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店小学 薛 梅
《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经典之作,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曾经有人解读该文本时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很明显,他将这篇作品解读为: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天鹅,我们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能取得成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也的确是根据这样的观念来理解作品,并把这种理解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然而,细读文本,我却不禁要问:作品是在讲一只丑小鸭如何通过不屈地奋斗最终成为天鹅的故事吗?
《丑小鸭》这篇童话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并且出生时与别的鸭子区别很大,显得与众不同,就被鸭子和其他动物认为长得“丑陋”,于是“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直到最后迫不得已离家出走。丑小鸭在外面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多少,挨饿、受冻,受猎狗追赶……丑小鸭受尽了“不幸和苦难”,生活在苦恼、孤独和寂寞中。直到有一天,丑小鸭看到一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曾经令它“又惊奇又羡慕”的白天鹅,同时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这时的“丑小鸭”才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着重叙述和描写的是丑小鸭因为“丑陋”受到动物们的种种排挤、嘲笑和打击,以及这种排挤、嘲笑和打击所带给他的悲哀、沮丧、难过和自卑。而面对“和讥笑”,丑小鸭所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很满意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奋斗”的愿望和行动。丑小鸭最后之所以变成了一只天鹅,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去春来,自然要显露出他的本相。当然,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在自身美丽还没有展露之前,它不得不忍受打击和嘲笑。
要了解作者在《丑小鸭》这个作品中想表达什么,我们很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这篇作品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大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正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安徒生曾在日记里写道:“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就是说,安徒生是在用这个作品安慰和鼓励自己,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公正的批评的批评,对那些嘲笑他的世人的嘲笑。安徒生坚信,他的才华最终会获得世人的认可,他的作品将会为他赢得荣誉,就像“丑小鸭”最终现出“天鹅”的本来面貌一样,美丽的光焰四射,受到大众的追捧。正如安徒生对自己的画像引起人们极大的热情时曾说过的那样:“许多夫人都围绕着画像,坐在椅子上拿着看戏用的小望远镜,仔细地端详着这位看上去确实才华横溢的作家!我发现这一场面真是太可爱了。”
由此可见,《丑小鸭》这篇童话更像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中的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难能可贵的是,丑小鸭虽然处处受到排挤、歧视和打击,却具有嘲笑他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才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精神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之所以把这篇童话作品的主题限定在“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成功”上,并把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是由于个人缺乏的文本解读能力薄弱,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似是而非的主题“符合”许多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说教的任务,教师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己任。“即使环境恶劣,但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样的主题,显然是我们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是我们觉得非常需要向学生说教的内容。因此,尽管这样的主题已偏离了《丑小鸭》这个作品本来的深刻内涵,但教师认为它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只要完成了这个主题的说教,也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至于主题是否切合作品之类的问题反倒是可以置之不顾的, 这无疑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悲哀。
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文本,正确解读文本,敢于同传统思维定势挑战,做一名勇敢地开拓者,还文本以本来面目,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同时更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悉心钻研。小学语文教学,不像大家看得那么简单,教师应该多用不简单的眼光审视它,多读、多思,切实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