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促进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发声的机会。而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灾难事故等突发事件在所难免,无论多么发达强大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完全规避。当发生公众突发事件时,一旦地方照顾不到或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负面网络爆发,这无疑给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网络提出了新挑战。现阶段,地方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上,常会出现错过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期、有意隐藏事件的、引导官方媒体应对事件措施不当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应对突发事件网络的认识不够、没能与公众之间建立起沟通互动的渠道、以及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地方应当重视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扩大作用,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正确有效地引导网络。
标签:地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超过8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7.7%;手机网民人数达到7.88亿人,我国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促进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得人人都有发声的机会。在自媒体时代下,为公众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言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使用。然而,言论自由不代表不加、不设管控地任意表达,而是言论内容应设定为保证、维护公共秩序、符合伦理道德、不损害他人尊严名誉等前提下的真实信息。新媒体平台在为公众发声提供便捷条件的同时,也为谣言滋生、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环境。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灾难事故等突发事件在所难免,无论多么发达强大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完全规避。当发生公众突发事件时,一旦地方照顾不到或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负面网络爆发,这无疑给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网络提出了新挑战。
一、研究背景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也随着技术和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壮大,被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作为部门重要的引导工具,一直以来,在向公众传达法规、价值观念、传播信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期刊、报纸,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都需要经过本单位的层层审核和把关后,由多个负责人签字后才能公布,并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年度审核;若出现导向错误,一方面发布的信息会被立即召回、修改或删除,另一方面涉事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会被约谈,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而传统媒体的主要领导人员多为公职人员,并且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为党员,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提拔,政治敏感性相对较高,因而,能够相对容易地把握住传统媒体的导向。
在新媒体时代下,特别是在自媒体兴起之后,“人人都可做主播”“人人都可发声”的大环境下,对于网络的管控显得越来越吃力。在以往,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中发挥着绝对优势,可以针对事件轻重缓急及倾向性,有选择性地发布相关信息,能够做到“避重就轻”,甚至可以隐藏信息、不公开发布。然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两微一端”的自媒体新格局,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平民化、便捷化,为人们表达思想、发布言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而自媒体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发声的意愿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变得愈发强烈,人们也更加倾向于利用自媒体表达自己思想、观念、情绪及诉求。而部分自媒体平台及平台上的用户为了经济效益和知名度,会追求关注度和点击率,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往往通过娱乐化、断章取义、扭曲事实等手段制造新鲜刺激的卖点,来吸引更多人群关注,漠视消息带来的负面效应。且自媒体的时效性高、信息发布量大,一旦遇到严重突发事件,若不能及时介入或者处理不当,极易形成“倒逼”局势,将推到“风口浪尖之上”。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的舆情压力,如何有效地引导正确的导向、维护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难题。例如,近年来的劣质疫苗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使人们谈疫苗色变。
二、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错过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期
对于事件类新闻来说,时效性是新闻的价值体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类媒体会争先报道相关信息。对于来说,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初期,是舆情处理的最佳时期。然而,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严重性,地方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对突发事件本身进行处理,常无暇顾及或者忽视对网络的引导,进而导致错失正向引导网络的“良机”。公众在官方媒体上得不到事件情况下,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比起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审核方面比较松,特别是自媒体平台上,公众通过对事件的“一知半解”而发布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言辞中不仅有事件的信息,还会带有个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传染”平台上其他用户,引发强烈的负面。往往是在突发事件在网络发酵一段时间、引起较大影响的时候,地方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才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也加大了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量和处理问题的难度系数。若网络舆情出现失控状态,倒逼地方在紧急状况下采取措施,极易导致在措施选择上出现偏颇或失误,不当处理方式会进一步加重舆情危机,问题处理复杂程度也会大幅提高,进而影响到的形象、威胁到的公信力。例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就引發了公共对红十字会的诸多非议。
(二)隐藏突发事件的
知情权是民众享有基本权力,特别是对政权、社会事件的知情权。由于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发布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不及新媒体时代,且地方可以通过对传统媒体的干预,延缓、修饰发布信息,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报道,对于不想公之于众的信息可以进行封锁,因此,地方能够相对容易地引导走向。但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信息在大众之中迅速、广泛地传播,信息的透明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周围群众会自发担负起记者的职责,对现场情况进行采编,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报道。例如,2010年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发生的拆迁事件,地方有意隐瞒、息,不顾网络舆情,引起了恶劣的社会反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进光对此评价:“这一事件已过去十余天,对于事件的起因、发展,乃至对做出处理决定的缘由都避而不谈,不能不说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一大遗憾。”如果不能顺应时代、转变观念,而是仍然延续传播媒体时代的思想,继续采取信息围堵的方式应对突发事件,不但不能够平息,反而会激发民众的好奇心、激起更加广泛的猜疑,从而导致各种谣言的产生。一旦地方采取强硬措施,干预、掩饰事件的,或强行将事件信息从网络上撤除,就形成与公众相对立的局面,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三)引导官方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措施不当
在公众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制作程序、播放时间等因素的,不能随时为民众提供即时事件信息,人们无法快速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得不到准确的事件发生原因,进而促使人们通过网络寻求事情的原委。传统媒体除了播报事件不及时,且后续报告跟进不到位,缺乏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涉事相关责任人、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报道,一些缺乏应对经验的地方会以“事件发生的原因还在调查中”作为发布消息结尾将事件含糊过去,这种含糊其辞反而引起民众的猜想,促进网络平台上的探讨,加大危机爆发的概率。另外,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上的用户人数众多,发布信息量巨大,无论对于网络平台还是对于网络监管部门来说,在信息筛查、把关、处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网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对突发事件网络的认识不够
尽管我国新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已经过去二十年,但对于地方而言还没能有力地掌控应对自媒体的策略。地方在管控信息和上还保留着传统媒体时代的思想,没有清楚地了解自媒体传播信息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忽视了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网络舆情透过新媒体这面放大镜会被扩大,如果还坚持以往工作方式,修饰甚至隐藏事实,不但不能平息公众的,反而会被部分别有用的人和媒体紧追不放,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是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态度积极地不断跟进报道,尽快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并告知公众追责情况和处置情况。
2.没能与公众之间建立起沟通互动的渠道
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化解矛盾、解决危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地方普遍没有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与活动。一方面,尽管地方在传统媒体的管控上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在公众面前,影响力远不及以往。由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发布信息滞后相对严重,无法在突发事件初期设定一个正确的导向。另一方面,尽管今年来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积极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两微一端”上建立起官方媒体,并在平台上发布政务信息。但由于地方建立的自媒体为官方媒体,发布信息的种类和内容相对有限,语言上又存在官话套话严重的现象,没有做到亲民、接地气,对公众吸引力度不够。甚至部分官方自媒体设立后长时间没有更新、很少发布信息,只是装装样子,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官方自媒体应发挥的作用。因而,官方自媒体的关注人数相对较少,引导导向的力量不强。若出现当地有意隐瞒事件,感知到“风吹草动”的群众免不了各种猜测,引得谣言四起,激化与公众间的矛盾,促使事件进一步升级、恶化。
3.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由于我国网民群体数量庞大,信息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平台上不易进行筛查和处理,个别偏激思想更加容易误导、欺骗、煽动公众。且不同媒体平台之间交互性很强,信息很容易在不同平台上转载传播,即使是真实消息也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引起谣言。而地方在与媒体平台沟通渠道还没有完全打开,很难介入其中干预媒体平台的行为,特别是影响力较大媒体平台。一旦突发事件在媒体上产生负面,地方很难对信息进行处理,在引导主流上缺乏力量。面对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对突发事件巨大影响,许多地方并没有遇到棘手的网络舆情事件而表现出缺乏应对的经验。在事件发生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因而在事情发生之后,不知道如何处理,显得手忙脚乱,短时间找不到平息谣言、正确引导走向的方法,以至于为猜疑和谣言酝酿、爆发创造了可能性。且地方由于技术和财力的,目前,不大可能通过地方自身的力量从技术研发上加以突破、以期待提升网络安全和保证导向。
四、结论
网络技术发展和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而突发事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网络舆情危机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扩大作用,地方应该积极面对自媒体时代来临所带来的新压力,要提高网络随时有可能爆发的危机意识。遇到突发事件,地方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想办法从被动形势中突破出来,从原来的拖、瞒、藏,变为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切记站在公众情绪的对立面,避免矛盾的激化。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勇敢站出来发布真实信息,并不管跟进信息发布,通过严谨的事件调查分析,全面准确地对突发事件原因、事件进展进行更新播报,对于人为突发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处罚也应进行公开,确保整件事件能够完整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網络舆情危机的防范,充分运用自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与民众、新媒体平台加强沟通,增强信任感,树立地方的权威性,针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地方应及时给出准确的答复,不给谣言产生的机会,争取将网络舆情爆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突发事件得到快速处理,同时也是滋生谣言的沃土,产生错误的导向,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给地方工作增大难度。地方唯有找准方法,有利地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才能在解决突发事件中事半功倍。
〔参 考 文 献〕
〔1〕景莹.合理应对网络舆情 提高地方公信力〔J〕.人民论坛,2018,(16):62-63.
〔2〕金飞.网络舆情与地方公信力互动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18,(03):173-177.
〔3〕赵会分,石翠仙.地方怎样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J〕.人民论坛,2017,(13):48-49.
〔4〕闫曼悦.网络时代邻避事件的治理困境与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17,(04):229-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