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意.暇甚意()②屠自后断其股.股()
③再就枕将寐.寐()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14.【甲】文中作者写“缀行甚远”“并驱如故”想表现狼的_____________本性,【乙】文中作者写“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想表现狼的_____________特点。【甲】【乙】两文结尾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点明故事主旨。
15.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⑾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C.饭疏食饮水.水:热水
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
B.思而不学则.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博学而.笃志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1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当加强自我检讨,剖析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包含对人生世事变幻的感慨。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出中士兵较之将帅更为重要,是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16.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治.性()③年与时驰.()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2.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和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3.《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①_______________。”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4.请在上文空格处按原文填空。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人不堪.其忧()
(3)匹夫不可夺.志也()
(4)切.问而近思()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孔子极力赞赏颜回的哪—种品质?颜回的“不改其乐”包含了什么道理?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止.有剩骨
(2)顾.野有麦场
(3)少时
..,一狼径去
(4)其一犬坐
..于前
18.翻译下面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9.这篇文章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
遇狼——()——()——杀狼
20.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六、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狼(节选)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我言秋日胜春朝.()(2)屠暴.起()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窘:处境困迫,为难。
B.目似瞑,意.暇甚意:意思。
C.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洞:挖洞。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寐:睡觉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1.同是写动物,作者不同,情感也不一样。刘禹锡的《秋词》中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一反常调,另辟蹊径,热情讴歌了____________________。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太丘舍.去舍:(2)去后乃.至乃:
(3)尊君在不.不:(4)元方入门不顾.顾: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
11.文中特意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12.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