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4:23:52
文档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的兴起     一、文学的起因     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主张的
推荐度:
导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的兴起     一、文学的起因     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主张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的兴起

      一、文学的起因

      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主张的评价

         1、文学的兴起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大旗。主张文学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的意义

        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

      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

      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         文学思潮

      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1、文学主张

        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2、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提出了“为人生"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1、文学主张

        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2、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②较早地提出了文学的口号.

      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三、与封建复古主义者的斗争

         1、与“学衡派”的斗争

      2、与“甲寅派”的斗争

      复习题:

         1、文学的起因。

       2、试评胡适、陈独秀在文学中的文学主张。

       3、文学的意义。

        4、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5、新文化阵营对封建复古主义文学流派的斗争概况。

             第二章 鲁  迅

                      第一节 

            生平和思想道路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7年)

      二、求学立志和爱国主义(1898-1906年)

      三、理论探索和早期思想(1907-1909年7月)

      四、辛亥和沉默苦闷(1909年8月-1917年)

      五、文化的英勇旗手(1918-1926年)

      六、伟大的主义战士(1927-1936年10月19日)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一、辛亥前后的一面镜子

         1、深刻地反映了辛亥的失败及其原因.

      2、再现了辛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

        3、反映了辛亥前后农民不能不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两类基本形象

         1、农民形象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乡》中写闰土时所用的五个字:“辛苦而麻木";或评阿Q的九个字:“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论十大关系》)。闰土、阿Q是如此,祥林嫂、爱姑也是如此。

         2、知识分子形象

        与同时代的小资产阶级作家侧重自我表现不同,鲁迅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处,通过各类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塑造,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和道路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

      三、《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1、简洁和凝练

       2、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3、讽刺的成功运用

             第三节 杂 文

      一、杂文的基本内容

         1、前期杂文(1927年前)

        就内容特色而言,这一时期的杂文都“是一种‘社会论文’”(瞿秋白),主要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

      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批评(五卅之前);

      ②进行政治斗争(五卅之后)。

         2、后期杂文(1927年后)

      ①同政权的斗争

      ②对帝国主义的揭露

      ③社会文化批评

      ④对人民和的歌颂

      二、杂文的艺术特色

        1、典型性

      2、形象性

        3、讽刺和幽默

        4、作品呈现的“永远的‘现在时’的幻觉"(张旭东)

        复习题:

        1、鲁迅的主要生活经历和创作概况.

         2、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

        3、《呐喊》和《彷徨》的内容特色.

         4、《阿Q正传》、《药》、《风波》等小说中的辛亥描写

         5、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

         6、阿Q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其产生的原因。

        7、《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8、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9、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道路

      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2-1913)

      二、留学日本和创造社的早期活动(1914年1月-1925年     5月)

      三、大时期(1925-1928)

      四、日本、抗战、战争和后(1928-1978)

      第二节 《女神》

      一、《女神》的内容特色

       鲜明地反映出了“五四"的时代特征,传达出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是《女神》在思想内容上最显著的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女神》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叛逆和对光明理想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2、《女神》所着力表现的要求个性和个性自由的强烈呼声,正是五四时期年轻一代要求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呐喊,是广大爱国青年反叛性格和战斗激情的诗意概括。

        3、《女神》所表达的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既是对“五四”的礼赞,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

        4、即使是歌咏大自然的作品,也往往带上了浓厚的“五四"时代色彩。

         5、《女神》的基调虽然还是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但已具备了明显的社会主义因素。而这一点也正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鲜明的历史特征。

      二、《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的强光照亮了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与此相适应,艺术技巧上体现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1、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塑造鲜明突出的“自我”抒情形象

        3、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

        4、形式的彻底和新颖多姿

      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

      一、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

        1、立足现实,古为今用,“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 绪

      论》),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现实斗争服务。

        2、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

      二、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1、悲剧情境的着意营造

        2、主观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结合

        3、浓郁的诗意

        复习题:

        1、郭沫若的主要经历和创作概况。

        2、为什么说《女神》弹奏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3、《女神》的艺术特色。

        4、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

            文学创作

           第一节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

      一、鲜明地体现了文学“为人生"的倾向

      1、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2、表现了城市小市民的灰色生活,讽刺鞭挞了寄生于黑暗社会的陈腐卑微的灵魂。

        3、揭露了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现象,以及在这黑暗包围下的小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

      二、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

        正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导言》中所指出的:“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写于1924年11月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叶绍钧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1、早期创作:以细致的笔触,刻画和批判旧社会那灰暗阴郁的人生,形成了冷隽的色调和扎扎实实的写实风格。但基调低沉悒郁,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

      五卅之后:笔锋开始转向现实的斗争,塑造出了具有斗争意识和反抗性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形象。最能标志其创作发展的,是192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长篇之一,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

       3、1928年后:作品选材较前广阔得多,反抗现存黑暗社会的意识更加鲜明,讽刺也更为辛辣。

      第二节 冰心的创作

      一、早期的“问题小说”

        1、“问题小说”的基本内容

        按内容来分,大体有三类:①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情绪。②反映对劳动人民生活境遇的同情。③反映下级官兵生活和反对军阀混战.

      2、“问题小说"的意义

        ①刷新了文学表现主题。②打破了传统文学大团圆的结局,使现代小说带上了鲜明的悲剧意识。③提出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重大社会问题.

       3、“问题小说”的局限

      ①批判的力度不足。②或浓或淡的宗教情绪。

      二、关于“爱的哲学"

        1、什么叫“爱的哲学”

        2、如何正确评价“爱的哲学”

      三、冰心的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冰心的艺术风格完全可用她的《诗的女神》中的几句诗来概括:“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除此而外,语言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文的凝练,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

      第三节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一、朱自清散文的内容特色

        1、“为人生”。

          2、朱自清写人生,不单是直揭社会的病苦,更多的则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家庭,这也可说是从侧面暴露人生的黑暗。

       3、即使是那些直抒胸臆、勇于畅露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思索的散文,也往往显示了时代的症结。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文中有画"

        2、“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3、“文如其人”清俊简约-温文尔雅

      诗歌创作:《毁灭》、《赠A?S》等

      第四节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

      1、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

        按题材分类,可分两大类:①表现自我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沉沦》.②表现社会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2、小说的内容特色

       ①强烈的反抗精神。

       ②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反抗,又主要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角度,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的。

       ③带有比较浓厚的感伤色彩,特别是前期的作品,情调往往显得悲观消沉.

       ④较多性苦闷和性冲动的描写.

      ⑤往往同一作品中,感伤颓废的情绪和反抗现实的精神交织出现,进步的因素和落后的因素杂然并存,而“愤世的洪涛",常常以荒唐堕落的行径表现出来。至于此一时期和彼一时期作品基调的低落与昂扬的起伏交替,更为明显。

      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感情色彩

        2、坦率的自我暴露

      3、结构的散文化

        4、自然美

      第五节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一、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于闻一多诗歌的一条红线

        第一部诗集《红烛》,其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地对伟大祖国的深切颂扬和诚挚的怀念;第二部诗集《死水》,其爱国主义思想则表现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情绪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实主义色彩明显加浓.

      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

       认为新诗创作要“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应该具有“三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鲜明的艺术特色

      1、鲜明的民族特色

      2、艺术上的精雕细刻

      3、意境的绵远和幽深

      4、构思的灵巧和新颍

        复习题:

          1、叶绍钧早期小说的内容特色。

        2、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新潮》上那一群小说作家,唯有后来的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结合叶绍钧的具体创作说明这一问题。

        3、《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形象和《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形象。

        4、冰心“问题小说”的内容、意义及局限.

        5、如何正确评价冰心“爱的哲学”?

        6、冰心的艺术风格。

        7、朱自清散文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8、郁达夫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9、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10、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

        11、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二)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动和        文学思潮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动与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

      一、无产阶级文动兴起的原因

        1、现实斗争的需要

        2、国际无产阶级文动蓬勃发展的促动

        3、作家思想的进一步化

      二、文学的论争

        1、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及其局限

        2、文学的论争及其意义

      三、“左联"的功绩及其局限

        1、“左联"的主要成就

      ①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②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

      ③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④积极进行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⑤重视青年文学作者的培养.

        2、存在的问题

       ①政治上的“左”的倾向

       ②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③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四、“两个口号”的论争及其意义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一、无产阶级文动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1、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强调文艺品格、主张文艺疏离政治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联”时期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1、与新月派的论争

        2、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3、与“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复习题:

        1、无产阶级文动兴起的原因。

       2、文学论争的概况及其意义。

        3、“左联”的功绩及其局限。

        4、“两个口号"论争的概况及其意义。

        5、无产阶级文动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概况。

       6、“左联"时期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的概况。

      第六章 茅 盾

      第一节 茅盾的思想发展与初期创作

       一、茅盾的生平和思想道路

        二、茅盾的初期创作

      第二节 

      《子夜》--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第二节 

      《子夜》--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一、《子夜》的成因

      二、《子夜》的杰出成就

        1、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①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当生动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面貌。

       ②形象地展示了30年代初期新军阀统治下,社会一片、黑暗,阶级关系错综复杂,以及城乡工农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

       ③再现了30年代初期其他阶级、阶层的面貌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风尚。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①吴荪甫形象

       ②赵伯韬形象

       3、在艺术表现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①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

       ②颇具特色的语言

       ③出色的心理描写

      三、《子夜》的不足及历史地位

      第三节 

      《林家铺子》和《春蚕》等短篇小说

      一、深切的思想内容

       ①通过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主人公的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了导致这些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②通过主人公的悲剧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

      二、成功的人形象塑造

       ①林老板形象

       ②老通宝形象

      三、巧妙的艺术手法

       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

       ②人物描写以细描为主,辅以简笔

       ③语言的成功运用

        复习题:

       1、茅盾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发展概况。

       2、茅盾初期创作的概况。

        3、《子夜》的成就。

        4、吴荪甫形象及其这一形象的意义。

        5、茅盾短篇小说内容的深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林老板形象和老通宝形象.

        7、《林家铺子》和《春蚕》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老舍的小说创作

      一、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概况:

      (一)、老舍先生的生平见课本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老舍先生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老舍在入会的誓词中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和小凳之间,笔是,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样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二)、创作概况:

      1、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有文艺界的“劳动模范”之称。相比于鲁、郭、茅、巴、曹,老舍真正来自生活的底层,他熟悉劳动人民,以城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他是现代中国的市民诗人,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圣手。老舍大大提高了“五四"以来为数不多的描写城市市民作品的艺术水平,这是他对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 老舍的作品反映了满族的某些生活特点;

      3、 老舍作品中的反帝色彩相当突出;

      4、 老舍是文化型(文化伦理型)的作家;

      5、 老舍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幽默的风格——“幽默”是老舍创作风格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早期小说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表现出来的是“笑骂”,自小说《离婚》之后,老舍的幽默风格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由于他追求生活化,从庸常的人性矛盾中创造喜剧意味,溶入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因而有研究者将老舍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笑匠”.

          写实的风格——以《骆驼祥子为代表》,“《骆驼祥子》是抛开了幽默,正正经经地写.这主要是写实的风格,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的笑料。”

          散文式的抒情风格——以《月牙儿》为代表.这篇作品带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写。

      二、 老舍的代表作品分析: 

      (一)、《骆驼祥子》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1、 骆驼祥子的典型形象

          贯穿祥子性格发展全过程的线索是“希望——追求-—奋斗——挣扎—-失败—-堕落",最后以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破产而告终。

          *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

          

      祥子是一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流落城市当上洋车夫,唯一的理想是做个的个体劳动者.他要有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车,才能使自己的人格、自由,拉别人的车,祥子感到就没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个卑微的理想,祥子以顽强的意志、坚忍不屈的精神,走个人奋斗的道路。经过“三起三落”,祥子的理想破灭了.

          第一次, 

      祥子经过整整三年的奋斗,凑足了一百元,买了一辆新车。这时,祥子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但只拉了半年,遇到兵灾,祥子连人带车被兵捉去.在兵逃跑时,祥子得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的绰号由此而来。

          第二次, 祥子重新攒钱,把钱存在夜壶里,但钱尚未存齐,就被孙侦探诈去。

          第三次, 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虎妞难产死去,为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在这三起三落中,祥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搏斗,这种毅力、意志、精神代表了东方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品质.但是,不管祥子怎样挣扎,仍摆脱不了惨遭失败的命运。祥子终于堕落了。

          *祥子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不仅表现在事业的失败上,还表现在爱情、婚姻的失败上。

      首先表现在与虎妞的悲剧性婚姻上。(见课本)

          

      其次祥子与小福子的爱情也具有悲剧性。小福子的不幸人生使得她能和祥子在精神上达到沟通。祥子也觉得小福子是最美的女子,他能从小福子身上得到精神的安慰。祥子临别时对小福子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来!一定来!”可是,小福子最终受不了生活的压迫,吊死了.她的死吹灭了祥子希望中最后一盏灯。祥子的全部精神支柱倒塌了,他堕落了下去。

      2、“祥子”悲剧的深刻性在于:

          

      通过祥子挣扎奋斗的失败证明:旧社会各种反动势力对底层劳动者的打击,小生产者狭隘眼界和个人奋斗的方式都使得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不仅祥子个人奋斗的道路走不通,其他所有的车夫也都走不通,像作品中出现的“二强子"、“老马”、“无名无姓的‘高个子’"车夫等等,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车,但是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车夫们共同的悲剧命运 

      。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1) 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京味的语言".

      (2) 

      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

      (3) 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

      (二)、《四世同堂》

      (1)、《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

          

      钱默吟: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钱默吟这个人物没有祁老人写得丰满.从文化的角度来讲,钱默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典型:从他的人生哲学、文化观念、传统情趣上来看,他是一个正直的旧式文人。他的生活方式、嗜好、心理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他的儿子钱仲石为国殉职,被冠晓荷告密,使得钱家家破人亡,他的性格便开始转变.钱默吟性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个人英雄主义或复仇主义阶段(宣传复仇暗杀)

      ②合作的爱国主义阶段(不再是报私仇,而要雪国耻)

      ③由复国报仇到要整个消灭战争,打击穷兵黩武,争取人类的永久和平。

          

      祁老人:富善先生说他是一个正直的前清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他以四世同堂为荣,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不断香火。“和平、忍气、吃亏”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但是现实打破了这种哲学,一系列的打击动摇了他从前清一来就坚信不移的人生经验。他是一个正直、老实的城市市民的形象,在他的身上集中着中国传统道德的优点和弱点.

          

      祁瑞宣:祁老人的长孙,是一个正直善良、有思想少行动、爱国、爱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忠孝观很强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与《家》中的觉新来比较)他始终处于救国与养家这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中,由于现实的处境,加上较深的传统观念,他始终不能从家中“走出去”,但他却始终坚持了民族气节,拒绝参加庆祝保定、太远陷落的,不给日本人作事。在家中他是一个孝子、慈父、温存的丈夫;在汉奸、鬼子面前,他是一个硬铮铮的中国人,决不屈膝投降。他又是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弱点。他是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的矛盾机体。

      《四世同堂》中除了上述人物,还有一系列的喜剧形象,如蓝东阳、胖菊子和祁瑞丰、冠晓荷和大赤包。请大家结合作品和教材自学.

      (2)、《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①、《四》是老舍多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

          

      这部小说荣机智的幽默诙谐、浓烈的主观抒情和严峻深沉的叙述笔调为一炉,描绘出在国土沦陷的特定背景下,老北平儿女的种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尤其深刻地描述了近乎僵死的市民性格在战争的巨大创痛刺激下复苏的过程。是整个作品具有史诗般的辉煌气度。

      ②、简洁、细腻而又传神的人物心态的描写;

      ③、庞大的艺术结构显得针线紧密而又简约明快;

      ④、溶合了古典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长处,是作品内容既俗白浅显又蕴含深厚,洋溢着本民族的清浅质朴的审美情趣;

      ⑤悲剧与喜剧的交融

          

      小说写的是血泪现实,写北平在生于死的间隙中的挣扎,写了北平市民的苦闷、彷徨和内心搏斗的痛苦。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精神弱点,隐含着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指出在侵略战争大背景下这些精神弱点与顽劣的国民性最终所毁灭的恰恰是整个中华民族性格中美与传统道德中的美。但这种悲剧的气氛是深含在作品中的,作家在语言上成功地运用幽默手法讽刺了民族败类,创造出一系列现代文学中难得的喜剧形象,同时也对市民悲剧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作了开掘,不仅挖掘了他们卑微可笑的精神弱点,而且沉痛地批判了产生这种精神弱点的文化背景。

      (3)《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参见教材)

      思考题及答案:

      1、 结合作品谈谈老舍先生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幽默的风格——《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离婚》之后,老舍的幽默风格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由于他追求生活化,从庸常的人性矛盾中创造喜剧意味。老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笑匠"。

      写实的风格——以《骆驼祥子为代表》,“《骆驼祥子》是抛开了幽默,正正经经地写。这主要是写实的风格,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的笑料。”

      散文式的抒情风格—-以《月牙儿》为代表。这篇作品带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写。)

      2、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是如何发展的?

      (小说用祥子命运的三次起落来发展祥子的性格:第一次,祥子经过整整三年的奋斗,凑足了一百元,买了一辆新车.这时,祥子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但只拉了半年,遇到兵灾,祥子连人带车被兵捉去。在兵逃跑时,祥子得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的绰号由此而来。第二次,祥子重新攒钱,把钱存在夜壶里,但钱尚未存齐,就被孙侦探诈去.第三次,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虎妞难产死去,为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在这三起三落中,祥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搏斗,这种毅力、意志、精神代表了东方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品质.但是,不管祥子怎样挣扎,仍摆脱不了惨遭失败的命运。祥子终于堕落了。)

      3、 结合作品谈谈《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①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京味的语言”.②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③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

      4、 结合作品分析《四世同堂》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5、 请谈谈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

      (结合祁老人和祁瑞宣的形象特征以及作家所运用的悲喜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回答该问题,同时参考教材P224、P239)

各科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QQ:1175 2525 75整理

文档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的兴起     一、文学的起因     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主张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