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安市上团城中心小学 田琴
摘 要: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是极具教育价值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也将会是卓有成效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本文将对其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论述:1、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定位;2、开放式教学与小学数学的关系;3、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目标定位 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多做,从做中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重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揭示数量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尽量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尝试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最终应用于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视直观图形教学,使数量关系和具体形状相结合;积极争取利用媒体,发挥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性。随着人们对数学教学的反思,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创造型模式上来。在这一过程中,开放式教学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新形式。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更注重教学的生活实践化,更注重目标的个体差异性,更强调教学与其它学科、与多媒体的综合,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咱面向全体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生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旨在建立一个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信息和技能。
(一)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提示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规律。
(三)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日常事物现象用数学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四)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交流,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能力,能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考察、区分、组织和模型建构,并有可能获得新的信息,获得问题的解决,获得新的问题等。
(五)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及在社会生活的探索、发现和改造等活动中主动进行决策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二、开放式教学与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从广义上理解,它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从狭义上理解,也就是本文所论述的对象(即学校的课堂教学),又存在有多种认识角度。从课堂教学的教材看,开放式教学内容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本身;从教学的要求看,开放式教育要体现结论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过程的开放性、方法的开放性等;从课堂师生关系看,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注重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养料。
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儿童的主动、积极、好奇、不模仿已有的方法,不重复已有的结论,在原有的方法和结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开放式教学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有:
(一)开放式教学问题和条件的不唯一性的情境给具有好奇心的儿童提供了更多探索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开放式教学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设计方案,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要求创设小组交流等情境,满足了学生参与的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由于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策略上的多元,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
(四)由于开放式教学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学中定会有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理解、互相合作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满足了学生交流的需要。
(五)由于开放式教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决定了每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均是有效的,某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一旦被教师或同学所认同,就会使他产生一种重要感(个人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和成功感,满足了学生自尊的需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不仅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数学的智能价值以及学科特点,为培养开放、创造型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从以上的认识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也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三、开放式教学的一般特征
(一)认知过程的自主探索性
从国内外众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复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与文化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编制、展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内容时,努力强调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策略、方法、手段等),这也就是说,单纯让学生接受、巩固知识的方法已无法使学生真正获得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个体的探索(采集信息——分析处理——数学建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问题解决——获得新信息),才能达到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延伸和扩展。
(二)实践中体现社会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思考的教学内容。因此,儿童的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探索中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模式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
因此,数学开放式教学内容,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而能获得合理、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解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三)组织过程体现教师的服务性开放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根本之处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只有教师角色功能的真正转变才能使开放教学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具有“导演”的身份,特殊之处在于教师工作的艺术性、发展性、不确定性,更在于服务性。
新课程标准即将实施,进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使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其证明,以及例、习题等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戴再平. 小学数学开放题集(上、下)[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孔企平.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二)[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仇保燕. 数学思维方法[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任樟辉. 数学思维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