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
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收年份,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
粮食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农产品需求既缺乏价格弹性,又缺乏需求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加之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价格只是生产成本再加上平均利润,不可能产生超额利润。这也就意味着,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这是由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谷贱伤农”的现象。
从要素报酬角度来分析,土地边际效益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的某项投入增加,而其他投入要素固定不变,连续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新增效益,在初始阶段不断上升,但是当达到一定值之后,效益不但不会上升,反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因此,土地效益的大小取决于土地投入的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要素配合比例的协调程度。在效益变化的第一阶段,最初边际效益处于递增状态,总效益递增增加,当边际效益达到最高后,边际效益递减,但平均效益和总效益仍然递增,当边际效益下降至平均效益时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边际效益和平均效益均处于递减状态,总效益递增,边际效益小于平均效益,但二者均为正值,直到边际效益减为零,第二阶段结束;第三阶段边际效益为负值,总效益递减。由此可见,在第一阶段生产要素利用和潜力发挥有限,总报酬不是很高,在第三阶段,投入的可变生产要素过多,超过了土地受容力,总报酬递减,也不是合理阶段,只有第二阶段才是最合理的投入阶段。
也就是说,农业的净收益大致是固定的,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来实现。要想让农民富起来,重要的方法是减少农民的数量,通过转移劳动力、提高技能和择业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当然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考虑,采取粮食收购保护价等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