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教材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最后一课。在教材中,它位于中国古代史的结尾,具有总结中国几千年古代历史和开启近代史的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本学习内容的要点有两个:一是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包括经济和文化领域;二是认识变化和危机相伴相生。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运用地图资源和文献资料来认知,对于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化与危机相伴相生与上一课内容密切相关,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是学生在高中中国古代史学习的最后一课,需要做好古代史的“收官之战”,同时为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学习内容庞杂,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是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相关史实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的史料,多样化的形式也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和明清人口统计表等史料,能够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培养史料获取的多元化途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逐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上一课所学知识和世界环境,体会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变化中蕴含着危机,培养学生懂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
难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讲述了108位梁山英雄反抗压迫的故事。
设问:为何这一时期作者会把这些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写成小说的主人公呢?
【讲授新课】
一、农耕文明的繁盛
材料:耕织图·耙耨
设问:此图反映了什么场景?
预设:清朝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过渡: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明清社会经济有了哪些新变化呢?
地图: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设问:明清时期有哪些新的农作物传入中国?
预设:玉米、甘薯
设问:这些粮食作物的传入带来了什么影响?
预设: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不仅高产而且适应性强,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解决了15世纪以来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材料一:(吴地)多植桑,凡女未及异即习育蚕,三、四月谓之蚕月,家家闭户不相往来…… ——《吴县志》卷52上《风俗》
材料二:“ 吴农治田,男女效力,春耕谧响,夏耘踏车,老幼俱前。人力少者,雇单丁以襄其事,或长雇或短雇,总名曰‘长工’,又曰‘忙工’。厚其酒肉以饲之,即诗侯疆侯以之意。”——乾隆《吴县志》
设问:明清时期,此地的农业生产场景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明清时期苏州农村除生产粮食作物之外,还普遍经营经济作物,其中种桑、养蚕、织绸,在副业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租佃关系已为新型的雇佣关系所打破。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民在商品市场上的两极分化已经产生。
材料三:“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之,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什么?
预设: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和手工工场,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材料四:“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霞,语其繁华,都门不歹。”——清·孙嘉淦《南游记》
《盛世滋生图》
乾隆二十四年(1759) 苏州画家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就生动再现出了当时苏州城市的繁华情景,画中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就是金阊街区。据初步统计,该画面上的各色人物约有12000 之众,运河上的货船、客船及竹木筏等约400 只,街上林立的各类商店约有230 多家,包括了50 多个行业。
设问:图片反映了明清时期哪一种社会现象?
预设: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城市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条件:工商业发达、交通要冲)
同时,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给了商人发展的舞台,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思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材料:中国历史上新旧王朝的更替,标志着小农经济的破坏和恢复的循环。使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停留在低下水平,长期得不到发展。
工商业者在政治上没有自由活动的余地,甚至他们所建立的公馆和公所,都要经过封建官府的批准和承认,在地方官府的控制之下进行活动。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预设:小农经济占优势、统治僵化,阻碍社会转型和进步。
过渡: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在统治之下出现了新思潮。
二、进步思潮的发展
材料五: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邺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设问:为何顾炎武会对科举制产生如此评价?
材料六: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致”就是实行;“良知”即心理上的自觉。王守仁的要求是,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实行这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材料七: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曷可失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扬掩之而童心失。——整理自《童心说》
设问:陆王心学衍生出了怎样的思想发展倾向?
李贽将“良知”发展为“童心”,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虚伪与官场欺诈,蔑视权威和教条。
材料八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十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设问:材料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明清之际怎样的思想发展潮流?
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一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的利益,出现了提倡自由和反对的倾向,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带有早期启蒙性质)。
过渡:思想的变化会引发明清社会文化发展怎样的变化呢?
三、世俗文化的兴盛
列表法,梳理明清小说、戏曲和科技成就
| 类别 | 时间 | 作者 | 作品 | 体裁或特点 |
小说 | 元末明初 | 施耐庵 | 《水浒传》 | 长篇白话小说 |
| 元末明初 | 《三国志通俗演义》 | 章回体 | ||
| 明朝中期 | 《西游记》 | 神话小说 | ||
| 明朝中期 | 吴敬梓 | 《儒林外史》 | ||
| 清朝 | 曹雪芹 | |||
戏曲 | 明朝 | 《牡丹亭》 | ||
| 明朝 | 魏良辅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四大徽班 | 京剧 | |||
科技 | 明朝后期 | 中医药学 | ||
| 农学 | ||||
| 工艺学 | ||||
| 徐宏祖 | 《徐霞客游记》 |
设问:从《红楼梦》这一句话反映了当时苏州怎样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什么问题?
在曹雪芹心目中,苏州城是经济“ 富贵” 与情感“风流” 的交汇之地,道出了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文化的诸多表现中最为本质性的一种内在关系。
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正史:保守性 小说:开放性
与正统文学相比,小说极易唤起社会中下层(尤其是市井百姓)的强烈认同感,极易在广大平民百姓中产生影响。
材料: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丹纳《艺术哲学》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人们的风俗习尚、道德伦理、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小说内容的构成。
【小结】一定的文化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促使社会思想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动。思想文化上出现的新变化也映射出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坤舆万国全图》(简本)
思考:利玛窦等一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对明清之际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以其邪说惑众,士大夫翕然信之。所著《舆地全图》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利说荒唐惑世》
【总结】 “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
六、教学反思
1.针对本课教学容量大、内容庞杂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比了新旧教材之间的知识分布与知识权重,有的放矢地进行取舍,做到强干弱枝。
2.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以及学术动态等方面,将本课的灵魂定为一个“变”字,围绕其展开本课的教学。在具体的处理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增加了必要的教学资源,如明清人口统计表、《明夷待访录》以突出本课重点。
3.本课教学过程中内容详略得当,内容完整,时间把握恰当,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即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与世界的变化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希望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把此问题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其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七、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