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邵珊花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11期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何来培养呢?
一、创造条件让幼儿用语言与人交往,养成乐于与人交谈的习惯
角色游戏的各主题。可以说是再现了一个小社会,幼儿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养成幼儿乐于与人交往的习惯。
1、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
幼儿不喜欢用语言与人交往,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语言。与人交谈时,总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教师注意扮演一些与幼儿从属关系的角色,或者与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如:老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愿意吗?行不行?别害怕,没关系……”幼儿也由于与老师角色之间发生关系,而必须开口与老师交往,经过几次训练,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游戏中,他们就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人交谈。
2、鼓励幼儿积极用语言与人交往.
幼儿较丰富的交往性语言,为他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可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能主动地与人交谈,这时,教师首先要鼓励扮演一些主要的角色,由于角色身份的要求,他必须与其他角色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她必须与孩子,爸爸发生语言交往,自选商场的经理要与其他服务员和顾客发生语言交往……。虽然,开始时,他们只能用词和短句与同一主题的角色进行零星的交谈,随着游戏的开展,他们能用较完整的句子与其他角色进行较频繁的交往。其次,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游戏主题,与其他主题的角色进行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鼓励她去买东西时,学习讨价,小吃店的经理,除了引导他主动地与顾客和服务交谈外,还可以去银行存款或者领款给服务员发放工资,可以去手机大卖场买手机,还要挑个好号码……
二、积极引导幼儿通过协商解决中的矛盾与纠纷,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1、引导幼儿解决角色分配的矛盾。
角色分配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几个人同时担当同一个角色。因而,要引导幼儿采用轮流,猜拳等方法来解决。这里,需要他们自己去协商讨论,这样,即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学会了协商。
2、引导幼儿解决材料使用的矛盾
每次游戏,我们总要投放一些新玩具,这个新玩具,是他们矛盾的另一个焦点,由于大家都想得到新玩具,于是就抢了起来。结果,往往把玩具抢坏了。这时,老师引导他们一起讨论,为什么玩具会坏?玩具坏了大家都不能玩,该怎么做好?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要是大家商量一下,轮流玩玩具就不会坏了。”望着这些被破坏的玩具,大家都觉得遗憾,后悔自己刚才真不该与小伙伴抢玩具,导致了玩具被破坏。从而认识到:大家都想玩新玩具。要互相谦让,互相协商来解决。
3、引导幼儿解决角色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共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因而,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三、鼓励幼儿共同合作进行游戏.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刚开始游戏时,总是一个人围着一堆玩具,独自摆弄和操作,很少发生交往活动,这时,教师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孩子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引导他与其他角色互相交往,共同合作。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情节,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游戏的发展和需要,不仅要求他们与同伴共同游戏,而且,还鼓励他们协商、计划游戏情节,然后,再进行游戏。这里,他们想办法出主意,采纳别人的建议,才能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发展游戏情节,从而体验到合作的愉快。
同时,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协商过程中,学会了联合起来游戏。能够共同合作,进行游戏,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不仅能与同主题的进行交往。同时,也能与各主题的角色充分联系,交往。感受到集体游戏的愉快,进而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