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等精神障碍的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越来越高。提供更多儿童活动交往的机会,促进社会各界对孤独症的了解、关怀与包容,对孤独症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精神障碍 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精神障碍,由于患儿与外界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言行刻板,沟通困难,如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故又称自闭症。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
一、临床特征
1.语言与言语障碍。孤独症患儿首诊主诉以言语障碍为主。就诊时,大多数患儿言语发育延迟,不会讲话,咬字不清,自语不知所云,模仿或重复语言多见,该类表现最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
(1)鹦鹉学舌现象。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育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儿童,同时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其言语形式与运用表现异常。正常儿童多偏好言语性声音,而孤独症儿童则常表现为不会自己组织语言,机械重复别人的话语或自言自语;有的患儿表现为语言过度,但缺乏交流性质,无法正常与之沟通;有的患儿言语沟通异常则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因此,孤独症患儿既存在言语障碍,又有语言障碍,这些严重影响着孤独症患儿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
(2)语音异常。孤独症儿童易出现超音段音位的异常,即无法由非音质因素确定语调、语气、速度或节律等。例如,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背诵整段文章或哼唱整首歌曲,说话时却缺乏音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改变语调或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情感;同时,其语言流畅度与节律与正常儿童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无法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不同语言。
(3)语言倒退。部分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语言倒退。研究表明:倒退型孤独症儿童较非倒退型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更严重,但其运动技能一般无明显倒退,引起语言倒退的原因尚不明确。有报道指出,可能与该类儿童发病前的生活事件诱发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幼年期体弱多病、常接受抗生素治疗也是引起语言倒退的可能原因之一。
2.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儿童多存在感知觉及其相互配合能力缺陷,表现为:在视觉、听觉或反应时均比正常儿童速度慢,常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状态,加之语言的障碍,使得孤独症患儿无法形成与环境相符的逻辑或规范行为,无法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
3.其他行为。过去认为孤独症患儿中约80%存在智力落后,但随着诊断标准的放宽,智力正常或超常的孤独症患儿增加,该类孤独症患儿被称为高功能性孤独症(HDA)。研究显示,这类患儿具有特殊的智力结构,常手眼协调能力与心理运作速度等较迟缓,但在机械记忆力等方面却有明显优势;或者动作笨拙,拘泥形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但对某些图形符号等记忆力超常。
二、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这里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二是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因材施教。孤独症儿童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要使儿童在教育训练中达到预期目标,不仅要循序渐进,更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方案。
1.心理干预治疗。孤独症儿童情绪波动大,较难控制,心理干预要着眼于消除患儿紧张、惧怕的情绪,找出患儿病态行为的规律性与影响因素,进而进行对症治疗。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患儿心理需要,给予患儿包容与鼓励,对其异常行为进行耐心解释与纠正,配合语言训练,禁止对患儿冷漠、厌弃或打骂,建立与患儿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
2.行为矫正治疗。行为矫正治疗主要通过集体训练、家庭训练与个性化训练的相互融合,使孤独症儿童得到全面的锻炼。丰富的集体训练有益于锻炼其社交能力与模仿能力,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身体感觉游戏(拥抱等)增进自我与他人的交往意识,然后进行玩具介入,最后进行角色替换,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与言语发展。
3.游戏教学法。游戏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不仅能促进儿童各种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注意、记忆、想象、创造思维等心理机能的完善,而且能促使儿童理解他人的观点、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对发展行为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等有重要意义。
4.视频示范法。由于疾病的原因,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将是漫长的。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一个正确的、与之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每个正确的新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反复讲解、示范、提醒,不断强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由于学生的特殊性,老师与学生只有心灵沟通好了,才能真正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学校中,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对于每位老师都是挑战,但是,只要老师能灵活运用特教理论指导实践,敢于尝试,多加反思,认真总结,最终定能达到良好的教育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宁 汪海玉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10)。
[2]祁军艳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路径探索[J].新西部(下旬刊),2017,(3)。
