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尽管要价不断提高,但还是有人前仆后继地来,就是看中了西塘这块地的商业价值。
B.我们坚信教育可以成为一件美好的、慢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再是急功近利追求结果的事情。
C.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D.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姑娘,站在阳光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一乡镇教师公寓发生重大火灾,为了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郴州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D.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3.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教育很好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更无法形成文化自信
②首先,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③其次,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
④文化认同本质上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
⑤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②③①④⑤ D.②④③①⑤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易经》又称《周易》,与《诗经》《论语》《礼记》《春秋》合称为“五经”。
B.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项链》是其代表作之一。
C.明清时期,乡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的就是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
D.桑与梓是我国古代住宅边常种栽的树木,后来人们常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二、综合读写
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上拼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 zì suī 而生活。”
展转( ) zì suī( )
综合性学习。
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小说天地。
(1)【拟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
(2)【对对联】根据上联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相关情节对下联。
上联:富隔天涯是兄弟
下联:_______________。
(3)【制卡片】从下列四位小说人物中,选出其中一位,完成小说人物卡片。
闰土 杨二嫂 菲利普夫妇 杜小康
小说人物卡片
三、默写题
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形容老师辛勤工作,人们常常会借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其一)》中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水浒传》(一百回本)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A_______________(地名)。
梁中书见不是头势,带领随行伴当,飞奔南门。南门传说道:“一个胖大和尚B_______________(人名)抡动铁禅杖,一个虎面行者,掣出双戒刀,发喊杀入城来。”C_______________(人名)浑身脱剥,睁圆怪眼,咬定牙根,手搦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只见左手下杀声震响,火把丛中军马无数,却是大刀D_______________(人名),拍动赤兔马,手舞青龙刀,径抢梁中书。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且,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下列各组句子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文正与之同年
B.去国怀乡/停数日,辞去
C.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D.不以物喜/卷石底以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愤郁颇见辞色。
(3)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的启示?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干细胞治疗技术
【材料一】干细胞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鉴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组织损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据了解,除已获批准的干细胞治疗技术外,当前全球还有超过100多种疾病正处于干细胞临床治疗试验阶段,包括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等的经间充质干细胞血液肿瘤治疗临床试验,中国博雅干细胞集团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共同开展的干细胞治疗地中海贫血和红斑狼疮研究等。
【材料二】世界杯已不仅仅是足球技术和身体的对抗,还包括科技的较量。在球员的伤病治疗方面,高科技的运用就非常广泛。据西班牙《马卡报》援引阿根廷媒体报道,阿根廷足协现在就用高科技为迪马利亚疗伤,以让“天使”在世界杯决赛中复出。
目前,迪马利亚腿部的伤情得到了确定,他的腿部肌肉是Ⅰ度拉伤,右腿的肌肉还有撕裂的现象,按照常理需要7天的康复时间。现在阿根廷足协让迪马利亚接受干细胞治疗,以期能缩短他的康复时间。据悉,阿根廷队的集训营地就配备这样的高科技中心,里面有可以进行干细胞治疗的实验室。看来,迪马利亚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提前康复参加世界杯决赛的可能性很大。迪马利亚梦想着能参加世界杯决赛,球迷也期待着这一奇迹的发生。
【材料三】干细胞,被称为“万能细胞”,而更恰当的解释是它像“树干细胞”,能根据需要变为叶、花、果,分化为形形色色的细胞。在此意义上,干细胞似乎可以视为细胞中拥有绝世功力的变形金刚,任何细胞出了毛病,它都能像生力军那样,救人于危难之间。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网站上,登记了4600多种干细胞治病的技术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造血干细胞治疗,而神经、心肌、皮肤、血管等疾病的干细胞疗法也能在网站上找到。事实上,无论国际国内,从理论、实验到临床,干细胞治疗正在走入“最后一公里”。
中国在干细胞技术领域一直和世界保持同步,在近十年间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国家科技部“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被称为“继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后的一个医疗”。在我国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中,都有干细胞项目。就功能性肝细胞的来源而言,采用干细胞技术手段产生功能肝细胞,成为科学家努力尝试的方向。在这方面,我国科学家近期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中科院研究人员在上海等地通过自主研发,诱导非肝脏来源的人体细胞,直接转化、分化为功能肝细胞,快速获得了大量具有成熟肝细胞功能的“iHep细胞”,为生物人工肝提供了优质的细胞来源。另一方面,生物反应器也是生物人工肝应用的核心部分,常见反应器有中空纤维膜式反应器和平板反应器。一些采用这两种反应器的生物人工肝已进入临床,特别是南京鼓楼医院采用的平板生物反应器已初期治疗约百名病人,取得不错效果。
(1)阅读【材料一】,说说“干细胞治疗”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2)你从【材料二】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3)仔细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细胞,可以根据需要分化为形形色色的细胞。它能在人体任何细胞出了毛病时,救人于危难之间。
B.干细胞治疗技术已经用于运动员伤病治疗。
C.干细胞治疗,正在走入“最后一公里”。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网站上,登记了4600多种干细胞治病的技术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干细胞治疗。
D.就功能性肝细胞的来源而言,采用干细胞技术手段产生功能肝细胞,成为科学家努力尝试的方向。在这方面,我国中科院研究人员在上海等地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取得良好进展。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应当有所畏惧
①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遇到洪灾时,西方神话中,都是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而中国神话中,却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最终经过各自努力战胜洪水。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而在中国神话中,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今天,太多太多人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每当看到西方的影视中有教堂祈祷的镜头时,我都特别感慨: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
②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现在,人们普遍崇尚实现自我、张扬个性,尤其是在一段时间里,在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面前,大肆宣扬“人定胜天”,于是,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之时,“回报”随之而来,因为,大自然也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
③君不见非典来临时,人们的畏惧,板蓝根一度买断。
④君不见甘肃旱灾,多少人为生命之源——水,而愁断肠。
⑤君不见台风海啸卷走了多少生命?
……
⑥人,作为万灵之物,首先应该有所畏,有所怕,怕该怕的。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⑦首先,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
⑧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即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⑨我们除了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外,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然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纸巾……泛滥成灾!我们也看到了!可我们一边高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边暗想:“中国十四亿人呢,他们都节约了,我浪费一点没关系。”更有甚者,“十三点九九亿人都在浪费,我一人节约一根筷子、一张纸,太渺小了,根本没用,何必委屈自己?用吧!多我一个也多不到哪去?”人们忘了那句最常说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是贪恋无度或生活奢靡者,必然遭到报应!
⑩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每当看到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优惠的教育资源:两免一补,班班通……一边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混日子,我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失望、特别无奈的心痛:人生苦短!生命脆弱!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时间、生命、健康、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你自己无权挥霍和践踏他们!敬畏他们,珍爱自己!”
⑪其次,人应当畏惧法律。毕淑敏曾说过:“世界和宇宙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城市里可以知道什么叫世界,但你不会懂得什么叫宇宙,宇宙必须是大自然直接教会给你的非常悲壮的感觉。记得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无畏’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该怕的!”我觉得特别经典,怕该怕的,不去触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事。人之所以不知道畏惧,其中有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优裕舒适的都市和和平安逸的年代,即使一些小波折,也不足以让人们担惊受怕。
⑫所以,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必须经历大的磨难和挫折或者通过适当的途径体验宇宙的广袤、自然的复杂、心灵的震撼。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⑪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雪 事
孙光利
①进入冬天,几次预报中的雪却都只是吝啬地飘了点雪花。盼雪的心情就这样被吊了起来。
②印象中,城市里曾有几年是没有雪的,那种年份真让人扫兴。有的年份,雪下得也算挺有气势,但与记忆中老家的雪却仍是大相径庭。
③其实,我对雪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久远的乡下。那时,雪大得出奇,整整一个冬天,野外都是白茫茫一片。还没等上一场残雪消融殆尽,下一场又飘得漫天皆白了。
④清晨,屋里还黑着呢,我就得起来去上学。一推门,堆在木门上的雪就落在我的棉袄领子里,顿时,一种沁凉之感流进心底。嗬!下大雪了。
⑤院里已经是一片白了,只在各个屋门口或小小的窗户上才露出斑斑点点的黑。清晨,大地真安静,哪怕是最细微的声响,只要你仔细听,就能听到动静。比如雪,我就听到了它簌簌落着的声音。
⑥我踩着积雪小心地向前走着,每走一步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落脚,便陷进厚厚的雪里;一抬脚,一个深深的脚窝就拓印出来了。走不了多远,回头看看,那一个个脚窝已经被随后落下去的雪掩埋了。此时,我的棉衣上也是白白的了。落在脸上的雪即刻融化了,然后就顺着领子流进了棉袄里头。
⑦学校就在村,路并不长。出门不久,遇见了同去上学的小伙伴。他们也如我一般,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在雪上。走的人多了,就不是脚窝了,而是一条雪之路。现在想起来,雪就是上苍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⑧几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上呆过一段时光。那年,雪来得有些早。上午,正干着活,就有人说:“下雪了!”可不,雪花正随风在天空中飘着呢。慢慢地,越下越大。向外望去,就见那雪真如鹅毛般在风中翻卷着。惊喜慢慢淡了,寒冷多了。大伙终于撑不住了,几个人就把大门关上,还是冷,冷得直跺脚、打颤。那时的心境,哪还有什么诗意?只有彻骨的冷。雪,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⑨我小时候,父亲在乡拖拉机站工作。有时趁下着雪,或者在雪后,我就悄悄出门独自一人走着去父亲那里。从家到乡拖拉机站约有六七里路,踩着雪一路走去,倒也不觉得寂寞。不一会儿,就走得满头大汗。等走到父亲那里,父亲并没责怪我自个儿偷跑出来,只顾帮我清理身上的雪和泥巴。等我歇一会儿,他便领我去饭堂里吃白面馍。那一刻,我心里乐着呢,跑了那么远的路,不就是为了吃两个白面馍吗?
⑩那时候,玩的地方可多了。有时我会去村后的树林子里。宝柱哥自己做了个弹弓,冬日里闲来无事,他就在树林子里打鸟。特别是雪后,他必定在那里。远远地,就见他正倚在柴草垛上瞄准,听到动静,回头见是我,他就“嘘”一声,示意我动静小一点儿。每次他的弹弓一拉,石子飞出,就有一只小鸟惊叫着落地,而树上的积雪也簌簌地落着……
⑪痴想着那些久远的雪事,心中的雪依旧保持着往事的姿势落着,而窗外的雪已悄然褪去了诗意。这雪,空自一场雪罢了。如今的车太多、人太多、杂物太多,几个来回,白雪变成了一路烂泥。这雪,怎么就成了如此模样呢?
⑫此刻,我就坐在窗前,室内的暖气已超出了春日之暖。置身此种境地,就更感觉雪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偏爱老家的雪是因为城市的雪缺乏气势。
B.文章围绕“雪”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文章语言庄重典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D.作者写白雪变烂泥意在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 童年“雪”事 | “我”的情感 |
| ① | 欣喜 |
| 独自踩雪找父亲吃白面膜 | ② |
| ③ | 赞叹 |
(3)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进入冬天,几次预报中的雪却都只是吝啬地飘了点雪花。
(5)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感觉雪越来越遥不可及了”?请简要分析。
八、写作
小作文。
初中三年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夕,班级召开毕业离别晚会,要求每位同学做一分钟即席发言,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请你把即席发言稿写在作文答题卡上。(100字以上)
大作文。
友谊是治疗孤独的良药,行动是治疗迷茫的良药,阅读是治疗愚昧的良药……世上的良药能治疗疾病,但心灵的良药却可治愈人们的苦痛。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良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参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郴州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用在句中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B项,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项,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A。
2.
【答案】
D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否定失当,删去“不”或将“防止”改为“确保”;
B项,语序不当,“掌握、接受和理解”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的问题”。
故选D。
3.
【答案】
B
【考点】
句子衔接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题干提出了“如何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教育很好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当中”这个问题,画线处说的应该是怎样做,故按照首先、其次的顺序,应先排②,④是对②补充,阐述了文化认同的本质;①是对④的进一步说明,讲明了没有文化认同会造成的后果;然后就是③“其次……”,⑤是对③进一步的说明。故正确排序应为:②④①③⑤。
故选B。
4.
【答案】
A
【考点】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为“五经”。
二、综合读写
【答案】
zhǎn zhuǎn,恣睢
【考点】
故乡(鲁迅)
根据拼音写字词
注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展转”应读作“zhǎn zhuǎn”,“zì suī”应写作“恣睢”。
【答案】
(1)品味文学经典,遨游小说天地(或:走进小说天地,感受人物魅力)
(2)示例:穷在咫尺如路人
(3)示例:闰土,《故乡》,由一个活泼勇敢的小英雄变成一个迷信迟钝麻木的木偶人。
【考点】
宣传标语
对联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效应。本题中应抓住“走进小说天地”这一主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注意对仗要工整。例如:品味文学经典,遨游小说天地;走进小说天地,感受人物魅力。
(2)《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于勒有钱时是盼他归来,无钱时唯恐避之不及。根据上联“富隔天涯是兄弟”来看,下联对应的是菲利普夫妇对贫穷的于勒的态度,作答时要注意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对。据此可拟写为:穷在咫尺如路人。
(3)从题干提供的四个人物形象中选择熟悉的一个,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叙述,注意语言简洁通顺即可。示例一:闰土出自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由一个活泼勇敢的小英雄变成一个迷信迟钝麻木的木偶人。
示例二:杨二嫂出自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由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泼辣尖酸刻薄自私市侩)的“圆规”。
示例三:菲利普夫妇出自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虚伪势利、贪婪自私、冷酷、金钱至上。
示例四:杜小康出自《孤独之旅》(或《草房子》)。人物形象: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由幼稚懦弱变得成熟坚强。
三、默写题
【答案】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雪拥蓝关马不前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沁园春·雪()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无题(李商隐)
行路难(其一)(李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竞”的书写。
(2)注意“拥”的书写。
(3)由“形容老师辛勤工作”可推知答案。注意“炬”的书写。
(4)由“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可推知答案。注意“垂钓”的书写。
四、名著阅读
【答案】
A大名府,B鲁智深,C李逵,D关胜
【考点】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课内名著阅读
《水浒传》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通过阅读可知,选段中有人物“吴用”,有“智取”字样,所以这一段写的应是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所以A处应填大名府。从“胖大和尚”“抡动铁禅杖”可以判断B处是鲁智深,从“睁圆怪眼,咬定牙根,手搦双斧”可以判断C处是李逵;从“拍动赤兔马,手舞青龙刀”可以判断D处是关胜。
五、古诗词鉴赏
【答案】
(1)作者用“清影”营造了孤独凄清的环境氛围,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2)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达观的情怀(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考点】
水调歌头(苏轼)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品味语言(炼字)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清影”一词营造出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之情。
(2)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六、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友善,爱其才
(4)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词多义
岳阳楼记(范仲淹)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分析评价文章哲理或思想
【解析】
【乙文参考译文】
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遗留祸患。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解答】
(1)A项,之:的/代指滕子京。
B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C项,异:不同/对……惊异。
D项,以:因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故选B。
(2)①以:介词,因为。句子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语序。
②辞:言辞。色:脸色。
(3)通过阅读【甲】文可知,作者范仲淹在描写探求古代贤人的心境时,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乙】文中“友善,爱其才”一句,意思是: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体现了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
(4)从【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从【甲】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从【乙】文中“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对朋友要真诚帮助。从【乙】文中可以看出滕子京自负,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相劝,想要以此帮助友人改变他不谦虚的性格,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有: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做人要谦虚。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鉴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组织损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2)在运动员的伤病治疗方面,“干细胞治疗技术”已经得到了运用。
C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应用文)
材料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认真阅读【材料一】,根据“干细胞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鉴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组织损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即可得出答案。
(2)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二】,根据“在球员的伤病治疗方面,高科技的运用就非常广泛。据西班牙《马卡报》援引阿根廷媒体报道,阿根廷足协现在就用高科技为迪马利亚疗伤,以让‘天使’在世界杯决赛中复出”“现在阿根廷足协让迪马利亚接受干细胞治疗,以期能缩短他的康复时间”等内容来把握材料的中心——“干细胞治疗技术”在治疗运动员的伤病治疗方面已经得到运用。然后,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C项,“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管干细胞治疗”有误,原文为“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网站上,登记了4600多种干细胞治病的技术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造血干细胞治疗”。
【答案】
(1)人应当有所畏惧。
(2)以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引出观点:人无所畏惧是非常可怕的,引出文章“人应当有所畏惧”的论点。
(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通过引用米河告诫儿子人应当有所畏惧的道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人应当有所畏惧”的观点。
(4)首先通过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并列举大自然报复人类的例子引出“人应当有所畏惧”的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接着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人应当畏惧法律”;最后倡导人们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
【考点】
寻找或归纳论点
议论文文段作用
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标题“人应当有所畏惧”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议论文中,第①段的作用常常有: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论证论点,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本文第①段写出西方神话和中国神话不同,前者宣扬“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后者说的是“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得出“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的观点,从而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人应当有所畏惧。
(3)作答时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画线句子引用了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属于道理论证,“‘无畏’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该怕的!”,从对“无畏”的独特解释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人应当有所畏惧”。
(4)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第①—⑥段首先通过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列举大自然报复人类的例子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应当有所畏惧”;然后第⑦—⑩段从“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即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我们除了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外,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接着引用毕淑敏和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话论述“人应当畏惧法律”;最后倡导人们要培养自己“有所畏惧”的素养。
【答案】
B
(2)①大雪天上学,和同学们一起踩出了雪之路,②快乐,③看宝柱哥雪后打鸟
(3)补充回忆几年前在小镇上看雪的情景,与小时候作对比,突出作者对童年的雪的怀念。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雪少、雪小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大雪的期盼之情。
(5)①室内的温暖让作者感受不到雪天应有的寒冷。②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改变,作者越来越体会不到雪的美好了。
【考点】
散文阅读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记叙文中间段的作用
修辞手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作者偏爱老家的雪是因为作者对童年的雪的怀念。
C项,“文章语言庄重典雅,含蓄隽永”有误,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D项,作者写白雪变烂泥意在表明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改变,作者越来越体会不到雪的美好了。
故选B。
(2)根据表格内的提示,定位到文中具体的段落,然后结合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即可。由第⑦段“出门不久,遇见了同去上学的小伙伴。他们也如我一般,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在雪上。走的人多了,就不是脚窝了,而是一条雪之路”可得出①处的答案;由第⑨段“等我歇一会儿,他便领我去饭堂里吃白面馍。那一刻,我心里乐着呢”可得出②处的答案;由第⑩段“宝柱哥自己做了个弹弓,冬日里闲来无事,他就在树林子里打鸟。特别是雪后,他必定在那里……”可得出③处的答案。
(3)通读文段可知,第⑧段属于插叙,交代了几年前在小镇上看雪的情景,和小时候看雪的情景形成了对比,“雪,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的雪的怀念。
(4)从“吝啬”一词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雪以人的情感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少、小的特点,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对雪的急切盼望之情。
(5)结合上文“痴想着那些久远的雪事,心中的雪依旧保持着往事的姿势落着,而窗外的雪已悄然褪去了诗意。这雪,空自一场雪罢了。如今的车太多、人太多、杂物太多,几个来回,白雪变成了一路烂泥。这雪,怎么就成了如此模样呢?”“我就坐在窗前,室内的暖气已超出了春日之暖”等语句来看,作者“感觉雪越来越遥不可及了”,一来是因为室内的温暖让作者感受不到雪天应有的寒冷,二来也是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环境的改变,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作者越来越体会不到雪的美好了。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微写作
其他文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记叙文
议论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