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末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虽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却进一步掀起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热议。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低碳经济的经济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二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性,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三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低碳经济的构成要素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低碳能源。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
第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低碳技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这些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载体与之相对应,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的发展对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会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主要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的法制、创新的、科技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正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长期以来无序开发已严重透支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们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未来的竞争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而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追求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实质和核心都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类只有成功地实现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1995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提出的。它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沿着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将日趋紧张,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三)脱钩发展理论
刘传江认为“脱钩发展理论”被运用到经济领域,主要是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资源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时物质资源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为“两型社会”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两型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及制度环境
1.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及制度环境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综合来看,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是将引导与商业激励相结合,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企业和投资商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框架,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目前,就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言,国内外学者少有研究,但就其制度环境,研究较为丰富。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及制度环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面临诸多问题:一、中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瓶颈性问题影响了前进之路。一是增长,农村人口转移带来的就业、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改善带来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三是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对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四是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较低端,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中国制造”在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间接地出口了能源,直接地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年至203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三、中国以煤炭为主地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应变,能源结构调整地难度大。中国地能源利用有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多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时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方面还面临市场成熟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五、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炭经济对于我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和任务。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能源低碳化:
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二、工业低碳化:
(1)缩短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
(2)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使产业结构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3)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4)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5)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发展真正的循环经济体,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6)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7)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消费低碳化: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公众应反思自己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从而实现“低碳生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扶植,以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同时逐步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发达国家是从后工业化社会的起点开始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安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而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不仅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还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减少贫困,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向低炭经济转型的内涵,远比发达国家的转型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任务也要更加艰巨。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然成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我国发展低炭经济成为我国的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