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莎士比亚(15—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他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长达23年之久,根据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1601——1607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矛盾的和悲观失望的,但对现实的认识却大大加深,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莎士比亚悲剧有一个通点,就是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剧情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本文将要分析的三位女性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诞生于1961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中心力作,也是最丰富的作品。剧中的女主角莪菲利亚是大臣波格涅斯的女儿,一个在封建制度下长大的贵族少女。她是落魄王子哈姆雷特的初恋情人。莪菲利亚是一个朴素美丽、善良温柔的未经世面的贵族姑娘,处世不深,天真、柔弱。她敢爱,但她太弱,因此,总是在还没有发出声响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也就等于失去了拥有爱的权利。莪菲利亚是极端顺从的女人,她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时,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话语是平淡的。平淡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父权主义妥协。莪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的爱是真挚深沉的,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她崇拜他,她形容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可是面对心上人的求爱,她却不知所措了,长期接受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植于她的行动。她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哈姆雷特,而在父兄得知这件事后,她毫无异议地接受了父兄的指示,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爱,回避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哈姆莱特》一剧的死亡人物中,莪菲利亚之死显然是落墨颇重的。请重温一下王后的叙述:“在小溪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一个人到那儿去,用毛茛,荨麻,雉菊和紫罗兰编成了一个个花圈,替她自己作成了奇异的装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树枝拆断了,连人带花一下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的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什么痛苦,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的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下去。”这样载着鲜花在水面飘逝的情景,那是我迄今为止所能想象的最美丽的死亡之一。
莪菲丽亚的悲剧根源在于欧洲封建社会的森严礼教压迫和无情的封建道德观念对女性的压制以及其本身性格的弱点。莪菲丽亚坚守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莪菲丽亚虽然爱慕哈姆莱特,相信他合乎一套理想的标准,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卑劣地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成为刺探王子的工具。莪菲利亚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绝对驯服和无知。莪菲丽亚在剧中的出场次数并不多,相对而言,对她的描写较少。但无可否认,她的存在丰富了《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莪菲利亚在该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她极大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为结局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她因爱情而脆弱,因欧洲封建宗法制而驯服与无知。最终她因剧情的发展而美丽的逝去。
苔丝狄梦娜是莎士比亚在1604年完成的悲剧《奥赛罗》的女主人公。她年轻貌美,出身高贵,是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的独生女儿。在陪伴父亲接待客人时认识了奥瑟罗。她被这位摩尔人赫赫的战功和不平凡的患难和经历深深打动,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并与之秘密地举行了婚礼。苔丝狄蒙娜在全剧前半部分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在这场爱情中她十分主动,“她向我(奥瑟罗)道谢,对我说,要是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她,我只要教他怎样讲述我的故事,就可以得到她的爱情。我听了这一个暗示,才向她吐露我的求婚的诚意。”
对于17 世纪威尼斯的一个贵族少女而言,苔丝狄蒙娜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和社会的世俗观念。她不顾种族、金钱、外貌等种种差距,毅然选择了一个世人眼中并不般配的对象。当苔丝狄蒙娜面对威尼斯众元老,为自己的婚姻辩白时,她的话语不多却充满自信和率直:“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我先认识的是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献给他了。”
正是这“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清楚地表现出她反叛的性格。“我先认识的是他那颗心”则表达出她摒弃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她爱慕的是奥瑟罗内在的品质、高贵的心灵,这也正是苔丝狄蒙娜高贵的灵魂的展现。
当回答了父亲关于遵从严命的问题时,苔丝狄蒙娜亦是镇定自若,口齿伶俐,巧妙地说:“我的尊贵的父亲,我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我分歧的义务:对您说起来,我深荷您的生养教育的大恩,您给我的生命和教养使我明白我应该怎样敬重您;您是我的家长和严君,我直到现在都是您的女儿。可是这儿是我的丈夫,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夫主,尽我应尽的名分。” 由此可见,在苔丝狄蒙娜眼中,“服从”并非是绝对的屈服顺从,而是意味着爱与敬重。数行之后,在她的第二次陈词中,苔丝狄蒙娜要求陪同奥瑟罗前往塞浦路斯也是有主见有勇气的: “所以,各位大人,要是他一个人迢迢出征,把我遗留在和平的后方,过着蜉蝣一般的生活,我将要因为不能朝夕事奉他,而在镂心刻骨的离情别绪中度日如年了。让我跟他去吧。” 离开父亲,离开她所熟悉的舒适平静的生活,背井离乡,随同丈夫前往沙场,是苔丝狄蒙娜做出的又一个勇敢的决定。
然而苔丝狄蒙娜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她既有勇敢追求幸福爱情叛逆的一面,又有屈从传统逆来顺受的一面。在第四幕和第五幕中,苔丝狄蒙娜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那个勇敢镇定、口齿伶俐的女子完全消失了,面对奥瑟罗的辱骂指责,她表现出更多的是懦弱。她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力反抗,只是一味的忍让和原谅。她把一切归咎于“自己命薄” 并对奥瑟罗的命令表示完全的顺从,希望能挽回局面:“这是他的吩咐;所以,好爱米利娅,把我的睡衣给我,你去吧,我们现在不能再惹他生气了。”
当在最后一幕临死前为自己的清白辩解时,她的语言与她在剧本前半部分的语言迥然不同,没有长篇的反驳,句子简短破碎,仅靠词语的重复增强语气,唯一比较长的仅是这句“我生平从不曾得罪过您,也不曾用上天所不容的非分的爱情滥施在凯西奥的身上,我没有给过他什么东西。” 总之,剧本后半部分的苔丝狄蒙娜与前半部分的苔丝狄蒙娜反差之大,似乎令人难以理解。
尽管全剧前后两部分的苔丝狄蒙娜似乎判若两人,一个反叛,一个却软弱顺从。但是,毕竟,这是她成长蜕变的一个过程,她是在爱情中成长了。苔丝狄蒙娜实际上正经历着从女孩向女人转变的成熟过程。这个出身高贵,人见人爱的女孩,一直受到父亲和其他元老的庇护与宠爱,当她突然间找到了真爱,爱情使她成长,让她坚强,让她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
然而,当她不得不独自面对严峻和残酷的现实世界,并发现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与过去不同,特别是受到奥瑟罗的怀疑与伤害对她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后,她越来越困惑,不知所措,甚至感到恐惧。她可以和父亲对抗,可以和社会对抗,她却不知道怎样去和深爱的人对抗。就像蝴蝶破茧而出,需要经历漫长的准备和痛苦的挣扎一样,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一切又来得太快太突然,时间在苔丝狄蒙娜临终前显得如此重要而又如此无情——这便是她的悲剧。
苔丝狄梦娜与莪菲利亚一样都有着温柔的性格,她们都是被人爱,但又被错待。但是,苔丝狄梦娜显然要比莪菲利亚进步,因为苔丝狄梦娜敢于违背她父亲和元老们的意愿,敢于打破门第种族观念,追求自己所爱的人。而莪菲利亚在父权主义面前表现得太过于柔弱,无条件地盲从,完全失去了自我。
然而,苔丝狄梦娜虽然比莪菲利亚进步了,但在她身上的女性是不够彻底的。苔丝德蒙娜说:“为了爱而被杀,那样的死是违反人情的。唉,你们为什么这样咬着您的下唇呢?一种饮血的欲念震憾着您的全身,这便是色的征兆,可是我希望,我希望您的怒气,不是对我而发。”抗争得来的爱情婚姻是她生命的全部,她恪守传统观念里对妇女的要求,面对丈夫的暴行无动于衷,苔丝狄梦娜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自己的悲剧色彩。苔丝狄梦娜迈出了女性的第一步,但是没有继续坚持下去。所以她最终惨死丈夫奥赛罗之手。苔丝狄梦娜的悲剧正是人文主义理想的挫折。
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1605年作品《李尔王》里的人物。她一个很正直、诚实、单纯、善良、孝顺、又带点倔强的女孩。她是李尔王最小的女儿,自称“不善于言辞”,因为不说善意的谎言而惹怒父亲,继而远嫁法国,后带兵讨伐帮助父亲,可最终被爱德蒙破害,吊死在狱中。考狄利娅是作者全力给予赞扬、歌颂的人物,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该有的和谐关系、真诚无私的爱、实事求是的言行和主张;阐述了作者对人的尊严、人格、伦理等多方面的看法。她想当孝顺女儿,但又认为应做贤淑妻子,所以,她还要把一半的爱付予自己未来的丈夫。如此朴实无华的话语表现了她对父亲发自内心最深沉诚挚的爱。可这样的真爱却被昏庸的父亲视为不孝不敬,考狄利娅从此彻底失宠。她被剥夺王位继承权,又失去了全部土地、财产,连父女关系都被李尔轻率地断绝了!面对着如此不幸的人生遭遇,考狄利娅并没有怨恨自己的父亲,而是一如既往地把对他的爱深埋心底,挥泪告别父亲,远嫁法兰西而去。当得知两个心如蛇蝎的姐姐残酷逼迫、虐待失权失势的李尔后,她愤恨不已,亲率远征讨逆。在多佛附近见到了已然疯疯癫癫,似醒似迷的父亲,考狄利娅心如刀绞,柔肠寸断。作者在这里热情歌颂了人文主义者所崇尚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与正义善良。对考狄利娅的肯定,正是对人文主义原则的宣传与鼓吹。然而寄托着作者人文主义理想化身的考狄利娅却因讨逆失败而被俘,最后被杀害,考狄利娅成为时代不幸的牺牲者。《李尔王》的悲剧说明了权威同人文主义者希望的真正的爱、真诚正义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莎士比亚创作这几部悲剧的时期正是英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它处于两个朝代的交替时期,所谓的伊丽莎白“盛世”在这时已成过去,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且异常尖锐。伊丽莎白末年也并无例外。当时,女王为了维持英国教会而清教徒,这引起了清教徒和王朝的对立。同时,封建势力与王权的矛盾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与封建势力的矛盾都异常尖锐。而新即位的詹姆士一世所建立的斯图亚特王朝更是凶暴反动、专横、倒行逆施,使得王权与新兴资阶级的联盟开始解体。此外,由于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人民群众与王权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加剧。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莎士比亚更多地接触到了残酷的现实,他人文主义理想与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因而,他满怀抑郁愤懑的情绪写下了一系列悲剧。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在《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中哈姆莱特和莪菲利亚以及考狄利娅都是因为权势的斗争而死亡,通过英雄的毁灭以及对人性的复杂作深刻的剖析,揭示权势和金钱导致人普遍堕落的事实。而在《奥赛罗》中苔丝狄梦娜太善良了,明知道丈夫被挑唆,但就算自己含冤也不忍心让别人知道自己深爱的丈夫的错误而对他不利。她们的死都表明了在在封建欧洲封建宗法制的强大的枷锁下女性的性格已经被定型为软弱和逆来顺受(苔丝狄梦娜后来也是这样),这样的性格使她们在爱面前变得糊涂和愚昧,她们是被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性格杀死的。这就是悲剧时期莎氏笔下的女性形象为什么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原因,也正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显得悲壮而高崇、哀而不伤的内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