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河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材料中说明中国传统姓氏大部分都与河南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关,体现出“文化中原,老家河南”的主题。
A选项,“皆源于豫”说法太过绝对;
C选项,“殷商甲骨,文字之源”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D项,“尽出中原”表述绝对化,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起源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说明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地区和西域物种尤其是农作物的交流,如茶叶,桃,梨,苜蓿,蚕豆等。所以正确选项为C选项促进了物种交流。A选项,巩固国家统一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于西域地区的管理管辖,故B选项排除;D项,古代经济结构为以小农经济为主,新作物的传入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D选项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4.【答案】A
【解析】题目中考查鸦片战争后英国确立对中国市场侵略的手段即《南京条约》,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条约形式占有中国商品市场和原料,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B选项:设立总理衙门为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与题目不符故排除;C农民,材料中并未提及,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建立近代工厂,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为1861年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考点】鸦片战争后英国确立对中国市场侵略的手段即《南京条约》
5.【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侧重于说明开平矿务局创办后对于日本煤炭业在天津势力的打击,说明了近代洋务企业对于抵抗外来资本入侵的积极作用。A选项中增强军事力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选项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题目中只说了对于抵御列强经济侵略而没有详细说明对于中国工商业的推动作用,C选项为过度解读故予以排除;D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正确答案为B。
6.【答案】A
【解析】图一北京大学与图二一大会址分别对应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的中国党成立,共同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B选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与材料不符;
C选项武装反抗反动派斗争,1927年8月1日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
D中国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与中国党的成立
7.【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国共重新合作”提示本题考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正确选项为B。
A选项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局部抗战的开始,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台儿庄战役为1938年领导的正面战场的胜利,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国内外人士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热切期望与拥护反映出了国内外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盼望之情,故选B。
A选项绘画能力较强并不是本题考查的主题,也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主题;
C选项《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但题目中主要通过人民对新中国国旗的重视程度体现对新中国成立的期待,C选项与题意无关;
D项,1949年9月中华大民共和国还未成立,巩固新生政权说法错误,故本题选择B选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林县人民开凿太行山,修筑红旗渠的事件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A材料中并未涉及防风固沙相关信息故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助人为乐,故排除;
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的成就无法体现国际主义的视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10.【答案】D
【解析】通过包干到户可以明确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稻菽千重浪,故正确选项为D项。
A选项,翻身是指新中国成立,与题意无关;
B选项合作社好体现了三大改造,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C选项多快好省建成社会主义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现代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1999年澳门回归,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选项反应了抗美援朝战争,没有涉及到回归问题,故排除;
B项,体现了1980年深圳被列为经济特区,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体现了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的进程,与澳门回归无关,故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12.【答案】C
【解析】被亚历山大征服的地区文化出现了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故正确选项为C项。
A选项,希腊文化的优越性在题目中有所体现但是和“兼具了所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不符,不能完整的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B选项和D选项表述具有片面性,没有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3.【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意在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其中罗马法的私法体系被西欧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和发展;罗马法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的。它的设立对于整个世界的法律设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其中ABD三个选项于题意不符,不选。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反对神权至上,不作神的附属物,而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故B项正确。
【考点】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19世纪20年代”、“蒸汽织机”可得出是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和动力发生变革,由手工劳动变为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B项正确。其中AD选项未体现,C选项“完全取代”过于绝对。
【考点】世界近代史——第一次工业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848年《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中ABD三个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B项正确。
【考点】世界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7.【答案】A
【解析】表格中通过对比可知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变化,英、法比重下降,德不变,美、法、俄有所上升。其中B、C、D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A项正确。
【考点】世界近现代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
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以及“全体会议只开过七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被英、法、美三国操纵。其中A、C、D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B项正确。
【考点】世界现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二战中”、“上次的错误”可知一战时由于没有完全解决国家间的基本矛盾,且未规划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为二战埋下了祸根。二战后,为了减少地区冲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成立。其中A、D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不选;B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C项正确。
【考点】世界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的成立
20.【答案】D
【解析】材料中“启蒙运动”、“法国大”、“音乐创作”可知是贝多芬以拿破仑为对象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故D项正确。
【考点】世界近代史——近代科学与文化——贝多芬
21.【答案】(1)特点:都由中国传播出去;都经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传到欧洲后都经过了欧洲人的改进。
(2)祖冲之精确圆周率至小数点后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解析】(1)从“西汉的造纸术”、“唐朝的灭药”等可知,材料说到的都是中国的发明;从“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及“中国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可知都是经过了阿拉伯人的传播;从材料二中的图片可知欧洲都又对中国发明进行了改进。
(2)中国“3世纪到13世纪”领先西方的科技成果或著作都可。
22.【答案】(1)态度变化:从称他们为乱臣贼子到为之叹息、同情。
(2)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人士对的宣传;团体的成立和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领袖的领导。
(3)辛亥推翻了清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成立了中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改变了社会习俗,剪辫易服、革除旧习等。
【解析】(1)从材料中“举国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到“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可以看出人们的态度有所变化。
(2)通过“20世纪初”时间定位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严重;“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书》、邹容的《军》等著作”可得出人士通过著作宣传了;“光复会、华兴会等团体的纷纷成立”也对有着推动作用;材料中孙中山作为的领导人,提出了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并领导了多次。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辛亥的影响及意义来作答。
23.【答案】(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联合国发挥在全世界的广泛代表性,更好地形式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职责。改变了世界格局,增强了联合国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等。
(3)维和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维和任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5年成立亚投行,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以及“美国极为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和“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可得出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有利”可得为新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联合国组织“获得新的动力打开了道路"有利于联合国发挥在全世界的广泛代表性。
(3)根据所学知识,从实现联合国宪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交流以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等角度作答。
24.【答案】(1)面对侵略,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遇到危机。
(2)明治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农民的土地税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日本皇室学习西方生活方式起到了示范民众的作用;明治维新时期的思想家积极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引领社会习俗的变化;明治时期的教育家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
(3)面对社会发展,应不断调整,以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协调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先进知识分子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教育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解析】(1)根据图一中的“被迫开放的港口”、“主持倒幕运动的四强藩”以及图二的物价变化趋势,得出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以及幕府的统治危机。
(2)“明治兴建……”可得出日本采取的措施,推动了日本的发展。“日本民众承担了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和政治成本”和“1873年农民的土地税占据了农民谷物收益的40%-50%,在明治发展的开头几年相当于财政收入的90%。”可得出农民阶层为日本近代社会转型做出的贡献。“皇室开启西方近代饮食习惯,这种先导性示范效应很快影响到普通日本国民。”可得出皇室在文明开化方面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明治时期思想家森有礼以“开启民智、文明开化”为己任,通过刊物引导日本国民移风易俗,教育家福泽谕吉创办学堂,培养具备西方近代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学生。”可得出明治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通常出现“综上所述”时,要根据上边所写的答案来总结。
25.【答案】题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其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二者共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解析】题目要求选取中外事件各一例,根据年代尺,可任选中外各一件史实来论证其发展趋势。互联网在全球普及,中国加入WTO,二者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