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我这次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傍晚,群鸟已经归巢,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并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清晨,正是群鸟出巢的时刻。重点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结尾时又由衷地写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他们的形象思维正不断地丰富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但好奇心与求知欲依然很强。这些都使本课教学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
《鸟的天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鸟? 说一说 .
生:同学们说得真好!
2、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介绍作者巴金
4、释题: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5:介绍大榕树
二、老师范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2、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留意 不禁 展示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答:由远及近。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3、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
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出示课件)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生命力强)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叶多、茂盛)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5、课文写出了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1}鸟多
(a)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b)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 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应接不暇:形容来的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这里指鸟儿繁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说明鸟太多)
(2)鸟欢快
(a)“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
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
(b)“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想象一下树上还有哪些鸟,什么姿态的鸟?)
6、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
第一个加引号是因为这是引用别人的话,指的是大榕树。
第二个不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了,鸟儿在这棵大榕树上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四、练习
五、讨论
1、什么原因使这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
六、小结: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七、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一次: 树 大 茂盛 (傍晚)
静态描写
赞美
第二次: 鸟 多 欢快 (早晨)
动态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