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的银饰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湘西苗族的银饰,是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首批列入对象,湘西苗族的银饰文化不仅仅是首饰,更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历史文化、精神面貌,淳朴艺术的提现。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和湘西特色,纯手工制作,技艺精巧精致,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湘西苗族银饰生产地的交通不便,银饰商品流通受限,且制作工艺复杂、工期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项独具特色是手工艺术正在逐渐消失。本文主要探索湘西银饰工艺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为湘西苗族银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支持。
标签:湘西苗族;银饰;手工艺;传承;发展
一.湘西传统银饰工艺简介
我国的银饰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的少数民族都有流传银饰文化,银饰制品可以直观鲜明的表现出少数民族以及各地的文化内涵。湘西的苗族自治区就是银饰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湘西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和土家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都有着很长远的历史文化,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的文化时代。不仅仅是手工艺,银饰制品,苗族和土家族的房屋建筑、穿着服饰,娶妻婚嫁等社会生活上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比如“梯玛”、“椎牛”之类。湘西苗族的银饰制品是当地人们最喜欢的传统首饰、工艺品之一,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个银饰都是独一无二,即使是同一个工匠,也做不出来同样的银饰。湘西苗族的银饰色泽洁白光亮,加上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使银饰制品不仅造型优美,使用价值高,而且承载着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的而文化,带着民族的高尚和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象征。
苗族银饰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更能提现古代你传承下来的人人平等的民族精神,这是苗族人们的精神,没有任何物品可一替代。在封面社会盛行,社会等级划分非常明确的明代和清代明代和清代,不论是吃穿用度都要有不同阶级明确的划分,但是苗族的银饰成为了一个特例,苗族银饰的佩戴没有任何的等级之分,像是每一个女性的独有标志一样,在一个种族里,不管家境高低贵贱,可以佩戴完全一样的银饰。苗族的银饰和盛装,都是非常富贵吉祥的,但是并不是贵人的专属,只要是苗族的女性,都可以穿着佩戴,甚至有的姑娘在婚假和重要节日时,因家境贫困,可以找亲戚们借戴,都是一视同仁的。
湘西苗族的手工银制品不仅仅是用于装点的首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在汉族时期,首饰只是一种點缀,但是随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多数的女性已经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去佩戴首饰,除非重要的场合,否则都是以最轻松的状态休息,更是很少佩戴银饰。但是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苗族来说,在过节或者娶妻婚假的重要时刻,都要用银饰来搭配盛装,并且银饰的体积越大、佩戴的越多、越重则代表越富足,越美。传统的家庭,会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就为其准备银饰品,一点点的积累,珍藏在箱子中,等到女儿长大以后,盛大的节日或者是婚嫁大喜的日子,就会为其装饰佩戴,像家族和同乡的人们展示,这便是一种习俗文化。通常,苗族姑娘身上的盛装和银饰加起来能够有200/300两重,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富有、重视和力量的展示。这种展示也是手工制银文化的一种交流,同乡之前相互交流切磋手工制银艺术,也能促进这种艺术技艺和审美的不断提高,适当的竞争更能促进其繁荣昌盛。
二.湘西传统银饰工艺传承面临的挑战
2.1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工艺传承现状
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的传承一般遵循着传内不传外的原则,所以是家族制,世代相传,由于交通的和工具的有限,苗族自治区在进行手工银制品制作的时候,都是采用手工的方式,因此锻炼了高超的技艺。手工制作方面以及细节的雕刻,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苗族出品的手工银饰,没意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佩戴美观,更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市面上机械生产的银饰相比,手工银饰才是真正的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和美。每一件银饰的生产,都要经历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再加上之后的额点缀,每一件都洁白发光,独具特色若将有的银饰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湘西苗族银饰手工锻造记忆被列为三项世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自治区分为多个县,每个地区的苗族银饰种类和设计的花纹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同一种银饰品的锻造,使用手法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制造银饰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对于银饰物品的胚胎设计制作,就是明确最后要作出什么物品,来打造胚胎;其次是苗族银饰的半成品加工,最终就是在半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装饰和设计。湘西苗族的银制品工匠一般都是在自己家庭作坊里手工打造出银制品,这也二十独一无二的原因,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师承非常少,年长较长,比较资深的老银匠工艺者对于银匠的制作与传承都非常的讲究,即使是家族中的成员也遵循着“传女不传男”的传统,这个传统也是使得传统手工艺——苗族银饰品传承道路上的。
湘西苗族地区的家庭从事银饰的制作、打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化大之前,文化大之前,湘西苗族的家庭中,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身上都有佩戴银饰品的传统,受到文化大的影响,禁止在家中自己锻造银饰,只能集中式的制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放之后才允许申报营业执照单独制作银制品,大多数还是以家庭为集体,另外,苗族的手工银饰,由于受到地域的,基本都在本地进行流通,利润相对较低。虽然湘西的苗族银饰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其生产地偏僻,物品流通困难,主要是本地流通。真正的能集成银饰锻造工艺的银匠们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的苗族银饰样式、花纹没有及时的整理归档,很大一部分艺术已经被人们所遗忘。加上流通以及打造一份银饰品繁琐的工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成了重大问题,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文化变得更为重要。
2.2 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面临的问题
2.2.1 收到市场替代品的冲击苗族银饰流行的鼎盛时期是西部大开发时,由于苗族银饰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象征,得到了广泛好评,但是,随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城市中的人民也习惯了加快脚步,有快餐绝不会选择繁琐的餐饮。对于银饰品也是一样的,
苗族手工银饰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其全手工打造,小到一个纹路,都是银匠们一笔一划雕刻的,耗费很多的心血,同时也耗费时间。湘西自古以来受到过三苗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所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重、复杂的文化印象成为银饰文化战胜和发展的温床,苗族文化是一种充满了神灵巫术的神秘文化,山环水绕、复杂封闭的自然环境给详细苗族人提供了原始宗教想象的对象,加以落后的经济和相对宽松的人文社会,苗族文化又保存着较多的文化遗存。这些反应在银饰艺术上,就表现为一种质朴、率真朴素的风格。基于这样的形式下,市场上出现了批量生产银饰品的模具机器,使用机器批量生产出工艺品,再在铜制品的最外层镀银,达到银饰的效果,这样做的成型时间更快,成本低,价格低,制作工艺品的造型、大小都是相同的。收到这类市场替代品的冲击,苗族手工银饰的优势和活力全无。不仅阻碍了银饰的发展,低质量的“铜镀银”工艺品,打着苗族银饰的旗号,对苗族银饰口碑锻造造成了阻碍。
2.2.2 传承人稀缺
苗族手工银饰的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人来延续,传承后继无人,那么传统的手工技艺就会失传,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走向凋亡。湘西苗族的银匠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去铸造银饰品,几乎都遵循着“传内不传外”,“传女不传男”的传统,即使有个别老师傅可以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但实际继承人还是以男性为主。随时时间的流逝,部分家族中的老人消逝,当老一辈师傅没有力气再锻造传统手工银饰,有没有培养繼承人,那么手工制作银制品的手艺也随之消逝。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又怎能甘愿在家中做起锻造银饰这个精细活,所以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到外面的世界打拼。
2.2.3 扶持有限
在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允许申请营业执照单独从事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的锻造,告别集。苗族的服饰、银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国家积极的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新闻中传承人麻茂廷师傅的采访中得知,国家会每年给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000-10000元的经济补贴,省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2000元的经济补贴,州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800元。资金的资助极为有限,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到达传承人的手中。即使有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但是对于生活在交通不便利,市场冲击大的大环境中,这些经济补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三.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的保护和传承
3.1 支持
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虽然已经申请成功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申遗成功之后的保护和支持力度还有很大欠缺。首先,国家国家应当给予传承人更大的补贴,提高这些传统手工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更多的尊重,增加补贴资金,确保资金可以准时到位。并在社保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给每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使的手工艺的传承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项事业,是一种荣耀。如果父辈觉得手工艺传承福利差,收益少,又怎么会强制要求自己的子女进行传承。所以,提升福利和社会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让老师傅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去传承文化。为了保证文化传承,应监督文化传承,彻底解决传承人缺失和年龄段断层的问题。
3.2 地方积极配合
地方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以传统手工艺为载体,定期的开展学习培训,呼吁大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传承规模。可定期的开展不同地区的手工银饰交流活动,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例如“湘西传统手工银制品一条街”等著名景点,让来往的客人知道在哪里能买到最传统的手工艺品,扩大银饰的售卖渠道,帮助传承人获取更多利润。也可以结合“苗银文化遗产保护日”、当地的民俗活动节日,开展活动,广泛交流。
3.3 传承人观念转变
苗族银饰传统技术,只有在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人们生活相对服务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价值。俗话说得好,“变则通,通则久”,所以传承人的思想观念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改变传统的继承方式。了解并认同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工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不是个人和单个家庭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苗族手工银工艺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要打破门户的偏见,“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思想急需转变。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要结合市场局势和社会需求,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不改变工艺流程和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保留民族特色和精细的制作艺术这些精华部分,对产品的外观和样式进行创新,加入时尚的元素,与现代接轨,让传统银饰不仅是一件有价值的收藏品,更是实用性强的试用品。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在继承湘西传统银饰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银饰语言表达的创新和表现方式的创意,才能使 中国传统手工艺集成和发展
3.4 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再设计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是不断变迁轮换的过程,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详细苗族手工银饰的技术换发新生,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有价值的那部分,不可避免的要进行造型的重构,与新时代同步的文化,像故宫退出了故宫网店,专门售卖故宫文化相关的物品,普通的物件加上了民族的渲染,便更加有了价值。苗族银饰的再设计并不是凭空构建样式和款式,要根据苗族银饰现有的现状和社会地位,通过现代学的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践,打通地域与文化之间的壁垒,保留湘西苗族传统手工银饰作品的核心精华,以传统的形式承载新的内容,努力挖掘每一个新的作品,每一个方言区域的银饰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最大的创新。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更是需要当地、行业专家和有干劲的年轻人一起突破。
四.结束
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沉淀,即使创新也不能触及到这一艺术形式的基本面貌。每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都经历了千百年四月的淘洗,都具有鲜明的传统色彩。虽然这些传统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但是,如果了这些艺术的特色,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作为中华儿女,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银饰手工艺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为保护传统工艺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肖慧.《湘西苗族银饰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 》[J]2014
[2]赵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加工走进大学讲堂》[J]2011
[3]肖慧.《苗族银饰再设计的审美价值研究 》[J]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