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4:38:20
文档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1白鹭这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1)外形精巧、匀称,和谐如诗;(2)白鹭水田钓鱼,安宁如诗;(3)白鹭枝头眺望,悠闲如诗;(4)白鹭黄昏低飞,意境如诗;(5)白鹭如歌又不张扬,含蓄如诗。课文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白鹭水田钓鱼图,白鹭枝头眺望图,白鹭黄昏低飞图。2落花生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重点)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花生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却很有用,有让人称赞的内在品质:朴实无华、默默奉
推荐度:
导读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1白鹭这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1)外形精巧、匀称,和谐如诗;(2)白鹭水田钓鱼,安宁如诗;(3)白鹭枝头眺望,悠闲如诗;(4)白鹭黄昏低飞,意境如诗;(5)白鹭如歌又不张扬,含蓄如诗。课文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白鹭水田钓鱼图,白鹭枝头眺望图,白鹭黄昏低飞图。2落花生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重点)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花生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却很有用,有让人称赞的内在品质:朴实无华、默默奉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

1 白鹭

这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外形精巧、匀称,和谐如诗;

(2)白鹭水田钓鱼,安宁如诗;

(3)白鹭枝头眺望,悠闲如诗;

(4)白鹭黄昏低飞,意境如诗;

(5)白鹭如歌又不张扬,含蓄如诗。

课文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白鹭水田钓鱼图,白鹭枝头眺望图,白鹭黄昏低飞图。

2 落花生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重点) 

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花生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却很有用,有让人称赞的内在品质: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名利。 

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 桂花雨    

桂花雨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桂花香、摇花乐、桂花雨 

读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1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体会:这句话写出了桂花盛开时节桂花香气的浓郁。一个“浸”字给人一种形象具体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体会:“我可乐了”是因为终于有机会摇桂花了,“我”当然高兴了。“抱、摇、喊”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欢乐 和兴奋的心情。作者把纷纷飘落的桂花比作下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花飘落的密集和轻柔,体现了“我”陶醉在芳 香、密集的桂花雨中时的欢喜之情。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家乡的桂花和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应该是没有区别的,只因母亲不是用嗅觉区别桂花,而是用情感体味桂花。 桂花对她来说已不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家乡的象征,饱含着对家乡院子里桂花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搭石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我用了 2 分钟。我了解的内容有:

(1)什么是搭石。(2)走搭石的时候要快走。(3)人们走搭石时要互相谦让,年轻人会背老人走搭石。

(4)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的情感。 

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中的画面有: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从“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中 的“俯下身子”“理所当然”可以看出乡亲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6 将相和

了解到什么内容? 题目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大局为重;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错。

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诡计,提前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并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秦王只得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在渑池之会上要求赵王鼓瑟,蔺相如则以牙还牙要秦王击缶,挽回了赵王的颜面。 蔺相如两次立功加官进爵,廉颇对此不服气,处处和蔺相如作对,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中,使他认识到自己 的错误,负荆请罪,和蔺相如和好。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的印象——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

面对强秦,蔺相如机智周旋,最终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时,蔺相如以死相拼,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从这两 件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因立功官位居廉颇之上,对面冒犯自己的廉颇,他没有斤斤计较, 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屡次避让廉颇。当廉颇前来负荆请罪,他热情相迎。从负荆请罪这件事中,可见蔺相如顾全 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廉颇——勇于改过 从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事件中,可见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8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 冀中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斗争。(2)冀中人民的智慧与才能。①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②地道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③地道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等各种破坏;④在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上的   情况。

9 猎人海力布

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1)打猎时救了一条小白蛇。

(2)从龙王那里得到了一块能让他听懂各种动物说话的宝石。

(3)利用宝石救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10 牛郎织女(一) 

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相识的。 

牛郎和老牛相处:

(1)老牛和牛郎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老牛仿佛能听懂他的话,理解他 的心思。

(2)牛郎照看老牛挺周到:让它吃嫩嫩的青草和没有土的干草;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 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夏天拿蒲扇赶牛虻;把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

(3)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牛郎离家之后,和老牛来到山里,白天牛郎打柴、装车;老牛拉车去集市换粮食;夜 晚老牛在车旁休息,牛郎睡在车上。

牛郎和织女相识:

(1)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把自己的情形告诉了织女,织女听得出神,对牛郎又同情又爱惜。牛郎勇敢追求新生活以及用辛勤劳动 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使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使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娘娘只让她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受 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12 古诗三首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示儿》这首诗中的“示”是“给……看”的意思,“示儿”的意思就是给儿子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 人写给儿子的。

《题临安邸》这首诗题目中的“题”是“写”的意思,“临安”即今杭州市,“邸”是“旅店”的意思,“题临安邸”指写在杭州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题目点明了写诗的地点。

《己亥杂诗》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等到将来朝廷挺近北方,收复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这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阵阵温暖的风把那些权贵们吹得醉生梦死,他们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成了汴州。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现状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奉劝朝廷要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国家早日振 兴的愿望。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国少年时有进取心,、自由、强壮、富于智慧,敢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而中国少年则是 实现理想的希望。少年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国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

14 圆明园的毁灭 

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线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作者这样安排的可谓匠心独运。越是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越能衬托出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我国曾经饱 受的屈辱苦难。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分明,更能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增强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1)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上自……下至……”说明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到清朝,有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足见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价值之珍贵,表现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自豪之情。

(2)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 18 日和 19 日,三千多明侵略 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英法联军 10 月 6 日闯进圆明园,18 日开始园内放火,其间,侵略者一直在掠夺、破坏圆明园的历史文物。18 日和 10 日,三千多名侵略者还在园内放火,销毁罪证。从这些描述中,足见圆明园内文物数量之多,英法联军的贪婪和 无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昔日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我国建筑史、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1)圆明园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三园组成,园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廷建筑, 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园林。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 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2)圆明园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里面藏有自先秦至明清众 多的青铜利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等珍贵的历史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 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6 太阳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1)课文中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2)作用:①动植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太阳;②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③太阳光可以杀菌;④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总之,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读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已经能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距离地球远的特点。用数字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具体、准确。 

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体积大的特点。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太阳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 明了太阳的巨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地球与太阳相比较,突出了太阳的体积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用步行和坐飞机到太阳上去的时间做比较,让人很容易感受太阳距离地球的遥远。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抽象复杂的只是通俗易懂,突出了太阳的特点。

17 松鼠

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1)外形特点:漂亮、乖巧、驯良;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有帽缨形的 尾巴,老是翘起来;会直竖着身子坐着,吃东西用前爪往嘴里送。

(2)活动范围和规律:经常在高处活动;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3)行为特点:警觉,动作敏捷;秋天贮藏冬天的食物。

(4)搭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干净、暖和、舒适、安全;搭窝很有技巧,窝口朝上,并且有个 圆锥形的盖。

(5)其他习性: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过了冬会换毛;用爪子和牙齿梳理毛发。 

读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 17~26 厘米,尾长 15~21 厘米,体重 300~400 克。 对应课文第 1 自然段,是对松鼠外形的描写;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 50 厘米。对应课文第 4 自然段,是对松鼠搭窝的描写;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 2~3 次,一般在 4、6 月产仔较多。 对应课文第 5 自然段,是对松鼠繁殖特点的描写。

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三 个句子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精确,运用了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18 慈母情深

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豁达地塞钱和又一次凑钱的感人场景,体现了“慈母情深”。

(1)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这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母亲那“极其瘦弱”“弯曲”的脊背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干活的杨子让人感 受到: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瘦弱的母亲承受着生活的的重担,母亲是多么辛苦啊!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写出了“我”家境的贫寒;“龟裂的手指”则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 的不易;“掏”和“数”两个动词说明母亲很珍惜这些为数不多的钱。尽管母亲挣钱不容易,但她为 满足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愿意掏出这些来之不易的钱,可见其爱子情深。

(3)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 的!” 母亲朴实的语言饱含着对“我”深沉的爱。当母亲的工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母亲不要给“我” 钱时,母亲却不以为然,表示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

(4)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一个“凑”字说明了买这本书的钱对于母亲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是为了让“我”能看书,母亲还是 为“我”凑足了钱。从中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读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 流。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 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这是对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描写,将一连串动作分解、细化,像慢镜头一样出现、聚焦,虽然是短短一 瞬,画面却十分清晰、刻骨铭心,表达了“我”看到劳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四个“立刻”,写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连续使用几个“立刻”,表明母亲 工作时的动作快、节奏快,写出了母亲不辞劳苦、争分夺秒工作的状态,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格外心疼。

(3)七八十台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七八 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这个词语的反复使用,勾勒出小工厂极端拥挤、闷热嘈杂的环境。

19 父爱之舟

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难忘的场景有:(1)父母半夜给蚕宝宝添桑叶;(2)父亲卖茧子给“我”买枇杷吃;(3)住旅店时, 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要加钱换房间;(4)庙会上给“我”买热豆腐脑吃;(5) 给“我”做万花筒;(6)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7)父亲送“我”上学,替“我”铺床;(8)父亲摇船送“我”到 无锡;(9)父亲送“我”入学,不摇橹的时候就为“我”缝补棉被。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送“我”入学,不摇橹的时候就为“我”缝补棉被。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 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供“我”上学的艰难,为父母如此无私奉献而感动、震撼;同时“我” 也想要报答父母的付出,但在当时没有能力报答,更明白了“我”肩上的责任,“我”从不谙世事的 孩子,变成了对人生有所感悟的“大人”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 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 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感怀。

21 古诗词三首

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明月、青松、山石是静态的,清清的 泉水是动态的。动静结合突出了山中的幽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笑语喧哗的浣 女归来的景象和莲叶摇动、渔舟顺流而下都是动态的。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安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月亮落下、乌鸦啼叫、渔船上的灯火是动态的,寒霜、 江边的枫叶是静态的,“月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烘托出一种 幽寂清冷的气氛。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长水远,(将士们)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了,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整夜风雪交加,声音嘈 杂,打碎了(将士们的)思想之心,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没有这种风雪之声。 这首词表达了将士们浓烈的怀乡之情。

22 四季之美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课文描写了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早晨,分别体现了色彩之美,宁静之美,温馨之美 和和谐之美。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蒙蒙细雨的夜晚,萤火虫翩翩起舞,星星点点的微光在雨夜里闪烁,带给人美的享受。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点点”写出了归鸦不仅多,而且距离人很远;“急急匆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幕降临,乌鸦归巢 的情景。夕阳渐落,点点乌鸦从远处飞来,急匆匆地往家赶,多么富有情趣!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天气越来越凉,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天空中那一只只大雁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多么团结的一个 队伍啊!看着就让人感动。

23 鸟的天堂

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很茂盛,给鸟儿们创造了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环境。鸟儿们 在这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快乐,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作者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作者傍晚看到的情景是静态的,鸟儿都栖息了,作者重点描写了大榕树的奇特景象。这株大榕树非常 大,枝叶繁茂,生命力非常旺盛。作者早晨看到的情景是动态的,早晨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作者 着重描写了群鸟纷飞争鸣的热闹场景。

25 古人谈读书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1)第一篇短文告诉我们读书要谦虚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要有正 确的态度,要虚心求学,不要不懂装懂;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2)第二篇短文告诉我们读书要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3)第三篇短文告诉我们读书人应具备三个条件: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有志向才有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的动力;有见识才知道学无止境,不会自我满足;有恒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26 忆读书

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1)作者回忆了她七岁时读《三国演义》;读完《三国演义》后对章回小说产生兴趣,尤其欣赏《水 浒传》;十二三岁读《红楼梦》兴趣不大,到中年以后才领会书中的思想感情;1980 年从日本回国后 读了很多书刊以及自己如何挑选书刊读书的经历。

(2)作者认为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书才是好书。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这个句子集中抒发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例如读了《安徒生童话》后,仿佛进入 了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篇篇童话故事让我身心放松,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说明理由。 我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书籍,采用“一知半解”的方法,基本上不会影响 我们对整体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而且,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总会 遇到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算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阅读。

文档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1白鹭这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1)外形精巧、匀称,和谐如诗;(2)白鹭水田钓鱼,安宁如诗;(3)白鹭枝头眺望,悠闲如诗;(4)白鹭黄昏低飞,意境如诗;(5)白鹭如歌又不张扬,含蓄如诗。课文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白鹭水田钓鱼图,白鹭枝头眺望图,白鹭黄昏低飞图。2落花生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重点)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花生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却很有用,有让人称赞的内在品质:朴实无华、默默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