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盲目扩张战略
无论是金融危机来临前,大宇是采取“章鱼足式”扩张模式,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还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仍再次扩张,接收“双龙汽车、三星汽车”。但这种模式虽数量增加但非质量的进步。属于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方式,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
2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杠杆过重
虽然高喊“世界化经营”,但骨子里仍然是“借款经营”的模式,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仍然我行我素,仍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结果债务越背越重。负债比率越大,企业财务杠杆越大,收益越高,但同时风险也越大,是一把双刃剑。当盈利能力下降时,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还本还息的压力,财务杠杆起消极作用,使企业陷于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
3盈利水平下降
大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大部分投资项目还没有进入盈利期,却遇到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和出口放缓,失业率提高、消费者收入减少,但却选择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的错误战略。不仅投资得不到回报,整体盈利也大幅下滑。
4结构调整缓慢
大宇作为当时韩国的第二大财团,总以为“大马不死”,利用国家监管的漏洞,在财务上肆意造假,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他集团都在有意识收缩时,本应立即着手进行结构调整,大宇却仍然坚持其扩张战略,在面对严峻的财务形势下,也是是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被迫进行的。
5高度集权的致命模式
在大宇集团内部,董事长金宇中至高无上,大权独揽,决策上的个人主义,使其经营管理的风险急剧增加,没有“任人唯贤”的机制,也没有战略选择、经营决策时的广泛讨论,成为其破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案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从纺织业起家的大宇,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涉足机械、化工、造船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在80年代中期成为韩国五大财阀之一。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到来,大宇的资金状况不断恶化而最终因为沉重的债务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1负债经营要合理
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却是看起来是十分诱人的,但是通过举债这种方式来填补自有资金的空缺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举债应适度,时机应适宜,合理安排资金,及时控制财务风险。
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多元化发展战略,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不强,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因此,清理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无关的资产和业务,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业务,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企业发展的决策要做到科学而理性
一个人的智慧、知识、能力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现代竞争激烈,一招下错,满盘皆输。因而个人决策存在的风险比较大。而集体参与信息决策,往往能集思广益,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做出理性科学决策
4对我国众多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上大批ST上市公司以及大批靠国家和信贷支持发展起来而又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应从“大宇神话”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