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二里头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2墓葬多为中小型但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也不乏精品。发现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 、制骨、制陶等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标志着中国青铜器铸造进入了新纪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陶器:圆腹罐、折沿盆、三足皿等
遗址中还出土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表现出了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其他铜器还有生产工具刀、锛、凿等;武器戈、戚、镞等;乐器铃等。二里头遗址的玉器数量丰富,风格独具,器形有圭、璋、琮、钺、刀和柄形饰等,多为礼器。
意义: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冈商文化之间文化序列发展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该遗址是三古学文化研究的圭臬,突出表现在建立起史前夏商文化发展里程碑、树立二里头时代年代学标尺和夏商文化界标等方面。二里头遗址又是都城考古的重要基地,为研究早期都城聚落形态和模式、都城规划布局、宫室建筑营造法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二里头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圣地对于推动夏史研究向前发展、了解夏代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与文化生活状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遗址还为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以及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夏史提供了重要平台。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前后,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唐代,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明历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约1 500年的历史。现存大小洞窟2 345个,造佛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 840余块,石刻佛塔60余座。龙门石窟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石窟约占60%,其他时代龛窟约占10%。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有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窟、药方洞等;唐代时的潜溪寺、宾阳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等。
意义: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既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武州山南麓,主要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其中东部4个窟(1-4),中部9个窟(5-13),西部40个窟(14-53)。云冈石窟的内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飞天”,非常生动活泼,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极乐世界。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意义:云冈石窟雕刻在技法上,当时的艺术家和工匠以中国民族艺术为基础,吸取和融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有益成分,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敦煌(莫高窟)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其南依祁连山,西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达北塞山,东临三危山,是一个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震惊中外的敦煌藏经洞即发现于此地。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由乐傅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而诞生。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面,总面积达45 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画廊。莫高窟存留有北魏开凿的洞窟13个。隋朝开凿的洞窟77个,唐代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超的艺术水平。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也发现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元代洞窟约10个
意义:敦煌藏经洞文献和文物的价值之大,无与伦比,被中国学术界成“古代学术的海洋”,与上周甲骨文,战国、秦、汉、魏、晋简牍及明清满文旧档,并列为我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被国际学术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发现之一,洞内珍贵的文物,文字种类繁多,尤其难得的是有大量失传的古佚文书,大大丰富了我国文献宝库。敦煌学的材料不仅限于中国和汉民族,还涉及我国境内不少古代少数民族,显示出来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相互促进,恰好代表了这种先进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是明代帝王的陵地,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藏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埋葬着明成祖朱棣至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共十三个帝王及后妃,统称“明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修建先后顺序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目前发掘的有定陵,定陵位于燕山余脉大屿山脚下,为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埋葬着万历帝和他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地宫中总计出土的文物已多达3000多件。
意义:
十三陵具有陵区建筑整体性突出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所取得的建筑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自然环境幽雅壮观,保存较完好等特点。其历史遗存不仅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 职官和建筑技术,工艺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还记录着清朝和年间的沧桑历史,是中国帝陵建筑的典型范例。
画像石、画像砖: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艺术创制,当时是用来砌造在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物上作为装饰,亦涵纪记传教化的作用。画像石在坚硬的石材上刻凿,通常为长方形或方形,大小约在一米至二米左右,主要出土与山东、河南一带;画像砖是经雕刻、模印、烧制而成,多为方形,边长约在50厘米光景,以出土于四川地区的最为著名。
意义:画像石、画像砖取材相当广泛,包括神话、历史、战争、游猎、宴乐、生产劳动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所刻形象夸张生劲、简练浑朴、意趣盎然;块面、线条的经营布置精练而多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其表现的人物、器具、场景又准确的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给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形象资料,是汉代美术的代表,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大都(北京)
元大都开始兴建于公元12 6 7 年( 至元四年), 格局宏大, 规划整齐, 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之一。元朝亡后, 明朝利用元大都南半部加以改建增筑, 逐渐发展成为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所以说, 元大都是明清北京城( 即现存北京城) 的前身。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地区,。宫城偏在皇城的东部。元大都城防体系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元大都土城现存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
意义: 元大都考古,是中国首次对古今重叠型城市进行的考古工作, “充分利用文献和旧图所提供的资料,以现存遗迹建筑为点,以可以肯定的旧街道为线,排除后代改建的变异”,从而复原古今重叠型城市布局的考古方法。这成为进行唐宋以后此类型城市考古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研究具有示范意义。发掘到许多珍贵的陶瓷器物山山田,其中青花和影青瓷器,都是历来发掘中较少见的样品,不论在胎、釉烧造和彩绘技艺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处遗址也清楚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记录了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思想、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给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形象资料。
北京猿人:
距今约71-23万年,北京周口店是“北京人第一地点”
1918年安特生首先来到周口店,发现一处含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人头盖骨。
考古收获:石器种类多,加工成器物的有砍砸器,各种式样的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类型;人骨材料齐全例如截断的鹿角跟做锤子使用、鹿角尖用作挖掘工具;有用火痕迹,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之一,并能捕猎大型动物。
体质特征:骨架(四肢)与现代人相似,脸部骨骼与现代人差异大
意义:
“北京人”属旧石器时代,石器是北京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北京猿人制造出颇具特色的石器,以此为标志构成了我国华北地区一个石器系统类型。
此外,北京猿人的发现,将使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火的使用让人变生食为熟食,促进了人类体质和大脑的发展,并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创造出辉煌的远古“北京人”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汉魏洛阳城:
汉魏故城在洛阳市东15公里,大城处在邙山与洛河之间,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方才废止汉魏故城的东、西、北三面墙垣,保存完好,整个大城为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魏晋建都洛阳时, 城有十二门, 门皆双阔。北魏建都洛阳后, 对汉晋的旧门进行了修缮和改建, 并在大城西北新辟承明一门, 实为十三门。护城河顺延大城而环流。一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 南北纵道四条。宫城坐于大城的中北部, 位置适中略偏西, 它与大城形制相仿, 呈南北长的矩形,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四面垣墙保存尚好, 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寺院。建于北魏熙平元年( 5 16 年),大城西北角为金墉城
。
意义:汉魏洛阳城中间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化的重要城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前后有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540 余年,对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和洛阳东都城的形制,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都城发展史上也具有深远影响。
秦皇陵兵马俑:
1974年: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的西杨村村民发现陪葬坑
1974年7月17日对一号坑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在地表深度约4.5~6.5米,面积为14 260平方米,是四个兵马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1976年4月21日,在一号坑的东北20米处发现夯土遗迹及陶俑碎片,即后来的二号坑。二号坑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距地表约5米,面积大约6 000平方米
1976年5月11日在一号坑的西北25米处发现三号坑,出土战车1乘,驾车陶马4匹,车上陶俑4人,俑人,其中武俑56人。同年6月在一号坑的北部又发现了一个尚未建成的四号坑,坑内仅有淤泥砂石和一些秦代残破瓦片,不见陶俑、陶马等文物,坑深与其他三坑类似,面积约3 600平方米。
兵马俑总面积为20 780平方米。发掘过程持续了几十年,发掘文物主要有陶俑、陶马、战车、兵器等。从兵马俑排列的密度估算,考古学家推断战车约有140多乘,陶马600多匹,其中驾车马560余匹,骑兵鞍马116匹,陶俑约8 ooo件,青铜和铁质兵器40000多件。
意义:
秦俑群以规模宏大、雕塑精美而闻名中外。这些数量众多的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与历史研究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世界文物宝库,是中国历史上和科学考古工作史上一次重大的发现,它补充了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内容,中国古代美术史将为之改写,同时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艺术已达到很高水平。经过对秦皇陵地面的勘探与考察,很多方面证实了史载的正确性。
曲阜鲁城与临淄齐城
鲁城:
鲁城位于泰沂山脉西南麓的曲阜县, 在洒河和小沂河之间。始建于周公封鲁,即周武王十一年,目前保存下来的有城垣、居住遗址、作坊遗址和宫室遗址。鲁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 东西最长处3 . 7、南北最宽处2 . 7公里左右, 面积约10 平方公里。四面城垣, 除南垣较直外,东、西、北三面均有弧度, 四角呈圆角。探测城垣总周长11771 米。周围有城壕, 发现了范围颇广的西周早期的遗址和墓葬, 鲁城内外有许多礼制建筑, 除宗庙、两社外, 尚有浮宫、零坛、圆丘等。
意义
城内好些遗址自西周早、中期开始, 一直延续到汉代,城内的墓葬也同样具有连续性, 这又说明鲁城作为鲁国的都城, 经历很长时期而位置并没有变化鲁城的平面布局, 宫室居中可能反映了西周,国城的格局。为研究鲁国的历史提供了一批难得的资料。墓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周代墓葬的历史分期提供了标尺。同时,出土文物年代确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宝贵实物资料。
齐城:
临淄齐城为中国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都城的遗址。该城由略呈长方形、相互连接的大小两城组成。小城为宫城,出土的陶器上许多戳印有制器者的居住地名及人名。该城遗址出土的除陶器外,还有铜器、瓦当等。临淄是两周时期齐国都城所在地, 秦汉!叶又是齐郡的治所和王国的首府。各朝统治者都曾在齐城内外大兴土木, 广造宫殿台室。考古发掘证明, 建筑遗址内涵十分丰富, 有大量筒瓦、板瓦、脊瓦, 其中瓦当占相当数量瓦当施于檐下筒瓦下部, 俗称瓦头, 其作用主要是保护椽头。瓦当上多有图案或文字, 富有装饰性, 能增加建筑的美感。
意义:瓦当图案、文字, 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瓦当的制作和图案艺术反映了齐民族的实际生活, 显示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
汉代长安城的发现与研究:
汉长安城遗址面积达 36 平方公里,不仅是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从城墙、城门到道路,一步一步地逐渐勘察出汉长安城的平面形制与各种建筑的大致布局。从长安城的选址上可以看出,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据考古发现,汉长安城分 11 个区、8 条大街及12 个城门。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当时城内人口约有 24 万,如果连周围的卫星城镇计算在内的话,人口可达120万。城内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与现代城市布局有几分相似。
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 5 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后妃宫殿发现多处地下秘道,主要集中于太后居住的长乐宫、皇后居住的未央宫椒房殿、嫔妃居住的桂宫等地。
长乐宫前殿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事处罗家寨村北,是迄今钻探到的长乐宫内规
模最大的一座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陶质砖瓦建材的数量最多,还有铁器、铜器、石器、金属货币等。此外,未央宫西北边的一座工官官署遗址内,出土3万多片刻字的骨签,内容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
意义: 西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的保存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它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同时也是当时全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在考古、历史、建筑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在长乐宫发掘时许多汉代壁画残块。专家认为这是继秦咸阳宫壁画出土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以及美术史上均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壁画残块不仅为人们研究汉宫廷壁画提供了重要资料, 更填补了汉代壁画的缺环, 使中国古代秦、汉、唐等的壁画史有了较完整的脉络。
唐代长安城的发现与研究: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开始谋建新都大兴城,唐代时更名为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最突出的是新建大明宫和扩建兴庆宫,对郭城也进行多次的整修。至唐末大祜元年(914)朱全忠挟持唐昭宗移都洛阳,唐长安城成为废墟。
总体设计上,是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的,加上结构谨严、区划整齐,显然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但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是从隋筑大兴城开始的,将宫城与其他区域隔离,从而加强了宫城的防卫。
考古发现:1957—1960年完成了对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城内街道、坊市、水渠的初步勘查。1961—1962年进行了全面复查和核实,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张隋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平面图。与此同时,还发掘了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西市遗址、明德门遗址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掘了三清殿、清思殿、朝堂、翰林院等遗址,对大明宫的布局和建筑群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考古对象:外郭城、皇城、宫城、街道、里/坊、渠水(龙首、清明、永安、漕渠)
意义: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发展。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还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的条件,如都城的东部有所谓“六坡”的岗阜高地横贯城内,为了达到控制各坊的政治目的,在这些高地上布置官衙、王府和寺院、道观等建筑,除起到了监督作用外,还增强了城市的立体感。此外,风景区芙蓉园、曲江池也与都城结合为一体,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也提供了游览之所,为古代城市规划一大创举。在我国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之后都城的建立具有哦重大影响。并且长安城的规划、形制等深深影响着周边地区和邻国的城市建设,比如渤海的上京龙泉府、新罗的庆州和日本的 平安京都都深受其影响。
老师补充
唐代长安城:
布局,史料,构造,建筑方式
定窑:主要产品,特色,每个烧什么,最兴盛,最特色,不同时期的典型产品,意义
三个石窟:建立背景,特色莫高窟(壁画),宗教内容,时间地点,特色,地位,影响
人殉和人牲:
甲骨文、和金文:两个都要答
考试:青花瓷从最开始直至清朝
不同时期的特色,主要的意义,影响,典型的举例子
盟书:春秋战国时期互相之间的结盟,结盟时的仪式,仪式的最后流程会写在盟书上面,上面记载着结盟的主要内容,红的或黑色的墨写成,对于我们了解东周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情况(字体、书法)有很大的价值
长安城:汉代、唐代-地点、时代,它的结构以及总体的布局(目前考古已发现的东西以及史料记载的、房子,当时这个城址在城市发展历史的影响以及意义(如对于日本城市建筑的影响)。影响到县城的建设;整个时间意义上的影响,紫禁城的建设
定窑:兴起的时间,主要的特色,主要烧制的器物,主要的技术,最兴盛的时期以及衰落的时期
三个石窟:建造的时间、各自的特色以及发展轨迹,云岗着重北魏时期,龙门从北朝讲到随着、地点、艺术上的特色,整个石窟历史的地位影响,敦煌最长
甲骨文和金文:早期文字、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两个都要说)
汉魏洛阳城回答要点:城市结构、保护情况、主要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介绍、布局、道路系统、宫殿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