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公文选读模拟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4:23:50
文档

公文选读模拟试题

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奏”这一古代公文文种,其设置的时期是(B)A.周文王时期B.秦始皇时期C.秦二世时期D.文种孑遗时期2.《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采用的行文方式是(B)A.直达行文B.逐级行文C.多级行文D.越级行文3.下列各词,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词是(D)A.蒙B.开C.奉D.仰4.刺,作为公文文种,属于(C)A.上行公
推荐度:
导读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奏”这一古代公文文种,其设置的时期是(B)A.周文王时期B.秦始皇时期C.秦二世时期D.文种孑遗时期2.《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采用的行文方式是(B)A.直达行文B.逐级行文C.多级行文D.越级行文3.下列各词,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词是(D)A.蒙B.开C.奉D.仰4.刺,作为公文文种,属于(C)A.上行公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奏”这一古代公文文种,其设置的时期是(B)A.周文王时期B.秦始皇时期C.秦二世时期D.文种孑遗时期

2.《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采用的行文方式是(B)A.直达行文B.逐级行文C.多级行文D.越级行文

3.下列各词,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词是(D)A.蒙B.开C.奉D.仰

4.刺,作为公文文种,属于(C)A.上行公文B.下行公文C.平行公文D.无固定指向公文

5.官府动用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用(C)A.红票B.兵票C.火票D.差票

6.某小学门前设立一公共汽车站,影响了学校的秩序和学生的安全,学校领导要向公交公司提出请求,请求他们批准改换车站地点。行文应该使用的文体是(D)A.请示B.报告C.签报D.函

7.在韵目代日制的韵目当中,上平声的韵目排序固定依次为(A)A.东冬江支B.冬东支江C.东江冬支D.江支东冬

8.《财政部为答参议院刘星楠等质问书上复咨呈》的体例特色是(B)A.貌恭词朴B.对应置答C.避重就轻D.重略轻详

9.在明代,各府对六部陈卓,应用(C)A.状B.状上C.呈状D.呈文

10.始设于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是(C)A.训令B.批答C.布告D.通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务院正式颁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的时间是(B)A.1950年B.1951年C.1957年D.1960年

12.通报和通告的共体异名阶段是从(B)A.1940年开始的B.1949年开始的C.1951年开始的D.1959年开始的

13.“新出生的婴儿就有21572名,占全县总人口556323人的3.8%,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以后全县的总人口将要翻一番。”在这一段话中对数字使用了换算法中的(A)A.累加法B.平均法C.比较法D.排连法

14.通常针对全局范围内具有性的重要事项做出决断,并要求贯彻实施的时候用(A)A.决策性决定B.安排决定C.表彰决定D.处分决定

15.两个国家、、外交部门经商定联合发表的外交公报,称为(D)A.公告B.公报C.联合公告D.联合公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公文格式包括(ABD)A.结构程式B.文面款式C.项目事由D.载体规格E.首称末称

17.教的写作特色有(ABCD)A.一文一事B.内容实在C.短小精干D

.意尽言止E.层层转引

18.《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关于举办1999年档案专业专升本成人教育的函》应该属于(ACE)A.公函B.便函C.去函D.复函E.商函

19.《内政部对福建旅黎同乡会理事长傅干甫控告保长邓绍先非法抓丁呈文的批》中,傅干甫呈文的写作特色是(BCD)A.表述凝重B.夹叙夹议C.用语倾向一致D.注意自我回护E.文意不重复

20.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公文程式改革包括的内容有(ABDE)A.文字口语化B.格式简化C.修辞规范化D.文种改造E.文种创新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清代敕书两则》反映了自(清)代以来就处于我国的有效管理之下。

22.“士不旷功,民罔游力”用的是(对偶)修辞格。

23.(呈)是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24.时期公文,对同一内容事项须发往若干机关,拟稿时均实行(一稿多用)。

25.“阋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之举,在国家为不祥”一句,采用(引喻)手法,省略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引于前,本体续于后。

26.报告不仅是一种公文,也是一种(经常性制度)。

27.上报的公文,文头之上应空(四至六)行,供收文的上级机关批示之用。

28.会议纪要的程式结构模式主要有(见报式)、行文式和简报式。

29.通告的发布形式往往以(登报)为主要形式。

30.(签报)是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的,由负责人直接送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议案

32.报告

33.反类尊题

34.指挥

35.封寄

31.议案:是适用于各级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议决类文种。

32.报告:适用于个人对组织、执行机关对授权机关、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等用途的上行文种。

33.反类尊题:是先从与本文基本目的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

34.指挥:是唐、宋特定公文用语。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文种的公文。

35.封寄:是袁世凯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

题6分。共30分)

36.某一名称的公文,其发展演化的五个时期是指哪五个时期?

37.诰的本意及消亡原因是什么?

38.清代发布示文的方式有哪几种?

39.公告的特色是什么?

40.简述诏书的沿革。

36.答:某一名称的公文,其发展演化的五个时期是指:规范文种时期,前文种时期,准文种时期,变易文种时期,文种孑遗耐期。

37.答:诰是商、周王命文书的一种。诰的本意是文言告晓。由于诰的表述手段(古奥文言)与目的(开导别人使之懂得道理)不相协调,故秦朝废而不用,使之渐趋消亡。唐代之诰券,在文种演化上的意义是:上承商、周文种之名,下启宋、明、清的封赠文书诰命。

38.答:清代发布示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悬挂、张贴于官署前照壁,可用来训诫属吏、昭示民众;(2)张贴于有关公共场所;(3)刊石立碑。公布示文采用悬挂方式时,多贴于木牌上,故又称“牌示”。

39.答:公告的特色是:(1)宣告范围:面向国内外;(2)使用:限于国家权力机关(或经授权)用于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3)发布形式:多通过报纸刊载或电台、广播公开宣告,无须广为张贴;(4)篇幅简短。

40.答:就总体而言,诏书与封建社会相始终。但有三点需加说明:(1)作为皇帝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从秦到明使用频繁。宋代主要用“敕”;元代多用“圣旨”;清代多用“谕旨”。(2)唐武则天因其名为“明字下面加空字”与诏音同,故回避诏而用“制”、“敕”、“册”。(3)在封建社会中,属君命文种的公文都可笼统称其为诏命。

六、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谈谈“详”的行文规则和运用特色。

42.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立。

41.答:详的行文规则有:(1)根据隶属关系或公文内容所属主管衙署,详必须呈于直接上司,一般不得越级上报。(2)如果需要申报更高级的衙门,必须由直接上司按组织系统层层转详。(3)低级衙署所申报的内容,与几个衙署有关时,可以采用“通详”形式,对各上级有关衙门同时申报,但不可漏报直接上级。详的运用特色,是须请上级批示。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例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就型制上辨析:册或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状式纸者,称为“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由于下级衙署留有底稿,故详文文字或可摘要。凡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凡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下级奉到经上级批回的由详,例须与原稿一并归卷。清代用详颇为慎重,事非重大,不宜用详。为避

免上级驳还(不批准)而有失颜面,可用非正规之文作为替代。这也是禀文得以普遍运用的一个原因。

42.答:指示信,是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立:上级领导人以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在中国党建党初期就经常运用,并曾形成制度,规定须由秘书副署。指示,是上级从、步骤、要求等方面指导下级工作的一种领导方式。土地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以指称这一领导行为和指导的具体内容,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为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方法指导,遂十分自然地以书信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这种与旧公文文种、格式、用语截然有别的公文,被称为指示信。1938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规定:“指示信——政治领导、检讨工作、布置工作、纠正错误、条例说明等用之,还须得一再对下级详加解说,或详细指示的,用指示信。指示信不能够代替命令。”

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就公文的发展辨析,某一公文名称仅作为发出公文的动作,或指称公文的外形特征,可视为(C)A.规范文种时期B.准文种时期C.前文种时期D.文种孑遗时期

2.诏书末称用语朝代不同用法也不同,请指出下列几种诏书末称哪一种是明代的(A)A.故兹诏示,成使闻知B.故兹诏示,想宣知悉C.布告天下,咸使闻知D.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3.唐代,记载某人生前事迹,用(B)A.状上B.行状C.申状D.呈状

4.开始将照会正式确立为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公文,是在(A)A.宋B.元C.明D.清

5.牌成为法定的下行文种,是在(C)A.清朝B.明朝C。宋朝D.唐朝

6.禀演化为书札的时期为(B)A.唐B.宋C.明D.清

7.《中国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的目的在于(D)A.表明政治态度B.公布重要事实C.宣布个人出、处D.发出倡议、号召

8.《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在衔接上,使用手段主要是(A)A.多级过渡B.合并表述C.顺序灵活调度D.总、分式表述

9.在国办《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指令的取消时间是(D)A.1957年B.1981年C.1987年D.1993年

10.合说的修辞方法经常使用于(A)A.规章制度类公文B.指示类公

文C.上行公文D.下行公文

11.在系统,意见(B)A.属于非正规公文文种B.属于正规公文文种C.不属于公文D.已经不使用

12.第104课《四川省第七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的决议》的审议结论,分为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两个方面,既表意全面,又构成了(A)A.抑扬的修辞格B.排比的修辞格C.反复的修辞格D.阶升的修辞格

13.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用(B)A.布告B.通告C.公告D.公报

14.在用其他文种撰写的公文中,引叙简短的谕示或完整的谕文的写作方式是(D)A.直叙B.似叙C.插叙D.装叙

15.《财政部为答参议院刘星楠等质问书上复咨呈》的语言特色是(C)A.避重就轻B.对应置答C.貌恭词朴D.重略轻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清代沿用的奏一类的文种有(ACD)A.奏本B.奏札C.题本D.奏折E.奏状

17.下列各项,用对偶修辞手段的有(ABC)A.锱铢皆属民膏,分毫可佐上贡B.人役宁少毋滥,工食宁减毋奢C.酌衙门之大小,而定人役之多寡;按事务之繁简,而派工食之厚薄D.况际兹我朝鼎建、百度维新之会,何不亟行厘革E.必待我兵过江进剿,贼可灭而民获安矣

18.“电厅通饬各区分别查禁”一句的结构语式所具有的特点是(BD)A.省略性连动B.预期连动C.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D.兼语E.省略主、宾语

19.现行工作报告中的报告,出现众多的分支,实际形成的三大类型是(BDE)A.总结报告B.一般报告C.综合报告D.专门报告E.专用报告

20.批准性复函的基本结构部分主要有(AD)A.引由B.前言C.缘由D.答复E.主体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i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上谕凡由内阁下达者,称明发谕旨;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者称(寄信谕旨),地方官府则称廷寄。

22.《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的运转过程,体现了汉代“(逐级行文)”的方式。

23.清朝,照会的两个分支类型一是朱笔照会;二是(墨笔照会)。

24.与现代公文相比,时期指令的用途类似于现行公文中的(批复)。

25.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叫(草案)。

26.作者署名在成文日期之次行,反映出时期(下行)公文的署名惯例。

27.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28.公文的生效标识包括

发文机关或个人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

29.第102课《沙洲县委员会沙洲县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执行、省人委“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的通知》采用的开头方法是(形式开头)。

30.议案是提出(审议)请求的正式公文,具备正规公文格式。

四、名词解释题1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指示信

32.请示

33.会议纪要

34.判

35.反对对偶

31.指示信:是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

32.请示:是在吸取区文种设置经验的基础上,解析建国初报告文种的部分用途,于1957年取代签报而设置,主要“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种。

33.会议纪要:是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主要精神、议定事项的议决类公文文种。

34.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

35.反对对偶:是上下联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清代咨、关、移的分工情况。

37.比较句内表示法和句外表示法的表达效果。

38.布告的特点有哪些?

39.简述代电的特色。

40.简述避讳制度。

36.答:在清代,咨、关、移均为平行文种。其分工是:咨用于高级衙署之间;关用于中、低级衙署间;移用于低级衙署间。

37.答:句内表示法和句外表示法的表达效果的不同有:(1)采用句内表示法,目的文字局促于句式结构内,较难灵活变换表述角度、语气转折、关联词语,也不易结合叙述相关文意;而采用句外表示法,由于目的文字单独成句,表述变化遂圆转自如。(2)句内表示法如文字过长,显得语气舒缓;改用句外表示法,以“为此”指代,文句简短,可使语气急促。

38.答:布告的特点主要有:(1)发布周知性。通常面向整个社会公开发布,广为张贴。(2)法定禁约性。俗谓“令行禁止”,布告对妨害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行为申禁,具有法定效力。(3)强制遵守性。凡布告周知、须普遍遵守的事项,如再明知故犯,将严厉打击、依法惩办。

39.答:代电的特色有:(1)无限定的行文方向。代电既为电报的替代物,故而无论上行、平行、下行均可使用。(2)有类似电报的文面格式:通篇不分段,不标点;首尾紧紧衔接,成为整整一大段。

40.答:避讳中的“讳”指名讳。避讳,是根据封建礼法,居下者不得直称尊长者之名,以示敬。例如,臣民讳君

主之名,下属讳长官之名,晚辈讳长辈之名。这种制度,就叫避讳制度。

六、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阐述临时大总统令一课所提倡的部门之间直接行文咨商的主张、理由和效果。

42.阐释时期通知的设置和行移属性。

41.答:临时大总统令一课,提出了部门之间直接行文咨商的主张、理由和效果。强调在不违背行文关系、不超越职权的情况下,提倡同级相关部门直接联系,不必事事经由共同上级中转,可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办理手续,缩短周期。而且,由于直接协商,可以考虑得更全面、讨论得更深入,使最终一致意见更切合实际、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此即本文“以期简当”之精神。而减少中转行文,也利于抑制文牍主义倾向。本文提倡部门各依其职能行文,部门问相关事项直接协商,反对事事要求上级行文转发,强调简化中转环节,以求公务敏迅。均符合公文处理学基本原理。在当时,难能可贵;对今天,可资参考。

42.答:通知公文的起源,可细辨为三个阶段:第一,通知作为公文用语,是其远源。至迟在宋代,“通知”一词已成为常见的令式术语。作为公文用语的“通知”,意为“周知”、“统统知晓”。第二,通知作为“公函”文种的一项用途,是其近源。在公文写作实践中,通知的用途分化为两个方面。即:机关对民众团体、机关对其成员个人。而且往往将其名称直接写为“通知”。第三,通知被确立为正规公文文种,是其本源。1942年《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将“通知”定为九种正规公文之一。规定,“通知:上级机关对于所属下级机关及同级机关暨不相隶属之机关,或机关对于人民,就其某一事项有所通报时用之。”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分别设置主要公文、辅助公文各五种。通知是新设的五种辅助公文之一。并明确规定:“通知为平行公文”。“凡是对本机关内,或对本机关外的机关或个人,有所通报、通知的,一律用通知。”时期的函与通知之行移属性比较:(1)因为通知起源于函的某一特定用途,所以也承袭了平行文种的属性。(2)就不相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行文相比较,函既用于高对低、又用于低对高。而通知往往仅用于高对低。

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启”作为大臣上书于皇帝的公文始于(B)A.魏代B.晋代C.南北朝D.唐代

2.“策”正式确

立为公文文种是在(C)A.周代B.秦代C.汉代D.唐代

3.唐代用于举发、参劾贪墨的状,称(D)A.诉状B.行状C.申状D.劾状

4.札子在元、明被改谓(D)A.堂札子B.中书札子C.省札D.札付

5.教材第61课《云南省民政厅汇送各县填报三种调查表的呈文》的用途是(B)A.下级对上级的公函B.下级对上级的陈请C.人民对官署之通电D.人民对官署之陈请

6.时期的韵目代日制,“鱼”、“麻”、“语”、“御”、“月”五个韵目都代表(B)A.5日B.6日C.7日D.8日

7.通知作为“公函”文种的一项用途,是其(C)A.本源B.回源C.近源D.远源

8.在对偶修辞手法中,凡语义平行、相似相近、互为补充的,属于(B)A.工对B.正对C.串对D.反对

9.由主管长官直接任命这一任用途径而得的官阶称为(A)A.委任B.简任C.特任D.荐任

10.电报本为记载和传输公文内容的形式,下级对上级报告、陈请,称(A)A.电呈B.电令C.电函D.电传

11.北洋时期,议会经审议而做出可决结论的议事过程遂称(B)A.可决B.决议C.议决D.定夺

12.《吉林省关于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属于(C)A.情况报告B.综合报告C.专题报告D.专用报告

13.上报的公文,为了供收文的上级机关指示,文头之上应空(C)A.一至二行B.二至四行C.四至六行D.六至八行

14.凡以交流思想、交流情况为基本作用而无决定或结论者,称为(D)A.决策性会议纪要B.安排性会议纪要C.协调性会议纪要D.情况性会议纪要

15.海峡两岸的三通是指(A)A.通邮通航通电B.通邮通车通话C.通航通电通话D.通话通车通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列的牒,属于凭证性文件的有(BCD)A.牒状B.度牒C.黄牒D.优牒E.牒呈

17.古人名讳的对象主要有(ABCE)A.君主之名B.长官之名C.长辈之名D.朋友之名E.贤者之名

18.清朝的“谕”分为(ACD)A.堂谕B.告谕C.谕帖D.谕单E.晓谕

19.《清代苏州地区碑示二则》的语言特色有(ABCD)A.简(简洁)B.明(明晓)C.朴(质朴)D.切(切直)E.丽(艳丽)

20.“鉴核示遵”一语所包涵的意思有(ABCD)A.对照审察B.查对核实C.批示指令D.遵行照办E.示范表率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仅就某.一名称的古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22.状文首称中的作者,又称“(

前衔)”。

23.檄文紧急者,多插羽其上,别名为“(羽檄)”。

24.从文种演化看,呈状、呈源出于(状)。

25.用整个机关或单位名义行文,而由(领导人)署名,是旧式公文较为普遍的现象。

26.代电有类似电报的文面格式,首揭(快邮代电)四个字。

27.决议的形成经历了(公文术语)、会议记录的一部分、单独公文的演化过程。

28.发文字号一般由机关代字、年份和(顺序号)组成。

29.第109课《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的意义是(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

30.交片是初所设置的在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标朱

32.敕

33.目的句外表示法

34.草案

35.文种

31.标朱:是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32.敕:是以汉代皇帝的“戒”书为本源,并夺一般下行公文“敕”之名,经长期演变,到南北朝以后,形成的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

33.目的句外表示法:是指将表示行文目的的文字,单独为句,表述于前;再用“此”字反身代指。

34.草案:是文件稿本的一种,是指经起草初步确定而提交法定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稿本。

35.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行政机关不设决议后,原适用事项撰写公文时可循的途径有哪些?

37.指示的特点有哪些?

38.简述请示的类型和提请上级做出反映的方式。

39.说明时期公文编列文号的作用。

40.简述清代揭帖的格式。

36.答:行政机关不设决议后,原适用决议的事项,可循三种途径解决:(1)特别重大的决策,提请作决议。(2)专门会议或综合性内容的议定事项,可用会议纪要记载。(3)重要的单一事项,可写成决定。

37.答:指示的特点有:严肃的规范性、鲜明的性、高度的原则性,其内容往往是面向某一阶段活动安排整体布局,围绕某一方面问题阐明方针,针对某项专门工作提出基本要求,指示一经下达,就成为下级机关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38.答:请示的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种:(1)求教性请示;(2)呈准性请示;(3)求助性请示;(4)呈转性请示。依据其提请上级做出反应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两种方式,前三种要求批复给请示机关自身,属反射方式;后者要求批转给其他系统、机关

,属折射方式。

39.答:时期公文编列文号的作用有:(1)由代字可领悟发文名义和发文机关的承办部门,利于收文者有所询问时与之联系。(2)由顺序号可准确、迅速地查找该文。(3)综合以上两方面特色,借助文号,能够做到:记忆准确、引称简要、著录规范、查找迅速。

40.答:清代随本揭帖的正文内容、纸式、每面行数、字数及用印与否,与所随本章完全相同。格式上的区别是:(1)文面标“揭帖”或“揭”字。(2)首称仅具前衔、姓、事由,而不书名。(3)末称用“为此,除具奏(或题、启)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理合具揭”四字也有省略不用的。)(4)后书中,只写日期,不具衔、名。

六、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阐述时期的布告文种与示、告令、通告的关系。

42.分析《北京宫殿告成诏》一文的写作特色。(附该课课文)《北京宫殿告成诏》明。朱棣。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开基创业,兴王之本为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创立江右,以肇邦基。肆朕缵承天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图。眷兹北京,实为都会:地势雄壮,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仿古制,循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且于巡狩驻守,实有便焉!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工已告成,选以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地理,用致雍熙。於戏!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41.答:榜、示、布告、告令、通告、公告、公报等都是宣告文种。其中,布告、示、通告,是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具体说来:从名称看,三者称谓有异;从设置看,每次《公文程式》都仅从三者中选置一种;从用途看,尽管前后程式对该文所采用的名称不一致,而对其用途的规定却是一脉相承。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1)南京临时《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2)袁世凯北京《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后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3)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

42.答:《北京宫殿告成诏》一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有三点:(1)华夷一家

是本文的思想特色。诏书写北京的地理优势,其着眼的基点,是将各民族视为一个大家庭。其赞词“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2)议叙结合,是本文的表述特色。第一层议中有叙;第二层夹叙夹议;第三层叙中有议。叙事论理角度全面、思虑周严、实在贴切。、用笔洗练,具有清晰的层次和文意的跳跃。(3)训雅畅达,是本文的语言特色。全文辞色一致,都具喜庆色彩。句式长短交替,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整句为主,散句为辅,使文意准确精密,承转自如。

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的质地与型制规格指的是(B)A.用纸规格B.载体规格C.书写规格D.印制规格

2.据史载,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到了宋代则称(D)A.章B.奏C.疏D.札子

3.《批李夷简贺御撰(君臣事迹)屏风表》的执笔人是(D)A.韩愈B.李白C.司马迁D.白居易

4.牒,是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它使用的朝代是(B)A.秦B.汉唐C.宋D.明清

5.作为文种,关的辞义指的是(D)A.致送、发送B.商量、询问C.知照、关会D.质问、关通

6.清代广泛运用于各级官署,由长官告晓、训示属下官吏的下行公文是(C)A.令B.符C.谕D.教

7.我国古代用于告诫将士或互相约束之辞的文书是(A)A.誓书B.盟书C.宣头D.露布

8.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突出公文等级差异而增设的公文文种是(C)A.报告B.指令C.禀D.签报

9.《会关于徐州会战各部指挥官奖惩决定的公函》的主要写作特色是(B)A.叙述B.装叙C.说明D.议论

10.“大总统告令”是袁世凯为大总统令设置的分支文种,用于(A)A.对人民之宣示B.任免文武职官C.对各官署及文武职官之指挥训示D.裁答各之陈情

11.“阋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之举,在国家为不祥。”一语的修辞格是(C)A.排比B.借代C.引喻D.夸张

12.作为新型公文文种的指示信,创设于(C)A.辛亥时期B.中国党建党初期C.抗日根据地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13.药品鉴定报告、伤残等级报告属于(D)A.一般报告B.专门报告C.送审报告D.专用报告

14.公函和便函的主要区别是(A)A.格式B.办理过程C.用途D.内容

15.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规和规章的文种是(A)A.令B.批复C.通知D.指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

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在以下各项中,属封建社会后期和时期的公文程式要素的有(ABDE)A.文头B.项目事由C.主题词.D.正文E.致达语

17.表,作为用于实际政务的公文,主要使用的时期有(BCD)A.先秦B.两汉C.三国D.两晋南北朝E.明清

18.宋代,由于堂札子名称为三字格,称谓不便。故时人又称之为(ABC)A.省札B.中书札子C.札子D.札E.扎付

19.通报适用的范围有(ACD)A.表彰先进B.任免干部C.批评错误D.传达重要精神E.报告情况

20.布告的特点有(ABD)A.发布周知性B.法定禁约性C.范围广泛性D.强制遵守性E.格式规范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的(凭证)。

22.《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体现了汉至南北朝公文以(干支)纪日的制度。

23.清朝对地方衙署和在京衙门,将移分设为(移文)、移会两个分支文种。

24.汉代露布是指公文未加(封检)的形式。

25.时期指令正文分为三层:一是摘引(案由),二是表态,三是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要求。

26.时期,所使用的训令,主要用于长官对于所属(官吏)有所谕饬或差委。

27.在一般报告中,根据上级的布置,专门要求或询问事项所作的报告称为(上复报告)。

28.在下行公文中,命令、令具备不容置疑的(指挥属性)和强制性、专断性。

29.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或安排的议决类公文文种称决定。

30.公告、布告、通告在文种特色上都属于下行(宣告)文种。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题本

32.手诏

33.票

34.告身

35.指令

31.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32.古代诏书的一种,由皇帝亲笔书写,也称“诏记”、“手记”。

33.是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

34.告身,是古代由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之授官旨意,以作为凭信的公文,供被授任者收执。

35.为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汉代戒书与敕书的使用有什么区别?

37.简析刺的用途及其演变。

38.《东北难民救济委员

会关于筹设东北儿童第二院的公函》的主旨是什么?

39.简述指示的类型。

40.简述简报式会议纪要的使用及其构成。

36.戒、敕是汉代性质有异的两种公文:(1分)戒书属于君命公文,皇帝对新任官吏有所训诫使用戒书;(2分)敕书则是可普遍采用的下行文种,(2分)并不限于由君主对臣下专用。(1分)

37.刺的本意是记载。(1分)周代用刺作审讯笔录。(1分)汉代,刺既保留了作为记录的功用(1分)又发展到拜谒的用途,其用途类似今之名片;(1分)南北朝时期,用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1分)唐代,将刺设置为平行文种。(1分)

38.这是一份复函。(1分)它的主旨:一则表示愿意设立工厂和筹设儿童,以分别解决东北青年就业和儿童教养问题;(2分)二则申述资金困难,(1分)请求教育部分函社会部和赈委会拨给开办费和经常费用。(2分)

39.(1)部署性指示;(1分)(2)疏导性指示;(1分)(3)性指示;(1分)(4)规范性指示;(2分)(5)制断性指示。(1分)

40.(1)多用于法定代表大会,常设领导班子会议、首长办公例会。(2分)(2)通常由三部分构成:(1分)①报头;(1分)②标题;(1分)③正文。(1分)

六、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为什么说公文表述优劣应以“客观效应”为首要标准,以恰当性、思想性、技巧性、文采性等为辅助标准?

42.试与近代旧式公文和当代公文相比较,分析《中书门下牒京兆府》的构篇特色及其优点。《中书门下牒京兆府》京兆府奏:准敕,分拆所管存留,有无名额僧尼寺院共陆拾壹所。伍拾柒所并合胜任额。数内,兴平县肆所并无额。一、清梵寺。宜赐保宁之寺为额:一、西禅院。宜赐净相禅院为额:一、志公塔院。宜赐多宝之院为额:一、法花院。宜赐惠安之院为额。牒。奉敕:“据分拆到先存留无名额寺院等。宜令本府,除未胜任得额外,其余诸寺院各依前项名额勒悬挂。”牒到准。敕。故牒。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三十日牒。中书侍郎。平章事。卢。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1.(1)首先,公文是为达到预期行文目的,依循特定行文关系,适应实际公务需要,而采用一定谋篇方式确定内容,并灵活运用相应技巧所作的文字表述。(2分)前者是根本,后者须密切为之服务并不得与之相违背。(2分)(2)对恰当性、思想性、技巧性、文采性进行简要阐述。这四个方面都服务于取决于前者。(3分)相应地,实际公务的大小、急缓、专业性强弱的不同,收文对象的众寡、地位高低、思想文化水平有异,具体的行文目的千差万别。对后者的制约与要求,遂

随之变化。(3分)

42.(1)将已有公文内容附列于前,是《中书门下牒京兆府》的构篇特色。(3分)(2)清代、一些公文,往往采用“包裹式”结构,前加引语,后缀结语,将所引叙文字层层包裹于本文正文内,易导致眉目不清。(2分)(3)当代公文,则多采用附件形式,以纯化正件的文字内容,使正件的文意更为明晰。(2分)(4)该篇牒文与清代、旧式公文相比较:其一,既避免了“包裹式”写作方法导致眉目不清的缺陷,又具备其将引叙文字和自身文字凝为一体的优长。(1分)其二,与当代公文相比较:既具有“附件式”写作方法使正件文字简明的优点,又未分解为两文。(2分)

模拟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文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称为(C)A.公文形式B.公文格式C.公文程式D.公文结构

2.《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一文中,“鸠民而立长,筑宫而置吏”一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A.对偶B.排比C.联用D.比喻

3.《上东宫启》一文中,“所见者唯端士正人”一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C)A.叠字B.联用C.镶嵌D.同异

4.我国封建社会中,“策”是用于重大人事安排的君命文种,它的使用者仅限于(B)A.太后B.皇帝C.太子D.宰相

5.《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中有“凡百君子,靡不颐颐”句,“颐颐”的修辞手法是(A)A.叠字B.排比C.联用D.对偶

6.状,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始设于(B)A.秦B.汉C.唐D.宋

7.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文种,但其行文方向已转化为(B)A.上行B.平行C.下行D.准下行

8.刺,作为古代公文文种,其最初的含义是指(C)A.致送B.质问C.记载D.商量

9.在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文中,唯一由先秦沿用至今的公文文种是(A)A.令B.教C.符D.谕

10.根据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称(D)A.词汇义B.文字义C.修辞义D.语境义

11.宣头,又称头子。其中“头”的含义是指(D)A.皇帝颁发B.事情重大C.先行通知D.篇幅短小

12.1914年,袁世凯规定,“呈”专门用于职官对大总统,而民众对官署之陈请,则用(B)A.详B.禀C.状D.签呈

13.《众议员罗永庆等对质问书》一文中,“剖判玄黄、震裂天地”一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D)A.同异B.叠字

C.比喻D.对偶

14.《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中,“同申义愤,相应鼓桴”一语,采用的修辞手法是(C)A.叠字B.同异C.对偶D.借代

15.《沪分处为调查日推行军用票情形复四处代电》一文中,“奉1230渝秘文印合字5392电”中的“1230”反映了时期的一种文书制度,它是(D)A.干支纪年B.干支纪月C.干支纪日D.电码代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商周以来使用的君命文书“命”、“令”分别改为(AC)A.制B.册C.诏D.敕E.策

17.在我国古代,将“关”作为公文文种使用的时期有(BCDE)A.唐B.宋C.元D.明E.清

18.在我国古代,使用札体公文的规范时期主要有(CD)A.唐B.宋C.元D.明E.清

19.时期任命状的种类主要有(ABCD)A.特任状B.简任状C.荐任状D.委任状E.聘任状

20.在现行公文中,“函”这一文种适用于(ABD)A.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B.询问和答复问题C.选任和聘用干部D.向主管部门请求批准E.向直属上级机关请求批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上书正文体》一文的作者是(隋)朝的李谔。

22.清代的奏本、题本,依运转路线有(通本)与部本之分。

23.批答,作为公文文种名称,始于(唐)代。

24.汉代书写公文的载体材料多为竹木简牍,(东晋)以后,普遍改用纸张书写。

25.从文种源流看,古代文种(状)逐渐演化为呈状和呈。

26.我国古代作为平行公文的牒,(元)代称为平牒。

27.唐初,最署实行三省制,对君命公文办理的原则是:中书草诏;门下(驳正);尚书奉行。

28.时期,批和批答的基本用途是由各官署(准驳)人民之陈请。

29.在通报的类型中,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的称为(奖惩)通报。

30.在现行公文中,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画行

32.标朱

33.韵目代日

34.教

35.议案

31.画行,是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的法定行为,其中“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画”,亦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

32.标朱,是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其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

33.韵目代日,是按照

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清末在电报中采用这种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时期沿用。

34.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下级官吏的下行文种。

35.议案,适用于各级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议决类文种。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什么是君命文种?它有哪些主要种类?(要求列出6种以上)

37.什么是揭帖?清代揭帖包括哪些类型?

38.简述时期“咨”与“公函”的一般分工及用途演化趋向。

39.简述“训令”的特点。

40.简述公报的文种地位。

36.(1)君命文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使用的文种。(3分)(2)主要有诏、制、策、册、批答、圣旨、戒、敕、上谕等。(3分)(注:要求答对6个以上,每答对两个给1分;列举的满分值为3分。)

37.(1)揭帖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其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平行公文文种。(3分)(2)清代揭帖的类型可分为:①随奏本揭帖;(1分)②随题本揭帖;(1分)③随启本揭帖。(1分)

38.(I)一般分工:咨在同级机关之间使用;(2分)公函在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使用。(2分)(2)消长趋势:咨的用途日渐缩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2分)

39.“训令”的特点有三个:(1)用于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对下级。(2分)(2)由上级主动对下发文。(2分)(3)在语言表述上,往往具有教诲、开导的特色,以便使受文者领悟其中道理,心悦诚服地贯彻实施。(2分)

40.(1)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报不属于常用公文,(1分)但在工作需要时仍可运用。(1分)(2)在政务实践中,物价、统计等部门对公报时有运用。(1分)(3)两个国家、、外交部门经商定联合发表的外交公报称联合公报。(1分)(4)在系统,公报属于主要公文文种。(2分)

六、分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阅读《奏孝子刘敦儒状》一文,简述其主要内容并从内容和表述上分析其写作特色;《奏孝子刘敦儒状》孝子刘敦儒,年四十九。曾祖子元,祖贶,父浃,住东都从善坊右件人,名儒史官之家。积成教义,至性诚孝,感动人伦。母患风狂,心绪乖乱。无辜榜棰,常至僵仆。或冻于积雪之下,或曝于赫日之中。腐烂皲瘃,略无完体。见其楚毒,方肯饮食。敦儒苏而复起,常惧人知。承顺恬然,不觉疾痛。因心之道,贯于神明。欲盖弥彰,事久方著。蒸蒸不匮,十有六年。贞元二十年,留守韦夏卿具状奏闻。奉其年八月二十九日敕:“宣付史馆,旌表门闾。”臣至洛都,具详事实。闻诸族类,布在风谣。今又十年,不改其养。饥寒所迫

,衣食阙然,晨昏所奉,朝不继夕。伏以底禄筮仕,资荫多门;至行绝人,尤可嘉奖。伏望天恩。特授一解褐京官,使分司就养。则私计可给,寸禄为荣。庶厚时风,以宏孝理。特乞圣慈,允臣所奏。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42.试述“请求报告”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过程。

41、(1)本文是唐权德舆写给唐宪宗的奏状,(2分)主要内容是就刘敦儒孝敬老母的典型事例奏请皇上授官。(2分)(2)写作特色:事迹典型、理由充分、措施可行是本文的内容特色。(3分)刻画形象、用笔缜密是本文的表述特色。(3分)

42.由于建国初未设请示文种,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不正规的“请示报告”。(2分)(1)背景:建国之初,设置的报告文种,实际上就包括了报告、请示两项用途。(2分)(2)发展过程:请示报告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两种偏误:一是下级仅汇报情况而上级却给了答复;(2分)-7是下级请求批复而上级误以为是汇报情况,又未作答复,这样就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问题。(2分)(3)随着“请示”文种的正式确立,“请示报告”也随之消亡。(2分)

文档

公文选读模拟试题

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奏”这一古代公文文种,其设置的时期是(B)A.周文王时期B.秦始皇时期C.秦二世时期D.文种孑遗时期2.《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采用的行文方式是(B)A.直达行文B.逐级行文C.多级行文D.越级行文3.下列各词,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词是(D)A.蒙B.开C.奉D.仰4.刺,作为公文文种,属于(C)A.上行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