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者:
陶渊明,朝代: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自号“五柳先生”.曾做过83天彭泽县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隐居自耕。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交通:交错相通(古) 指邮电和运输事业的总称(今)
(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古) 不管,与”都”构成一对表示条件的关联词
(3)妻子:妻子和儿女(古) 丈夫的配偶,老婆(今)
(4)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古) 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5) 鲜美:鲜艳美丽、鲜嫩美丽(古) 味道鲜(美)(今)
(6)不足:不值得(古) 不够、不充分(今)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古) 好像(今)
(8)如此:代指上文所写的情况,渔人的经历(古)像这样(今)
3、一字多义:
(1)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2) 得:便得一山(发现);得其船(找到)
(3)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4) 舍:便舍船(舍弃,丢下);屋舍俨然(房屋)
(5)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终于)
(6)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捕鱼为业(作为)
(7) 其:得其船(他的);欲穷其林(这);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代指渔人)
(8)之:忘路之远近(的,结构助词);甚异之(代指眼前看到的景色);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处处志之(句末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4、同义词:
(1)皆、并、悉、咸(都)
(2)及郡下,诣太守(到)
(3)缘溪行 、便扶向路(顺着、沿着)
5、近义词;
屋舍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豁然开朗(宽阔明亮的样子)
并怡然自乐(愉悦的样子;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 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6)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成语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1)林尽(于)水源(2)(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
3.倒装句:问所从来
六、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
(9)第三段中与第四、五段前后照应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虚构世外桃源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5)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何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6)“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八、中心思想: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憎恨和批判;希望广大劳动人民过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的生活,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
补充:1.仿佛若有光( )2.具答之( )3.既出( )
4.未果( )5.土地平旷( )6.停数日,辞去( )
7.此中人语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