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
教材解读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文章的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课文,不仅要体悟作者论证的生动和严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文章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演讲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文章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演讲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运用了设问和反问,引用不少古代名言,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让文章有活力。
教学目标
1,感受演讲词条理清晰、论证生动有力的特点。
2,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3,联系语境、借助注释理解一些古代名言的含义,体会课文演讲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晰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难点:理解“敬业”“乐业”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体会作者妙用口语及引用名句演讲的精妙。
数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课文中的“业”不仅仅指工作,也可以指学习、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
2,诵读法:课文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作者演讲的精妙。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2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勾画、圈点出关键词句,以帮助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搜集梁启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探究新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人。
设计一: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有许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热爱的人。比如白求恩,加拿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职业精益求精,受到同志的高度赞扬。
再比如诺贝尔,他全心研究炸药,一次,发生了爆炸,炸死了他的父亲和弟弟,他从爆炸的烟雾中跳出来,激动地喊道:“我成功了…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聆听一下智者的教诲吧。
设计二: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业和责任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敬业与乐业》就是一篇宣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文章。它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于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对在校学生所作的演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先哲的教诲,观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设计三: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老板,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老伴过悠闲的生活。老板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就间老木匠能不能再为他建最后一栋房子。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后老板来了,他拍拍木匠的肩膀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和羞愧。
这则故事虽然简单平淡,但是寓意深刻,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未来的职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演讲词《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就在文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职业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人土来往密切。回国后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滋诣,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白1年起提的文学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一生著述宏富,所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被尊为一代宗师。
3.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9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该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学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4.生字、新词。(多媒体出示)
禅师(chán)佝偻(gōulóu)蜩翼(tiáo)羡慕(xiàn)妥当(tuǒ)
旁骛(wù)亵渎(xièdú)层累(lěi)骈进(pián)强聒不舍(guō)
敬业乐群: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重点,主旨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并排前进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彻底制止,禁止。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及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掌握,为分析、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本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词,又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例子)
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讨论的问题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你的看法,观点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660分,排名全年级第一。——依据,事实
像上例中,你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在议论文中就叫作“论点”;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材料和依据,就叫作“论据”;而运用那些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过程和方法,就叫作“论证”。
2.《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请仔细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根据这几个问题,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由此,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引用名言人手,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设计意图】交代议论文的三要素,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次感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作铺垫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1~7段,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相关句子,试作分析说明。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中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间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呢”过渡并引导,最后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则是举例论证。
(二)学生自读课文第8、9段,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末作者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生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明确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并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设计意图】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要求。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罗素
3.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罗佐夫
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6.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杨振宁
7.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加深对本文观点和内容的理解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1.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C.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D.“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3.解释下列经典语句和格言的意思
(1)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3)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检测小结答案
1.D 2.A
3.(1)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儿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2)庄子说:“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3)孔子说:“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4.(示例)引用论证:引用孔子言论、朱子言论等。
举例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反面论证:不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讲“无业”有什么坏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道理论证:“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举例论证: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其实质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