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国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各地条件不同,水土流失的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文章从垂直侵蚀、土壤水分的流失和结构的破坏以及面蚀三个方面对水土流失的形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土流失;侵蚀;土壤;破坏;面蚀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46-1
水土流失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形式之间既相互影响制约,又各有其特点,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1 垂直侵蚀
在土内水分的运动,包括土体水分蒸发,均将伴随着可溶性矿物质和微细粒子在土体内垂直上下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垂直运动有形成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的一面,但一定条件下,也常形成地力下降,破坏土壤的结果,称之为垂直侵蚀。垂直侵蚀可以发生在所有的土壤上,当其发生在有坡的土地时,则是水土流失的一种形式。
我国南方温热多雨,年雨量达1000mm以上,土壤淋洗作用很强,不仅钙和镁多被溶脱,土体中的铁、锰也被淋洗至深层,导致土壤酸化,而且常在土壤深层形成结核和铁盘。在我国南方丘陵坡地上分布的,ph值甚低的砖红壤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降雨量逐渐减少,淋溶作用则相对削弱,在一定深度形成钙积层。当其深度适宜时,则有利于积水、保肥。但随土体水分的减少尤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钙积层则靠近地面,也常形成钙结核层,甚至表层复钙作用,均将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破坏。
土壤次生盐渍化也应属垂直侵蚀,但在坡地上并不严重,而平地上比较常见。
2 土壤水分的流失和结构的破坏
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坡度的土地也常被用作农业基地。在坡地上耕作时,必然发生水土流失。
首先是土壤水分的流失,促进土壤干旱。在坡地耕作时,不仅总的趋势,作物生长易受干旱的威胁;即使在同一地块内,由于小地形的影响,作物生长局部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其实,我国许多地方,如黄土地区的大部分,就气候条件而言,并不是非常干旱的,只是由于雨水不易保持在土壤之中,土壤干旱才成为突出问题。在这些地方,坡地的产量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状况。即是在雨水充沛地区,坡地水分的流失也会形成干旱,严重地威胁农业生产。
坡地开垦后,土壤裸露的时间较长,降雨时雨滴直接击溅土壤表面,表层土壤的结构而被破坏,雨后导致土壤板结,恶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板结虽然也发生在平地上,但在坡地上土壤水分的流失和结构的破坏则是水土流失的开始。这种土壤水分的流失,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证明,其危害涉及的面最广,是影响农业高产稳产的关键所在。
3 面蚀
分散的地表径流从地表冲走表层的土粒称为面蚀。面蚀现象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的坡耕地上。
降雨开始时,土粒尚未吸收水分,土粒间为空气所充满,开始是干土粒随雨滴溅散,因而仍维持原来的结构,此时称为干土溅散阶段。
但随着降雨过程的延长,表土中团粒吸水增加,而土粒间空隙大部为水所充满,继续受雨滴的击溅,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表层的土粒达到流限以上,即呈稀泥状态。再受雨滴击溅,即呈泥浆溅散阶段,这时,即使降雨停止,尚未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将造成土壤板结,也将使土壤结构破坏。
如再继续降雨,土壤表层的泥浆将逐步阻塞土壤的孔隙,阻止水分下渗。在有坡的土地上,泥浆随坡下流,形成泥浆形式的地表径流。泥浆流过后,造成土壤表面比较均匀的流失,这就是层状面蚀。
轻微的面蚀,一般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由于面蚀涉及的面积广大,侵蚀的多是肥沃的表土。虽然单位面积上土壤的流失量较小,但从整个集水面积来看,土壤流失的数量却是相当巨大的。当人们开始意识到面蚀带来的危害时,面蚀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
根据面蚀表现的形态,可分为四类。
3.1 层状面蚀 面蚀发生的初期多是层状面蚀。坡耕地处于休闲状态或在作物生长初期,一遇暴雨土壤表层直接受到雨滴的击溅和浸润,土壤层很快为水所饱和。在地表径流形成的同时,土壤表层已处于泥沙浑浊的泥浆状态,顺坡流失。在一次降雨范围内,由于雨滴是普遍分布的。从而层状面蚀可在所有地形部位上发生,甚至在分水线上,也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层状面蚀。
3.2 细沟状面蚀 在自然界,平直的坡面很少,微地形总是起伏不平的。地表径流形成之后,总是避高就低逐步汇流成小股水流,就是坡面径流。凡是坡面径流流过的地方就有更多的土粒被冲走。于是就在坡面上造成面蚀的不均匀性。结果坡面上被冲出许多小沟,这些小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平等分布,但却互相蛛连串通。小沟的深度和宽度一般均不超过20cm。雨后出现,经过耕作又可恢复平态。结果形成表土比较均匀的损失,所以仍属面蚀范畴,称之为细沟状面蚀。当面蚀发展到这一阶段,实质上已经发展到了严重阶段。
3.3 鳞片状面蚀 在自然植被生长茂密的坡地上,不会有面蚀发生。但当土地利用不合理时,在不进行耕作的荒坡 也常是面蚀的基地。主要是垦耕后的荒坡和过度放牧的坡地,植物的覆盖度小,仅30%;或牛羊践踏严重,“羊道”密布成网。暴雨时也常发生显著的面蚀。有些疏林地,也会发生不均匀的面蚀,被称为鳞片状面蚀。
我国旧社会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鳞片状面蚀分布范围遍布我国大部分省区,其危害也是突出的。
3.4 砂砾化面蚀 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土石山地上,由于土层浅薄,并且粗骨物质较多。在面蚀过程中砂砾的颗粒较大,分散的地表径流不能将其冲走,就常残积地表,经耕作后又与底土相结合。如此反复进行,表层土壤中细土越来越少,砂砾越来越多,终将导致弃耕,特将这种面蚀称为砂砾化面蚀。
砂砾化面蚀不仅发生在耕地上,在植被破坏或植被稀疏的坡面上,由于地表径流对细土的不断冲刷作用,此种面蚀也常发生。说明土地遭受面蚀的指标,一般采用面蚀程度和面蚀强度。所谓面蚀程度:是指到调查的当时为止,所遭受的面蚀程度。其指标一般是以原始土壤剖面相比较而定。一般分为强度面蚀、中度面蚀和弱度面蚀。所谓面蚀强度:是表示今后继续发展面蚀的可能性。在垦耕的土地上,如其他条件相似时,面蚀强度与田面坡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土壤遭受面蚀之后,水、肥、土将同时损失,其结果明显的反映在土地生产力降低上。
作者简介:郭树学(1963-),男,汉族,吉林通榆人,就职于吉林省通榆县胜利水库工程管理所,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