状况欠佳,母亲在其10 岁时病逝,父亲娶继母并有一个同父异母弟弟,幼时敏感多虑,脾气差,个性强。家人都迁就她,但学业成绩一直很好,自己认为只要学习优秀就能获得好的工作和他人的肯定。进入大学后由于只顾追求学业进步,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宿舍、班级同学常常发生矛盾,与人交往感到不自在和焦虑,因其人际交往缺陷特征明显,宿舍班级同学都不愿与她接触,认为她“自私”、“性格怪”。经诊断和分析,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帮助她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学习构建人际支撑系统的原则与方法,通过人际交往等实践训练增强心理能力。经过四周咨询和心理辅导,来访者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进入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活。
1.个案一般资料
来访者,晓文,女,汉族,19 岁,大二学生,身高1. 60米,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出生农村,家境清贫,母亲在其10 岁时病逝,父亲续娶一后母,育有1 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受成长环境约束,对后母不喜欢,在家中一直脾气较差,但因其学业成绩一直不错,全家都迁就她,父亲长年在外乡工地打泥瓦工,后母在家种田,全家生活、上学等经济来源等主要靠父亲一人供养。进入大学后,老师和同学反映其喜欢独来独往,只顾追求学业进步,自我认为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是浪费时间,不关心周围的人,性格固执并有些“怪行为”:如不顾他人感受常常做出随心所欲影响他人的事情,同学提醒、劝告也不改正。周围人都不喜欢她,久而久之都不愿与其交往。大学二年级开学第四周来访求助。
求助者自述,开学以来明显感觉与意识到大家对自己的回避与厌恶,希望重新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接纳,但自述自己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毫无人际吸引力,自己做的事说的话大家都反感,害怕看到大家看她的眼神,认为“很恐怖”,感受到大家对她的言行举止的排斥与厌恶感。故在社交活动中极度害怕说错话,做错事,与人接触就有焦虑感,一个月来反复出现头痛和失眠现象,感到影响了学习,故求询希望有
改善。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
良嗜好。
心理检验结果: SDS38 , SAS63 , EPQ : N65 、E35 、P65 、L30
2.求助者主诉
主诉:近来焦虑不安,夜间多梦,失眠,白天紧张,焦虑,头痛,疲劳,心慌意乱,虽能控制情绪,内心却十分痛苦,常常在脑中回想自己与他人交往“失败”、“丢脸”的事件,感到自己很孤独,与人交往总是被他人排斥与不喜欢,越来越怕与人交往会发生更不愉快的事,学业受到影响并考虑休学问题。曾多次到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
自诉:大二入学一个月以来,发现宿舍与班级同学对自己都很冷淡,对我都不关心,不喜欢我,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当我回到宿舍本来在讲话的同学一看到我回来就停止继续谈话了,我和他们说话也爱理不理我,与大一时关心我很不一样;我曾经尝试在上课时写字条给一些同学,请他们评价我(问他们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好还是不好? 不好在哪里?) ,他们都不愿理我(不回答) ,有些男生还认为我很
怪,常用那种流露出讨厌我的“恐怖”眼神看我,还有人说我“脑子有问题”。我平时不太和同学交流,即使交流也是谈些学习上的事情,除了学习我不知道要和别人谈什么,我认为大学生就应该把学习搞好,大一期末考试我考了高分,我想争取评奖学金,这样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学费与生活费) ,而且对未来就业也很有用。宿舍同学经常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比如我上完厕所常常忘记关灯,我不是故意的,但是就是记不住;我喜欢学习,晚上常常很晚回宿舍,有时会影响她们休息,但是学习对我确实很重要嘛;她们说的话题我经常听不懂,有些从来都没听过,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回应她们,常常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她们对我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看不惯。本来我根本不介意,但是最近我发现大家对我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我很怕在有人的地方说话,我
感到学习也学不进去了,学了也没劲,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背东西背很久也背不下来了,脑子里老是浮现大家对我的态度,看我的那种厌恶眼神,没人愿意听我讲话,我感到很压抑,晚上睡不好,常常失眠,除了继续学习我就在想怎么办,大家都讨厌我,连老师也不喜欢我,我想是不是该休学一年回家。因为头痛和睡不着觉,老师怕我生病,上周班主
任和我到医院去做脑部CT ,医生说我没有病,班主任建议我到这里来做心理咨询,我就过来了。
特别事件:上周四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女同学想借我的尺子用,因为她曾经借过我的另一把尺子一直没有还给我,我不愿再借给她,所以我就很大声地说:“我不借!”,口气很生硬,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情绪那么坏,当时全班都静下来,大家都看着我,他们都用厌恶的眼神看我,我觉得“恨不得马上钻到地下躲起来”,大家看我那种感觉让我感到很恐怖,紧张头疼,我当时恨不得马上逃走。
3.咨询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长时间低头,说话声音有气无力,语调带有疲劳感,常叹气与沉默。
父母反映:来访者自幼懂事好强,很在乎学习,学业成绩优秀,只愿听父亲的话,很少与后母、弟弟交流,做事自主性很强,自小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
宿舍、同班同学反映:性格上有“怪癖”,不爱和人说话,和人讲话语速很快,好像“打机关”一样,说话时常常表现得很紧张,有时大家不愿听她说(说话快、语言表述生硬等) ,她还是自己自顾自地说完。很自我、做事顽固,不合群,不愿参与宿舍的活动,还常做一些影响他人的事情,如:每次关宿舍门用很大力气,似乎宿舍里只有她一人而其他人不存在似的;周末早上大家还在睡觉她就大声地起床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过于粗鲁的动作会吵醒别人;强制要求别人陪她去看病;常常很晚才回宿舍睡觉;雨天鞋子沾满泥巴搞得宿舍很脏也不懂处理,叫她搽干净也不理不睬,只顾学习;洗衣服把洗衣泡溅到别人身上也不懂道歉;常常上课时写字条要求别人对她的某些事做评价;大家对她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看不惯提意见,她好像没听到似的,有时改了,过不了多久又回到原来状态。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欢她,不愿和她说话,集体出去搞活动也都回避她。
4.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当前状态评估
生理与外表: 19 岁,青春期后期。身体紧张,眉头紧锁,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说话声音有气无力,语调带有疲劳感,常叹气与沉默。白天头痛,疲劳,晚上失眠难入睡。
心理感受:焦虑不安,心慌意乱,虽能控制情绪,内心却十分痛苦,与人谈话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自感下降。
社会因素: ⑴生活事件影响。因其人格存在缺陷,只顾追求学业,缺乏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并且常常不顾他人感受做出让同学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在其人际支撑系统中缺乏良好的接纳与支持,远离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到了较大的人际压力并产生焦虑感。⑵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家庭经济紧张在外打工挣钱,真正的交流与关心不多,原生
家庭的特殊情况培养了求助者自主性强、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格特征。⑶求助者头脑思维清晰,社会认知功能较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分析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心理过程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人格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求助者病程为一个月,时间较短,学习生活效率虽有下降,但没有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求助者因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适应产生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现实的人际问题而激发,持续时间较短,从她意识到出现问题起至主动求助的时间约为一个月,该问题虽引起求助者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下降,学业效率下降等症状,但情绪反应还保持在理智控制之下,反应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5.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学习与训练相关的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建立人际支持系统的良好信心。
最终目标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其重整与健全人格,积极重新认知自我与学会被他人接纳与认可。
6.咨询方案的制定
6.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识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关注学业进步而忽视人际支撑系统的构建,从小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理念与技巧,当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而自己仍然未改变长久养成的只顾关注学业的观念,与人相处过于自我并不顾他人的感受,被朋辈厌恶并逐渐远离同伴圈。当发现问题时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不知如何突破并改变现有的被孤立的状态,被此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行解决,加之其家庭经济、家庭教育、社会与自我期望等多重原因造成她的认知系统、行为习惯等长期存在偏差,人格塑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帮助,长久积累导致产生情绪变化和躯体变化,因此及时采取目标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进行矫正,将会给求助者带来明显帮助。
6.2双方确定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7.咨询过程
7.1咨询的三阶段: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 心理帮助阶段;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7.2 具体咨询过程:
7.2.1 来访1
目的:
A、了解基本情况;
B、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C、确定主要问题;
D、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收集、核实相关资料,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做SDS、SAS、EPQ 测验。
C、确定咨询目标。
D、与求助者交谈,了解其有关资料,探求其心理状态及改变意愿。
E、反馈心理测验结果,并做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了解原因。
F、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自己上网或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自己思考并寻找10条交朋友的法则和益处,了解人际支撑系统对个人人生全程发展的意义,初步判断自己没有朋友同伴接纳的原因,认知追求学业进步与结交朋友之间关系。
7.2.2 来访2
目的:
A、加深咨询关系;
B、寻找调整认知的策略;
方法:认知疗法,分析产生焦虑的现象与深层原因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分析原因。
B、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产生人际交往压力的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
C、布置咨询作业:减少对学业目标的过度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同伴中,每天分配一定时间观察1 - 2个同伴(宿舍舍友、同班同学、高年级同学等) ,记录他们与别人交往、被别人接纳与喜欢的原因(自己分析与判断,强化认知系统中人际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感受人际交流给个体带来的愉悦感) 。
7.2.3 来访3
目的:
A、让求助者合理认知人际吸引力产生的因素,如何构建这些良好的因素等。
B、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C、提高人际交流信心,增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与之讨论并充分肯定(总结观察记录作业的发现与自我感受) 。
B、分析学会交朋友、融入同伴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人际交往压力与焦虑情绪产生与变化之间关系。分析个体产生人际吸引力的因素,探讨如何构建这些良好的因素,引导求助者对自己处理好学业追求与人际交往做出合理、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C、布置咨询作业,增加人际交往实践活动:制定不同主题人际交流话题练习,记录练习结果及他人的反映与自我感受,增强人际交流技巧的实际体验;学习《谈话的艺术》中人际交流中的注意事项与方法;关心同一屋檐下宿舍同伴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参与她们的各种讨论,留心观察如发现她们需要学业、生活等方面帮助时及时提供帮助,对她们反馈的问题及时改正并请她们监督,积极改变自己在她们心目中的不良印象。
7.2.4 来访4
目的:A、巩固咨询效果。
B、探讨人际交往深层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
C、提高人际交流的自信心。
D、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认知疗法。
过程:A、反馈作业,给予肯定与人际交流深层效果的指导。
B、进行EPQ、SAS 测验,并反馈。
C、调整制定人际深度交流计划,指出未来努力方向。
8.咨询效果评估
(1) 求助者自身躯症状消失。经过4周的咨询与治疗,求助者焦虑、自责、头痛、入睡困难等症状已基本消失,整个人开始呈现青年人的活力与朝气。
(2) 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咨询效果已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的心理与躯体症状均消失,能够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并初步学会了与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相互信任、忠诚等) 和基本方法(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表述自我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积极适度地涉入他人的生活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长期保持对友谊维护的热忱等) 。
(3) 求助者同伴反应。求助者同伴反应较好,改变较大,如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乐于助人等。同伴们愿意与其交朋友并帮助她继续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愿意将她纳入朋友圈中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