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共享出行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行选择,作为非集约化出行方式,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高度稀缺的背景下,其应当在与城市规模、功能布局等相适配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发展。本文将共享出行分为三个部分,考虑网约车、共享单车以及新兴的共享汽车等共享出行重要构成版块,从各类特点对共享出行对城市交通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共享出行;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
1 概述
20世纪80年代,城市交通仍然处在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的时代,甚至远距离出行也要依靠自行车;90年代,随着城市扩张,职住分离加剧,出行距离增加和国家鼓励小汽车产业发展,中国城市开始进入小汽车时代。21世纪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交通领域中的许多技术概念也在发展巨大变化,“互联网+交通”催生了網约车、分时租赁、共享单车等新型服务模式,其非预期的出现引发了后汽车时代城市交通体系的变革。后汽车时代城市交通如何发展“共享出行”值得思考,这对于城市交通体系的转型具有战略意义[1]。
2 共享出行的优势及影响分析
2.1 共享交通模式全国迅速蔓延
随着近年来各地对互联网交通管理的探索与发展,“互联网+交通”模式在国内各城市犹如雨后春笋般全面铺开。2017年城市“互联网+交通”指数在各大城市同比普遍上升,并逐渐扩展至四、五线城市;各地部门逐渐重视并积极推动交通智能化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交通的深度融合,使交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为人们提供更为智能、精准和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服务。
2.2 充分利用闲置分散资源
与传统公共交通相似,共享出行体现于人们使用或者提供出行(汽车、单车、拼车等)服务。与公共交通又不同的是,这种以服务为主的经济模式,其基础是分散的社会资源而非集中的大型基础设施。消费者可以在不必拥有交通工具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获得短时间内的使用权,来获得最优化的出行方式。
2.3 更强的通达性和灵活性
相比一般的公共交通如公交车和城市地铁,共享出行的通达性更强,基本可以帮助客户实现点到点的出行;除此之外,共享出行的等待时间更短,可以更灵活地控制和安排时间;而对于夜间出行,共享出行更有公共交通无法企及的优势。
2.4 便宜、节约、舒适
相比起同类交通方式,共享出行每公里出行价格更为便宜;同时,通过共享的方式,单车或汽车持有者的成本部分转移,降低了持有单车或者汽车的成本;相比其他交通方式,省时的共享出行也节约了时间成本。而共享出行中分时租车和实时打车都提供高端的出行服务,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
2.5 提升运力缓解交通拥堵
提升运力,共享出行可以提高城市总交通运输量,同时解决近10%的城市拥堵问题;多元化服务,共享出行还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品质。在提高交通的质与量的同时,整个城市交通网络将会变得智能、清洁;基于不同城市经济、人口的内生性,不同城市的交通网络也会对城市产生不同的影响[2]。
3 共享出行应用及其影响分析
目前国内应用广泛的共享出行方式主要有分时租车、实时打车和共享单车三种,三种共享出行方式在不同层面对公共交通进行了有益补充。共享单车主要解决早晚高峰短距离出行的问题;实时打车丰富且便利了城市夜生活;而分时租车弥补了深夜公共交通的空白。
3.1 网约车
网约车的大力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巡游出租车市场。伴随着2016年国家及地方相应网约车管理办法的出台,巡游出租车市场才逐渐开始回流。公共汽车、地铁等其他公共交通整体发展则较为平稳,并未受到网约车发展的影响。
道路交通方面,拼车和顺风车能提高小客车出行集约程度。通过拼车减少行驶车辆,小汽车集约化,可以有效缓解通勤线路上的交通拥堵水平,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拼车能减少55%的交通拥堵,一辆成分发挥效用的“共享汽车”大约可替代4-10辆私家车。
与此同时,专车和快车的运营特别是外市籍车辆的运营则会极大占用道路资源。专车和快车的营运模式和对道路资源的占用等同于巡游出租车,据分析出租车承载率(平均载客1.5人/车次,考虑空驶里程0.99人/车次)低于私人小客车(1.24人/车次,含司机),出租车使用强度要高于私人小汽车,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更大。按照多数互联网“专车”每日接单5-10单,车辆平均行驶里程约110公里计算,每辆“专车”相当于5辆以上的私家车,即相当于增加30-35万辆/日以上的私家车的交通量,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
3.2 共享单车
(1)共享单车能较好地覆盖公交盲区。广州共享单车订单数据显示,共享单车对广州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盲区人数达83.26%(盲区覆盖是盲区人口周边500米有摩拜单车订单出现的区域分布)。
(2)共享单车能有效提升用户通勤效率。共享单车扩大了公共交通的服务半径,将传统意义的步行可达圈扩展到了骑行可达圈。共享单车的出现弥补了城市公共交通在覆盖面和覆盖力度上的不足,解决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人们通勤效率。
(3)共享单车对公共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共享单车迅速发展后,分担了部分公共交通的短途客运量。广州市5公里以内短途公交客流明显下降,超过5公里常规公交客流反而有所上升。
共享单车对五类车的影响较大。据统计,有82%的人群放弃乘坐五类车,37%的地铁站点五类车销声匿迹。
道路影响方面,共享单车由于其行驶距离较短,对道路交通影响相对较小。然而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占用部分慢行道路资源,对慢行道路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老城区范围(受出行需求大、道路条件等条件)。同时共享单车行业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会成本,平峰期大量共享单车资源闲置以及占道、危险骑行、儿童违规骑行等问题都需要共享单车企业承担其应负的社会责任。3.3 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交通,而是一种介于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之间的新型交通方式。存在三个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新能源),最后是解决无车族的出行需求。其不可避免地在自身发展规模、相关扶持以及相关认知度上等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
共享汽车是一种非集约化的出行方式,需要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城市经济发展、交通出行结构、汽车保有量、停车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管理部门和企业一起研究建立与本地公众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3]。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共享出行的方式来补充城市交通体系是大势所趋。目前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现象持续严重,城市饱受交通堵塞、噪声和污染的困扰,为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低碳出行解决方案。人口增长、科技发展、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化监管促进了共享出行的发展。共享出行配合公共交通所形成的全新的、交通体系,能够全面覆盖消费者大部分的出行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未来的出行可以是一站式的点到点的移动,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组合形成的最优出行方式。
同时也需要更好地把控共享出行与公共出行的合作,相互促进,减少共享出行对城市交通乃至城市的影響。网约车方面,网约车运营企业以及交管部门应加强重要时段、重要路段,对于网约车运营的监督与执法,规范网约车出行,保证其与出租车的良性竞争,有序发展。共享单车方面,加强对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管理,有序投放车辆,防止资源投放过剩,影响城市公共交通;急需解决城市慢行系统中行人、单车的路权的分配,明确单车停放区域、行驶规则等,在维护共享单车方便、快捷等特点的前提下确保慢行系统各要素运行有章可循,防止“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变成了“阻挡最后五十米交通”;适时推进共享单车与地铁、公交联合运营,推出“公交优先+共享出行”的交通模式,以解决公共交通的接驳问题,形成公交优先和共享出行相互协调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按照“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公交、长距离地铁”的规划原则重新规划公共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永,安健,全宇翔. 网络约租车对出行方式选择及道路交通运行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J].城市交通,2016,14(05):1-8.
[2] 共享单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2017年第一次专题研讨会[J] .城市交通,2017,15(03):1-6.
[3] 丁张峰. 国内共享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 工业设计,2017,(11):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